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50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docx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

第一讲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内涵: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

②我们通常所称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它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教育活动,是当今教育活动的主干。

③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方面。

教育者:

一般指的是教师、家长、教育管理人员等。

受教育者:

学生;广义的指社会的所有人。

教育中介:

①作为传播媒介的符号,即人的姿态、文字等。

②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活动的场所、教学设备。

③教育材料,即值得传播的知识、经验等精神财富。

④教育组织形式和制度。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随着人类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已经成为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如何理解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人的发展主要受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特殊的社会互动——教育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共同影响。

②现代学校教育有专任的教师、科学安排的课程、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尤其是有确定的、围绕人的发展制定的教育目的和目标,相比其他因素,它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

随着人类教育水平的提高,它已经成为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二、高等教育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

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特征——高深性和专业性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和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本质特性。

三、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

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的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学层面:

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培养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学科层面:

专业院系则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则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个人层面:

制定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系既要考虑社会的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也要可考虑个体的身心发展需要;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也要考虑人才素质的全面性,即育人性。

育人的目的是关心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

①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集中表现为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与社会政治的变革。

1.传播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帮助青年一代完成政治社会化进程;2.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对社会的各种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②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集中表现在影响一定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1.通过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2.帮助人们形成新的观点、态度、行为和习惯;3.产学研结合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换,影响科技的发展。

③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集中表现为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2.创造、更新人类文化;3.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

(三)高等学校的职能和结构

高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这表现在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三方面。

教学(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科研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而社会服务是前两个职能的派生,它使得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更为贴近。

高等教育结构:

指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由高等教育的功能决定的,体现了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纵向结构:

研究生、本科和专科教育三个层次;横向结构:

学科专业结构。

第二讲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P13

古代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分别是中西方早期大学的代表。

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

(一)作为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

欧洲的中世纪大学被看做是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并把19世纪之前的大学称为传统大学,以区别于19世纪之后的现代大学。

欧洲最早的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与社会保持相当距离的体现)

1.自主自治的办学观2.学术自由的治学观3.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

与中世纪大学多以研究和传播神学思想、培养神职人员为主要任务不同,大学教育逐渐走向世俗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是与文艺复兴反对对人性的禁锢和压抑,提倡人的解放和现世幸福,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一致。

(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德国的柏林大学宣告现代大学的诞生。

特点:

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育人的理念。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美国高等教育

现代大学特征突出表现在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知识和服务社会上,高等学校的职能由育人和科研增加了社会经济服务。

赠地学院运动:

1862年美国颁布的《莫雷尔法案》授权联邦政府通过赠地和拨款方式建立农业和机械工业学院的基金,用以为地方发展工农业培养人才。

“威斯康星思想”:

核心是大学要走出校园,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把大学的知识向社会传播和应用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和学生直接参与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①汉代的“太学”是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

②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

③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

④蔡元培注重人文、伦理和人格的中国古代大学理念与立足开明、民主和自由的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北大教育理念。

中国大学的三次转型发展:

1922年新学制颁布、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

第三讲高等学校的职能

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①大学职能的演变:

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大学,其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

19世纪初以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为标志,确立了科学研究的职能。

19世纪末美国“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②现代大学三大社会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种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在职能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则是直接关系到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服务社会是前两大职能的延伸。

现代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关系。

(P25)

二、对现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思考

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两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才教育:

实施知识面宽、社会适应性广的教育、综合性、基础性、广博性

(2)专才教育:

实施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分科、应用性、实际能力、职业性

2、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教育模式。

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存在着明显区别。

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

英才高等教育只面向少数人,教育规模较小,目的是培养少数人才和治国精英。

大众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大众的,受教育者分布广泛,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工农大众子女也可以上大学。

教育规模扩展,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

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也包括一部分未来的国家管理人员。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

高等教育往常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属英才教育阶段,二战之前,各国高等教育均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致有两种模式:

一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二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3、平等和效率的关系。

①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

②瑞典教育家胡森:

教育平等包括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

③高等教育的平等至少包括: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高等教育受教育过程的平等、高等教育的受教育结果的平等。

④现实的选择: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四讲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狭义:

专指高等学校内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也称专任教师。

广义:

与高校教育者是等同的,包括高等学校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和群体性的特点。

(滞后性)

(一)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定位

1.社会义务:

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社会发展主要不是依靠知识的传承,而是知识的创新);

2.教学管理:

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

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是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3.心理定向:

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4.自我实现:

在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二)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1、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含义

职业生涯成功:

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积极的心理上的或是工作有关的成果或成就。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表现在三个方面:

(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①薪酬工资等物质待遇以及住房、交通等生活境遇是否改变;

②职称等级等晋升状况是否改变;③在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中的影响力是否改变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成功是建立在高校教师成长的基础之上的。

高校教师成长:

高校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的过程。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①专业知识的发展;(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②专业能力的发展;(设计教学、表达、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教育教学交往、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教育教学研究、创新能力)。

专业能力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高校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③专业情意的发展:

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是高校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专业自我。

2、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

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3、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①非关注阶段(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可以从一个人进入接受正式教师教育一直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

②虚拟关注阶段(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如师范专业的学生)

③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这阶段的特点:

在“现实的冲击”下,教师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

④任务关注阶段(这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

⑤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制约,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4、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

①专业学习(正规的学校教育),教学现场指导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高校教师欢迎的形式。

②专家引领(形式:

学术专题系列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最有效形式,最受欢迎形式)、教学专家咨询、合作课题研究)

③同伴互助(基本途径)

④个人反思(根本性动力因素,“第三条路径”,包括:

教育事件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风格反思、心智模式反思)

(三)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1、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2、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包括:

①合理的职称结构②最佳的年龄结构③高层次的学历④多学科的专业结构⑤多元的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内部毕业生来源情况的构成状况,即教师毕业院校的比例情况,应避免近亲繁殖、封闭单一甚至论资排辈等症结。

以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其职务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形”,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其织物结构常“纺锤形”结构;以教学为主的专科学校,较为合理的职称结构是“金字塔形”;

自然科学家的创作期的最佳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首次贡献的最佳年龄在33岁左右。

老化:

50岁。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高等院校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更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一)学生的本质

1、学生是人2、学生是发展的人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

(二)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1、遗传:

生物性前提2、教育:

主导作用3、环境:

外在条件4、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决定性的作用

(三)大学生的特点

1、大学生身体的特点:

一般在17-23周岁,处于青年期的中期。

生理发育已经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各器官机能趋于完善和成熟,各部分分泌腺的发育和性成熟是大学生生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2、大学生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却尚未成熟的阶段。

大学生心理发展表现:

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

3、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

1.主动性2.开放性3.独特性4.创造性

三、高校中的师生关系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

1、高校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管理;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2、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3、高校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教师的道德行为对这一关系起决定性的作用

(二)走向交往的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互为主体性的交往关系,即“主体间性”关系。

具体教学活动中,表现为:

1、平等对话2、互相尊重3、共同分享4、彼此评判

第五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内容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最终都会落实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

(一)教学内容的内涵:

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

课程的含义:

广义:

学校教育中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创设的所有教育影响。

狭义:

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包括各教学科目的名称、地位、开设的顺序和教学时数。

我国教育学界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课程等于教学;第二,课程大于教学;第三,课程小于教学。

二、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目前学者认为:

教学内容在选择与组织时主要受到三种因素——知识、学生与社会的制约。

(一)学科中心论——强调学科,具备学术性

学科中心论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

永恒学科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三类:

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

(二)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是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主。

(三)社会中心论

社会中心论的代表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其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改造主义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将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问题中,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学习单元。

课程的三大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核心课程。

三、高校课程的组织

(一)高校课程的类型:

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1、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

1)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最传统、最常见)、关联课程、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融合课程(生物化学、物理化学)

2)活动课程:

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特点:

突破学科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主体与客体直接相互作用获得直接经验)

3)核心课程:

完全打破学科的界限

2、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1)显性课程(以上各种,是一种人们经过课程设计,具有明确的目标、全面的内容以及周密计划的课程)

2)隐性课程:

潜在课程,是学校通过环境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

分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自然环境、物质景观、教室与实验室布置)、制度层面(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层面

3、根据课程的功能划分

1)公共基础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3)专业课程4)专业前沿课

4.根据修习的要求划分

1)必修课程2)限选课程3)任选课程

(二)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P68

课程体系: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外部因素也要考虑内部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也要有一定的学科交叉点的知识,既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对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也要有一定的融会和贯通。

而应用型人才则指具备知识与能力,能够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开发型人才。

考察课程的组合方式可从三个维度:

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

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是指“共通性”和“历时性”都高的课程体系。

(三)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

1、课程方案的设计

课程方案在我国高校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教学大纲、美国主要表现为课程标准;我国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指导教师上课,主要的对象是教师,美国的课程方案更多是对学生做出课程说明,对学生的指导性更强一些。

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制定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即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后,学生最终应当达到的规格,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意方面的教育指标);列出教学内容的范围(确定重、难点);安排教学进度(分配具体学时,提出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的评价方式;指定教材(教科书、实验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方案,总体上都必须包含三个部分:

确定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选定教材。

2.、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主要根据学习领域的特征、学生发展特征,并以行为目标的形式更为具体的分解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是指通过一定学习后,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将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并用具体明确和可操作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

都是比较具体化的描述。

异: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载体和具体化。

教学目标更强的可操作性。

课程目标要转化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在组织课程内容上泰勒提出的三个基本准则:

连续性、程序性、统合性。

4、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实现教材的选优选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5.、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否可以对教学大纲或课程方案进行更改,有三种认识:

一是意识忠实取向、二是相互调试取向、三是创生取向。

四、高校课程的改革

(一)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

1、课程价值观:

从学科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指向由“高深的学问”转向了“为社会经济服务”。

2、课程体系:

统一大于多元,学生综合素质低。

3、课程内容:

分科多于综合,弱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足。

(二)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不是一门课程,本质上一种教育观,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学环节中)

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P79

2.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化弹性化(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知识性而是思维方式上的)

3.以学科整合带动课程综合化

第六讲高校教学活动的过程

1、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1097年欧洲创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即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

(一)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

狭义:

指发生在学驾校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理解教学活动要明确的问题:

1、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3、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的拓展过程(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4、教学活动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辩证统一的过程

5、教学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彼此交融的过程

(二)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P88

1.从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说具有教育性的特点2.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说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3.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4.从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说具有互动性的特点(以对话为主要形式进行)

(三)高校教学“中间过渡性”的特征

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认识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向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

1.高校教学活动“中间过渡性”由高校教学对象即高校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

2.由高校教学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独特功能所决定。

3.由高校教学的认识客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所决定。

二、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和原则

教学规律:

是教学现象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一)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

1.教学相长性(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

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

2.教学发展性(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和智力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3.教学教育性(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

1.教师主导型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启发性原则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教书育人原则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1、教学准备阶段:

解决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活动的技术、方法和情境;效果的评价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2、实施调控阶段:

基本教学技能是师生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调控教学技能是信息反馈的必要手段。

3、反馈评价阶段:

常用的方式有练习、测试、考核等。

4、反思总结阶段

四、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

教学活动的策略:

可以理解为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综合。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1、教师的教学行为:

可分为主教、助教与管理行为等。

2、学生的学习方式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接受性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

(二)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P102

1.知识呈现的策略:

教师教授(最普遍)、直观演示两种类型

2.信息沟通的策略: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实现。

对话包括问答和讨论两种形式。

3.巩固知识的策略:

包括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4.组织管理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能体现为指导和管理两大职能。

第七讲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与价值

(一)教学评价的涵义

教学评价:

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教学评价的三个要素:

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标准与方法。

1.校内评价者才是教学评价活动的主要开展者和组织者,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

2.评价对象四类:

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