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5785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9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A文农业政策学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农业政策:

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广义的农业政策也涉及农业、农民、农村和其他领域。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

市场经济无法承担公共职能

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政府干预的基本目标:

对宏观经济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控制,从而使国家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基本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政府政策干预的缺陷:

1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政治和行政行为,其目标不可能和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完全一致,其措施也不可能和市场机制完全相容(因此,政策干预必须限制在必要范围内,仅针对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经济的政策问题)

2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具体的人,而每一个抱有良好愿望的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因此,必须强调政策科学的重要性)

政府通用干预政策:

对农民直接补贴;

提供农业信贷服务;

农产品宏观调控

农业科教服务;

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

农产品储备制度;

食物分配计划

第二章

农村重大政策: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定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1984年3月1日,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同意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

1985年1月1日,决定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从1985年起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本世纪国家重大政策:

20KK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20KK年10月23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通过30年农村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决定》用“三个极大”高度概括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即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三个极大突破:

1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障碍。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3经济结构优化问题,产业构成趋于合理。

一、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

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

二、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一)严格保护耕地(18亿亩红线)。

(二)土地承包政策长期不变。

(三)沃土工程。

三、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

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坚持不懈搞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

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

六、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发展畜牧业。

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七、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

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

3.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4.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5.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二)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6.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7.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8.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9.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10.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三)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12.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13.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14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15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16.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17.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18.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19.加快农业机械化。

20.搞好生态建设。

(五)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1.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22.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23.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第三章

农业政策问题:

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1、农业政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3、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

(从构成内容看)农业政策问题的特征:

相互依赖性;

客观性;

主观性;

历史性;

稳定性和动态性

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过程包括问题觉察、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三个阶段:

现实与期望状态的偏差所属的领域;

证明偏差所依据的资料及信息;

差别的重要性、程度及影响范围;

导致偏差的可能原因与确认的依据;

农业政策问题的论证的复杂性反映在组织层次上

政府一级论证明确是否做某事;

二级论证规划优先发展的项目和需要优先考虑的目标群体;

功能论证反映在具体规划上;

小论证反映在特定项目中。

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

1、边界分析法:

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2、层次分析法:

通过对可能、合理、可控三个层次的原因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探寻政策问题产生的根源。

3、类比分析法:

通过对类似问题的确认,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

4、假设分析法:

对政策问题相互冲突的立论进行假设,然后进行创造性综合的一种方法。

假设分析法特征:

从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开始,而不是从问题的基本假设开始;

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始终使用相同的资料;

系统地提出了政策分析的主要问题,以一定的程序创造性地处理各种假设与方法之间的冲突。

步骤:

相关人群的确定;

假设的呈现;

假设的论证;

假设的汇集;

假设的合成

农业政策目标:

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特点:

1、具体性2、可行性3、规范性4、协调性5、层次性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

从实际需要出发,保证农业政策目标确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切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政策目标

保持具体农业政策目标适当的弹性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

1、固定目标法:

首先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或更高层次的政策目标为依据,借助于比较分析,从而演绎出农业政策目标,然后将目标固定,再据以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手段、措施。

2、引申目标法:

首先以可能投入的政策手段、措施为依据,借助于综合分析,从而归纳出可能实现的农业政策目标的空间,然后从这一政策目标空间中,引申出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要求(4个相结合)

关键性与全面性、可行性与挑战性、具体化与定量化、灵活性与一致性相结合

中国农业发展目标

1、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2、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

3、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型农村。

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

1、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提高农民收入水平4、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农业政策目标的具体分析

保证食物供给,确保粮食安全;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农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公平程度;

稳定农产品市场;

增加农产品出口;

保护农业环境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

基本手段:

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选择原则:

整体性、协调性、有效性、效率性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

在农业政策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寻求与组合可以达到目标的农业政策措施和手段。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

渐进式的方案设计:

以社会共有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对原有政策方案进行逐渐、连续修补性的设计

延伸式的方案设计:

在原有政策方案基础上,通过类推和引申设计新方案。

保障政策、人口政策

创新式的方案设计:

与现存政策无明显关联的创新性设计,是激进的现有知识的新组合

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原则:

科学性、协调性、可控性

比较论证的基本要素

农业政策信息、农业政策主张、立论理由、立论依据、驳论、可行性

理性标准:

完整性、一致性、内聚性、简明性

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

方案选择的价值标准:

规范性标准与经验性标准。

结果是满意而非最优

方案的优化与选择:

否决政策目标不正确的方案

否决政策手段与政策目标不相匹配的方案

否决政策手段利小弊大的方案

结果选出最佳方案、选不出最佳方案、搁置所有方案

政策方案的采纳:

决策机构或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采取某项农业政策的行动。

农业政策的合法化:

制定和执行农业政策的全过程必须符合法律规范或者传统规范。

方案在通过法定程序,提交有关机关讨论通过,并以公报、决定、决议等形式向社会发布,才能获得公认的合法地位。

第四章

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

内涵:

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

影响的广泛性、目标的具体性、灵活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作用:

1、发挥政策作用的必要途径;

2、检验政策正确性的重要标准;

3、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浴盆模型的主要内容

构成要素:

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政策问题的性质;

政策目标的正确、明确与具体性;

理论依据的科学性(反倾销);

方案规划的科学性]

2、农业政策资源(资金、物资、人力、信息、权威资源)

3、农业政策执行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心理)

4、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机构分布的合理性、各部门间分工协作关系和权责关系;

人员政策水平、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

5、农业政策对象[接受程度(对政策合法化的认识)、数量与结构]

农业政策的具体执行程序

1组织与思想上的准备2制定执行计划:

甘特图、计划网络3进行政策试验:

对比试验

4开展政策宣传:

正面与反面5组织政策实施6政策执行督查:

内部督查与外部监督

第五章

农业政策评估作用

1、优化政策资源配置2、提供政策调整依据3、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农业政策评估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

区域性原则;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原则

农业政策评估的标准体系

制定农业政策评估标准的原则:

1.科学性2.客观性3.可比性4.方向性5.准确性

农业政策评估的标准1、生产力标准2、政策效率标准3、社会福利标准

政策评估的内容

1、方案评估:

不同方案的比较与评价,或特定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2、执行评估:

确定政策是否到位和落实,行为与过程是否符合政策设计的要求

3、效果评估:

评估政策的影响和效率

政策执行评估内容:

环境因素会阻挠或牵制执行组织吗?

有充分的资源和时间可用吗?

各阶段组合资源供应及时吗?

政策是在因果理论指导下执行吗?

因果关系是直接和清晰吗?

是单一执行机构或协作机构最少吗?

政策目标始终稳定和一致吗?

执行机构和执行者职责明确吗?

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和协调吗?

主管人和机构有足够的权威吗?

政策效果评估内容:

农业政策影响评估

1、政策对象感受到的初步影响;

2、政策的溢出效应;

3、政策的初步影响和继发影响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政策本身对政策体系的影响。

政策效率评估即通过对农业政策投稿与产出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确定政策的合理程度。

1、政策在支出了各项成本后是否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2、政策资源的使用是否经济有效。

政策执行的评估方法直接观察法;

资料分析法;

访问调查法

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

农业政策评估的基本程序:

A、组织准备阶段1、确定评估对象2、制定评估方案3、培训评估人员

B、评估实施阶段1、收集评价信息2、综合分析信息3、具体评估

C、评估总结阶段1、书面报告2、工作总结

政策评估的困难:

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难以量化、多重目标、目标间矛盾、有意模糊目标;

政策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

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政策评估可能涉及到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再分配;

评估资料不完整和经费欠缺。

农业政策的调整内容:

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执行措施、政策主体和政策对象调整

政策调整的形式:

增加、删减、更新、终止

第六章

粮食:

是指烹饪食品中作为主食的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

粮食主要是禾本科植物,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醣类,主要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

食物:

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等成分构成的,能够食用或饮用的,为人类及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

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粮食作物:

是以收获成熟果实(种子)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为人类基本食的一类作物,主要分为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

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和青稞等,但是,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

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世界为什么缺少粮食世界粮食生产、贸易、消费的严重不平衡导致缺粮。

在宏观方面:

a、区域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供不应求。

b、政局动荡不稳,风云多变,战争、内乱时有发生,准殖民统治仍在继续。

C、国际粮食贸易大鳄对市场的垄断,造成价格预期恐慌。

d、工业原料与人口争夺粮食,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发生物燃油,加剧了粮食消耗。

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在:

a、政府对粮食生产重视不够,农民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发展缓慢;

b、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c、全球变暖、局部自然灾害等气候因素影响,导致减产;

d、因为生活水平低,食物中肉类和奶类少,增加了粮食消费量。

粮食的重要性

辩证论

有史以来,食物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历史性地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实性地决定着人类的数量与质量。

客观论

1945年,美国学者FrankA.Pearson和FloydA.Harper合著《世界的饥饿》他们认

为环境条件决定粮食生产,影响人们的消费。

主观论

20KK年,英国学者RajPatel著《粮食战争》当今粮食企业左右粮食价格,导致粮食预期恐慌,影响人们的消费。

政治论

金正恩“粮食比子弹重要”

粮食问题涉及粮食的生产、积累和消费问题。

粮食积累的社会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粮食储备和贮藏等方面。

粮食生产是前提,粮食储备(积累)是保障,粮食消费是最终目的,因而粮食消费是粮食问题的核心。

除了耕地红线与耕地单产水平成反比外,耕地红线、总产红线、储备红线均与其影响因素成正比。

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特征可归纳为:

我国粮食总产是增多减少,丰歉年比是三比一(45:

15=3:

1);

变化趋势是不增则减,一旦出现波折,就需要7-8年的较长恢复期。

分析还表明:

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年均增长700-750万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增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两条路径:

其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其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提升国际粮食采集配给能力也有两条路径:

其一是增加国际粮食采购数量,其二是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

增加我国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扩大粮食生产能力。

提高粮食单产的综合农业措施:

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注重耕地质量培养、

培育良种优化布局、创新集成栽培技术和力促全过程机械化等

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的支撑体系:

农业科研体系政府行政体系农技推广体系

中国粮食储备:

周转储备、后备储备、战略储备

从本质上讲,粮食储备是一个“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是粮食积累的主要表现形

式。

我国粮食储备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2年前为第一阶段,粮食储备包括备荒储备(甲子粮)、战略储备(506粮)、商品库存和农村集体储备四部分。

1982-1990年为第二阶段,上述粮食储备的四部分中,农村集体储备被农户储藏取代。

1990年后为第三阶段,以国家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为标志,主要包括战略储备、备荒储备、后备储备(专项储备)、周转储备(商品储备)和农户储藏,标志着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向现代储备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在进一步完善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相结合和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的前提下,要突出中央储备的龙头主导地位,主要承担战备储备、备荒储备和后备储备功能。

中央储备粮以原粮为主,吞吐时间因事而异,但轮换周期至少要保证在1年以上,其中,战略储备和备荒储备3年以上,后备储备2-3年,周转储备1-2年。

强化地方储备的骨干作用,地方粮食储备要以周转储备为主,充分发挥周转储备巨大的缓冲功能。

我国农村粮食储备还存在一些问题:

储粮损失和浪费数量大,约占粮食总产的6-8%;

失地农民无粮可储,外出打工农民不再储粮;

农村储粮总量在下降等。

化解办法:

一是建议将农村储粮划归农业部门管理,将农村储粮技术指导纳入其公益性服务范畴,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二是加强农村储粮适应技术、装备和药剂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绿色储粮技术的普及率,减少储粮损失,提高储粮质量;

三是将农村储粮纳入财政补贴范围,特别是在购买新型储粮装具或建造粮仓时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

四是大力发展储粮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粮食储备,支持储粮大户开展代农储粮,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

绷紧粮食安全的约束红线:

耕地红线,我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

总产红线,如以人均

消费口粮、饲料粮、工业原料粮合计为390公斤计算,则13亿人口的总产红线为50700万吨;

储备红线,按人均年消费口粮183公斤计算,则我国中央后备储备红线为5400-5700万吨,我国政府主导下的粮食储备总量约为此数的三倍。

应对粮食危机的一般原则:

先动用地方周转储备的成品粮、原粮和动员农村储备应对危机,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缓冲功能;

其次调用中央储备中的后备储备原粮,发挥其巨大的吞吐调节作用;

最后,方可令调中央储备中的备荒储备和战略储备,平抑市场。

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

粮食自给率;

粮食储备水平;

人均占有量;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来自国内的潜在危机:

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粮食安全存在隐忧;

耕地面积减少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单产提高障碍的挑战;

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

面临困际社会的挑战:

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跨国资本大举入;

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继续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惠粮政策、强化粮食生产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健全新型粮食储备体系以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之外,还必须在粮食生产管理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

粮食生产的重点在县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县(市)级。

要依据科学的评判标准,合理建立以县(市)为单位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首先,确定人均消费粮食、肉食品和粮食工业产品数量指标转换成粮食数量,相应的称为人口粮、饲料粮和工业粮;

根据一个县域人口数量,确定县域粮食消费的梯次总量;

进而,评判一个县域粮食生产的安全级别:

县域粮食生产总量低于县域人口粮总量时,列入红色预警;

县域粮食生产总量低于人口粮和饲料粮之和时,列入橙色预警;

县域粮食生产总量低于“三粮”总和时,列入黄色预警。

进一步完善地方首长抓粮食生产的责任制,要以县域粮食生产为单位,强化责任意识,实现分类管理。

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本地“三粮”消费需求的县域,划为粮食产销平衡区;

对不能满足本地“三粮”消费需求的县域,划为粮食主销区;

而满足本地“三粮”消费需求尚有盈余的县域,则划为粮食主产区。

对于粮食主销区,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多地少而产粮不足的县域,称为经济类粮食主销区,要承担对粮食主产区的经济补偿;

第二类是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耕地少而产粮不足的县域,称为生态类粮食主销区,要承担对粮食主产区的生态补偿;

第三类是地广人稀,土地瘠薄而产粮不足的县域,称为贫困类粮食主销区,要通过发展生产和植树造林,承担对粮食主产区扶贫开发任务的补偿。

健全多层次粮食稳产增产的财政支撑体系:

中央和有条件的地方要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力度,发挥产粮大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骨干作用;

建立可操作的主销区与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从经济类粮食主销区上划财政资金

确保粮食安全尚需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从实质上看,我国粮食生产两次大的飞跃,都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前者(1983年与1984年之交)是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用土地制度的变革,后者(20KK年与20KK年)之交是以取消农业税为特征的涉农税收制度的变革。

要实现我国粮食增产稳产和长治久安,除了要继续坚持以往的创新成果外,必须创新粮食生产的管理制度,力促在政府主导下的财税分配和粮食价格改革,特别是要逐步实行政府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与经济社会同步增长的浮动价格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财富分配向农村倾斜转移。

中国目前的粮食政策:

直接补贴政策(20KK年开始)

最低收购价格政策(20KK提出对三种稻谷实行)

良种补贴政策(从大豆开始试点,20KK年)

农业公共投资政策(科技、基础设施、教育)

第七章

农业科学技术:

一个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