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4212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文档格式.docx

辉石:

为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的主要矿物。

绿黑、绿褐、褐等色,少部分有翠绿色(产于超基性岩中的含铬辉石)或灰、灰绿色(透辉石)。

短柱状、玻璃光泽,解理不完全,新鲜断面呈密集而不整齐的阶梯断口,两组柱面解理的夹角近于90°

横断面为近正方形或近正八边形。

6) 

黑云母:

主要出现于中性岩和酸性岩中。

黑色、黑褐色,有时因褪色而颜色变浅,呈金黄色。

解理极完全,常成片状,解理面呈现珍珠光泽。

横断面呈六边形,纵断面成长条状,硬度小,次生变化后颜色变为绿褐色、绿色。

7) 

橄榄石:

为超基性岩、基性岩的常见矿物。

多呈柱状、粒状晶体,鲜艳的橄榄绿色或黄绿色,玻璃光泽,不规则断口或贝壳状断口。

常发生蛇纹石化、滑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

钾长石和斜长石的主要区别特征见表1。

辉石和角闪石的肉眼鉴定特征列于表2。

表1 

钾长石、斜长石肉眼鉴定对比表

特征

钾长石

斜长石

颜色

肉红色、黄褐色、灰紫色、灰白色少见

暗灰色-白色,蔷薇红色少见

晶形

多为宽板状

中酸性的多为宽板状,基性的常为细长柱状

双晶

有时可见卡式双晶

常成细长的平行的聚片双晶纹

次生变化

变为高岭土,在晶面上呈土状

变为绿帘石、绢云母等,晶面上呈淡绿色、暗灰色

出现的岩石

花岗岩、正长岩、霞石正长岩

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

表2 

辉石和角闪石肉眼鉴定对比表

矿物名称

特征 

 

辉石

角闪石

黑色、棕色、暗绿色

黑色至绿黑色

短柱状、粒状,其断面为八边形或近正方形

长柱状,其断面为六边形或菱形

解理夹角

(110)∧(110)≈90°

、断口常呈阶梯状

(110)∧(110)=60°

,呈菱形

光泽

玻璃光泽

共生矿物

常与基性斜长石、橄榄石共生

常与中性斜长石和黑云母共生

产出岩石

超基性岩、基性岩,部分中性岩

中性岩、中酸性岩

(2) 

岩石的颜色

岩石的颜色通常用色率来表示。

色率即暗色矿物占造岩矿物总量的百分比。

岩石颜色的深浅,是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相对含量的反映。

因此,根据岩石颜色的深浅,大致分为浅色、中色与暗色岩石三类,它们大致可与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相对应。

但也有例外,如微晶、隐晶质或玻璃质岩石的颜色,就比相同成分的粒状岩石的颜色要深。

例如黑曜岩、珍珠岩、松脂岩等酸性熔岩的颜色比花岗岩颜色深。

所以,色率的应用,只能限制在结晶粒状的岩石。

当岩石为暗色,几乎全由暗色矿物(95%以上)组成时,这种岩石可能为超基性岩类,可根据矿物成分及其性质进一步确定岩石名称。

如果全为粒状矿物,无解理时,则可能是纯橄榄岩;

如果全部矿物都有解理,则可能是辉石岩或角闪石岩;

如果部分矿物有解理,部分矿物是粒状,则可能是辉(石)橄(榄)岩;

若岩石的结构致密,可能为蛇纹石化橄榄岩。

当岩石为黑灰或灰色,且不含石英,而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之比约为1:

1时,可能是辉长岩;

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含量之比为1:

2时可能是闪长岩。

当岩石为浅色,几乎全由浅色矿物(90%左右)组成,又含石英时,可能是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等;

若不含石英时,则可能是正长岩、二长岩、霞石正长岩等。

在鉴定侵入岩属何种岩石类型时,需要观察石英的有无和含量,钾长石和斜长石的有无和含量,以及暗色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等来确定。

现将上述三因素归纳为表3。

表3 

主要侵入岩肉眼鉴定表

大类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碱性岩

无石英

一般无石英

石英<

5%

石英>

20%

无石英,有似长石类

暗色矿物

>

90%

90%~35%

35%~15%

<

15%

或为碱性

有钾长石

钾长石>

正长岩

花岗岩

霞石正长岩

钾长石≈斜长石

二长岩

二长花岗岩

钾长石<

花岗闪长岩

基本无钾长石

有斜长石

斜长石+角闪石

闪长岩

斜长石+辉石

辉长岩

斜长石为主

斜长岩(暗色矿物很少

斜长花岗岩

基本无长石

橄榄石为主

橄榄石

辉石为主

角闪石为主

第二节 

沉积岩的野外鉴别

对沉积岩或沉积物的研究,其目的是:

1确定其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其中所含化石等,并给予正确的命名;

2通过对岩石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物质成分及其结构、构造特点的研究,来确定它在沉积成岩以及后生阶段所发生的变化,以便恢复原生沉积特征及性质;

3对岩石进行相分析,其目的是再造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状况;

4搞清岩石某些性质,以确定其在国民经济上的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对沉积岩的研究应该是全面综合地使用各种方法、手段。

近代的沉积岩石学研究方法很多,如野外地质学研究、室内研究、综合相分析……等。

下面仅就沉积岩肉眼鉴定方面做概略的介绍。

一、沉积岩肉眼鉴定要点及描述内容

在各论中主要介绍了四类沉积岩,即陆源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碳酸盐岩和硅质岩类。

现主要分述如下。

(一) 

陆源碎屑岩类

陆源碎屑岩按其碎屑粒径可划分为:

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 

2mm

中碎屑岩(砂岩类) 

2~0.05mm

细碎屑岩(粉砂岩类) 

0.05~0.005mm

每类碎屑岩其相应粒度的碎屑含量必须在50%以上。

如含有历史50%以上的岩石才能称作砾岩,以此类推。

碎屑岩的命名是以含量占50%以上的粒级来确定岩石的基本名称,若其他粒级含量在25%~50%之间,则在基本名称之前冠以“×

×

质”;

若其含量在5%~25%之间,则以“含×

”表示。

1.粗碎屑岩类——砾岩相角砾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

1)颜色:

尽可能指出总的颜色,并注意它的成因。

2)砾石成分:

鉴定各种砾石的成分,确定砾石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

如为复成分砾岩,还需估计各种成分砾石占全部砾石的百分含量。

3)砾石大小及分选性:

如分选不好时,应指出一般大小以及最大和最小的粒径。

4)砾石的圆度、球度及形状。

5)胶结物成分,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

胶结物本身的性质;

胶结类型等。

6)其他:

砾石有没有定向排列,胶结的致密程度,有无次生脉穿插等等。

由于砾岩在地层学上常作为沉积间断的标志和划分底层的依据,同时砾岩的沉积大部分距陆源供给区很近,易于利用砾岩成分来推断古地理情况,故对砾岩的野外研究还应注意下列方面:

1)层位和分布概况;

2)岩层产状及其变化(如透镜体);

3)层理及层面构造;

4)与上下层的接触关系及其在剖面中的位置;

5)砾石的倾向、倾角和长轴方向。

2.中碎屑岩类——砂岩类砂岩

通常按碎屑粒径可分为:

巨砾砂岩(2~1mm);

粗粒砂岩(1~0.5mm);

中粒砂岩(0.5~0.25mm);

细粒砂岩(0.25~0.1mm);

微粒砂岩(0.1~0.05mm)。

各种不同粒径的砂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有:

1)颜色,并推断其成因;

2)碎屑颗粒的大小,分选程度,如大小不均匀,应指出最大、最小和一般的直径,以及各种颗粒含量的百分比;

3)碎屑颗粒的形状及磨圆度;

4)胶结物的成分及其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胶结类型,胶结致密程度;

5)岩石的构造;

6)碎屑成分:

矿屑(需分辨出碎屑矿物的种类)、岩屑(尽量区分其原岩类型)以及各种成分占全部碎屑的百分含量;

7)生物残骸;

8)次生变化。

在野外研究砂岩时除上述内容外,还应注意:

1层埋构造(特别注意斜层理)和层面构造;

2岩层厚度及其变化等。

3.细碎屑岩类——粉砂岩

粉砂岩按碎屑粒度可分为:

粗粉砂岩(0.05~0.03mm)和细粉砂岩(0.03~0.005mm)两类。

粉砂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与砂岩大致相同。

但由于粉砂岩颗粒细小,故在手标本中难以辨认碎屑和胶结物成分。

在野外主要研究它们的产状、构造特征及形成方式等。

(二) 

粘土岩类

粘土岩类亦具有双重特性,从碎屑粒度来看大部分由<

0.005mm的颗粒组成;

从矿物成分来看,主要是由粘土矿物所组成。

由于粘土矿物非常细小,故要在肉眼中鉴定它们的成分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对其颜色和物理性质的研究。

这是由于颜色和物理性质,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粘土矿物成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其工业价值。

物理性质主要注意其滑腻程度、可塑性、断口、膨胀性、粘舌性和在水中是否容易泡软等等。

此外若肉眼可见的机械混入物,应鉴定其成分并估计其百分含量。

(三) 

碳酸盐岩

按矿物成分碳酸盐岩主要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大类型,但在两大端元岩石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类型(表4);

在石灰岩(白云岩)与粘土矿物之间也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类型(表4)。

对石灰岩的肉眼观察要注意下列内容:

1)颜色;

2)结构与构造特征;

3)硬度和岩石致密程度、断口类型;

4)重结晶的程度;

5)肉眼可见的生物碎屑种类;

6)机械混入物的大小、成分及次生矿物成分;

7)加盐酸起泡强烈程度。

对白云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和石灰岩类似,但其中很少有生物碎屑。

对白云岩应特别注意其次生变化的痕迹,以及白云石和方解石间的关系,岩石结构特征等。

二、主要沉积岩肉眼鉴定表

主要沉积岩肉眼鉴定表见表4。

表4 

主要沉积岩肉眼鉴定表1

岩石

类型

岩石名称

碎屑粒度/mm

结构特征

物质成分及来源

成岩方式

砾岩(角砾岩)

2

砾状(角砾状)

陆源素一些物质及胶结物碎屑物质;

石英、长石、白云母、各种岩屑、少量重矿物胶结物

化学成因的铁钙硅质等杂基;

粘土物质

机械搬运和机械沉积压固、水化学胶结

粗粒砂岩

2~0.5

粗砂状结构

中粒砂岩

0.5~0.25

中粒砂状结构

细粒砂岩

0.25~0.05

细砂状结构

粉砂岩

0.05~0.005

粉砂状结构

按固结程度

粘土

0.005

泥质结构

弱固结

主要是母岩风华的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级少量细碎屑物质

粘土矿物:

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

细碎屑:

石英、长石

机械搬运与机械沉积作用为主

粘土岩

块状构造

页岩2

页理构造

碳酸盐岩类

石灰岩

内碎屑灰岩

与碎屑岩相对应

碎屑结构

沉积盆地内碎屑(以碳酸盐矿物为主)、生物遗骸,化学及生物化学沉淀物质

碳酸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

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以及波浪、岸流、潮汐等的流水机械作用

生物灰岩

生物碎屑

鲕粒灰岩

包粒<

鲕粒结构

泥晶灰岩

0.03

泥(微)晶结构

白云岩

大部在0.5~0.05

晶粒结构交代残余结构

白云石为主

由白云石化作用形成为主

泥灰岩

微晶结构

方解石(白云石)和粘土矿物

同石灰岩

1其他沉积岩类的岩石未编入本表内

2页岩还可以根据其成分进一步细分

第三节 

变质岩石的观察与描述

一、变质岩肉眼的观察与描述

1)岩石的颜色:

包括新鲜面与风化面的颜色。

2)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可分为特征变质矿物、主要变晶矿物和次要变晶矿物。

对特征变质矿物应观察与描述其颜色、晶形、粒度、突出特征并估计百分含量。

对主要与次要变晶矿物,要求观察、描述的项目同前,但可适当简练些。

当有变斑晶存在时,则对变斑晶与基质要分别进行观察、描述并估计其含量。

描述顺序为先变斑晶后基质。

若无变斑晶,则按矿物的百分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加以描述。

在观察变质岩矿物成分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首先观察和确定组成变质岩的主要矿物,因为它在变质岩命名中起决定作用。

在观察主要矿物时,除了对每种主要矿物进行准确定名及含量估计之外,还必须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在浅色矿物中应特别注意长石的性质及含量;

2要注意特征变质矿物的观察,因为特征变质矿物,对反映变质原岩的化学成分及变质时的物理化学条件,都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岩石中如果有红柱石,则说明该变质岩除了观察描述上述主要内容外,对岩石的其他特征,如产状分布、此生变化、风化程度、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有无次生矿脉的穿插等均应加以描述。

3)岩石组构:

描述矿物粒度、形态、自形程度、确定岩石结构、构造的名称。

当一种变质岩同时具有几种结构构造时,须分清主次,支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加以综合描述。

例如,某一变质岩具斑状变晶结构,其基质部分为鳞片变晶结构,此时应综合描述为基质具鳞片变晶的斑状变晶结构;

若岩石以鳞片变晶结构为主,局部地方为纤维状变晶结构时,可描述为纤维鳞片变晶结构。

当某一种变质岩同时具有几种不同构造时,也可采用综合描述的方法,例如,某岩石既具板状构造,又具千枚状构造时,可综合描述为千枚板状构造等等。

对于混合岩结构构造的观察与描述,应首先着眼于由脉体和基体交生关系所反映的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分别描述基体和脉体的结构构造。

例如角砾状混合岩,首先应描述由脉体贯入使基体分割而成的角砾状构造,然后再分别描述角砾(基体)和脉体的结构及构造。

当混合岩的混合岩化程度很高,基体和脉体界线消失时,则和其他变质岩一样,描述岩石总体结构构造。

总之,在观察描述变质岩结构构造时,应力求全面准确,因为它对变质岩命名起着重要作用。

4)其他特征及次生变化:

如产状分布(岩石有无细脉穿插,有无小褶皱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岩石的风化程度,岩石有无次生变化等都要加以观察描述。

5)初步定名:

特征变质矿物+主要矿物+基本名称。

第1节 

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一、对岩浆岩标本描述的一般要求

(1)颜色:

风化面的颜色(室内观察标本无风化面则不作要求)、新鲜面的颜色。

(2)结构:

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的岩石,如基质为显晶质者应对其基质矿物特征作出大致的描述;

如基质为隐晶质者,肉眼描述写明基质的颜色后注明为隐晶质(半晶质或玻璃质)结构即可;

如附岩石薄片,则应写明所具有的具体岩石结构特征。

(3)构造:

对一般最常见的块状构造不需要详细描述,只写明块状构造即可,但对其特殊或典型的构造特征,如流纹构造等,应对其构造特征作出描述。

(4)矿物成分:

总的是按照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对肉眼可见或在岩石薄片中能见到者,要求作出描述,否则一般可不做描述)、此生矿物的顺序进行描述,在对各类矿物特征描述时,按含量多者先描述,少者后描述的次序进行。

对具体矿物特征的描述要求:

矿物的颜色、晶体的形态特征、在岩石中分布的特点(如分布均匀或不均匀,有无方向性排列等)、突出的鉴定特征、粒度(同种主要矿物的长径)、目估百分含量等。

对具有斑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的岩石进行描述时作如下一般要求:

首先按斑晶矿物含量由多至少的顺序,描述斑晶矿物成分及其特征(要求内容与前述内容相同),然后目估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百分含量。

基质为显晶质者,肉眼应描述出矿物的主要特征,并指出主要矿物及次要矿物即可。

如附岩石薄片时,则需指出各矿物的目估百分含量。

(5)野外产状:

对室内标本鉴定仅要求写出深成岩或浅成岩或喷出岩即可,如在野外观察描述时,应指明岩石所在岩体的具体产状。

(6)岩石名称:

岩石名称之所以写在最后,是因为其岩石命名的依据是上述描述特征综合后定出的。

当然,根据实习课的具体情况,其书写顺序是可以灵活掌握的。

描述岩石特征时,切忌前后相互矛盾,例如,描述矿物在岩石中的分布特征时,写成该矿物在岩石中分布的很不均匀,局部有明显的集中想象,而在描述岩石构造时,又写成该岩石具有块状构造,这显然是极为矛盾的,如写成该岩石具有斑杂构造,这就前后对应了。

二、观察常见矿物成分的一般方法

(一)观察矿物的刀痕色鉴定矿物的方法简介

所谓刀痕色,即用小刀将矿物刻划成沟痕后,观察其刀痕颜色。

因刀所刻划的粉末较条痕粗、比摩擦条痕(条痕再用玻璃棒或瓷板等继续摩擦几下后所呈现的条痕色)更粗,故它常与一般的条痕色有所不同。

利用这一特性对某些矿物的肉眼鉴定,是有相当帮助的。

例如,普通辉石与普通角闪石条痕均为白色,但其刀痕却不同,前者灰色至灰白至浅绿灰,而后者多呈较明显的灰绿色。

在岩石中的矿物因受生成环境、矿物组合等因素的影响在较多的情况下,常见不到理想的特征,特别对于肉眼鉴定来讲,虽在理论上叙述有好多特征,有些相似矿物也列出好多分区别,但在实际肉眼观察时,对某些特征的观察往往显得完全无能为力(特别是矿物颗粒较小时)。

因此,在用肉眼对某些矿物进行鉴定时,必须抓住其突出的肉眼鉴定特征。

当然在有岩石薄片时,则可在镜下观察到更多的光性特征。

而在进行野外工作时,又不能随时磨制岩石薄片与进行镜下观察,所以主要还得靠肉眼观察。

要提高肉眼鉴定矿物的能力,就需要在实习课时,应根据镜下观察到的特点,尽量找出在手标本上某些矿物可能观察到的肉眼特征。

应避免薄片的观察与手标本观察脱节的想象存在。

(二)一些常见主要凿岩矿物在岩石中的有关鉴别特征

(1)橄榄石:

首先应注意它出现在什么岩石中,如在纯橄榄岩中除险,则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镁橄榄石(Fo92)、它通常呈白~浅黄色。

从镁橄榄石理论组分来看,它含MgO57%左右,而蛇纹石的理论组分MgO=43%。

故在热水溶液的作用下使它产生蛇纹石化等,具有充分的物质基础,所以一般很少见到新鲜的镁橄榄石,而多产生强烈的蛇纹石化。

在基性岩中出现的橄榄石主要是贵橄榄石(Fo=10~30,且以Fo=20~30为主)与透铁橄榄石(Fo=30~50),故多呈黄绿色(或橄榄绿色)。

在基性岩中虽然有事也可以出现蛇纹石化等蚀变,但呈新鲜者却比较常见。

在喷出岩中因处于氧化、燃烧的条件下,所以它易于分解成硅酸盐与Fe、Mg氧化物的混合物——伊丁石。

由于当时所处的条件不同,伊丁石化可沿橄榄石的四周向里或沿其裂纹与节理进行,强烈者可全部变成具有三组({001}极完全、{010}、{100}完全)近正交解理的暗红褐色伊丁石。

橄榄石在侵入岩中一般仅具不完全解理,但在喷出岩中由于淬火等作用的影响,经常可见一组{010}中等至完全的解理。

(2)斜方辉石:

主要说明一下几种。

顽火辉石:

它经常与橄榄石组成橄榄岩,亦为辉长岩至苏长岩的主要组成矿物,并为含MgO最高的一种辉石(MgO的理论含量为40%),亦是最易蚀变成蛇纹石的一种矿物。

蚀变成蛇纹石后仍具顽火辉石的假象并呈完整的结晶单体,保存有辉石的解理与裂开,在手标本上呈金黄色或沿解理面呈古铜色的变彩时,称为绢石。

从总体来看,顽火辉石一般主要出现于超基性岩中,颜色上的特征为无色、带浅绿的灰白色为主,并可以此在手标本中与紫苏辉石(绿色、绿黑或和黑色)加以区别,刀痕色前者一般为白色,后者以绿灰色为主。

紫苏辉石:

一般将FeO含量<

5%的斜方辉石称为顽火辉石;

FeO在5~14%的变种称为古铜辉石(以具半金属状的古铜色光泽而得名)。

紫苏辉石含FeO>

14%它主要存在于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如辉长岩、辉石岩中,但它是一种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斜方辉石,在其它各类岩石中也都时有出现。

它常可转变为蛇纹石、滑石、纤维状角闪石、黑云母等。

在火山岩中的紫苏辉石有时可见暗化边,其成因为地表氧化重熔和迅速结晶而形成的。

(3)单斜辉石:

有关的单斜辉石有一下几种。

透辉石:

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基性与超基性岩浆岩中的辉石,其他岩类中也较为常见。

手标本中一般颜色较浅(浅绿或浅灰绿色为主)。

它可蚀变成绿泥石、蛇纹石、角闪石、碳酸盐等。

普通辉石:

为岩浆岩中最常见的一种辉石种属,出现范围甚为广泛,主要呈黑或绿黑色,可蚀变为假象纤闪石、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等。

它是在辉长岩至玄武岩类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辉石。

普通辉石与普通角闪石用肉眼很难区别,可借助刀痕色加以区分(见前述内容)。

易变辉石:

应注意该辉石用肉眼观察一般是根本见不到的。

因它属于辉石的高温变种,即在地表高温速冷的淬火条件下是由岩浆中结晶出来的,故主要出现于基性火山喷发岩中的基质中。

当遭受蚀变后它亦可产生绿泥石化、纤闪石化及假象纤闪石化。

(4)普通角闪石:

它在超镁铁质岩至酸性岩类中均可出现,故其分布相当广泛,在不同岩石中其颜色常不同。

薄片中绿色者多见于侵入岩中,而在小侵入体、脉岩、喷出岩以及辉长岩中一般多为褐色角闪石。

手标本中的颜色常呈暗绿、暗褐以及黑色。

次生变化以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常见,亦可见黑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在火山喷出岩中以斑晶出现(基质中见不到),由于氧化燃烧特别是低压脱水的作用,常形成较明显至很明显的暗化边结构(黑云母与此特征完全类似)。

(5)黑云母:

它是一种分布很广的造岩矿物,常见于许多岩浆岩中。

以它特有的黑(或褐)色与一组极完全的解理,低的硬度为突出特征,故一般是较易鉴别的。

(6)白云母:

以其颜色,很易与黑云母加以区别,它在岩浆岩中的分布远不如黑云母广泛。

黑云母最易产生绿泥石化,含TiO2的黑云母产生绿泥石化时,常分解形成针状的金红石和细粒的钛铁矿,有时尚可形成榍石等,而白云母则易产生绢云母化。

(7)石英:

在岩浆岩中,石英通常出现在中酸性岩和酸性岩中,不与橄榄石、霞石、白榴石共生(特殊情况例外),而常与黑云母、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共生,故鉴别岩石中石英的有无对岩浆岩的分类命名是甚为重要的。

石英在岩浆岩中常呈无色透明或烟灰的粒状晶体,具贝壳状断口、脂肪光泽。

石英在侵入岩的深成岩中多呈不规则的粒状,而在部分浅成岩以及所有喷出岩中作为斑晶的石英常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