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469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范文赏析幼儿诗精选word文档 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把星星擦得闪亮闪亮·

·

绿色的孩子,

把地球,

打扮得多漂亮!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幼儿抒情诗。

作品由四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均精心设计了一个比喻,分别把树比喻成绿色的扫帚、绿色的掸子、绿色的抹布、绿色的孩子,每一个比喻都构成一幅图画,把蓝天、白云、星空、绿色的地球如特写镜头般留在读者的心头。

不仅如此,美丽的画面中还渗透着对树儿的赞美、感激之情,有了树儿的贡献,天空才会那么湛蓝,云朵才会那么洁白,星星才会那么闪亮,地球才会那么漂亮。

情景交融,升华为一种优美的意境。

让幼儿听赏这样的作品,极易引发孩子们做一棵树、做一个绿色孩子的愿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地球母亲的美好情感。

儿歌赏析

觉觉喽

啊哦?

?

乖乖哟?

觉觉喽?

狗不咬哟?

猫不叫哟?

乖乖睡觉觉喽?

这是一首摇篮曲。

摇篮曲一般是母亲在慰抚婴儿入睡时唱的,故也称催眠曲。

夜色深沉,万籁俱静,慈爱的母亲怀抱婴儿,一边低低地吟唱,一边轻轻地抚拍。

婴儿在母亲轻微的晃动中,舒缓柔和的歌吟里,渐渐入梦。

这中间融涵着多少温馨的母爱!

这首儿歌开始几乎没有完整的句子,只是一些象声词和叠音词的吟咏,随后才有“狗不咬,猫不叫”的简单的环境描述,文字是再浅白不过了,完全是母亲在抚儿情境中随意而出。

可是那甜美的韵味,却让人神往,让人迷醉。

韵脚均由悦耳、柔美的叹词构成,富于浓厚的四川农村的乡土气息。

数蛤蟆

一个蛤蟆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数数歌是我国传统儿歌中几种最有特色的表现形式之

一。

它是一种与算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文学游戏形式。

低幼儿童一般凭感觉认识事物,理性思维相对薄弱,对直观性较强的事物认识较快,易于接受,而对比较抽象、枯燥的事物领会较慢。

《数蛤蟆》这首儿歌,以练习计数为目的,把抽象枯燥的数字与形象直观的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目,巧妙地编织在七言句式工整的诗行里,易于上口,便于游戏。

而蛤蟆跳水的情景,那扑通扑通的声音,在幼儿看来是十分有趣的。

在娱乐中,提高幼儿对数字概念的认识,增强和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记忆。

篇二:

儿童诗赏析

鹭鸶

你是在踩高跷吗?

棍子应该粗一点儿,

直一点儿。

追求高难度动作,

棍子又细又弯,

实在太危险!

这首诗篇幅短小,浅显易懂。

开篇以疑问的修辞手法来描述了作者对鹭鸶鸟的直观印象。

“你是在踩高跷吗?

”一句疑问展现了一个表现率性,直言不讳的小孩的童真形象。

接下来诗人又以直言说出了踩高跷的要求:

“棍子应该粗一点儿,直一点儿。

”的建议,一方面说出了诗人对踩高跷事情比较熟悉,另一方面更加表现孩子坦率、真诚的性格。

诗的最后提到鹭鸶鸟“追求高难度动作,棍子又细又弯,实在太危险!

”时,不仅以暗示的手法指出鹭鸶鸟的腿长、细、弯,同时也再现了孩子善良,纯真,纯净的内心世界。

篇三:

古诗赏析

唐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

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解释】:

骥:

良马,千里马;

枥:

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本义】:

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出处】:

三国·

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爱莲说》周敦颐(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是很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升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而更加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她。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僧志安《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短篷】有篷小舟

【藜】草名,茎至坚,可为杖

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

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清香。

剪剪轻风细细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惬意。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董大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的大意说:

在日落西斜之时,我怀着许多无法排遣的离别愁绪离开了京城,我的马鞭指向东方,就要到远离朝廷的海角天涯。

要知道,落花并不是无情无意的无知之物,它即使化作春泥,也还是要培育、保护新花的茁壮成长。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是香如故。

本句的意思是,梅花的花瓣从枝头飘零,即使落在道涂,被车马行人辗踏,变成了泥泞或是尘土,但梅花的寒香的风骨不会改变,仍旧会留存于世,永远在知己之人的心怀之中。

屈原《离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

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

韩愈《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人们也常用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

宋·

晏殊《浣溪沙》春恨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喝着一杯杯美酒,听著一首首歌词翻新的曲子。

又想起去年同样的天气,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啊,你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美丽的花儿总要凋落,这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就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一人走来走去。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篇四:

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童真、童趣、童心—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古代有些诗歌描写的是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

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位山野孩子蓬头垢面,衣衫简陋,沿河找个杂草丛生人迹罕到的地方,随意而坐,静心垂钓。

草丛几乎掩没了他的身影,远处有人高声问路,他急忙高举小手,招摇应答,不敢吐露半点声音,原来他是怕问答之声惊散了鱼群,才如此沉心静气,小心谨慎啊。

诗歌通过静默无声的“遥招手”一个细节,把垂钓小儿担惊受怕的痴情迷态写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如睹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

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崔道融的《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

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诗歌纯用白描,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着,树枝上的花儿谢了,树叶儿还没有长得茂盛。

小孩儿尾随着黄蝴蝶,奔奔跑跑,追逐个不停。

追到菜花地里,个个睁大了眼睛,咦!

那飞舞的蝴蝶怎么没了踪影?

短短四句诗,把活波可爱的儿童刻画的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他们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舟过安仁》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池上》诗歌赏析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

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撑:

划。

小艇:

小船。

②莲:

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

明白,懂得。

踪迹:

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

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诗的起句就不一般,“小娃撑小艇”,两个“小”字,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小艇”载着“小娃”要去何处呢?

原来是“偷采白莲回”,他是趁大人没注意悄悄而行的,既然是“偷采”而归的,回来时也应悄悄的,不露痕迹的,但结果却出人预料,“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诗人极会运笔,他不写小孩如何被发现,而是写一池萍间留下了长长的一道开口。

这首五言绝句虽然不长,但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

诗的前两句描写,既溢满童趣,又为后两句的结果做了铺垫。

小娃终归是小娃,他“不解藏踪迹”,一个“不解”,道出一小娃的识浅、天真、淘气。

整首诗无加雕饰,自然真切,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

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

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小儿垂钓》诗歌赏析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1稚子:

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

钓鱼;

纶:

钓鱼用的丝线;

3莓:

一种小草;

4苔:

苔藓植物;

5借问:

向人打听;

6遥:

远远地;

7怕:

害怕

8鱼惊:

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

9应:

应答

10.蓬头:

头发乱蓬蓬的

11映:

遮映

【全诗赏析】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根据“抓题”的原则,我们知道诗中刻画的形象是一个小儿。

稚子嘛,垂纶也只学学而已,当顾不得

许多讲究了。

也不掇条小马儿,或端块石头,也不找个好一点的码头,或是场子,茅草丛中,莓苔映身,孩子气。

还侧坐而钓呢,也许伸出有力而灵便的那一臂上前,更好使些。

不管是不是真悟了,这个造型就是像那么回事。

再近前来,蓬头说不定外加垢面,不要紧的。

遇有路人相问,还正儿八经不做声。

那是为何?

绝句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句,或综括全诗,或另辟新境。

小儿的心思只在学习钓鱼的事上,生怕惊扰了自己的鱼。

只是,“招手”者谁?

路人吗?

那对小儿来说,你招也是白招,我哪有心事去看你,你也不看看人家正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呢;

喊喊还可以。

那是小儿了。

为什么不用“摆手”呢?

要是“摆手”,等于是告知对方,你不要吵,或我不知之类——当然,也不知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

混小子,还挺生硬、冷淡的嘛,可爱不足。

假如是“招手”呢?

等于是说,我知是知道,可惜我不能大声说给你,那还不惊扰了我的鱼;

那么,你还是过来吧,让我贴着你的耳朵,默默唧唧告诉你好了。

混小子,心肠热,而鬼点子也多嘛,这不就可爱得多。

到底是谁在“招手”,虽不曾明说,而读者一读自明,且耐人寻味。

诗歌,特别是中国古代主流诗歌(如唐诗),是含蓄与凝练的艺术,不用、不必、也不能充分地铺展开来。

读者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有宽阔的思索空间。

蓬头稚子,侧坐草丛学钓鱼,本已传神别致;

答复人问,却怕惊扰了鱼,只好遥招而不应,其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

全诗从外貌、行为与动态、心理、所处环境等方面来刻画,可谓内外俱修,形神兼备。

相传胡令能,“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纳)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其诗真不愧为仙家所赠之作。

唐朝杜牧《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也是路人问童子,也是童子以手示意。

但招牌动作不一样,牧童“遥指”,一方面也确实渲染出杏花村酒妇孺皆知的名气。

而单看人物刻画之细腻,童稚表现之精准,遣词造句之工巧等,《小儿垂钓》都着实要高明得多。

风是无色的但在我心中则是五颜六色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夏天的风是蓝色的秋天的风是金色的冬天的风是白色的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谓草草而乱也。

蓬头,乃喻于其行之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

“人之初,性本善。

”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

纶,乃定人纶分。

垂纶治鱼,天垂范治愚!

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

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

吾等之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为物所驭也!

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用而自束也!

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绊也。

莓,喻晦。

苔,喻胎。

莓苔,(莓苔,滑)喻谓自身之不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不稳安得钓大鱼!

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

本立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

草映身,此处再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

为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

路人可得入乡随俗、因人化宜?

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嘉。

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其过犯在不知大理?

大礼如于其应路人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

耐何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

若明自我本真,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

钓,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

路,为道,是有为法于

大道也,刻意所求作于大道是大失也(与其相对者:

“一切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于此当谓何人能迷途知返,返朴归真而合于大道?

是斯问路人之不迷,斯垂钓者之得自在,斯鱼之返自由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