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309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当前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紧迫任务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P77

7.确立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生命德育、智慧德育和人文关怀德育理念,也就是以主体、

发展和创新为核心思想的德育理念。

P88

8.德育目标是指党和国家社会对少年儿童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

P91

9.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结构向多样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P130

10.完整的德育评价对象,应当包括整个德育运行系统,包括德育的过程和结果两大方面。

P104

1.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P153

2.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结合起来进行。

3.教学手段是一般教学方法运用过程的载体或物质承担者,是教具功能和教师作用的凝合。

P170

4.课外教育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特点,能较好地适应学生兴趣开始分化的特点。

205

5.学校教育是课外教育网络化的主导力量。

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三点:

第一,导向领导。

第二,协调沟通。

第三,完善发展。

P215

6.课外教育管理发展的趋势主要有管理体制制度化、管理模式校本化、管理价值取向人本化。

P224

7.考试、评价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其次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内容和方法。

8.教育评价改革要强调评价的教育性、动态性、重视评价的形成性的功能。

9.综合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是全面评价教育现象和教育对象的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P244

10.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法、陶冶法、情境法等。

1.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初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P291

2.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改革实践。

P259

3.初等教育改革的研究设计在围绕教育改革进行教育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P261

4.实施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的过程就是把方案从纸上变为实际,最终变为现实的过程。

P272

5.实施科研方案需要准备一定的条件,其中包括财力、物力、人力以及

环境气氛的准备。

6.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的价值主要包括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两个方面。

7.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它的前提条件是对教育教学大纲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对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科学分析。

8.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9.初等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其实质是初等教育被异化为应试教育。

10.初等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由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的。

1.初等教育具有全民性、全面性、基础性等特点。

2.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3.素质教育三大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主动发展。

4.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不同的基本任务。

5.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转向基础教育教育及国民素质教育教育。

6.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7.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和应用四大部分。

8.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9.教育评价改革要强调评价的教育性、动态性、形成性、重视评价的功能。

10.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应用四大部分,是这四个部分的和谐统一与完善。

11.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结合起来进行。

12.初等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其实质是初等教育被异化为应试教育。

1.__基础__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2._促进人的发展__是衡量教育改革的重要尺度。

3.我国传统教育具有近自然重感情、__主道德__、__尚礼教_的特点。

4.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可分为_初等_教育和__初级中等_教育两个阶段。

5.1986年4月第_六_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_法律__形式规定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6.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思想,在__16_世纪__欧__洲就已产生。

7.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_科学技术__是关键;

__教育_是基础。

8.__1904___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_奏定学堂章程__》,我国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开始建立。

9.初等教育具有全民性、_全面性_、__基础性_等特点。

10.初等教育改革是按照小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运用教育规律,对落后的教育状况、__教育思想__、__教育理论__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变革,使其超越现有发展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_分区规划_、__分类指导_”的原则,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不同的基本任务。

1.课程理念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理念的转向是沿着_人的未来生活_,__认得现实生活_,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2.学校德育管理主要内容有德育思想管理、__德育组织管理_、__德育目标管理_、_德育计划管理和德育质量管理。

3.典型的传统课程观大致有三种:

一是认为:

___课程就是学科__;

二是认为:

_课程就是教材__;

三是认为:

___课程就是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__。

4.学校德育内容和学校德育目标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两者都是培养人的德性方面的一种_教育期望_、_教育理想_或_教育预期_。

5.确立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生命德育、智慧德育和人文关怀德育理念,也就是以__主体_、___发展__和__创新_为核心思想的德育理念。

6.社会大环境的挑战包括_市场经济__、_现代科学技术_、__信息多元化_等。

7.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__计划__、___组织__、__指导__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1.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2.课外教育,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有教育意义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课外教育包括校外及家庭中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教育则指学校在课外组织的教育活动。

3.考试、评价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其次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

4.古今中外的考试价值观纷繁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即功利主义、人本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5.考试、评价改革要创造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8.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结合起来进行。

9.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法;

陶冶法;

情境法等。

1.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两种。

2.教师成为优秀教育行家,不仅是初等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而且也是初等教育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

3.搞好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必须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4.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的价值主要包括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两个方面。

5.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应始终保持赤诚的职业良心,这是教师改革精神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6.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初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7.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们开拓现代化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着眼点。

8.实施科研方案需要准备一定的条件,其中包括财力、物力、人力以及环境气氛的准备。

二、选择题

1.要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通过(D.教育)的中介。

P5D

2.通览世界各国教育,为了扩大受教育的机会,都是通过(C.教育立法)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C

3.我国把(B.科教兴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4.教育方法手段是实现初等教育目标的重要(B.媒介)。

P34B

5.初等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通过(C.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的。

6.科学化的教育应遵循教育(D.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通过的,具有(A.强制性),为我国初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P23

8.从教育改革目标角度来看,教育改革是(C.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9.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是(B.陶行知)B

10.课程综合化是指(D.逐步消除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整体化的“统合”课程)P127

1.实施素质教育前提在于(D.转变教育思想)

2.“初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决策要为少年儿童的主体能动性及其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这体现了初等教育改革目标体系中的(D.个人目标)

3.初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A.提高国民素质)

4.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C.社会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5.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广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高度概括抽象的(c.德育大纲)化解为具体内容。

6.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人与(A.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AP88

7.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B.课程改革)问题。

B

8.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初等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这一阶段学生的(A.基本素质)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水准。

A

9.新一轮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直接背景是(D.现实教育的弊端)。

P46

10.研究性学习是(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1.把教学本质定位为(A.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2.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B.学生有无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3.当前,我国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A.课堂教学)。

4.改革教学方法,无论是强调启发式,还是研究学生的学法,其根本目标是为了(B.教会学生学习)

5.课外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A.拓宽学生活动时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6.要有效地实施课外教育活动的管理,首先要解决(B.办学的指导思想)。

B

7.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价值观是考试、评价的(A.核心)AP237

8.教育评价改革是以现代教育评价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和(C.系统论思想)为理论依据。

9.(C.考试、评价观念的变革),是考试评价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10.功利主义考试价值观,强调(C.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1.提高初等教育改革质量和效益的“第一生产力”是(B.初等教育科研)

2.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程序的首要环节是(D.发现问题)

3.初等教育科研发展的基础与强大动力是(A.初等教育改革实践)

4.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实施并产生效果的阶段是(C.操作性实施)

5.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评价中的基础环节是(B.自我评价)

6.判断教师在初等教育中生力军作用发挥的程度是(C.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7.改革初等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调动(B.教师的积极性)

8.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D.教育部门的“产品”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9.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关键是(B.要有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10.初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D.增强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育人效益)

1.实施素质教育前提在于(D.转变教育思想)

2.从教育改革目标角度来看,教育改革是(C.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3.办学硬件的布局、功能都经过科学的设计论证,做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美观实用是指硬件建设的(A.科学性)。

5.教育方法手段是实现初等教育目标的重要(B.媒介)。

6.初等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通过(C.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的。

7.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广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高度概括抽象的(C.德育大纲)化解为具体内容。

8.课外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A.拓宽学生活动时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9.把教学本质定位为(A.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10.教育评价改革是以现代教育评价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和(C.系统论思想)为理论依据。

1.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是(B.陶行知)

2.我国把(B.科教兴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3.从教育改革目标角度来看,教育改革是(C.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4.现代教育重视人的(B.个性)发展,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

5.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次教育改革的目标是(B.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和模式)

6.(A.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7.办学硬件的布局、功能都经过科学的设计论证,做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美观实用是指硬件建设的(A.科学性)。

8.教育方法手段是实现初等教育目标的重要(B.媒介)。

9.科学化的教育应遵循教育(D.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10.初等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通过(C.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的。

1.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C.社会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2.目前在初等教育课程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过多强调共性忽视个性)。

3.素质的(C.动态发展性)特点要求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建立起继续发展的丰厚生长点。

4.在当今时代,我国少年儿童生理、心理上的成熟期表现为一种(B.前倾化)趋势。

5.“初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决策要为少年儿童的主体能动性及其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这体现了初等教育改革目标体系中的(D.个人目标)

6.实施素质教育前提在于(D.转变教育思想)

7.维持教育改革系统的动力机制是(C.教育改革目标)

8.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广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高度概括抽象的(C.德育大纲)化解为具体内容。

9.初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A.提高国民素质)

10.在课程改革中,提倡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生活化是(C.课程内容)的创新要求。

1.课外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A.拓宽学生活动时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当前,我国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A.课堂教学)。

3.提高课外教育(A.小组的)活动质量,是提高整个课外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

4.功利主义考试价值观,强调(C.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5.教育评价改革是以现代教育评价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和(C.系统论思想)为理论依据。

6.课外教育协同化除了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课外教育要素协同一致,做到互相补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发挥系统的总体功能外,着重指学校(B.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

7.把教学本质定位为(A.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8.当前,我国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A.课堂教学)。

9.考试、评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D.促进学生发展)

10.改革教学方法,无论是强调启发式,还是研究学生的学法,其根本目标是为了(B.教会学生学习)

1.判断教师在初等教育中生力军作用发挥的程度是(C.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2.判断教师在初等教育中生力军作用发挥的程度是(C.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3.提高初等教育改革质量和效益的“第一生产力”是(B.初等教育科研)

4.在初等教育改革中教师自我教育比较全面的内容主要是指(B.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我陶冶)

5.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关键是(B.要有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6.体现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评价的伦理性原则的要求是(A.尊重被试者权利)

7.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评价中的基础环节是(B.自我评价)

8.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D.教育部门的“产品”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9.改革初等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

最重要的是调动(B.教师的积极性)

10.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程序的首要环节是(D.发现问题)

判断题

1.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的方针。

(B.正确)

2.就我国而言,改革和发展初等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化的目标,也是由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B.正确)

3.在我国,初等教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

(B.正确)

4.市场竞争要求管理机构的管理手段转向以制订教育政策、立法和拨款的宏观引导为主。

(B.正确)

5.教育除了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促进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功能。

(A.错误)

6.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限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被视为义务教育的开始。

7.新科技革命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体力劳动比重增加,脑力劳动的比重减小,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8.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育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就是系统整体的功能。

9.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是指广泛地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而不包含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传统方法。

10.我国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是以加快教育发展速度,统一课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其目标是建立独立自主的教育制度和模式。

A.错误

1.生态道德包括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物生息繁衍的态度等内容。

2.德育管理系统的组织是一个比较松散的联合体。

3.生态道德包括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物生息繁衍的态度等内容。

(B.正确)

4.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

5.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各科教学。

6.当前我国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和个性面貌总的来说是在进步。

7.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课程增值和衰减、创生与递减并存的过程。

(A.错误)

8.课程就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9.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

10.初等教育的德育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的任务,面临着社会大环境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新特点的挑战。

1.以往的考试、评价主要是一种整体评价,现代考试、评价正在向单项的考核、评定转变。

2.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3.现代考试、评价偏重于鉴定、确定和筛选功能,其目的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为教育管理服务。

4.从现代教育的评价观看,考试、评价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

(B.正确)

5.初等教育的考试和评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评价是考试的一种方法。

6.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7.班级活动是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8.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特别注意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不用固定的模式去改变这种差异,使参加活动的成员个性和才能得到发展等,是课外教育活动中选择和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

9.初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说明班级授课制已不再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了。

10.初等教育的考试、评价改革创造要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是指创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内部教育环境。

1.初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有赖于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

2.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整个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诸环节中具有基础和动力作用的一个环节。

3.教育科研的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是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

4.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权宜之计。

5.初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有赖于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

6.教师职业化发展是指增强经营意识,把学生当作顾客,做好服务工作。

7.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又是教育发展研究的基础。

(B.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