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4428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1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

通过教材的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

哪些遗传现象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哪些遗传现象与“融合遗传”相矛盾?

让学生交流、探讨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是否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接下来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设疑:

豌豆具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是如何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

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做铺垫。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结合上述内容,给出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反交等概念。

孟德尔是如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来揭示分离定律的?

边板图边叙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并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结合板图,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总结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

(1) 

为什么子一代表现高茎?

矮茎性状消失了没有?

(2) 

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

如果不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遗传结果,会发现子二代呈

现3:

1的数量比吗?

(3) 

在规律性的遗传结果中,内含的实质规律是什么?

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

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

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是3:

1?

从而过渡到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师边图解边讲解孟德尔的假说,然后在讲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结合图解阅读教科书,阐明孟德尔假说的内涵,概括孟德尔假说的要点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之间既不会相互融会,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设疑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孟德尔假说与“融会遗传”观点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时,你如何认识孟德尔假说的深刻意义?

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的能出现3:

1的结果吗?

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才来进一步解决。

小结:

这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终了阶段的教学行为。

鉴于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知识相对冗杂的特点,我采取的是比较传统的方法,对照板书,将所讲的内容再和学生一起做整理,同时进一步完善板书。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完整的全局的概念,进一步领悟主题。

五、板书设计及作业(教学课件)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讲述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

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教材讲述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最后归纳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前面的分离定律和本节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共同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伴性遗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

二、教学目标 

第一维度知识目标:

认知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理解相关的遗传学术语。

第二维度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

训练学生演绎、归纳、推理的能力。

第三维度情感目标:

①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②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自由组合现象及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基础上,对遗传因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并掌握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规律。

由于本节课难度系数较大,学生在学习本堂课时要做到:

应以问题为线索,通过质疑和推理,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展开学习活动,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为整个必修2《遗传与进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法分析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中已经学习“假说——演绎法”的基础上,本节课这种方法的思路来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

企图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

同时考虑到教学大纲对教材重难点的要求是高层次的,因此在教学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为主线,充分动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通过情境创设、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②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本节科学思维严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解释,引导学生观察、推测、归纳来活化学生的思维,即进行过程性教学,来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达到对知识理解的目标,通过生活中遗传实例的分析,再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我身边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同事,他妈妈身材很好但五官不是很漂亮,他爸爸身材偏矮偏胖但五官长得很正。

结果这位同事五官长得像妈妈,身材像爸爸。

让同学们探讨:

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亲代的多种多样的性状究竟是遵循怎样的规律传给后代的?

(二)回顾分离定律得出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提出问题:

据“假说——演绎法”,要探究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第一个步骤应该是什么?

请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授新课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在此部分的教学中,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数学角度引导学生建立两对相对性状与一对相对性状之间的联系。

为学生理解从单因素到多因素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埋下伏笔。

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纯合豌豆杂交。

F1的性状表现是什么?

据此可以判断哪两个性状是显性性状吗?

F1自交,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表现?

比例是多少?

与亲代有什么不同?

F2代中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

如果每对性状单独分析,黄:

绿和圆:

皱分别是多少?

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初步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结合ppt和板图阐明孟德尔假说的内涵。

重点讲解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

用ppt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

并用小球模拟自由组合现象,体验假说,由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在直观的基础上讨论以下问题:

F2代中有几种性状表现类型?

几种遗传因子组合类型?

他们在F2代中所占比例各是多少?

在学生讨论之后,通过棋盘法、分枝法等方法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以上问题。

并再次要求学生从数学角度建立两对相对性状与一对相对性状之间的联系。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提出问题,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什么?

要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

学生先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做必要的补充。

讲述测交法,并提问,按照孟德尔的假设测交后代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何?

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模式,写出测交及其实验结果的遗传图解。

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教师巡视检查。

对于正确完成图解的同学及时予以表扬。

这就使学生巩固绘制遗传图解的基本方法及测交实验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

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识图表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自由组合定律并回顾分离定律,说明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共同总结,印象会深刻。

旧知识的回顾,有助于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四)布置作业 

由于本堂课内容较多,一个课时的时间不足以当场让学生做练习巩固知识,因此,很有必要布置几道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习题。

习题特点:

在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

在层次上,逐层深化,拾级而上;

在形式上,注意变换,交替方式;

在数量上,适度适量,紧凑合理。

七、课程总结:

在这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体验到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领悟“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中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

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让学生活动代替一切,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不能动摇,我们应该当位出色的“导演”。

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更困难。

所以在教学中,借用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并还用小球模拟自由组合现象,以突破教学难点。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是在学习了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胞增殖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减数分裂。

这部分内容极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也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胚胎工程等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减数分裂的概念 

有性生殖细胞(精子)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A结合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B通过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构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探究生物科学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中发现美体验美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依据:

只有掌握了核心概念,才能理解和掌握 

其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难点的依据:

该过程较抽象;

学生虽有有丝分裂的知识,但二者易混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饯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启发导思法、先学后教法、直观教学法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合作探究、建立模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3分钟) 

开门见山,由问题探讨出发展开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一):

(4分钟) 

生殖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

染色体减半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教师小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学生先学,(7分钟)教师后教。

(8分钟) 

学生自学精子的形成过程(P17),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

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

减数分离各时期细胞名称、有何特点?

教师重点讲清以上探究内容。

5、当堂训练

(一):

给出的十幅打乱顺序的减数分裂细胞图,小组合作排列出减数分裂完整的过程。

(7分钟) 

6、教师小结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有两个兴趣爱好非常相似的男女,两人彼此相识相知走到了一起(联会),然而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两人相知不久却又要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依依不舍的交换礼物(交叉互换), 

还特意跑到赤道上去合影留念(中期:

染色体排在赤道板上) 

之后,彼此为了不在伤害到对方,两人决定分别去到两极永不见面。

7、播放3D动画。

(5分钟) 

8、当堂训练

(二)(4分钟) 

9、布置作业。

预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比较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先学后教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江陵二中 

余光彩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从内容上讲具有呈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本节内容具有很大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学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素养,还能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科学的发现过程:

敏锐的观察能力、大胆提出假说及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及科学思维方法:

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

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2.教材的处理 

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二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时间有些紧。

我的教学设想是,以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为轴线,培养学习的科学探究素养及培养其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为核心,运用多媒体系统演示,让学生轻松学习,及挂图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认同并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 

⑵能力目标:

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实验证明方法“假说演绎” 

⑶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团体合作精神。

4.重难点的确定 

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

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

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 

(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

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

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启发教学等来达到教学目标,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引出问题,并切入到“问题探讨”鼓励学生思考,并通过给出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推动课堂教学 

通过引出科学家曾经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调动学生迫切想知道是如何得出推论的。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加深科学认知方法及对其理论的理解。

接下来通过问题,引人入胜。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吗?

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

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学生有了些自我学习的成就感。

(三)科学验证过程 

由类比推理的介绍,引出另一问题,“如何才能说上述假说是科学的呢?

” 

引发学生思考并继续学习。

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图解及问题分析。

加深学生对以下问题的再学习:

1、实验成功与实验选材有什么关系?

研究的性状与实验成功有关吗?

性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吗?

显性性状是什么?

与性别遗传有何关系及如何解释?

2、通过多媒体演示相关信息:

白眼雄果蝇的发现及性染色体的发现,启发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

通过小结:

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给学生澄清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

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时,我提出“有了合理解释,还需要怎样处理,才能让结论更具科学性”通过回忆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让学生进一步接触该理论并以此得出科学证实。

(四)知识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再一次学习遗传规律,并提出要求,用刚的结论运用到两大规律中,体会知识的科学性,并一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归纳和整理遗传规律的内容,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回答,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及回忆减数分裂过程,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活动:

完成思考与讨论,及自己发现并表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内容-—多媒体演示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加以指导,从而证实结论——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完成技能训练(类比推理)——总结及课堂反馈 

(六)习题处理 

我通过课堂作业处理,促进了学生知识活学活用,加深了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及难点的突破。

并运用课外辅导练习,加强学生自习能力的养成,提高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并获得及时课堂反馈,有助于课堂教学。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又有较多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显得有一定难度。

由于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节奏紧凑,教学效果明显。

但在时间上略显紧张,学生的表达仍不够充分。

课后,还要多加强个别指导与辅导教学,并通过一定练习加强巩固。

第3节伴性遗传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