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543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试卷AWord文档格式.docx

流动性偏好是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8.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9.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10.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二、简答题:

(每小题6分,共30分)

1.结合图形分析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在第Ⅰ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

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

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

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

这说明:

这一个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

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个阶段上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夸大到第Ⅱ阶段。

在第Ⅲ阶段,产品曲线的特征是:

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这Ⅰ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大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停留在第Ⅱ阶段。

2.你认为花钱做广告宣传是完全竞争厂商获取更大利润的手段吗?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广告宣传不是完全竞争厂商获取更大利润的手段,原因有三: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有完全的信息,所以广告宣传自然是多此一举。

(2)由于所有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异的,所以,一般不会有一个厂商愿意为来自不同生产者却是相同产品做广告宣传。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一个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小,所面临的又是众多的消费者,在这种粥少僧多的情况下,每一个厂商都认为在这种既定的市场价格下他们总能全部卖出自己的产品。

3.为什么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由于贫困者货币的边际效用大于富者货币的边际效用,所以把相同部分的收入从富者手里转移到贫者手里,从全社会来说,损失的总效用小于增加的总效用,最后全社会的总效用是增加的。

我们可以用图来说明:

设MU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故它向右下方倾斜。

OA是贫者的货币收入,OB是富者的货币收入。

把富者的BB’的收入转移给贫者,后者收入增加AA’,AA’=BB’。

从图可清楚地知道,富者损失的总效用为BB’D’D,它明显小于贫者增加的总效用AA’C’C。

因此全社会总效用增加了。

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即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

其内容是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R/rd和D=R/rd+re(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法定准备金率,r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

k=1/(rd+re+rc),其中rc为现金—存款比率。

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

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u,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M/H=(Cu+D)/(Cu+Rd+Re)=(rc+1)/(rc+rd+re)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

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

5.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1)不计入。

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2)不计入。

不是该期的实际生产活动。

(3)不计入。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不计入。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而人们购买一块土地只是一种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论述题:

(第一、二题中任选一题,第三题必做,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资料一:

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公布的调查数字表明,虽然经济迅速腾飞,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却日益悬殊。

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行业差距达到8倍,地域差距近3倍。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温家宝总理也谈到中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收入分配不均在不断扩大”等问题,收入分配改革已势在必行。

资料二:

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改革问题作出安排: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结合现实谈谈我国现在收入分配中存在哪些问题(可以从地区间、城乡间和行业间等方面),并给出改善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

2.资料一:

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确定2008年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为应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资料三:

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较快,但经济发展仍面临着结构性,发展性和体制性等诸多矛盾。

特别是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协调,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内外需不平衡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性不好。

所以,2010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总体保持宽松,财政政策更加注重“调结构”“惠民生”,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将由“宽松”转为“适度”

资料四: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这是2008年11月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后,首次回归“稳健”。

请问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结合资料谈谈我国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和作用。

1.紧缩货币政策通俗的意思是:

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

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我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三重含义: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本义是指在保增长转变为宏观政策首要目标的背景下,财政要加大刺激经济增长的力度,要运用更多的财政手段去化解各类深层次的经济矛盾。

其次,积极财政政策,带有加大、加速扩张支出、打破单纯追求财政收支短期平衡的理财观,树立周期性平衡理财观的含义,要通过主动扩张支出来增加总需求,进而反推供给扩张。

再次,现在所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指国家财政要着眼全局和长远而更加“积极”,要承担更多的财政风险。

2.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说就劳动就业而言,充分就业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就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有可能存在失业。

政府关心了是由于经济周期所造成的非自愿失业。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稳定也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且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已持续均衡增长。

即在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它包括①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

②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

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3.

一、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将持续较长时期,但我国的经济形势较为稳定,大部分经济活动在第二季度回落之后已经开始启稳、反弹。

而通胀压力持续增大。

7月份以来,CPI同比增速连续四个月高出央行对全年3%的预测;

11月份CPI涨幅高达5.1%,已超出央行设定的5%的临界线;

未来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二、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加息、升值和收紧流动性。

积极财政政策并非要求指政府再制定一个新的刺激方案,也不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开支。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国内需求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就变得尤为重要。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主要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短期内保持总需求稳定;

二是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包括提高中的收入群体生活福利、帮助企业技术进步、工人再就业。

3.请论述经济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它产生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一次次的变革中不断前进,教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人的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逐渐增多。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资金。

教育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来源不可能是学校通过生产劳动自己创造的财富,而是来源于国家的投资。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力,如校舍、教室、实验室、操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运动器材等等。

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正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便不断扩大。

(二)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迟缓和水平的低下,劳动者一般不需要经过专门学校教育的培养和训练。

学校不担负培养劳动者的认为,它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力的出现,社会的生产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的复杂劳动开始产生。

生产劳动“已是人本身的体力所无法完成的了”,没有知识的劳动已成为“微不足道”的了,“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

”从这时起,社会生产力开始直接向学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

这种要求,首先使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三)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哲学、政治、道德和宗教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所专的比例甚微。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

(四)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已在世界各国发展成为庞大的教育系统组织,成为与大、中、小学教育并行的教育系统。

而其人数之多,特点之五彩缤纷,远非旧教育的概念所能涵盖、所可匹敌。

正规教育外延的扩大,为教育概念广开了生面。

现在年逾古稀而仍孜孜不倦的攻取学位者大有人在。

而我国的特点是数以亿万计的各级各类干部、职工、农民、在职教师以及退休了的老年人形成了浩浩荡荡受教育繁荣队伍,迫使人们改变着旧的教育概念。

其次是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现代教育,是的劳动者具有必备的生产技能,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

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劳动力转变成专门性劳动者,把较低水平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劳动者,把一种形态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劳动者,将单维度劳动者改变成多维度劳动者。

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二)教育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

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教育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

从教育经济效果来看,教育是有限的消费,又是“扩大”了的生产,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来看,教育表现为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其本身来看,确实有别于纯粹的商业性多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产品是具有商品属性的。

因而,教育同其它任何商品生产部分一样,都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

资源分配的多寡,劳动力需求结构,师资状况;

教育需求的来源有个人的教育需求,企业的教育需求,国家的教育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