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401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通关提高解析二关于《尊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类型2】点题结尾,卒章显志

(1)活得有尊严,这无关身份与地位,无长无少,无贵无贱,只要你拥有活得有尊严的勇气,谁人可以阻止?

在利益与活得有尊严的选择中,选择活得有尊严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自强不息,自立奋斗又何尝不是活得有尊严的标志?

既然活着,那就要活得有尊严!

(2)请让你的尊严如夏日里淋浴在阳光中美丽绽放的花朵,展着人们的眼前,点缀世界的美丽。

保护自己的尊严吧。

也保护别人的尊严吧。

因为保护自己的尊重就等于保护别人的尊严。

(《保护尊严》)

三、精彩片断

(1)尊严之于个人是自尊自爱,是不畏权贵和逆境的思想境界;

尊严之于民族是自强不息,是不惧邪恶和强权的民族意识;

尊严之于我们是自立自信,是不服挫折和诱惑的坚定信念。

(《尊严—无价的珍宝》)

(2)尊严还是一个个感人肺腑、惊心动魄的故事里主角倔傲不屈的身姿。

尊严是那位视高官厚禄如淤泥静坐垂钓不为楚国相位所动安享自由的先哲庄子静穆风中桀骜千古的身影。

(《论尊严》)

(3)穷人的尊严是不因饥饿而食嗟来之食,富人的尊严是不因贪梦而取不义之财的,仁人志士的尊严是不因卑微而委身于权贵,弱者的尊严是不因力单而为强暴所屈服……当一个人的尊严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应该挺身而出,奋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尊严—人性最美的花朵》)

【范文赏读】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

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

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

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

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

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

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

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

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

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

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

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

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

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技法点拨】

引经据典,巧妙选材

这里所说的“经典”是指文史方面的典型素材,它们历经了时间的磨洗,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是经典中的精品,素材中的精粹。

如下文:

为了尊严,个人的尊严,他坚守理想情操。

孟氏芳邻,谢家宝树,嵇康一身清骨傲岸,不流于俗世,蔑视官场上的黑暗污俗。

当晋帝请他入朝为官时,他断然拒绝。

这是他的尊严,不同流合污,只希望遗世绝俗。

为了他的尊严,他毅然拒绝了几次三番的邀请。

即使皇帝震怒,为了尊严,何惧?

他最终被判死刑。

临刑前他白衣飞扬,自是名士风骨。

为了尊严,他不悔,为了尊严,他无畏,只因尊严无价。

一曲《广陵散》传唱天地。

音落,捧酒一杯,这一杯,了却俗世纷纷,红尘滚滚,这一杯,乾坤同醉,只敬尊严。

援引“经典”来论证观点,切中肯綮,论证有力,用事实说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以致用】

请以“为了尊严”为话题,自立观点,选取一则经典素材为论据,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精彩呈现:

中国式的霸道撤侨是我们祖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的显著表现,使很多过去想办却办不了或者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能实现了。

在近几次的撤侨事件上,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实力屡屡被彰显,虽然撤侨确实属于每个国家对公民保护的义务之一,但有如此魄力和实力在第一时间将华侨撤出,的确应该为我们的祖国母亲点赞。

中国式的撤侨既是维护祖国利益,改善祖国国家形象的具体体现,同时也维护了国家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过去我们只能被动保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现在我们可以主动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国人的尊严,祖国的日益强大,让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为之欢呼,为之鼓舞,为之骄傲!

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希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也希望我们的祖国因尊严而永远美丽!

教育是洗钱工具,还是消除人类不平等的工具?

魏阳

卢梭说,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不平等的枷锁之中。

可有人却说,卢梭把话说反了:

应该是,人生而不平等,却总在争取平等的路上。

那么问题来了。

教育,是在消除人类的不平等,还是在增加人类的不平等呢?

我想从中国古代的经验来看这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是没有“教育”这个词的。

这个词,其实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人,为了翻译英语“education”而造出的一个词,在清末传到中国,变成了一个新颖时髦的概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教育”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另一个是“学”。

这构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

相当于英语中的“teaching”和“learning”。

无论是教还是学,在整个传统中国,都和政治紧密相关。

在上古时代,教育的核心,就是政治。

周代是进行分封制的。

周天子把亲朋好友马仔都当作诸侯分封出去,管理地方。

这样的国家比较简单,一个“国”就是一个分封出去的家族。

这些诸侯到了地方上,也按照这个模式,把土地和权力分成小块,分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马仔。

土地和爵位,在每一个贵族家庭内由长子继承。

这样的“国”就是“家”,“家”就是“国”。

在这样的国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培养继承人。

孔子最喜欢说的“礼乐”,不仅仅是组织国家的制度,也是培养贵族继承人的教育方法。

由礼乐制度教育出来的贵族子弟,会货真价实的成为“国家”的主人。

成为合格的继承人,必须要学习古代的文化经典:

搞诗歌朗诵,要读《诗经》;

要讲历史故事,要读《尚书》;

想理解天地万物,要去看《易经》等等。

此外,还要学习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等。

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通识教育,今天也叫博雅教育。

在这样的社会里,教育问题,根本是一个政治问题。

孔子虽然被尊为“万世师表”,是史上最著名的教师劳模。

但是他一生的主要目标,是怎么培养合格的政治家。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政”的问题。

孔子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他教育出来的“君子”能够进入政府,那么政治就没有搞不好的道理。

所以,他在当时的世界各国,到处自驾游。

就算没人聘用他,也没有关系。

因为,孔子觉得,只要能把杰出的人教育出来,推荐他们去政府,那么政治就会变好。

他确实有很多学生进入了政府。

在孔子之前,教育是一种体制内的事情,是一种“官学”。

从孔子开始,教育成为民间、私人的事情。

用来自民间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来改良政治,是儒家开创的传统。

战国时的孟子说,如果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就算他只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当个低薪的客座教授,他一直相信自己的“仁政”理想,可以通过教育,影响全社会。

孟子的自我定位,是一个有文化权威的老师。

这个老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教育君王。

孟子去见魏国的国王。

魏王一见面就问:

“老头,你大老远跑来我国,能带来啥好处?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劈头就教训国王说:

你这个问题就问错了。

作为国王,老是谈什么“好处、好处”的就不对。

你应该谈仁义。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然后孟子就开始批评魏国的政治。

这哪里是臣子在和国君讲话,分明是一个老师在教训学生。

在孟子看来,国君虽然有政治权威,但是老师却有文化权威。

政治权威应该向文化权威虚心求教。

臣子和国君的关系,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君臣在朝堂上的议政,其实就是一种教育。

教育和政治,其实是一回事。

当代的学者,把政治权威和文化权威之间的冲突,叫做“道统”和“政统”之争。

后来的荀子,虽然在人性问题上和孟子针锋相对,但是在教育和政治一体方面,两人并无区别。

荀子所说的教育,就是培养未来能领导国家的君子,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

他喜欢说“法先王”,意思是,国君要学习古代的文化,学习历史的教训,才能够当好一国之君。

国君“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政治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受教育过程。

但是,让先秦的儒家学者失望的是,他们并没有能培养出一个仰慕古代文化的国君来。

荀老师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李斯的,跟着荀子读过书,后来跑到秦国去做官,反而建议秦国灭绝古代文化传统。

这么看来,荀子的教育似乎挺失败的。

最后统一天下的,不是儒生们梦想的“仁义之师”,反而是提着人头追赶敌人的秦国的“虎狼之师”。

这就很尴尬了。

这个没文化的秦国,不仅把全国的书都烧掉,还把批评皇帝的儒生都活埋了。

能够独立思考的学者,都被当作是“害虫”——也是韩非子说的“五蠹”之一。

在整个秦帝国,皇帝号召大家“以吏为师”。

就是说,不需要什么专门的教育机构,也不需要理睬什么古代文化,更不需要什么独立的老师。

大家只要向帝国官员学习,学好国家的政策法令就可以了。

孔子曾经说:

“君子不器”,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广泛涉猎古代历史文化,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精神,这样才不会成为暴政的工具。

但是,在秦帝国,需要的只是工具型的专家人才,而不是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性性思维的知识人。

国家需要你修个弓箭,你就把弓箭修好。

国家需要你做个鞋子,你就把鞋子做好。

你不能批评朝廷的任何法令政策制度,更不能批评皇帝。

在秦帝国,教育完全丧失了独立性,彻底为政治权力所吞没。

好在,这么尴尬的状态,很快就结束了。

由于对民间资源的压榨过于残酷,秦帝国建立之后十五年,就在叛乱中迅速崩溃了。

随之而起的汉帝国,带来了教育的新局面。

之后的汉帝国延续了四百多年,相当成功。

成功的关键,是以尊重教育为名,把教育收编进了国家体制。

把可能会批评朝廷的各种学术,变成了朝廷维持统治的工具。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

汉代初年,儒学还要和其他学派(比如黄老道家)争夺经费。

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开始有选择的复兴教育。

国家支持教育的初衷,是维护帝国的统治。

所以,儒学中的“大一统”,“忠孝”,“恭敬”等观念,都成了优先宣传的对象。

朝廷还出钱在首都长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国立大学,叫做“太学”。

熟悉古代经典的老师,可以到国立大学当教授,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高。

皇帝告诉地方官员,他们有责任在任区内选拔聪明的孩子,送到首都念大学,食宿学费全免,有全额奖学金。

毕业以后,还可以直接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做官,待遇很好。

这时的教育,依然是政治的连体婴儿。

皇帝以身作则,声称以孝立国,学习儒家教材《孝经》,地方官员也纷纷效仿。

有人声称,可以用另一本教材《春秋》来指导行政和司法工作。

在国家的倡导下,汉帝国迎来了教育的复兴。

最后,当受教育成了做官的前提之后,所有人都自称是孝子忠臣,是伟大导师孔子的信徒和好学生。

搞到后来,也弄不清楚谁在真情流露,谁在逢场作戏。

儒家学说,成了汉帝国最大的政治正确。

之前的秦帝国,通过压制取消教育,让教育变成政治的奴隶。

而现在的汉帝国,则通过发扬支持教育,同样让教育变成了政治的奴隶。

虽然所有人都尊重孔子和孟子,但是没有哪个学者能像孟子设想的一样,成为皇帝的老师。

当时有一位教授,叫做董仲舒,就是建议“独尊儒术”的那位。

因为太庙失火,批评了国家政策几句,差点被人弄死,从此再也不敢胡说八道了。

另一方面,教育也成为了权贵土豪巩固自己家族权力的工具。

由于去太学学习,就可以做官,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太学的名额。

去太学必须要有文化功底,所以帝国的各个大家族,争先恐后的赞助学术,开创“家学”。

汉代前期,纸张还没有大规模使用。

所有的文字,都是写在竹简或者木片上的,一本书要用好几公斤的竹简编起来。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每一本书都要由人工抄写或者刻写在竹简上。

制作一本书需要好几个月的功夫。

所以书价十分昂贵。

当时拥有一套《史记》,就仿佛现在拥有一辆宝马车那么拉风。

什么人才能拥有一大堆书进行学习呢?

当然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只有有钱的土豪家族,才能让孩子不用去地里干活,去店里帮工,天天坐在家里,捧着一辆辆宝马车慢慢看。

只有有钱的土豪,才能聘请有名的老师,来家里教自己的娃儿那些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文字。

也只有有钱的土豪,能够获得地方官的推荐名额,让自己的孩子去太学读书,成为皇帝身边的随从。

汉代人所谓的“学富五车”,就是看过五辆牛车才拉得动的书,全是用钱堆出来的。

所以汉代的世家大族,常常一家专攻一本教材。

你家玩《诗经》特别遛,我家对《礼记》研究得特别透。

还在自己家里编写教辅,动不动就写几百万字,当作秘笈藏起来不给人看,只给自家小孩学习。

这种家族教育,不仅是为了小孩能学好了去太学读书,而且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汉代人说“子曰诗云”,就和现在人谈起去爬珠峰一样,装备动辄就是几十万人民币,自动屏蔽普通玩家。

汉代的教育,是社会阶层歧视链的标志。

是一种有钱人才能玩的游戏。

唐代和东汉社会有点相似,也是一个被世家大族垄断的社会。

唐代虽然出现了科举制,但是唐代大部分的官员,并不是由科举出身,而是由各个土豪家族推荐上来的。

门第,是做官的主要门槛,知识只是一种点缀。

唐代的土豪,叫做望族。

他们家谱,是由朝廷认证的,目的是搞清楚家里有多少人,可以分得多少做官的名额。

有限的科举名额,就成了贫寒子弟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

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世那么严格。

后来人看起来明显的作弊行为,在唐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比如,在科举考试之前,考生可以拿着自己的作文,去考官家里拜访,说“学生某某,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然后考官会读读考生送上来的作文。

这些作文,有时候是诗歌,有时候是小说,总之都是为了讨好考官。

考官如果喜欢了,还没等正式考试,心里就已经录取了。

等到考试那天,不过走个形式。

这种行为,叫做“行卷”。

我们现在认为这样做有违教育公平。

这不是“裙带关系”,“走后门”吗?

但是唐代人不认为这是腐败,反而认为这是很风雅的事情。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唐代的科举,本质上是为了皇帝选下属。

唐太宗在一次考试时,看着考生排队进皇宫,禁不住得意的说:

“天下的人才,都被搜罗进老子的公司了。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在帝国这个大公司里,国就是皇帝的家,皇帝的家就是国。

教育就是政治,政治就是教育。

在《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

在处于现代化的社会中,腐败有时候会成为政府控制社会的有效手段。

通过贿赂,政府将可能造反的势力,收编于旗下。

比如在六十年代亚非拉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贿赂官员行为,其实是新兴的富人集团,希望借此干预政治。

通过贿赂,富人集团在政治中取得了他们希望的地位和影响。

如果你硬不让他们行贿,这些人可能就会去造反,用同样的钱去组织政变,推翻政府。

所以与暴力活动相比,贿赂就成了一种柔性的,可控制的,间接参与政治的方式。

腐败就成了政府暗中鼓励、富人们积极参与的事情。

因为,在僵化的政治制度下,新兴社会团体除了用腐败这个灰色的方式参政之外,还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了。

唐代的科举考试,同样起到了让新兴社会势力参与政治的效果。

皇帝通过考试,吸纳寒门子弟进入朝廷,对抗那些凭借门第进入官场的土豪官二代。

所以,通过科举出头的读书人,被叫做“天子门生”。

为什么?

因为政治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教育,就是一种政治。

在战国时期,当孟子和魏国国王交谈时,孟子觉得自己是老师,国王是学生。

可是,等到了唐代呢,皇帝变成了老师,读书人成了学生。

从战国到唐代,师生关系被完全颠倒了。

不变的是:

政治关系,依然被比喻成教育,或者说,教育关系,依然用政治话语来表述。

儒家学者最初的教育理想,到底是实现了呢,还是被扭曲了呢?

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要等到宋代以后才成为可能。

宋代的社会与唐代相比,有很大发展。

经过安史之乱直到五代时期的战乱,世家大族大多衰落了。

所以宋代出现了类似于现代的平民社会。

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最初用来印刷佛经。

到了宋代,被用来大量印刷书籍。

印刷术的普及,造成了书价下降。

书价下降,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识字率的上升。

加上政府对科举的提倡,社会风气发生变化,越来越崇尚文化知识。

宋代的官员,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

考试教育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那么,科举考试是不是一个公平的选拔制度呢?

现代学者比如何炳棣,对于科举大加推崇。

他比较了传统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后发现,中世纪欧洲实行封建制,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政府只向贵族开放。

血统和出身,决定了你能有多少政治权力。

而传统中国则不同。

由于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科举制度保证了一种公平。

就是说,如果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努力就会在考试中得到回报。

你和你的家族,会向社会上层流动,分享政治权力和财富。

如果你不好好读书,没法通过科举,那么你和你的家族就会被“同龄人甩开”,落入社会底层。

所以,何炳棣认为,科举教育保证了中国社会更大的流动性。

所以宋代以后的中国“富不过三代”。

这样就不会出现欧洲中世纪那样的阶层固化。

没有永远的精英,状元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努力的人,永远有机会。

中国人在考试这个起跑线之前是平等的。

何炳棣把科举考试叫做“向社会上层攀爬的阶梯”。

他的这个观点,曾经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然而,最近的研究,却让人开始质疑这个观点。

新的研究发现,何炳棣虽然看到了考试过程的公平,却没有看到在考试之前,长期准备背后的社会不平等。

虽然考试和阅卷过程很公平。

但是,什么样的考生才能在科举考试中胜出呢?

当然还是有钱有势的人家。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能让孩子不用工作,全心全意准备考试;

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能有资源和财力请得起最好的家庭教师;

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能有眼光(文化资本)和人脉(社会资本)去了解考官喜欢什么样的哲学观点——是朱熹,还是王阳明的粉丝?

才能根据考官的喜好调整答案。

研究还发现,虽然明清时代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很多看来不是官二代出身,但是如果我们再扒一下他们的姻亲关系,就会发现,近一半的进士和举人,祖上或者本人的姻亲,依然是非富即贵的。

换句话说,科举教育,其实是中国古代的精英集团,自我复制、延续权力的方式。

就是说,教育只是精英集团将财富变现成权力的方式。

它的本质,可能只是一种洗钱的工具而已。

科举教育,可能没有像何炳棣说的那样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反而可能固化了阶层的壁垒。

不仅没有消除不平等,反而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

有人说,东亚社会的传统就是尊重教育。

大家都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或者“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些民间谚语,都是宋代以来科举文化的产物。

可是仔细看来,所谓的尊师重教,其实还是因为,除了考试这根独木桥之外,根本没法出头。

说到底,还是被现实剥夺了选择的权利之后的一种无奈。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表面的公平之下,可能掩盖着深刻的不平等。

无论如何,即使人类真的生而不平等,也应该总在争取平等的路上。

飞升与落地

蒋勋

不同的民族在开发身体的经验上有非常不同的特性。

譬如,提到西方的舞蹈,以传统来讲,我们立刻想到的就是芭蕾舞。

芭蕾大概是17世纪从法国的宫廷流传出来的,为了表现宫廷的优雅礼仪,他们练出一种踮起脚尖走路的碎步,后来就慢慢发展出芭蕾这样的艺术形式。

我们会发现,芭蕾对身体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在脚,特别是在足踝。

人的小腿与脚掌是一个垂直的关系,可是芭蕾开发的经验是违反人体自然状态的,它要求整只脚立起来,做这个动作非常难。

尤其是西方芭蕾舞里面的女舞者,穿起舞鞋直立以后,整个人几乎就是一条直线,脚掌与地面几乎完全垂直,她跟地板的接触点只有脚尖。

那么她美在哪里?

我们知道,脚掌踏在大地上,我们叫踏实;

可是如果把脚尖踮起来,意思就是说,我希望追求一个往上飞扬的东西。

学芭蕾的女孩走路都是八字脚,她们的身体很瘦,脊椎基本上是往上提的,这是每天进行基本功训练的结果。

不同的文化会发展出不同的身体美学。

我们欣赏芭蕾的时候,觉得舞者身体最美的是往上飛起来的力量。

往上飞的时候,舞者的足踝非常美,姿态有点像鸟的飞翔,所以芭蕾舞剧《天鹅湖》很有名,里面的动作基本是在模仿鸟的飞翔。

在那些有名的芭蕾舞剧里,常常有一个动作——扮演王子的男舞者把扮演公主的女舞者托举起来,两个人的身体变成一条往上的弧线,是一种升起来的感觉。

而在中国的舞台上,你很少看到一个男舞者把女舞者举起来。

我不能想象《白蛇传》里的许仙把白娘子举到天上去,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个部分。

在东方文化里,我们不太追求身体的垂直线,而是追求水平移动的美。

比如中国传统剧场里的“跑圆场”。

这种移动的形式跟西方往上飞翔的美形成了两种非常不同的感动力量。

芭蕾的基本功,常常在做提气,让气息往上升,然后将整个身体往上拉。

可是在传统的中国剧场,演员练功的时候常常是蹲马步,往下沉,沉住气。

这是两种很不同的训练方法。

这种审美的差异在建筑上也有体现。

西方代表性建筑——大教堂,都强调垂直线,是往上飞起来的。

中国的建筑很少强调垂直线。

北京的紫禁城,最美的线条基本上是水平线,比如屋顶的水平线。

人的身体也稳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