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4343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哲复习大全Word下载.docx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块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和唯心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有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

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3.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4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方面:

一是,时间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和科

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 

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因为它的

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合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5. 

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错;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6. 

矛盾及其特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P43)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7.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8.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章

什么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动能反映。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64~65)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P68~P69)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又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条件:

勇于时间,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必须经过理思考的作用,将感情材料进行加工,才能将感情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时实践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及其价值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3.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后者的相对独立性(P98~99)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表现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动能的反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以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第四章※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P143)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相互关系(P144~P145)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

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P145~P14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P147~P148)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大富一部分大穷。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的本质:

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P149)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8.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P160)

8.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P16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工人失业,并造成社会财富两极分化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

第五章

1.垄断及形成的原因

垄断: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

形成原因: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金融资本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统治(P185)

经济上: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占有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政治上:

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通过“打进去”、拉出来”的办法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政府可以运用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新兴工业企业。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至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的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涉下,各主要资本主义的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

4.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后果是: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a.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b.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c.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d.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是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危险不断增大。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形成原因及其实质(P198~P202)

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正在发生着变化。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 

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和资本主义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2.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3.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的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

1.“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基本特征:

1.经济方面

发展战略:

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经济体制:

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2.政治方面:

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度,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历史贡献:

确保了重工业、国防工业的发展;

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

局限性:

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缓慢。

2.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必然性

①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3.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实践已反复证明,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尽快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但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生产按计划进行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

我们不应沉溺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细节描绘,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

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也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走近一步。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剖析,作了具体实证的证明。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