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4852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社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加上部门流动人口本身素质偏低,经济收入较少,工作岗位不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的概率较高,对社会治安稳定影响巨大。

社区内道路四通八达,楼宇分布不规则,往往成为嫌疑犯和在逃犯的窝藏点,潜在的安全隐患很多。

同时关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各个相关部门资料规整分散,数据、信息无法有效的共享和实用,无法对流动人口的动向进行重点关注,不能及时预防和打击犯罪。

1.1.5智慧民生服务欠缺

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尤其是对小区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小区智能化欠缺,缺乏劳动就业、社区医疗、居家养老、住房保障、计划生育、文体教育、证件办理等公共服务以及生活、家政、餐饮、便民缴费、金融等便民服务,居民满意度低。

1.2需求分析

目前,为了实现社区治安的高效管理和“以房管人”的目的,加大对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并且结合综治、公安、街道、居民、物业等多方需要,以及利用公安已有警务数据和视频图片数据,更有效的满足对人员追逃、身份排查、人员管控的需求,主要分为如下几点:

1.2.1社区人员信息采集

对社区常驻居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联系方式、职业、工作单位、是否参与养老保险等多项信息进行采集和登记。

建立完成全市统一的人口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全市人口信息的统一管理。

1.2.2流动人口实时管控

流动人口聚集地因人口密集,管理存在盲区,常成为不法分子的滋生地,入屋盗窃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有力保障。

通过建设门禁系统、人像卡口,对人员进出进行权限管理。

实现开关门实时监控,人员信息实时查询,人脸信息实时查询,刷卡信息实时查询,房屋信息实时查询和管控。

让违法犯罪分子不敢出现在流动人口居住区域内,减少治安隐患,让居住环境更安全。

1.2.3重点人车主动预警

对特殊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动向进行重点关注,建立高危人员库,常住人口库,惯犯库等特殊人员库。

实现在逃人员实时预警,涉毒人员实时预警,布控人员实时预警,研判人员实时预警,将视频应用从“事后打击”向“事中处置”和“事前防范”延伸,全面提升视频系统对社区安全的防控效能。

对社区车辆、临时出入车辆信息采集,实现人车关联及盗窃车辆行踪预警检索。

1.2.4提升侦查办案效率

将智慧社区系统产生的数据与公安警综、情报等系统数据资源进行综合,推进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建模应用,提升公安机关通过系统数据分析研判,提高刑事案件的侦查水平。

1.2.5提升社区智能服务

对于小区物业来说:

每个社区建立一个高度集成的管理平台,可以将小区内的监控系统、可视对讲、停车场系统、报警系统等集成在一个智能化管理平台中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监控效率,降低使用难度。

对于小区业主来说:

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使业主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譬如智能车牌识别应用、人脸识别应用、APP应用便民服务等,真正为业主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社区环境。

1.3建设目标

智慧社区系统对社区出入人员、车辆的监控管理,全面提高社区安全管理的水平,系统可有效排查出入社区人员,并对人员出入情况进行记录,有效保障社区的安全,系统的全面建设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切实做到将科技成果融入到居民生活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高效、便捷的服务。

智慧社区系统规范智能视频门禁报警系统建设,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的作用,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3.1实现身份信息登记由被动变主动

通过智慧社区系统的建设,实现居民身份信息登记由被动变主动,杜绝以往由流管工作人员、民警上门手工登陆造成的效率低下、差错量大、数据更新不及时的毛病,完成辖区内流动人口及常住人口信息的采集和管理,以及出入单元楼的人员进行验证和管控。

1.3.2建立社区治安综合防控体系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人的信息数据采集和分析,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作为管控的关键。

建立高危人员库,常住人口库,惯犯库等特殊人员库。

对于高发的人口犯罪,实现楼栋出入人员验证管控。

将楼栋开门事件与个人身份证信息、人像、视频等进行关联,从而建立防范为主要原则、打击为主要手段、挤压犯罪空间为主要目的的防控体系。

进而震慑违法犯罪,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率,降低违法犯罪案件发案率,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公共安全满意度。

1.3.3完成实战“最后一公里”

通过增设社会面监控,实现多层次防控,形成社区治安全闭环,近而实现全域封控,完成实战“最后一公路”。

改善案件事后取证,构筑“瓮中捉鳖”的防范体系。

1.3.4实现大数据多维分析研判

在社区单元楼进出口区域部署门禁、人脸一体化的采集单元,将人员信息、视频特征、门禁等融合采集。

并在后台充分将采集的视频,与人脸特征、人脸轨迹、人员信息进行融合应用。

通过多维轨迹的碰撞,实现对人、车、物的多维数据采集和人员结构分析、人脸属性分析,人员年龄段、性别、民族情况可视化呈现。

可采用行为预测分析技战法,人员结构研判技战法,人脸属性研判技战法,人员属性研判技战法进行研判,进一步为各级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可靠高效的技术手段。

1.3.5加强民生服务

采用“政府投资、公安主导、企业组织、市场化运作”,采购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服务民生、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提升全市关于劳动就业、社区医疗、居家养老、住房保障、计划生育、文体教育、证件办理等公共服务水平;

以及生活、家政、餐饮、便民缴费、金融等便民服务水平。

还可以通过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作为关键一环。

对孤寡老人、伤残人士等特殊人员进行联网重点关注和定向帮扶,对社区矫正对象、刑释人员、精神病人、重点青少年,认真落实监测、救治、帮教、服务等措施,解决好居住、就业、法律援助等实际问题,提升其融入社会的能力。

第二章、方案总体设计

2.1总体架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以网络化传输、数字化处理为基础,具有强大的集成能力,实现单纯的流动人员管理向门禁控制、图像监控、报警联动、轨迹分析、大数据分析、智能手机等应用领域的广泛拓展与延伸,提高了社区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客户可获得更便捷的操作、更高效的管理与更智能的决策支持。

智慧社区架构设计是为打造平安、智能社区提供的以安防预警、社区服务为核心的符合国家标准规范、技术先进且符合地方特色的架构。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应包含“7+N”模块,其中“7”是指基础支撑子系统,包括电子周界系统、人员出入口管理系统、车辆出入管理系统、智慧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人脸管控系统、MAC信息采集系统,“N”是指特色应用系统,一般包含惠民信息发布系统、特殊群体关怀等。

智慧社区管理平台负责完成各个社区的数据汇聚,并且转发给应用分析集群,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比对,完成高危人员、车辆的布控预警等应用,并通过边界共享数据给各业务部门,对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最终实现大数据业务应用。

图:

系统架构

2.2逻辑架构

逻辑架构

系统采用分层结构设计,包括接入层、传输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5层架构和全体系运维管理系统支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接入层:

即为系统提供资源接入,主要包括人像卡口、门禁机、视频监控、手机、报警主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为系统提供可靠、有效、稳定的数据来源支撑。

传输层:

为数据的传输提供网络支持,由运营商IP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视频专网、公安内网提供网络传输服务。

数据层:

实现各类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包含非结构化的数据(视频、图片)以及结构化的数据(文本信息、车牌)。

服务层:

各类平台实现系统基础的管理应用,完成用户管理、设备管理、权限管理、报警管理、转发以及存储等服务,并提供计算服务。

应用层:

完成系统的业务实现应用,对人、车、物的多维数据结构分析,进一步为各级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可靠高效的技术手段。

2.3方案特色

本系统采用人像识别技术、二代身份证、居住证、IC卡识别技术,远程网络数字音视频技术,远程门禁控制技术,远程报警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专门为小区精心设计制造的高科技安全系统。

既满足了房屋所有者、住户的安全防范生活需求,同时又为公安部门提供业务支持,是一个集门禁系统、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和公安专项业务系统的一体化集成方案。

2.3.1人脸识别、多卡识别门禁

安全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第一要素,在全面保障业主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小区品质,可人脸识别、二代身份证刷卡、居住证刷卡、IC卡刷卡、银行卡刷卡多种方式,实现刷卡进/出单元门,同时提供诸如机械开门、远程开锁等备用手段。

2.3.2便捷的人员动态信息管理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来有注册、去有注销”的人员管理规则,可提供流动人口居住情况的动态信息,集中后的数据通过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各级政府机关提供及时、准确的流动人口决策分析报表。

2.3.3完善流动人口动态信息管理

利用集成控制器标识和房东刷卡信息,可提供流动人口动态信息和社区房源信息,集中后的数据通过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各级政府机关提供及时、准确的流动人口决策分析报表。

2.3.4丰富的产品支持,多系统联动

产品线众多,产品齐全,在方案实施及运维过程中采用配套产品,维护方便。

整个方案有效融合人脸识别系统、车辆识别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等,实现与视频监控系统的协同联动,使社区安保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3.5模块化设计

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该方案既是一个整体的实施方案,同时也可以选择方案中的单独系统模块,用户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所要建设的子系统。

各个子系统既可独立运行,也可互相协作。

第三章、社区子系统设计

3.1视频监控系统

3.1.1系统概述

公共区域(含正门外)不应出现监控盲区,在面积较大的公共区域宜安装具有转动和变焦的摄像机;

前端摄像机安装于小区主要出入口、机动车出入口、停车场(库)出入口、电梯轿厢、小区内主要通道及每幢住宅楼单元出入口等部位。

视频监控实现实时传输至“智安小区”集成平台进行数据记录管理。

3.1.2系统架构

前端摄像机安装于小区主要出入口、机动车出入口、停车场(库)出入口、电梯轿厢、小区内主要通道、沿街商铺及小区外围主要通道等部位,通过控制主机可对云台的上、下、左、右动作进行控制及对镜头进行调焦变倍操作,还可实现在多路摄像机及云台之间的切换。

利用特殊的录像处理模式,可对图像进行录入、回放、处理等操作,使录像效果达到最佳。

视频监控系统架构示意如下图:

3.1.3系统功能

1)系统应具有图像切换功能,根据系统的配置应能实现控制摄像机镜头、云台等功能;

2)系统应具有时间、日期的字符叠加、记录和调整功能,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效果,字符时间与标准时间的误差应在±

30s以内;

3)系统应具有视频联网接口,联网接口应符合DB33/T629的相关要求;

4)系统宜能够通过局域网或无线局域网相连,实现远程监视、录像回放、备份及升级;

5)系统应具有视频移动侦测功能,宜具有人脸识别、行为识别、目标跟踪、车牌识别等功能;

6)存储时长:

不低于4M码流的视频,本地存储至少30天;

3.1.4安装要求

摄像机的选型、选址与安装除应符合GB50348、GB50395的相关要求,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公共区域(含正门外)不应出现监控盲区,在面积较大的公共区域宜安装具有转动和变焦放大功能的摄像机或多台摄像机,通过监视屏应能辨别监视范围内的人员活动情况;

2)沿街商铺及小区外围主要通道安装的摄像机,其监控范围应能覆盖门外街面或小区外围通道,监控图像应能清楚显示门外街面或小区外围通道上的人员活动情况;

3)小区周界不宜安装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区域,应采用摄像机进行监视。

4)小区主要出入口的人行通道、车行通道应分别安装摄像机,车行通道应每个车道安装1台摄像机;

每幢住宅楼楼栋出入口、地下车库通向住宅楼的出入口、自行车停车库出入口应安装摄像机,监视方向应一致向外;

摄像机应选用固定焦距和方向的彩色摄像机;

监控图像应能清晰显示监视区域内的人员体貌特征;

5)机动车出入口、停车场(库)出入口及其他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应选用低照度带强光抑制功能的彩色固定摄像机和自动光圈镜头,应能清楚的辨别出入人员的面部特征及机动车牌号;

6)电梯厅安装的摄像机,其监控范围应能覆盖整个电梯厅,不应有盲区,监控图像应能清晰显示电梯厅内人员的活动情况和体貌特征;

当楼梯口与电梯厅处在同一区域且通过同一个进出口时,可通过电梯厅安装的摄像机实施统一监控;

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电梯厢门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其监控图像应叠加楼层显示,视频信号应该采取防干扰措施;

7)在满足监视目标现场范围的情况下,摄像机安装高度要求:

室内离地不宜低于2.5m,室外离地不宜低于3.5m;

摄像机安装角度宜减小监控图像俯视程度;

室外摄像机如采用立杆安装。

8)立杆的强度和稳定度应满足摄像机的使用及安装场所设备所需的防护等级的要求;

9)摄像机的安装宜避免或减少逆光对监控图像的影响;

摄像机的最低照度应与环境相协调,彩色摄像机的最低照度指标宜大于监控目标区域的最低照度的10倍,黑白摄像机的最低照度指标宜大于监控目标区域的最低照度的100倍。

在环境照度较低区域宜采用低照度摄像机或采用补光措施,增设辅助照明后,监控目标区域的最低照度宜高于5lx,但最低不低于3lx,如环境不宜采用补光措施时,可选用红外摄像机,环境照度变化大的区域宜采用宽动态摄像机。

3.2电子周界系统

3.2.1系统概述

在小区周界安装电子防护系统,并接入智慧社区平台,通过电子地图或模拟地形图准确显示周界报警点位的具体位置,并应具备声、光指示和防拆、断路报警功能。

系统遭受外界入侵时,能够产生报警信号,通知系统管理人员及时前往处理,有效保证设备外围安全。

3.2.2系统架构

前端传感探测器通常将探测到的报警信息以开关信号的形式,通过总线方式,前端探测器信号传输到报警主机管理;

经过识别、判断后发出声光报警,可以启动相关的外部设备(软件编程方式或继电器触发方式)给予警示,同时上送到报警监控服务,并在监控平台显示。

如烟感、红外、报警按钮等。

具有轰鸣声、语音投放等多种报警提示功能。

智能设备、探测器等构成警戒防区,形成周界闭环防护,在各个重点区域设置防区,在防区内可以布设一个或多个、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报警探测源。

将这些探测源相互配合起来使用,就可以组成具有综合防范功能的防区,最终架构成一套高性能多功能的防范报警系统。

3.2.3系统功能

1)防区管理,对防区进行设置,从空间上区分方位区域,发生报警后可以迅速定位具体的物理位置,快速查看和排查警情。

2)防区布防,使防区处于报警防卫状态,有报警信息产生即发生报警,上送平台进行相关处理;

防区撤防,使防区处于报警撤防状态。

3)报警相关视频、录像、图片等信息展示,发生报警后,可以调取报警时的视频录像以及图片,可以预览报警防区的实时视频。

4)报警相关处理,发生报警后的人工处理动作,系统记录处理方式,处理人,处理时间等等相关信息。

3.2.4安装要求

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基本要求应符合GB50348、GB50394的相关要求,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住宅小区的围墙、栅栏、河道、消防通道、容易攀爬的商铺屋顶应安装周界报警装置。

周界入侵报警装置设防应全面,无盲区和死角,具备防拆、防破坏报警功能,应24h设防;

2)声光告警器应安装在醒目处,当入侵探测器被触发时,声光告警器应发出声光报警,室外报警;

声压应不小于100dB(A),报警持续时间应不小于5min;

3)周界入侵探测器在安装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对有效探测距离的影响,实际使用距离不超过产品额定探测距离的70%;

应采用交叉安装的方式,即在同一处安装两只指向相反的发射装置或接收装置,并使两装置交叉间距应不小于0.3m;

4)入侵探测器安装在围墙、栅栏上端时,最下一道光轴与围墙、栅栏顶端的间距宜为150mm±

10mm。

安装在侧面时,宜安装在围墙、栅栏顶最低处外侧,最下一道光轴与围墙、栅栏顶端的间距宜为150mm±

10mm,且入侵探测器与围墙、栅栏外侧的间距宜为175mm±

25mm。

5)脉冲电击式围栏上应有明显的警告用安全标志,安全标志的设置应符合GB2894的相关规定。

3.3人员出入管理系统

3.3.1系统概述

为解决社区居民、访客人员进入小区的情况,有效管理公共出入口区域,通过设立人员通行设备,小区内部进出人员通过刷卡认证后方可通过,同时结合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记录;

外部来访人员则需通过门卫室管理人员进行身份证等访客登记确认或由住户授权,方可通过,同时结合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记录。

所有人员出入数据接入“智安小区”集成平台进行数据记录管理。

3.3.2系统架构

人员出入口系统由人员身份识别卡、感应读卡器、人员通道闸机、控制器、出入口管理软件及系统工作站等组成。

宜选用网络型通道控制主机,控制器采用TCP/IP通讯方式与上级管理层通讯,支持联机或脱机独立运行,并可联动附近摄像机进行抓拍存储,人员出入口子系统接入智能管理平台可实现设备资源、人员权限与配置的统一管理。

人员出入口系统架构示意如下图:

3.3.3系统功能

1)人员进出控制

具有业主IC卡、身份证、指纹多种识别功能和多种授权方式,方便业主进出,阻止非授权人员进入,统计进出人员数量。

2)紧急逃生

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人员通道具有一键开闸功能,可以让人员紧急疏散。

3)智能联动

对每个进出人员都可以进行人员图像抓拍,以便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可以随时调取事件记录进行查询。

3.3.4安装要求

人员出入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应符合GB50348、GB50394、GB50396的相关要求,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根据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出入口的控制应按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其准入级别进行控制与管理。

对人员逃生疏散口的出入口控制应符合GB50396-2007第9.0.1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

3.4车辆出入管理系统

3.4.1系统概述

在小区新建(改建)停车管理系统,通过车牌识别摄像头一体机对进出车辆进行控制,实时记录出入口通行车辆信息,通过车牌识别系统分析出进入小区的内部车辆、外来车辆、黑名单车辆等信息并进行记录,最终接入“智安小区”集成平台进行数据记录管理。

3.4.2架构设计

前端子系统负责前端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存储与上传;

控制车辆进出主要是由电动挡车器模块、车辆识别模块等相关模块组件完成。

网络传输子系统负责完成数据、图片、视频的传输与交换。

主要由交换机、光纤收发器、接入层交换机以及核心交换机组成。

后端平台管理子系统:

平台完成数据信息的接入、比对、记录、分析与共享。

车辆出入口系统架构示意如下图:

3.4.3系统功能

1)车辆管控

自动抓拍并区分“固定车”,“临时车”,“布控车”等不同车辆类型,实现车辆区分管理。

2)图片/视频预览

过车图片和信息实时显示,视频实时预览,进出车辆自动匹配,图片预览按车道轮询。

3)LED屏显示

控制主机包含语音提示系统、信息显示屏,车辆驶入、驶出可以根据实际项目需要提示语音,车牌号码显示等。

4)车辆信息记录

车辆信息包括车辆通行信息和车辆图像信息两类。

在车辆通过出入口时,系统能准确记录车辆通行信息,如时间、地点、方向等。

牌照识别系统能准确拍摄包含车辆前端、车牌的图像,并将图像和车辆通行信息传输给出入口控制终端,并可选择在图像中叠加车辆通行信息(如时间、地点等)。

可提供车头图像(可包含车辆全貌),在双立柱方案下,闪光灯与摄像机分离双柱安装时拍摄的图像可全天候清晰辨别驾驶室内司乘人员面部特征。

单立柱方案时抓拍摄像机与闪光灯安装在同一根杆子上。

系统采用的抓拍摄像机,具备智能成像和控制补光功能,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如雨雾、强逆光、弱光照、强光照等)下和夜间拍摄出清晰的图片。

5)报警功能

当系统识别出来的车辆车牌在黑名单库时,系统自动报警,提示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报警联动方式,软件提示、LED显示等。

6)停车收费功能

对非录入车辆支持按时收费支付功能

3.4.4安装要求

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系统应重点对小区出入口、停车库(场)出入口及其车辆通行道口实施控制、监视、行车信号指示、停车管理及车辆防盗等综合管理。

系统安装应符合GB50318-2004第6章相关规定。

3.5智慧门禁系统

3.5.1系统概述

小区门禁系统安装于小区楼道单元门,对人员通行权限进行管理,通过刷IC卡、钥匙、手机APP、室内机开门等多种方案来通行,只有经过授权的人才能进入受控的区域门组,如权限合法,门禁控制器中的继电器

将操作电子锁开门,同时提供开关量信号给摄像机,触发摄像机抓拍图片及录像,并将前端数据接入智慧社区平台进行数据记录管理。

3.5.2系统架构

前端设备由门禁读卡器、磁力锁、门禁控制器、高清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