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433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腔组织病理学练习题文档格式.docx

唇裂的形成背景:

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

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

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面裂的形成背景:

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

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

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颌裂和腭裂。

颌裂的形成背景:

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

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

腭裂的形成背景:

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

在腭突的融合缝隙中,有时有上皮残留,可发生发育性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3.舌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1)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可形成分叉舌(bifidtongue)或舌裂,罕见。

(2)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此区的舌乳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称为正中菱形舌。

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留。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正中菱形舌与局限性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3)甲状腺早期发生过程中,在甲状腺始基形成的甲状舌管至甲状软骨的下降过程中如发生停滞,则形成异位甲状腺。

如在下降过程中只有部分甲状腺始基滞留,则形成异位甲状腺组织。

(4)胚胎第4周,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沿中线向深部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

第7周时甲状

舌管增生至颈部甲状软骨处,迅速发育成甲状腺。

直至甲状舌管到达甲状腺的位置时,甲状舌管仍保持与口底区上皮的联系。

此管以后变成实性上皮细胞条索并逐渐解体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

如甲状舌管未退化,其残留部分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

第二章“牙的发育”1.原发性上皮带:

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2.牙板:

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

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3.上皮隔:

上皮根鞘持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0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

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

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是未来的根尖孔。

4.上皮根鞘:

牙根开始发生时,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

这些增生的上皮成双层,称为上皮根鞘。

5.颈环:

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6.釉结:

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釉结在牙形态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是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7.缩余釉上皮:

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reduceddentalepithelium)。

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8.引导管:

牙胚向合面方向萌出时,包绕牙胚的牙囊组织通过结缔组织条索与口腔粘膜固有层相连,这一结构称为引导索。

在干燥的幼儿颅骨上乳牙的舌侧可见含有结缔组织条索的孔,称为引导管。

当恒牙萌出时,骨吸收使引导管很快增宽,成为牙萌出的骨通道。

1.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1)原发性上皮板及牙板的发生;

(2)成釉器的发育过程包括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及其形态特点;

(3)牙体组织形成。

包括冠部牙本质、釉质的形成;

牙根的形成,包括上皮隔、上皮根鞘的发生,牙骨质的发生;

(4)牙的萌出。

包括萌出的组织学变化、结合上皮的形成等。

2.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

牙胚包括成釉器、牙乳头、牙囊,其中成釉器形成牙釉质,牙乳头形成牙本质和牙髓,牙囊形成牙骨质及其它牙周组织。

3.何谓成釉器的中间层?

有哪些功能?

钟状期成釉器的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有2~3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卵圆或扁平状,称为中间层。

在钟状期早期,细胞核居中,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数量不多。

到晚期,细胞间隙增大充满微绒毛,上述细胞器增多,酸性黏多糖及糖原沉积。

该层细胞具有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釉质的形成有关。

4.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齿形态和数目的异常?

牙形态的异常常由牙胚的形态因各种原因发生的改变所致,如临床常见的畸形中央尖、牙内陷、牙根弯曲;

牙的数目异常可能主要涉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牙蕾形成的数目的异常所致。

5.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釉质的基质由成釉细胞分泌,主要的有机成分未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

釉基质很快矿化。

小的磷灰石晶体,其直径和长度迅速增加。

新形成的釉质中,磷灰石晶体短,细小如针形,而且稀少。

在成熟的釉质中,晶体的体积增大,呈板条状,数量增多。

釉质的矿

化方式是,一方面矿物质沉积到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质从釉质中被吸收,如此反复交替,使釉质最后达到96%的矿化程度。

在釉质形成到应有的厚度,釉质进一步矿化。

牙本质基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形成主要为胶原纤维和非胶原蛋白;

牙本质的矿化由成牙本质细胞控制,其中罩牙本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分泌基质小泡到大的胶原纤维之间。

在细胞外小泡中磷灰石以单个晶体形式存在,以后晶体长大,小泡破裂,泡内晶体成簇地分散在突起的周围和牙本质基质中。

晶体继续长大并互相融合,最后形成矿化的牙本质。

而髓周牙本质基质的胶原纤维比较少,互相交织并与小管垂直。

成牙本质细胞不再产生基质小泡,牙本质基质是以形成各种的晶核进行矿化。

牙本质的矿化形态主要是球形矿化。

第三章“牙体组织”1.球间牙本质:

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

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

球间牙本质主要见于牙冠部近牙釉质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很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

2.前期牙本质:

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是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称为前期牙本质。

前期牙本质一般为10~12μm厚。

在发育完成的牙较之正在发育的牙其牙本质形成为慢,所以前者的前期牙本质较后者为薄。

前期牙本质与矿化牙本质的界限较清楚,呈不规则形,可见钙化小球。

3.修复性牙本质:

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

当牙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

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称修复性牙本质。

4.继发性牙本质:

牙根发育完成,牙齿和对合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有报道指出埋伏牙也有继发性牙本质形成。

继发性牙本质在本质上是一种牙本质的增龄性改变,其形成的速度较慢。

5.管间牙本质:

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

其内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上为I型胶原,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程度较管周牙本质低。

6.管周牙本质:

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时,可清楚地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称为管周牙本质,它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

管周牙本质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

7.罩牙本质:

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

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

8.透明牙本质:

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上述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

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9.(牙本质)透明层:

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在根部者称透明层,厚约5~10μm。

10.托姆斯粒层:

在牙纵剖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

11.死区:

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

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

此区的敏感度减低,常见于狭窄的髓角。

死区的周缘常有透明牙本质围绕,其近髓端则可见修复性

牙本质。

1.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

形态为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牙釉质牙本质界,贯穿牙釉质全层而达牙的表面。

走行方向反映了成釉细胞形成牙釉质时向后退缩的路线。

此路线不是径直的,因此釉柱彼此横跨缠绕,其长度大于相应部位牙釉质的厚度。

在窝沟处,釉柱由牙釉质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

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

光镜下釉柱的横剖面呈鱼鳞状。

意义:

釉质龋的发生可沿釉柱的排列分析进展,所以平滑面龋和窝沟龋的形态也不同;

釉柱的走行方向还与牙体治疗的窝洞预备方法有关。

2.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电镜下釉柱横断面呈球拍样,有一个近乎圆形,较大的头部和一个较细长的尾部。

相邻釉柱均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

釉柱由有一定排列方向(即择优取向)的扁六棱柱形晶体所组成。

牙釉质中的晶体是全身各种矿化组织晶体中最大的,宽约40~90nm,厚约20~30nm,而长度较难确定。

晶体在釉柱的头部互相平行排列。

它们的长轴(C轴)平行于釉柱的长轴,而从颈部向尾部移行时,晶体长轴成一角度,至尾部时与釉柱长轴呈65~70°

的倾斜。

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称为釉柱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3.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区域有哪些,各有何形态特点?

釉牙本质界、釉板、釉丛、釉梭、生长线。

釉牙本质界外形呈贝壳状而不是一条直线。

此种连接增大了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接触面,有利于两种组织更牢固地结合。

釉板是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

可以贯穿整个牙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

牙釉质脱矿后经扫描电镜观察呈薄片状。

釉丛起自牙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与釉柱间质和柱鞘关系密切,其高度约为牙釉质厚度的1/4~1/3。

釉梭是起始于釉牙本质交界伸向牙釉质的纺锤状结构。

是成牙本质细胞的突起穿过基底膜,伸向前成釉细胞之间,牙釉质形成时此末端膨大的突起即留在牙釉质内所致。

在磨片中,牙尖及切缘部位较多见。

在干燥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在透射光下,此空隙呈黑色。

生长线又名芮氏线(linesofRetzius),低倍镜下观察牙釉质横断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同心环状排列,类似树的年轮。

在纵向磨片中,生长线自牙釉质牙本质界向外,沿着牙釉质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环形排列包绕牙尖,近牙颈处渐呈斜行线。

4.釉质中蛋白的种类及意义。

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三大类。

釉原蛋白在牙釉质晶体的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釉原蛋白可能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作用;

蛋白酶类主要在成釉细胞的分泌期降解牙釉质蛋白,在牙釉质成熟期分解晶体之间的釉原蛋白等基质蛋白,有利于成釉细胞对它们的再吸收,为牙釉质晶体的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5.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牙髓神经在根髓及冠髓的形态及分布特点;

(2)神经感受器的特点如只能感受痛觉;

(3)神经的其它功能如调节血流、调节成牙本质细胞对伤害的反应或成牙本质细胞的代谢的作用、引起痛觉过敏和启动创伤愈合。

6.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生物学特点:

抗吸收、一生中不断形成。

功能:

牙的切缘和咬合面受到磨损时,也可通过根尖部继发性牙骨质的形成而得到一定的补偿。

当牙根表面有小范围的病理性吸收或牙骨质折裂时,均可由于继发性牙骨质的沉积而得到修复。

在牙髓和根尖周病治疗后,牙骨质能新生并覆盖根尖孔,重建牙体与牙周的连接关系。

7.牙本质细胞间质中非胶原有机成分的种类和功能?

答案要点:

根据表教科书表3-1第九章“龋病”名词解释1.获得性薄膜:

也称唾液薄膜,是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而形成的生物膜。

其厚度约为30~60μm,在牙面清洁并抛光后20分钟内即可形成,1~2小时内达到稳定。

2.菌斑:

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主要是葡聚糖、果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菌斑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此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衰亡,进行着复杂的代谢活动,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的生物膜。

3.脱矿:

矿物离子丢失,羟磷灰石晶体溶解4.再矿化:

矿物离子重新沉积,晶体重新形成5.静止性龋:

龋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改变、牙面更易清洁、病变区与唾液接触,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无进一步进展趋势,此时的龋为静止性龋。

可见于釉质龋、牙本质龋、根龋。

静止性龋外形呈浅碟状,外口大而浅,由于唾液中矿物盐及色素沉积于表面而质硬、呈棕褐色。

显微镜下见,牙本质小管近表面处呈整齐的断面,表面有再矿化,相应髓腔侧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6.潜行性龋:

窝沟龋病损并非从底部开始,而是呈环状围绕着窝沟壁进展,并沿釉柱长轴方向向深部延伸,当病变进展超过窝沟底部时,侧壁病损相互融合。

由于窝沟附近的釉柱排列方向为向窝沟底部集中,形成的龋损与形态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即口小底大的三角形潜行性龋。

问答(思考)题1.何谓龋病的三联因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初,Keyes提出了"

三联因素"

学说。

其主要观点为:

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即龋病发生要求有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蔗糖等适宜底物、敏感的宿主,在三种因素并存的前提下龋病才有可能发生。

2.请说出四种主要的龋病病因学说及其主要论点和缺陷。

化学细菌学说:

龋病是由寄生于牙面的产酸细菌与口腔内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产生酸,酸作用于牙,使牙中的无机物溶解,以后蛋白水解酶溶解有机物而使牙结构崩解。

蛋白溶解学说:

龋病的早期损害首先发生在牙体的有机物部位,微生物产生的蛋白溶解酶使这些部位有机物分解,从而无机晶体相互分离,造成结构崩解,形成了细菌进入的通道,继之细菌产酸,使无机盐溶解。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龋病造成的牙组织的破坏是从釉质中的有机物开始,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分解釉质中的有机成分,形成酸离子、胺、氨基酸等衍生物,这些产物具有螯合特性,可和钙离子螯合,形成可溶性的钙螯合物,造成无机成分的脱矿,龋病病损形成。

三联因素学说:

3.菌斑中的主要致龋菌有哪些?

牙面不同部位的主要致龋菌有何不同?

目前已明确,与龋病密切相关的细菌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等,链球菌属包括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轻链球菌等,乳杆菌属包括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等,放线菌属主要为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等。

变形链球菌具有选择性地黏附于光滑面的能力,导致平滑面龋的产生;

乳杆菌可能与牙本质龋的关系更密切;

放线菌更多地涉及到根面龋。

4.试述龋病的分类。

根据病变进展速度分类:

急性龋、慢性龋、静止性龋根据龋病受侵袭部位分类:

窝沟龋、平滑面龋、根龋根据龋病与治疗的关系分类:

原发龋、继发龋根据龋病的病变深度分类:

浅龋、中龋、深龋根据龋病累及的组织分类:

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5.早期釉质龋在光镜和电镜下有哪些表现,成因如何?

答案:

光镜下观察釉质龋磨片,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质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龋病继续发展,病损区呈三角形,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由里向外一般可分为四层结构:

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和表层。

透明层:

光镜下见此层位于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

电镜下见透明层的羟磷灰石晶体在25-30nm之间(正常为35-40nm)。

该处釉质的晶体开始出现脱矿,导致晶体间隙增大,当磨片用树胶浸封时,树胶的分子足以进入这些空隙,由于树胶折光指数与羟磷灰石的折光指数接近,故在光镜下呈均质透明状。

暗层:

光镜下见此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

电镜下见暗层中一些晶体的直径达45-100nm,较透明层晶体显著增宽。

暗层不仅由于脱矿产生一些新的小孔,而且由于透明层中较大的空隙经再矿化而形成一些微孔,一些小的空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所占据,空气的折光指数与羟磷灰石晶体折光指数相差大,故使暗层混浊而模糊。

病损体部:

光镜下见此层范围最广,靠近暗层,较为透明且釉质生长线和横纹较正常釉质更为清晰。

电镜下见此层晶体直径可减小至10-30nm,晶体外周和核心有矿物质的进一步溶解。

此层脱矿程度较为严重,空隙较大,树胶分子可以进入,故此层显得较为透明,釉质横纹和生长线较为明显的机理不明,未见肯定的再矿化证据。

表层:

光镜下见位于龋损的最表面,相对完整未受影响,在深部的病损体部衬托下呈现放射线阻射像。

扫描电镜下见表层中有许多小孔,釉柱头部晶体有溶解,透射电镜下见部分羟磷灰石中心溶解,晶体间隙增大,但也可见晶体直径大于正常釉质,达40-75nm,证明有再矿化的存在。

病损区完整表层的出现与再矿化现象有关,再矿化的离子可来自表面唾液和菌斑中的矿物质,也可由病损体部脱矿后释放出的矿物离子在表面重新沉积。

6.试述脱矿与再矿化在釉质龋形成中的作用。

由于釉质中有机成分只占1%,无机成分主要由羟磷灰石晶体所组成。

因此釉质龋的发生本质上类似于一个酸对磷灰石腐蚀的晶体物理化学过程,即脱矿的过程。

晶体溶解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再矿化现象,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果,当脱矿产生或外来的钙、磷离子达到一定的浓度,或pH上升,就趋向于晶体的结晶形成和生长,相反pH下降则可导致晶体的溶解。

龋损表层和暗层中观察到的比正常晶体大的晶体,则是再矿化的重要证据。

7.牙本质与釉质龋有哪些不同?

牙本质有机物含量多,主要为胶原,因此,其龋损过程除了无机晶体的溶解外,有机物酶解破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牙本质全层均有牙本质小管,内含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牙本质龋因沿牙本质小管进展,故发展较快;

牙髓和牙本质为一生理性复合体,因此在牙本质龋损的同时,还伴有牙髓组织包括牙本质细胞的一系列防御反应的出现(牙髓反应和修复性牙本质)8.窝沟龋与釉质平滑面龋的进展有何不同?

平滑面龋和窝沟龋的病损均呈三角形,前者三角形的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后者三角形的底部向着釉牙本质界,窝沟龋的病损底部较宽大,病变进展在釉牙本质界所累及到的牙本质区域较平滑面龋大,很易造成大面积的牙本质病变,再加上釉质在窝沟底部较薄,窝沟龋病变很容易进展到牙本质,故与平滑面龋比较,窝沟龋进展快,程度严重。

9.试述牙本质龋、釉质龋在光镜和电镜下各层的表现。

暗层:

电镜下见暗层一些晶体的直径达45-100nm,较透明层晶体显著增宽。

病损体部:

表层:

扫描电镜下见表层中有许多小孔,釉柱头部晶体有溶解,透射电镜下见部分羟磷灰石中心溶解,晶体间隙增大,但也可见晶体直径大于正常釉质,达40-75nm,证明存在再矿化。

牙本质龋在病理形态上是一个累及范围较广的三角形病变,尖指向髓腔侧,底向着釉牙本质界,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

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和坏死崩解层。

牙本质龋最深层、最早期出现的改变,光镜下呈均质透明状,小管结构不明显。

电镜下见矿物盐晶体为针形或方形,电子衍射显示其为白磷钙石或磷酸八钙,管间和管周牙本质有无机盐溶解现象。

脱矿层:

光镜下此层呈呈现黑色,脱矿后的牙本质由于色素易于沉着而呈淡黄色。

电镜下见牙本质小管形态比较完整,小管内无细菌侵入,管周和管间牙本质磷灰石数目减少,胶原纤维结构基本完好,管周可见比正常牙本质中大的晶体,表明有再矿化现象发生。

细菌侵入层:

位于脱矿层表面,光镜下可见牙本质小管扩张,排列呈串珠状,细菌侵入小管,有的小管为细菌所充满。

电镜下见小管壁脱矿而软化,管间牙本质脱矿,胶原纤维变性,管周牙本质破坏,小管相互融合形成液化坏死灶,坏死灶和牙本质小管可见细菌,细菌可呈不同程度的变性,部分区域仍可见小管周围晶体发生再矿化,晶体由原来针形变为多边形片状。

坏死崩解层:

龋损的最表层,光镜和电镜下见此层无正常牙本质结构保留,牙本质完全崩解破坏,只残留一些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存在。

10.牙本质龋透明层的形成有何意义?

由于脱矿后溶解的钙、磷离子向周围扩散,加之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输送一定量的钙、磷离子,而在脱矿深部区域相对pH又较高,这一微环境有利于矿物盐的重新沉积,从而使小管发生矿化而闭塞,形成牙本质龋透明层,这种生理性改变从本质上是有助于暂时阻止外来刺激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使龋进展变缓。

11.在牙本质龋治疗中,脱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