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40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根据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交流。

氧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知道空气主要成分。

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做铺垫。

小比赛:

用胶头滴管吸水

提供:

小烧杯、胶头滴管,水。

组织活动:

看谁吸入的水多。

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

1、怎样才能吸入更多的水?

2、每次吸入水的体积都相同吗?

3、吸入水的体积与挤压出的空气有什么关系?

做一做,比一比。

讨论,集体交流。

归纳小结,形成共识,得到启示。

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感受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会产生压力,把水压进胶头滴管。

为测定一定容器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的实验打下基础。

探究活动:

设计实验,用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设置问题情景:

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能不能用类似胶头滴管吸水方式测定氧气的含量呢?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4、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选择实验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并相互交流。

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发现问题——用燃烧蜡烛、纸张、火柴的方法无法准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当很难用机械的方法把空气中的氧气排出时,可以用点燃蜡烛(或纸张、火柴)的方法把氧气消耗掉,定性的认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探究乐趣的同时,发现新的探究问题。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提出问题,选择什么物质才能比较准确的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

引发进一步探究。

2、介绍可燃物──红磷(展示红磷样品)。

3、介绍实验装置。

4、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5、利用等待集气瓶冷却的时间,组织学生预测、讨论得出结论。

(多媒体动画演示集气瓶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的现象)

熟悉药品、装置。

预测、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现象,完成探究报告。

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产生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提供资料,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猜想。

在前面两个小实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知道气体体积的测定方法。

介绍:

介绍化学史知识

多媒体课件配合:

介绍拉瓦锡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倾听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做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其对事物认识的好奇心、求知欲。

组织学生交流对空气中各种气体主要用途的认识,看图归纳。

交流、看图

查漏补缺

组织学生小结。

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2、地球上没有空气会怎样?

谈这节课的收获:

从知识的获得、认识气体的途径和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等方面谈。

梳理知识,归纳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把探究从课堂引向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板书设计】

空气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成分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及杂质(0.03%)

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用胶头滴管吸水

2、用蜡烛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

4、介绍化学史知识

四、空气的用途

【课堂练习】

1、法国化学家________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________和_______组成,其中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2、以下物质可用于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是()。

A.蜡烛B.硫磺C.木炭D.红磷

3、下列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

①切割金属②动植物呼吸③医疗④潜水⑤火力发电

A.①②③B.①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4、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在包装食品时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或充入保护气的方法。

对于一些易碎的食品,常常充入氮气防腐,原因是。

5、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

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用人造空气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人造空气可以用氦气代替氮气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反思: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氧气》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部分,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材还叙述化学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基本概念,而化合反应是重点,是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一。

氧气是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系统地认识氧气及其变化规律,对以后系统学习氧气的制法、二氧化碳等物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加深学生对第二单元中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理解。

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绪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还有第二单元中的《空气》。

对化学实验比较感兴趣,学习较主动,对氧气的用途有的初步的了解。

但对氧气缺乏系统的认识。

2、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教师利用演示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对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演示,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记录,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3、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叙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并逐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氧气的性质、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应用。

难点:

使学生逐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法;

2、讲授法;

3、列举归纳法;

4、指导学生学习法。

教学过程:

㈠、提出预习要求(内容课前布置)

㈡、复习

1、空气的主要成分

2、保护空气

㈢、氧气的物理性质(指导学生阅读,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叙述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师小结)。

重点让学生记住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氧气不易溶于水。

㈣、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师演示[实验2—2],让学生观察判断,得出结论:

氧气能支持燃烧。

教师演示[实验2—3],让学生观察后填写下表:

硫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

硫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硫在空气里或氧气里燃烧的反应,用文字来表达

板书:

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①、硫+氧气二氧化硫

教师演示:

木炭在空气和氧气燃烧的实验。

比较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该实验要引导学生观察木炭接触氧气,但没有把木炭加热到发红,木炭是不能燃烧的,为以后学习燃烧条件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现象: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空气里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的热量,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

②、碳+氧气二氧化碳

(提问)磷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演示[实验2-4],(解释集气瓶底部放细沙和水的原因)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④、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教师用手指着板书的内容问,这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

重点抓住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的共同点,引出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并说明这四个反应物都是两种,如果反应物是两种以上,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也属于化合反应。

(五)氧化反应、缓慢反应

教师用向上排空法收集一瓶氧气,用一支短蜡烛在氧气里燃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现象:

蜡烛在氧气里燃烧比空气里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集气瓶壁有水珠,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⑤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该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

为什么?

这五项反应有什么共同点?

重点抓住:

都有氧气参加反应和都放出热量的共同点。

引出氧化反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初步了解缓慢氧化

(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化合反应同时也是一个氧化反应?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并用集合图加深认识)

(六)小结

学习氧气的性质,特别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要抓住根据现象得出结论,要理解化合反应,并知道哪些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七)布置作业:

P36—3、4、5

课题3制取氧气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

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

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

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1、教材中[实验2—5]、[实验2—6]以及“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仪器;

2、教学过程所需的投影片;

3、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展示一瓶五色气体,用什么方法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学生上台演示。

创设情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吗?

你们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一瓶氧气吗?

(提示:

从反应的速度、

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

等方面考虑。

思考、讨论、发言。

巩固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

过渡>

看来,利用光合作用的方法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观察现象;

完成教材中[实验2—

5]的表格。

(引导实验)

教材[实验2—5]:

(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讨论、比较与分析)

分别比较

(1)与

(2)、

(1)与(3)两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比较实验现象的不同,形成初步的结论。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学习用对比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投影)

讨论:

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

如何来证明?

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

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用?

它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

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

在[实验2-5](3)中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猜

想,设计实验方案,师

生一起探究,验证猜测

的正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尝试用探究的方法来解

决问题。

进一步体验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归纳小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一:

过氧化氢──→水+氧气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特点是:

一改变,二不变。

即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思考、记忆;

阅读“化学•技术•社会”,了解催化剂的作用。

在形成新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化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过渡)

我们不仅可以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还可以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是: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是化合反应吗?

他们有何特点?

回忆旧知,对比新知,分析、比较。

再次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课题3氧气制取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

(2)催化剂:

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2.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

3.分解反应:

一变多。

第二课时

上面我们只是知道了制取氧气的原理,现在,我们就利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

(引导探索)

制取氧气需要些什么仪器?

应如何来组装这些仪器?

(提醒:

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以及收集气体的原理

等来确定。

学生讨论、分析并画出

示意图。

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反应的条件、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以及是否溶于水来确定气体的制取装置与收集

装置,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根据你们的讨论结果,把你们所画的示意图与教材中的图2—17、

2—18对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为什么?

(小结)

注意事项: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导管口要放一团棉花;

3、铁夹的位置在试管中上部;

4、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

对比、分析、探讨原因。

学会观察图示是一种基本观察能力,利用“找不

同”的方式更能加深印象。

指导学生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

(思考)

1、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刚开始产生气泡时能立即收集吗?

4、实验最后应怎样操作?

最后两步能颠倒吗?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阅读教材中的“活动与

探究”。

动手实验、思考问题。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实验,并在

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让学生体验亲身实践的乐趣。

(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

指导学生实验:

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2、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引导回忆)

对比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完成铁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

小结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结)氧气的性质。

学生实验;

回忆、巩固实验的基本

操作。

让学生再次体验实验的魅力,享受实验的乐趣。

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

2、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那么,你们能设计一套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的完整装置吗?

画出示意图。

小结交流;

完成作业;

设计装置。

使学生在交流中记忆知识、发展和完善知识。

课题3氧气制取(第二课时)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在铁架台上;

(4)加热;

(5)收集氧气;

(6)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7)停止加热。

5.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6.收集氧气的方法:

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7.集气瓶验满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碳+氧气──→二氧化碳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注意:

集气瓶底要放一层细沙或放一层水,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而炸裂瓶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