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167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pù

)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4、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秋兴八首(其一)》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4、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咏怀古迹(其三)》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运用拟人、对比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4、借用理性的质问与悲戚的想象,说明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及其人生悲剧根源句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登高》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4、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

n),潦倒新停浊酒杯。

6、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琵琶行》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3个句子: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

2.诗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并为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4.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6.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7.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8.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琵琶女与诗人情感交流的诗句是: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9.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0.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12.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13.描写琵琶女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夜深梦醒啼泪的诗句是: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4.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5.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6.写诗人被贬之后终日听杜鹃哀鸣,只能取酒独倾的诗句是: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7.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18.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9.《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20.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1.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

“ 

2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琵琶行》中的“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喟。

24、《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中有四处描写月亮作衬托的诗句,它们是:

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⑵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⑶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⑷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5、《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26、《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27、《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

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

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

28、《琵琶行》一诗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表现了其乐曲的不同特点:

其中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的句子是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冷涩的特点句子是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9、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0、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文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文中还运用环境描写来间接表明“我”内心异常苦闷的句子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31《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

32、《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 

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

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3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写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锦瑟》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马嵬》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马嵬》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2、从对比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3、对比手法来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寡人之于国也》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梁惠王的疑问是: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则强调: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初步措施: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业方面的)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林业方面的);

根本措施: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纺织方面的);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牧业方面的);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 

,7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的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⑴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⑵有何结果呢?

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

效果如何?

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效果: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效果: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效果: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效果: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

(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也应该是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6、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7、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比喻,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

孟子借此要强调要除暴虐,那么才会出现“天下之民至焉”的大好局面。

8、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五十步笑百步。

《劝学》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孔子曰:

“学而时习之”,又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学不可以已”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荀子〃劝学》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荀子•劝学》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学不可以已。

1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2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3、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4、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2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7、用“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28、刘禹锡诗云:

“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人要改造成为“博学”的君子,就要“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0、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3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5、 

《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6、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蜀道险峻高大,易守难攻的特点,极有气势;

《劝学》阐述学习的坚持精神的语句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过秦论》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4、《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5、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6、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7、《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课文《六国论》《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