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5223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包容开放的城市正在给予文化多样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多样的文化也在充盈着城市的气质内涵。

城市不仅能长出高楼大厦,还能处处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摘编自张凡《健康丰富的文化为城市添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曲艺、流行金曲等多彩的街头艺术表演让蓉城大街小巷都变得热闹起来。

B.生机勃勃、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让伦敦、巴塞罗那成为世界名城,为游客所向往。

C.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以满足人们对文化多元的需求,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D.街头艺人的形象、表演内容的积极健康向上,是街头表演的最重要的管理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街头艺术为城市添彩这一话题,文章重点论述了街头艺人表演的有序管理和发展。

B.文章以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为例,说明城市露天公共场所能为街头艺人成就梦想搬舞台。

C.通过对比中西街头艺术表演情形,文章具体阐释了街头表演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

D.文章从街头艺术切入,论及街头艺术管理的必要性,指出健康丰富的文化为城市添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街头多元艺术能够形成成都城市文化特质,有助于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新文化景观形成。

B.如果相关部门在市容、交通、安全等方面提供保障,街头表演就能长期有序规范发展。

C.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秩序的关系,让管理规范花、专业化,体现着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

D.一个文化充盈的城市,能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这也体现出了城市的包容和开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

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

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

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

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

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

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

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

“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

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

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

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

“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

”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

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

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

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

”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

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

“你的,良民大大的!

”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

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

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

“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

”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

”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5.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5分)

6.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材料一:

流动人口能实现“生活方式移民”吗

随着流动人口群体的扩大、家庭移民的增多,以及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异质性的增强,对于很多远离家乡的流动人口而言,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进行。

不可避免地,城市生活渗入了流动人口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改变着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改变着他们所置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

材料二:

“一道跨不过的鸿沟”

在对中国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流动人口无论相对于他们远在家乡的同乡,还是身边的城市土著,都往往显示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自报的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都往往较低,还更可能出现抑郁和精神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

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农民工的污名化和歧视让他们感到无助、沮丧、没有安全感,而这些歧视经历也同时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对于城市生活的融入。

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来自他们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时的失落,以及面对自身与城市土著间生活质量差异所感受到的无能为力。

具体而言,由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进行,他们难免会在收入和经济状况的改善之外,希望能够融入新的环境,真正地成为城市中的一员,而非永远的匆匆过客。

而且,很多流动人口在来到接收城市之前就抱有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困难,诸如收入和文化歧视、户口限制、高生活成本、高房价都成为横在他们与城市生活间的巨大鸿沟。

材料三:

“不匆匆也是过客”

 

由于城市生活的难以融入,很多流动人口都越来越现实地将接收城市作为他们快速实现资本积累的场所,而非开启新生活的地方。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男性流动人口平均每周会比城市本地人多工作5个小时,而少7个小时的休闲时间;

女性流动人口会比城市本地人多工作3个小时,而休闲时间持平。

以上的性别差异与男性更强的需要挣钱养家的角色有关。

根据我们的访谈,很多流动人口都同时兼好几份工作,以能够尽可能快速地挣钱、攒钱,完全无暇也无心去享受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当提到攒钱的目的时,他们往往都向往着早日返回家乡或是在家乡附近的小城市盖房或是买房、结婚,做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甚至赚点小钱的小买卖。

而当前工作与生活的城市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留不下的地方,无论在此做多久的停留,或早或晚,他们终究要离去。

(文/穆峥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生活不仅在改变着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也改变着他们所置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

B.流动人口希望追求并融入接收城市中更加方便多样的公共设施和生活选择,希望以此能够享有更加丰富和满足的新生活,这意味着生活方式移民。

C.经济条件本身就比较好,能够自主转变生活模式并能较为顺利地融入新生活的流动人口更容易做到生活方式移民。

D.流动人口自报的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都往往较低,由此看来,他们会出现抑郁和精神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流动人口虽然希望能够融入新的环境,真正地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但由于种种原因,或早或晚,他们终究要离去。

B.经济条件本身较好的流动入口相比经济条件本身较差的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的人群之中,也较少有心理健康问题。

C.流动人口无论相对于同乡还是城市土著,都显示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他们从家乡流动到城市根本没有必要。

D.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收入、文化歧视、户口限制、高生活成本、高房价等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E.男性流动人口和女性流动人口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比城市本地人多,休闲时间比城市本地人少,他们无暇也无心去享受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9.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流动人口

在城市生活的现状。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共19分)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

“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

“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

“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

“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七十三》,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

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代只有男子可以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这一天有吃饺子和喝羊肉汤的习俗。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11分)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4.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上阕写近景,下阕写远景,借景抒情,流露出诗人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

B.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首词的语言却显得很华丽含蓄,表达了词人对官场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C.这首词中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的,词人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景象,看上去随意下笔,却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的田园早春图。

D.此词用词看似平常,而实际上很巧妙。

一个“破”字写出了桑叶在春风中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有动态感,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鸣”字虽是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的悠闲神态。

E.古人用“斜日”“寒林”“暮鸦”这类冷色调的意象构成一片萧条肃杀的景象,而作者在这样的画面中加了一个动词“点”——“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就使这种萧条肃杀的氛围更加浓重。

15.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并简析其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

(2)《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书写曾和同学同游橘子洲并回忆以前不平凡的岁月的诗句是:

,。

(3)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在室内火炕上坐了半天,仍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②传统的皖江地区农耕文化表现为安土重迁、勤力农亩的特征。

③为庆祝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社区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一群风华正茂的老年人积极参与活动。

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⑤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

⑥书上的话并非不刊之论,我们要用怀疑的眼光去读书,切不可全盘接受。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⑤⑥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须加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开发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资料。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地批评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观。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

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19.给下面一组句子排序,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踏着溪中的几块垫脚石过了溪,路旁有茅棚,住着一两家老百姓。

②右手下坡去约十来步,就是一条小溪,水却不深。

③棚子前门有一条小路,曲折向外,在松林中行,约数百米,便“豁然开朗”。

④还有很多美丽的骨牌草,有的还是很青翠,有的已经很枯黄。

⑤左手上坡去是一条较为正式的路,隔路又是一片松林,坡头长满了半人高的茅草。

A.③②①⑤④B.③⑤④②①

C.①③⑤④②D.③④⑤①②

20.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句子连贯。

盼着云来,以云絮的温柔擦拭青春的泪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是诗是酒是音乐是花蕊是激情。

走进青春,________________;

走进青春,你就走进了世间最迷人的驿站。

走进青春,冰雪便在我们的肌肤上融化,不再结冰;

走进青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观察华君武漫画《决心》,说明画面内容并揭示寓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

春遇到冬,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遇见。

请以“我的遇见”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参考答案】

1.C(3分)

【解析】A项表述“都”扩大了范围。

B项街头艺术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而非使之成为世界名城的原因。

D项原文并没有强调这些内容最重要。

2.C(3分)

【解析】“通过对比中西街头艺术表演的情形”错误,原文没有采用对比论证。

3.B(3分)

【解析】表述绝对,“市容、交通、安全等”只是提供保障的外部条件。

4.B(3分)

【解析】柳先生内心并没有纠结和挣扎,他医治日本人是出于医生的本职,他杀日本人是出于爱国正义。

5.(5分)

(1)医术高明。

(2)医德高尚。

(3)智慧勇敢。

(4)有爱国情怀。

(答对一点1分,答对4点满分)

6.(6分)

(1)推动情节发展:

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呼应。

(2)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

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

见其医术高明。

(3)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7.(3分)D【解析】应该是“更可能出现抑郁和精神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而不是“会出现”。

8.(5分)AD【解析】B项,“也较

少有心理健康问题”原文无此信息;

C项,“他们从家乡流动到城市根本没有必要”,从文章内容中推断不出这个结论;

E项,女性流动人口休闲时间与城市本地人持平。

9.(4分)①来自城市的歧视让流动人口没有安全感。

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③现实中的种种困难成为横在他们与城市生活间的巨大鸿沟。

④由于城市生活难以融入,他们终究要离去。

(每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得4分)

10.D(3分)

【解析】结合句中的关键字词断句,“葛怀敏”“贼”“关中”“民”“仲淹”分别领起下文,“贼已出塞”语意完整,不可断开。

11.A(3分)

【解析】古代女性也可取字,如蔡琰,字文姬,又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一章中,贾宝玉便赠黛玉“颦颦”二字。

12.B(3分)

【解析】“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