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663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4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4页
亲,该文档总共2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2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教师教学用书Word下载.docx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细胞的癌变 教学设计与案例

致教师

《分子与细胞》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第一个必修模块。

万事开头难,难在师生要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和学;

难在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难在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难在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如果第一个必修模块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本学科在您校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这里就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从编者的视角作一些介绍。

同时就本模块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老师们交流。

由于本模块是三个必修模块的起始模块,有些方面说得较宽泛一点,既针对本模块的教学,对其他模块的教学,也有可参考之处。

一、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众所周知,17世纪细胞的发现和19世纪细胞学说的建立,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恩格斯说:

“有了这个发现,有机的有生命的自然产物的研究──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胚胎学──才获得了巩固的基础。

”人们通常称1838~1839年施旺和施莱登确立的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确立的进化论和1866年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而实际上,可以说细胞学说又是后二者的基石。

当前,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细胞分子生物学,它是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出发,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因此,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必修模块称为《分子与细胞》。

其学习意义和价值如下。

1.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及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世界是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着的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既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糖类和脂质。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由特定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它们以碳链为骨架,成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

学生形成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

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务,都需要有唯物的观点。

(2)理解生命系统有许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由宏观到微观,大体说是由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到个体;

由个体、系统、器官、组织到细胞。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内还有各种结构及各类分子和原子)。

客观世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系统所组成的,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组成,系统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就细胞而言,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

各类细胞器的分工合作是各组分的重要关系;

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等等。

如果通过细胞的探究,能使学生形成以系统论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世间万物,其益处不仅是学好生物学,还将广及其他。

(3)理解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即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高中生物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致教师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1901—1971)创立了一般系统论。

他的系统论思想源自其机体论(1928年的《现代发展理论》和1932年的《理论生物学》)。

他强调生物的整体性、动态结构、能动性和组织等级,构成了一个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和其环境组成一个大系统。

基于这样的认识,研究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时,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或者称之为细胞代谢),就是最核心的细胞生物学知识。

生命活动的主动性、有序性和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尽在其中。

生命系统的开放性,通过细胞生命活动的分析,能够深入到分子水平而比较透彻,而这些认识,又将是研究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些层次的开放性的基础,也和遗传进化息息相关。

用开放的观点审察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价值。

(4)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这既是运动的观点,也是辩证的观点。

通过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了解,将会具体而鲜明地形成这样的观点。

辐射开去,可见世界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应用这个规律,让世界更美好。

就对待生命而言,我们应该爱护生命、珍惜生命。

在有生之年,让生命闪耀熠熠的光辉。

简言之,上述4个方面:

生命的物质性;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第11页指出: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这与本文的叙述是并行不悖的,本文只是更贴近教科书的体系安排的叙述方式。

2.为学习其他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奠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第4页指出: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即《分子与细胞》)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学习生物2(即《遗传与进化》)的内容,也可以学习生物3(即《稳态与环境》)的内容。

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

”课标的这一规定,反映了《分子与细胞》模块,是学习所有其他模块的基础,也反映了各模块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依存。

没有扎实的《分子与细胞》的基础,难以学习遗传的细胞基础和分子机制,进而难以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而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控,涉及到许多种类的细胞及细胞参与的分子机制。

即使是群体生物学(从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的关系,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其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均离不开细胞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分子机理。

因此,学好《分子与细胞》就为另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更不必说选修模块了。

除知识基础外,能力基础的形成也很重要。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第8页,在课程的具体目标中,从能力角度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它们是:

“·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安排的实验、探究等活动占了全部必修模块的近一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此外,在学习本模块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领悟,都对后续模块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1)本模块精选了若干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

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需要科学历史的支撑,而不是说教可以达到的。

为此,本模块选取了《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与邹承鲁院士一席谈》、《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细胞的全能性》等方面的历史,而且尽量展示其曲折和艰辛、继承和创新,使学生爱读、置身于科学历史的氛围中去领悟和体会。

(2)科学过程没有终点,现代科学生机勃勃

学生不应该仅仅了解科学的过去,更重要的是接触现代科学的许多生长点,以此唤起一代新人的努力。

本模块着意展示了相关内容的新进展。

如《组装细胞》、《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通道蛋白研究》、《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细胞衰老的原因》等,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生命科学不息的脉动,把今日的学习融合到促进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事业中去。

(3)科学的前进也依赖于技术和方法的改进

科学发展的历史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即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

本模块教材十分关注技术的发明和科学方法的改进对解决相关科学问题所起的作用,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作了必要的介绍。

如显微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同位素示踪技术、荧光显示技术等。

在科学方法上,从系统分析方法到各种具体的科学方法都有涉及,如模型方法、变量控制、对比实验等。

(4)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实验和探究

本模块列有实验9个,探究4个,模型建构1个,课外制作1个。

其中实验和探究,一方面紧扣学习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涉及多种方法和技能,所需仪器设备条件相对简单,易于完成。

所有实验和探究常有“提示”、“案例”、“讨论”等内容,以强化学生理解科学过程。

4.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应把生物学关进“象牙之塔”,而应当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分子与细胞》涉及的内容,虽属微观,相对深奥,但鉴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仍密切相关。

这方面研究的现代进展,更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

本模块的第一章《走近细胞》的引言中就说:

“悠悠300余年,关于细胞的研究硕果累累;

近50年来更进入了分子水平,老树又绽新花。

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或将要走进我们的生活:

植物细胞在培养瓶中悄然长成幼苗;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诞生了克隆动物;

不同生物细胞间DNA的转移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及其产品;

病危的生命期盼着干细胞移植的救助……让我们再次走近细胞,更深入地探索它的奥秘。

”这些话,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更是宣示了一个指导思想: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因此,本模块教材中有创设学习情境的“问题探讨”(每节都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的叙述风格,尽可能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学生的经验出发,力避深奥、学术化;

教材的正文中还常出现醒目的“与生活的联系”栏目;

教材还设有“科学·

技术·

社会”的专栏。

即使是在“练习”和“自我检测”的习题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联系生活、参与决策的题目。

所有这一切,是要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

按照这一思路,教师还有补充、发展的余地。

从根本上说,科学源于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的实践,它的至高至上的目的,是要造福于人类。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本质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科学的人文化。

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止于上述4个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阐释,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本模块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以及编辑设计,已经呈现在诸位面前,孰优孰劣,当由教师和学生来评价。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说:

“每个模块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由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

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

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

”《分子与细胞》模块,课标规定了5个主题,依次是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活动建议共11项。

教科书的设计和呈现,应源于课标,贯彻课标的逐项要求;

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个教师好教、学生爱学,教学易见成效,创新留有空间的学习平台;

还要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中对内容选取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要求,融为一体,掌握好分寸。

所有这些,说明教科书的编撰,应是课程标准的再创造。

以下列举的本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的若干特点,仅仅为了便于教师教学中有所遵循,而不是面面俱到。

1.以“科学家访谈”代序

本套教科书的三个必修模块,都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绪论(或前言)的突破,是见人、见事、见精神;

有知识、有过程、有殷殷的嘱托。

本模块教材的《科学家访谈》,是编者亲访了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而写成的。

访谈围绕我国率先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过程展开,讲科学家的勇气和创新;

团队合作,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为祖国争光,为人类多作贡献的崇高志向。

以“我发现许多生命科学的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寻找答案,而对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阐明,又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切入了本模块的主题──分子与细胞。

又以邹老的嘱咐:

“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作结。

学什么?

为什么学?

怎样学?

尽在其中。

2.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内容体系

本模块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5个主题都表达为:

“细胞的×

×

”形式,清晰、扼要。

但若联系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曾指出: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那么应该让学生建立起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概念,并以系统剖析的方法,探究细胞,也为后续模块学习生命系统的各层次作好铺垫。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一般系统论适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事物的研究,对学生的未来更具有普遍意义。

因此本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来构建内容体系的,可简略图示如下(图1)。

3.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

教科书应当成为适合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平台,为此这套教科书的必修模块,突出了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的办法,期望有助于把传统的教学过程转化为更接近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

(1)章首页,由引言+图片+名言(或诗句)组成。

除了给予视觉上的赏心悦目,学习情趣上的激发外,引言的文字潜伏着问题,或直截了当呈现问题。

例如,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引言如下:

“同自然界的许多物体一样,细胞也是由分子组成的。

细胞为什么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是组成它的分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这些分子在非生命物体中能不能找到?

组成这些分子的元素,在非生命物体中能不能找到?

这些分子又是怎样构成细胞的呢?

(2)节都以“问题探讨”专栏开始。

“问题探讨”是由图片+情境描述+讨论题组成。

这些问题,有的来自生活;

有的来自科学实验;

有的来自科学史。

其中以切合学生生活为主,所问问题有一定深度,若要透彻回答,就需认真学习本节内容。

本模块共6章21节,就有21个问题探讨,对于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应有一定作用。

(3)节的核心内容,以问题形式组成“本节聚焦”专栏。

例如,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本节聚焦”为3个问题:

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去阐明或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每节的“本节聚焦”一般不少于3个问题,共21节,则不下60个问题。

(4)“资料分析(或资料搜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是各节中常出现的专栏,这是适应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需要而设计的。

其中都列出了一些富有思考价值、探究意义的问题。

有时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时起知识迁移应用的作用;

有时则起或概括、或演绎、或拓展思维的作用。

教学中如运用得法,学来生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有长进。

(5)涉及科学史的写法,大体都是遵循发现—新问题—再研究—再发现的过程来描述,实际也是问题驱动模式。

例如,本模块中“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都是问题递进的呈现方式,而且其后必有进一步的问题,留待学生讨论。

(6)“实验”和“探究”的写法,一般有背景资料,思路提示,甚或参考案例,也是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另外也十分注意,既要有结果和结论,更要反思、交流和讨论,其讨论题,有时有一定深度或广度。

在学科教学中,以问题(任务)驱动,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应是基本的策略和方式。

为此,教科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方便。

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必须“照猫画虎”。

教师有选择和创造的空间,尤其不可忽视学生超越教科书的各种问题,它们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也检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水平。

4.以“本章小结”、节的“练习”和章的“自我检测”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学会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

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注意不够的方面,即使是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注意力也大多集中在课堂授课时的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较少注意课后学习的指导。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直到高考前,还在不断地作总结性的、梳理式的讲解,以及多多地做习题。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平常的及时总结、练习和自我测评的不足。

本模块的教科书,在每章结束时,都有简约精炼的小结,大体上都包含着本章的核心知识和重要概念;

能力要求的提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点拨。

学生边阅读、边回想,将有助于统整巩固,填漏补缺,有所提高。

如果坚持下去,就会促成善于总结的习惯。

在每节后有练习,包括较多的基础题和适量的拓展题,后者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应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

每章之后,有较丰富的、多形式的自我检测,大体上包括概念检测(含判断题、选择题和画概念图)、知识迁移、技能应用、思维拓展四类。

学生可以通过检测,了解自己的水平,或发现问题,促进反思,进一步提高。

总之,这是一个自我评价的平台,使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后,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这一精神,教师可结合学生情况,予以增删,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模块教科书沿袭了义教新课标教科书行之有效的许多栏目,如以专框标出的“科学方法”,结合相关内容的“技能训练”,贯彻STS的“科学·

社会”,拓展职业视野的“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

新增加栏目有“科学前沿”,以适应高中生了解科学发展的需要。

此外旁栏中,有“?

”者,为补充问题,另有“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想像空间”、“学科交叉”等;

章小结后,有“网站登录”,载相关网址。

所有这些设计,使教学内容丰满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展开来,也为教师的教学作了某些提示。

教科书的图片力求精美,与文字紧密配合,或以图代文。

编排上也力求疏密有致,清朗悦目,给学生以美的陶冶。

三、本模块的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教学建议作了全面的、宏观的表述,计七大方面。

本教学用书,对每章每节又有细致的教学指导,并配有案例若干。

因此,这里的教学建议,只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些提示,不能全面,务求实在,以利于执教。

1.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由于一个模块反映了本学科一个或一组的主题或核心概念;

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

有学习、探究的相似的情境;

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等,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还由于集中于36个学时(半学期)内完成学业,获取2个学分,时间相对集中,没有多少缓冲调整的余地,教师和学生都是“连续作战”。

于是,整体设计更显重要。

整体设计要考虑的要点如下:

(1)本模块的教育价值凸显于哪些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

(2)本模块涉及哪些核心概念,它们应通过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来建立?

(3)本模块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应在哪些内容中重点体现?

(4)本模块的教学时数应怎样合理分配,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学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的,哪些是必须讲解的?

(5)本模块的实验、探究、制作、搜集资料等活动,需要什么条件,每一项达到的目的存在怎样的区别,过程和方法的要点怎样?

(6)本模块学习过程中需要补充哪些课程资源,哪些课程资源是经过努力可以开发和利用的?

(7)本模块学习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练习和自我测评,是否有必要增加阶段性的、多样化的测评?

(8)本模块的哪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的重点是什么?

(9)本模块教学内容中有哪些是你不太熟悉的,如何有计划地逐一学习解决?

(10)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你准备在哪些方面积累经验,并尝试作理论上的概括和提炼?

以上10项仅供参考。

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计划,凸显模块式教学的特色。

不能简单地按章节划分一下课时就算计划,教科书不能不按章、节来编写,但实际教学应在整体设计的背景下灵活安排。

同时,更重要的是把课程、学生、教师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而做通盘筹划。

2.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有几处比义教课标的提法更进一步,其中就有核心概念问题。

例如,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中说: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在倡导探究性学习中又说: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还说: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

因此,当我们克服不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弊端时,切莫走到另一个极端,忽视核心概念的形成和概念间相互联系的理解。

科学既是过程,又是概念的体系,两者都重要,各有其教育价值,不可偏废。

但从某种意义来说,过程和方法,是建立概念、理解概念间相互关系的“船”和“桥”。

本模块每一节的“本节聚焦”和每一章“本章小结”,实际上都在唤起师生对核心内容的关注,前者是导学,后者是概括提高,教与学的过程始终要集中精力于此。

对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当然不应是静态的背诵和记忆,而应当在动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和形成,并重在理解和应用。

也不应孤立地去掌握,宜围绕着若干中心问题形成概念“串”,如下述一些中心问题:

(1)怎样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是构建本模块的内在逻辑)?

(2)细胞呈现出怎样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统一性应如何来认识?

(3)为什么必须了解细胞的分子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类别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如何?

(4)如何理解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细胞,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分工、有合作,而不是各组分简单的叠加?

(5)细胞的生命活动,集中表现为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与转化的过程,该过程表现出生命特有的自主性、有序性和稳态等特征,它们与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酶、高能磷酸化合物等的关系怎样?

(6)细胞生命历程中各种过程的性质和生物学意义怎样,其实践意义如何?

3.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具体目标“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提出了11条“初步学会”(第8页~第9页):

(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