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4992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心理学提纲汇编文档格式.docx

(二)健康饮食与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三)睡眠与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四)良好的卫生习惯与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促进(选择、简答、论述)

1.感知能力

小学生的感知一般是表面的、不够精确,在观察中常注意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能引起直接情绪反应的客体或客体的特性,而忽略主要的东西,且不能全面地感知事物。

同时,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顺序,缺乏系统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

要注意保护儿童视力;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适量的运动促进其运动知觉的发展。

2.注意力

小学生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水平不高,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低年级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组织教学特别重要。

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内外干扰。

(4)训练学生的注意品质。

3、记忆力

从记忆的内容看,小学生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

从记忆方法看,小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

从记忆的自觉性看,小学生以不随意识记为主。

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识记的培养。

(2)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的培养。

(3)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4)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5)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

4、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1)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运用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5、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小学生的想象具有以下的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3)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2)

有以下措施可以促进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1)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储备。

(2)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

(3)发展小学生的言语。

(4)在各科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5)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6、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关于他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认知。

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小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儿童元认知水平是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2)学生掌握元认知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与其元认知监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元认知能力在儿童的学习、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与阅读能力、思维品质的相关性更为明显;

(4)儿童元认知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

(二)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与教育(选择、简答、论述)

1.气质特征与教育

每个小学生由于其不同的气质类型,他们即使对事物有相同的反应也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倾向。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气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性格发展特征与教育

小学生性格发展的具体特点表现如下:

(1)性格的情绪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理智特征。

3.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2)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

(3)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

4.社会认知与交往

小学生社会交往主要体现在与父母、教师及同伴的人际交往中。

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四、小学生差异心理与因材施教(选择)

(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它包括智力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以及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性别上的差异。

(二)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1.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既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进步;

同时也需要对不用气质类型的小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小学儿童的性格差异主要表现为类型差异,

(1)性格的倾向性来分,性格可分外向型与内向型。

(2)按性格中占优势的心理成分来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与意志型。

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3.认知风格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2)沉思型与冲动型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三节小学生的学习指导

一、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选择)

1、定义:

由经验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条件:

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变化

变化是后天习得的,必须排除本能和成熟的因素

变化必须能保持一定的时期,短暂的变化不是学习

(二)学习的类型(选择、简答)

1.从学习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包括学生的学习)和机器学习。

2.从学习方式来看,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四种。

3.根据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划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五个方面。

4.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可以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5.从学习的意识水平来看,可以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学习的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选择)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

桑代克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指出学习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选择)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或称“刺激—反应说”为代表。

华生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把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组织起来,形成一定联系的过程,即是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

在学习规律方面,华生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或操作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把学习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

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中,也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

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

斯金纳还比较了惩罚与负强化。

认为负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侧重于探讨个体如何获得知识、保持知识和应用知识,尤其是知识获得的认知机制和心理结构的变化。

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选择、简答)

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而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结果

2)强调直觉思维,根据经验作感悟性判断

3)强调内部动机,而不依靠外部的奖惩

4)强调信息的组织和提取,而不只是储存

(2)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选择、简答)

新知识的学习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并发生顺应或同化现象。

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习应该通过接受产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应该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

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这是划分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标准。

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

4、社会学习理论(选择)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习得行为的过程:

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称之为直接经验的学习;

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之为间接经验的学习。

学习者受三种强化的影响:

直接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提出著名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该理论强调认知的中介过程对行为所起的调节作用。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选择、简答)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过程中,皮亚杰、维果茨基是公认的先驱。

建构主义有不同的流派,但所有的建构主义都信奉同样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这是建构主义的首要信条。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指导

(一)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与培养(论述)

1、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小学儿童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再一起的。

2、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进行:

①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

②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③利用以前所获得的成功感进行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④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满足学习需要和引起学习兴趣;

⑤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想学习动机。

(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与培养(简答、论述)

1、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四个特点:

一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很难维持稳定,他们的兴趣容易受教师的影响。

二是兴趣容易广泛,但难于集中。

三是容易产生偏科思想。

四是和教材的难度有关。

2、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3)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4)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5)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小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一)学习的一般策略(选择)

1、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

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学习策略叫认知策略;

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叫监控策略。

麦基奇(Mckeachie)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包括有效地记忆、有效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

有效记忆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和监视策略;

有效问题解决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种。

(二)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

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处于产生的缺乏阶段。

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有些儿童可以在无人指导的条件下,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改进学习,而且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来调整策略。

(三)小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1、抓学生的策略能力培养,教师必须先行

2、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

3、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灵活应用各类学习方法的实例

4、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水平的训练

5、应正确对待小学生学习策略的个体差异问题

四、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论述)

(一)从低年级抓起,越早越好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三)严格要求,多方密切配合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五、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的表现、原因及其矫正

(一)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表现(论述)

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主要在一般认知和特殊学习技能方面表现困难。

具体表现在:

(1)语言理解困难;

(2)语言表达障碍;

(3)阅读障碍;

(4)视空间障碍;

(5)书写困难;

(6)情绪和行为问题;

(7)神经心理特性。

(二)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关于学习困难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既有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

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

(三)小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

小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类型、程度、临床表现以及心理测评结果来确定干预的具体方法。

①选择适宜的治疗或训练方法。

②耐心和持之以恒。

③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④在学校或家庭开展矫治训练。

⑤通过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干预。

具体矫治方法包括:

感觉统合疗法、行为疗法、正负强化、游戏疗法、社会技能训练、理解规则训练、结构化教育训练等。

⑥运动治疗方案。

第四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与教育

一、品德的概述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在心理学上,品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包含四个组成部分:

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二)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选择)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0~3岁)。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使用两难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简答)

1、小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特点:

(1)小学的品德认识尚未得到有效的发展;

(2)小学生品德情感发展不稳定。

(3)小学儿童的道德意志薄弱,意志类型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4)从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儿童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存在言行脱节的现象。

2、小学生品德发展呈现阶段性、顺序性、长期性和差异性

3、小学生品德发展与社会多元化影响的矛盾性

(二)促进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1、小学德育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管理要适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要重视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小学生品德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品德。

三、小学生不良品德的表现、原因及其矫正(论述)

(一)不良品德的定义

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不良品德与道德过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

1、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的失误。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2、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观原因:

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观原因组合要表现在: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2)道德意志薄弱(3)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

(4)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不良品德的矫正,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自新三个阶段。

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

(2)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3)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4)锻炼小学生的道德意志。

(5)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节小学生审美心理

一、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小学生接纳审美形态的范围开始扩大;

第二,小学生有了相当稳定的审美偏爱;

第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美与丑的审美评价标准;

第四,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还在持续地发展,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在提高

第五,小学生有明显的接纳和理解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的困难,而且在审美评价活动中正处在主要采用非艺术审美标准时期,即小学生还不能用艺术的眼光接纳和理解艺术品。

二、小学生审美能力的促进(简答)

1、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1)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体验自然美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美的感受力;

(2)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在体验生活美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3)让学生到艺术环境与活动中去感受艺术的美。

2、从多方位入手,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

(1)让学生在大量感受美的同时,丰富学生有关美的知识;

(2)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美的客观标准;

(3)教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去欣赏美、评价美;

(4)要利用具体的欣赏美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5)正确选择审美内容和对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小学生对美的创造力

(1)为学生树立创造美的榜样;

(2)为学生创设创造美的环境与气氛;

(3)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实践机会。

第六节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它是指人的心理系统及其机能处于灵敏、协调、完善的状况,是心理活动的各个环节稳定运行且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良好的自我意识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较强的自制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论述和学习障碍一起准备)

(一)小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

(1)入学适应不良;

(2)感觉统合不良;

(3)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二)小学生的不良行为

(1)说谎;

(2)偷窃;

(3)厌学行为;

(4)攻击性行为。

(三)小学生的不良个性问题

(1)任性;

(2)自卑;

(3)逆反。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

(一)什么是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一种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当事人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重建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二)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目的

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可以归结为:

析疑、宣泄、适应和发展。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特点

首先,心理辅导的对象主要是正常的少年儿童,较少涉及严重精神病人和人格障碍患者。

其次,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利用符号的互动过程,特别强调建立良好辅导关系对于保证辅导成功的重要性。

第三,心理辅导强调学生作为辅导主体的个人力量和价值。

第四,心理辅导重视情景和环境因素。

最后,心理辅导重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制订具体的行为计划来增进和巩固辅导效果。

四、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选择)

1、以了解学生为主的方法

以了解学生为主的方法有:

(1)观察法;

(2)面谈法:

①倾听;

②询问;

③释义;

④面质;

(3)测验法。

2、以影响学生为主的技术方法

以影响学生为主的技术方法有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等。

行为疗法常用的技术有强化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和模仿学习等。

(二)认知疗法(选择)

1、认知疗法的实质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治疗方法。

2、认知疗法的过程

认知疗法治疗的四个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3、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思维;

(2)识别认知性错误;

(3)真实性检验;

(4)去中心化;

(5)抑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4、理性——情绪疗法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理斯创立的。

ABC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代表发生的与己有关的事件,是一种事实;

B代表信念,指个人对事件的看法;

C代表事件的情绪反应后果。

(三)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

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辅导方法,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

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强调当事人自己对找出更好地应付现实生活的途径负有责任和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有可能实现个人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的成长。

(四)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要求(简答)

1、教师要给予学生爱与尊重

2、把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

3、心理辅导要注重点面结合,预防为主

4、把心理辅导寓于德育之中

第七节小学生的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

一、小学生的医疗保健

(一)小学生常见的症状及应对

1、发热;

2、头痛;

3、咳嗽;

4、呕吐;

5、腹痛。

(二)小学生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

1、鼻出血的处理;

2、眼睛被酸、碱烧伤的处理;

3、中暑的处理;

4、溺水的处理。

(三)小学生卫生保健(选择、简答)

小学生卫生保健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卫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合理的作息制度。

二、小学生的传染病预防

(一)小学生常见的传染疾病及其预防(选择)

1、流行性感冒及其预防

2、腮腺炎及其预防

3、手足口病及其预防

4、乙型肝炎及其预防

5、水痘及其预防

6、麻疹及其预防

(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如下: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体系;

(2)加强宣传教育;

(3)认真做好学校室内外的环境卫,加强教室、宿舍和活动场所等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建立晨检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