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413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 回扣知识夯实基础随堂演练 14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文档格式.docx

3.(2011年高考山东卷改编)下列与有机物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B.乙酸乙酯和食用植物油均可水解生成乙醇

C.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

食用植物油水解生成的醇是丙三醇(甘油)而不是乙醇。

4.(2012年北京东城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铁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均可水解得到葡萄糖

C.碳酸钡、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均可作为抗酸药物使用

D.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可用于食品包装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碘、铁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正确;

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同分异构体,B错误;

因为Ba2+有毒,所以碳酸钡不可作为抗酸药,C错误;

聚氯乙烯会释放有害物质,不可用于食品包装,D错误。

A

5.(2012年武汉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酸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B.煤的干馏是物理变化

C.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D.通过灼烧的气味可区分蚕丝和人造丝

A项,乙酸分子中有—CH3,原子不在同一平面。

B项,煤的干馏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C项乙烯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苯将Br2从溴水中萃取到苯中,二者褪色原理不同。

D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区分。

6.(2012年济南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B.分子式为C5H12的有机物只有三种,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性质完全相同

C.甲烷、苯、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都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

D.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它们的组成元素相同

A项聚乙烯中无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B项,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物理性质不同;

D项蛋白质中除含C、H、O外还含N、S、P等元素。

C

7.(创新预测)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CH4与Cl2恰好反应时,只生成CH3Cl与HCl

B.聚乙烯、聚氯乙烯、纤维素都属于合成高分子

C.乙烯、氯乙烯都属于不饱和烃

D.乙烯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本质不同

A项也有CH2Cl2,CHCl3,CCl4生成;

D项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

C项氯乙烯不属于烃,属于卤代烃。

8.(创新预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醋酸纤维、橡胶、腈纶都属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B.加新制的Cu(OH)2悬浊液并加热可检验尿液中的葡萄糖

C.油脂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工业上利用该反应生产肥皂

D.工业上,石油分馏可以得到乙烯,因此,世界上已将乙烯的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A项,醋酸纤维不属于合成高分子;

C项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叫皂化反应,可生产肥皂;

D项,石油裂解时才能生成乙烯。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烷烃、油脂和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碳碳单键

B.豆油、牛油和汽油都属于酯类,石油、天然气和煤的成分都是烷烃

C.分子式为C3H6Cl2与C3H2Cl6的有机物所具有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相同

D.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的烃只能形成5个碳碳单键

A项中CH4中无碳碳单键;

B项,汽油不属于酯,而是混合烃,煤的成分也不是烷烃;

C项均有四种同分异构体,D项形成环己烷时有6个碳碳单键。

2.(2011年高考广东卷改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和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B.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

C.棉、麻、丝、毛完全燃烧均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石油裂解和油脂水解都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生成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A项,纤维素遇碘水不变蓝;

C项,丝、毛燃烧还会生成含氮物质及SO2等;

D项石油中的重油及油脂均不是高分子。

3.(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①CH3CH===CH2+Br2CH3CHBrCH2Br

②CH3CH2OH

CH2===CH2↑+H2O

③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④C6H6+HNO3

C6H5NO2+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反应①为加成反应,反应②为消去反应,反应③为酯化反应,反应④为硝化反应,酯化反应和硝化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B正确。

4.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中是否含水,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

B.用于盛装食品的塑料袋其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

C.乙酸的比例模型是

D.CH2===CH2、苯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可用来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水;

乙酸的比例模型正确;

CH2===CH2、苯都是不饱和烃,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用于盛装食品的塑料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而不是聚氯乙烯。

5.下列关于有机物的正确说法是(  )

A.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互为逆反应

B.石油干馏可得到汽油、煤油等

C.淀粉、蛋白质完全水解的产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酸乙酯、油脂与NaOH溶液反应均有醇生成

A项酯化反应用浓H2SO4作催化剂,皂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二者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

B项应为分馏;

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

6.(2012年石家庄质检)的同分异构体中,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的结构有(  )

A.1种B.2种

C.3种D.4种

的同分异构体有

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的为①和④。

7.(2012年北京海淀模拟)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

A.将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海洋中

B.生产中尽可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生产中尽可能将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入期望的最终产物

D.将开采出的煤通过干馏、气化、液化等多种途径实现其综合利用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污染。

8.(2012年郑州模拟)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B.合金材料都是导体,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

C.棉、麻、丝、毛、油脂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光导纤维导电能力很强,是一种很好的通讯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A项,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C3H8。

B项,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正确。

C项,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项,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不导电。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CH2CH2

B.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D.制造玻璃是复杂的物理变化,玻璃的组成不同,性能也不同

A项应为CH2===CH2;

C项葡萄糖不能水解,D项制玻璃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10.(2012年合肥质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一定是偶数

B.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的有机物互为同系物

C.所有糖类物质都有甜味

D.油脂是食物中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在烃及其含氧衍生物分子中,氢原子个数一定是偶数,但在其他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不一定是偶数,如CH3Cl中有3个氢原子,A项错误;

同系物要求结构相似,B项错误;

糖类与是否有甜味没有必然关系,如纤维素属于多糖,但没有甜味,C项错误。

11.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销售从下水道和泔水中提取的“地沟油”。

一旦被人食用,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类化合物

B.通过油脂的碱性水解来制肥皂

C.变质的油脂有难闻的特殊气味,是因为油脂发生了水解反应

D.地沟油经过一系列加工后,可以转化为生物柴油用作发动机燃料,变废为宝

难闻气味是油脂中的碳碳双键被空气氧化生成醛类物质引起的,不是水解。

12.(2012年高考江苏卷)化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下列做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是(  )

A.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B.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C.研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减少“白色污染”

D.过度开采矿物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模式,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等方面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

13.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以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等已省略),其实验操作为:

先按图安装好装置,关闭a、b、c,在铜丝的中间部分加热片刻,然后打开a、b、c,通过控制a和b,而有节奏(间歇性)地通入气体,即可在M处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试回答以下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热水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M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可认识到该实验过程中催化剂________(填“参加”或“不参加”)化学反应,还可以认识到催化剂起催化作用需要一定的________。

(4)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撤掉酒精灯,反应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进行,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验证乙醇氧化产物的化学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装置图可知A中H2O2在MnO2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O2,B装置起干燥作用,C装置中的热水可使D中的乙醇汽化产生乙醇蒸气,在M中与O2反应。

由于O2是间歇性通入,通入O2时会使红热的铜丝变黑,又被乙醇还原为Cu而变红,出现变黑、变红的交替变化。

乙醇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维持反应继续进行。

乙醇的氧化产物为乙醛,可用银镜反应或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

(1)2H2O22H2O+O2↑

干燥O2 使D中无水乙醇变为蒸气进入M参加反应,用水浴加热使乙醇气流较平稳

(2)2CH3CH2OH+O2

2CH3CHO+2H2O

(3)受热部分的铜丝由于间歇性地通入氧气而交替出现变黑、变红的现象 参加 温度

(4)能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维持反应继续进行

(5)实验结束后,卸下装置F中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从中取出少许溶液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产生红色沉淀可证明乙醇被氧化成了乙醛(也可做银镜反应实验)

14.Ⅰ.已知乳酸的结构简式是

,写出它发生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与Na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Cu(OH)2悬浊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NaHCO3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Cu存在下与O2共热:

(5)2分子乳酸生成六元环状酯:

Ⅱ.某校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探究苯与溴发生反应的原理并分离提纯反应的产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冷凝管所起的作用为冷凝回流和________,冷凝水从________口进入(填“a”或“b”)。

(2)实验开始时,关闭K2、开启K1和分液漏斗活塞,滴加苯和液溴的混合液,反应开始。

Ⅲ中小试管内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说明苯与液溴发生了取代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结束后,要让装置Ⅰ中的水倒吸入装置Ⅱ中。

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这一操作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苯与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若是取代反应则有小分子HBr生成,利用AgNO3溶液检验HBr的生成,欲排除Br2的干扰,需用苯或CCl4将溴吸收,因为Br2也能使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

(1)冷凝管的进水应为下进上出。

(2)苯的作用是吸收Br2,避免Br2与AgNO3溶液反应。

(4)HBr有毒,要防止HBr气体逸出。

Ⅰ.

(1)

Ⅱ.

(1)导气 a

(2)吸收溴蒸气

(3)Ⅲ中硝酸银溶液内出现淡黄色沉淀(或测反应后Ⅲ中硝酸银溶液的pH,其pH变小)

(4)反应结束后装置Ⅱ中存在大量的溴化氢,使Ⅰ的水倒吸入Ⅱ中可以除去溴化氢气体,以免逸出污染空气 关闭K1和分液漏斗活塞,开启K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