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696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计算公式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A——过水断面面积;

B——河宽;

h——平均水深

α﹑β、γ、δ——经验参数,由实测资料确定

7、一般水质因子

式中Sij—水质评价参数i在第j点上的污染指数;

Cij—水质评价参数i在第j点上的监测浓度,mg/L;

Csi—水质评价参数i的评价标准,mg/L

8、DO-溶解氧

DOf=468/(31.6+t)

式中DO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mg/L;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mg/L;

DOj——j点的溶解氧浓度,mg/L;

t——水温,℃。

9、PH值

 

式中pHj——河流上游或湖(库)、海的PH值;

pHsd——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下限值;

pHsu——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上限值。

10、梅罗法

计算公式为:

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梅罗值,mg/L;

C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mg/L;

C均—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mg/L

11、标准指数法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

P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Ci—第i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mg/L;

Cs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mg/L

12、标准指数法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

PpH—pH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pH—pH监测值;

pHsu—标准中pH的上限值;

pHsd—标准中pH的下限值

13、声压

声源振动时,空气介质中压力的改变量。

单位:

牛顿/米2或帕(Pa)

△P=P1-P0

式中:

P0—平均大气压;

P1—弹性介质中疏密部分的压强

14、声压级

Lp=10lgP2/P02=20lgP/P0

Lp—声压级(dB);

P—声压(Pa);

P0—基准声压,为2×

10-5Pa,该值是对1000Hz声音人耳刚能听到的最低声压

15、声功率级

LW=10lgW/W0

LW—声功率级(dB);

W—声功率(W);

W0-基准声功率,为10-12W

16、斑块势度值(Do)

优势度值由密度(Rd)、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

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Rd=(斑块i的数目/斑块总数)×

l00%

Rf=(斑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

Lp=(斑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

Do=0.5×

[0.5×

(Rd+Rf)+Lp]×

100%

17、等标排放量Pi(m3/h)

Pi=Qi/Coi×

109

式中Qi——第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的排放量,t/h;

Coi——第i类污染物空气质量标准,mg/m3

18、ISE

ISE=cpiQpi/(csi-chi)Qhi

式中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

Cpi—水污染物i的排放浓度,mg/L;

Qpi—含水污染物i的废水排放量,m3/s;

Csi—水质参数i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Chi—河流上游水质参数i的浓度,ms/I。

Qhi—河流上游来水的流量,m3/s

19、排气筒的有关参数按下式公式计算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Q1+Q2

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kg/h;

Q1、Q2——等效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的排放速率,kg/h。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等效排气筒高度,m;

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m。

20、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

①实验室测定法

—实验室测定的耗氧系数;

i—河流底面坡度;

u—流速;

h—水深。

②两点法

CA—断面A或r=rA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

CB—断面B或r=rB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

③多点法(m≥3)

21、对于河流水体,可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公式

—水污染物i的排放浓度,mg/L;

—含水污染物i的废水排放量,m3/s;

—水污染物i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评价河段的流量,m3/s;

—评价河段水污染物i的浓度,mg/L

22、混合过程段长度

在混合过程段下游河段(x>L),可以采用一维模型;

在混合过程段(x≤L),应采用二维模型。

L—混合过程段长度,m;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m;

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H—平均水深,m;

g—重力加速度,9.81m/s2;

I—河流坡度

23、河流稀释能力的方程

C—污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L;

Cp—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Qp—排放口处的废水排放量,mg/s。

Ch—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L;

Qh—河流上游的流量,mg/s

24、非点源方程计算河段污染物的浓度

Ws—沿程河段(x=0到x=xs)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

Q—下游x距离处河段流量,m3/s;

Qs—沿程河段(x=0到x=xs。

)非点源汇入的水量,m3/s;

xs—控制河段总长度,km;

x—沿程距离(0≤x≤xs),km

25、分配系数Kp

分配系数Kp的物理意义是在平衡状态下,某种物质在固液两相间的分配比例。

c——溶解态浓度,mg/L;

X——单位质量固体颗粒吸附的污染物质量,mg/mg;

Kp——分配系数,L/mg

26、溶解态的浓度

溶解态的浓度可用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计算:

cT——总浓度,mg/L;

S——悬浮固体浓度,mg/L;

27、湖泊、水库水质箱模式

式中V—湖泊中水的体积、m3,

Q—平衡时流入与流出湖泊的流量,m3/a;

CE—流入湖泊的水量中水质组分浓度,g/m3;

c—湖泊中水质组分浓度,g/m3;

Sc—如非点源一类的外部源或汇m3;

r(c)—水质组分在湖泊中的反应速率

28、Vollenweider(沃伦伟德)负荷模型

式中[P]—磷的年平均浓度,mg/m3;

Lp—年总磷负荷/水面面积,mg/m2;

q—年入流水量/水面面积,m3/m2;

TR—容积/年出流水量,m3/m3

29、Dillon(迪龙)负荷模型

式中[P]—春季对流时期磷平均浓度,mg/L;

—磷滞留系数;

—为平均深度,m;

q0—湖泊出流水量,m3/a;

[P]0—出流磷浓度,mg/L;

N—入流源数目;

qi—由源i的入湖水量,m3/a;

[P]i—入流i的磷浓度,mg/L

30、下水影响半径

表中:

S—水位降深,m;

H—潜水含水层厚度,m;

R—观测井井径,m;

Sw—抽水井中水位降深,m;

rw—抽水井半径,m;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m—承压含水层厚度,m;

d—地表水据抽水井距离,m;

μ—重力给水度,无量纲;

W—降水补给强度,m/d

31、均衡区进出水量的平衡关系

Q补—规定时段,均衡区(某一地下水系统或某一局域)各种补给量的总和,m3;

Q排—规定时段,均衡区各种排泄量的总和,m3;

△Q储—规定时段,均衡区部储存量的变化量,m3

当Q补>

Q排时,△Q储取“+”号,此情况称水量正均衡;

当Q补<

Q排时,△Q储取“一”号,此时称水量负均衡

32、一维弥散解析法

①瞬时污染源解析式

x—距注入点的距离,m;

t—时间,d;

C(x,t)—t时刻x处的示踪剂浓度,mg/L;

m—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

w—横截面面积,m2;

u—水流速度,m/d;

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L—纵向弥散系数,m2/d;

π—圆周率。

②连续污染源解析式

x—距注入点的距离;

m;

C—t时刻x处的示踪剂浓度,mg/L;

C0—注入的示踪剂浓度,mg/L;

erfc()—余误差函数(可查《水文地质手册》获得)

33、噪声级的相加

对数换算:

能量加和:

合成声压级:

L1+2=10lg(10L1/10+10L2/10)

若上式的几个声压级均相同,即可简化为:

L总=LP+10lgN

LP—单个声压级,dB;

N—相同声压级的个数

34、噪声级的相减

35、距离增加产生衰减值

式中ΔL—距离增加产生衰减值,dB;

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在距离点声源r1处至r2处的声级衰减值:

当r2=2r1时,△L=6(dB),即点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6(dB)

36、无指向性点源几何发散衰减

式中L(r),L(r0)——r,ro处的声级

37、无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

按严格要求,当r/

<1/10时,可视为无限长线声源。

①在自由声场条件下,按声功率级作为线声源评价量,则r处的声级L(r)可由下式计算:

L(r)=LW-10lg[1/(2πr)]

LW—单位长度线声源的声功率级,dB;

r—线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②经推算,在距离无限长线声源r1至r2处的衰减值为:

当r2=2r1时,由上式可算出△L=-3dB,即线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3dB。

③已知垂直于无限长线声源的距离ro处的声级,则r处的声级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④公式(8-7)中的第二项表示了无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

38、有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

设线声源长度为

,单位长度线声源辐射的倍频带声功率级为Lw。

在线声源垂直平分线上距声源r处的声压级为:

①当r>

且ro>

时,公式可近似简化为:

即在有限长线声源的远场,有限长线声源可当作点声源处理。

②当r<

/3且ro<

/3时,公式可近似简化为:

即在近场区,有限长线声源可当作无限长线声源处理。

③当

/3<r<

,且

/3<ro<

时,公式可作近似计算:

39、室和室外声级差的计算

NR=L1-L2=TL+6

TL—窗户的隔声量,dB。

NR—室和室外的声级差,或称插入损失,dB。

TL、NR均和声波的频率有关。

其中室声级L1可以是测量值或计算值,若为计算值时,按下式计算:

L1—靠近围护结构处的倍频带声压级。

LW1—某个室声源在靠近围护结构处产生的倍频带声功率级;

r1—某个室声源与靠近围护结构处的距离;

Q—指向性因子;

通常对无指向性声源,当声源放在房间中心时,Q=1;

当放在一面墙的中心时,Q=2;

当放在两面墙夹角处时,Q=4;

当放在三面墙夹角处时,Q=8;

R—房间常数;

R=Sα/(1-α)

S—房间表面面积,m2;

α—平均吸声系数

40、等效室外声源的声功率级计算

Lw2=L2(T)+10lgS(8-17)

Lw2—等效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

S—透声面积,m2。

L2—室外声级

41、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

α空气吸收系数,α为温度、湿度和声波频率的函数,预测计算中一般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常年平均气温和湿度选择相应的空气吸收系数

42、地面效应衰减(Agr)

r—声源到预测点的距离,m;

hm—传播路径的平均离地高度,m;

可按图5进行计算,

hm=F/r,;

F—面积,m2;

若Agr计算出负值,则Agr可用“0”代替

43、生物多样性通常用香农-威纳指数

H—样品的信息含量(彼得/个体)=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S—种数;

Pi—样品中属于第i种的个体比例,如样品总个体数为N,第i种个体数为ni,则Pi=ni/N

44、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USLE)

A=R·

P(9-1)

A—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t/(km2·

a);

R—降雨侵蚀力因子,R=EI30(一次降雨总动能×

最大30min雨强);

K—土壤可蚀性因子,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及渗透性确定;

L—坡长因子;

S—坡度因子,我国黄河流域试验资料,LS=0.067L0.2S1.3;

C—植被和经营管理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期相关;

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主要有农业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45、湖泊总磷的浓度

ρP=L/

·

(p+σ)

ρP——湖水中总磷的浓度,mg/m3;

L——单位面积总磷年负荷量,mg/(m2·

——湖水平均深度,m;

σ——特定磷沉积率,1/a;

p——湖水年替换率。

p=Q/V

Q——年出湖水量,m3/a;

V——湖泊水体积,m3。

磷的特定沉积率(σ)不容易实际测定。

Dillion(迪利恩)和Rigler(里格勒)建议用磷的滞留系数(R)来取代:

R=(Pin-Pout)/Pin

R——磷的滞留系数;

Pin——输入磷;

Pout——输出磷。

将上式改写为:

ρP=L(1-R)/

p

46、湖泊年均总磷浓度(ρP)

湖泊年均总磷浓度(ρP)可用年均输入磷浓度P和年均磷的沉积率(RP)描述:

ρP=P(1-RP)(9-11)

ρP——湖泊年均总磷浓度,μg/L;

P——年均输入磷浓度,即年磷输入量/年输入水量,μg/L;

RP——年输入磷的沉积率

47、磷的沉积率(RP)

磷的沉积率(RP)是预测湖泊总磷浓度的关键。

RP与单位面积湖泊供水(年输入水量/湖泊面积)或与湖水更新率(年湖水输出率/湖泊体积)有关。

其表达式为:

RP=0.854-0.142lnqs(9-12)

RP——年输入磷的沉积率;

qs——年湖水输入量/湖泊面积,m/a。

该公式适合于总磷浓度<25μg/L的湖泊,对于总磷浓度较高的湖泊不一定适合

48、渗滤液实际渗流速度

实际渗流速度:

—渗滤液实际渗流速度,cm/s;

q—单位时间渗漏率,cm/s;

—多孔介质的有效孔隙度

49、新用水量指标

①单位产品新水用量=年新水总用量/产品产量

②单位产品循环用水量=年循环水量/产品产量

③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取用新水量+重复利用水量)]×

④间接冷却水循环率=[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补充新水量)+间接冷却水循环量)]×

⑤工艺水回用率=[工艺水回用量/(工艺水取水量(取用新水量)+工艺水回用量)]×

⑥万元产值取水量=取用新水量/年产值

50、事故液体泄漏速率

液体泄漏速度QL用柏努利方程计算:

QL—液体泄漏速度,kg/s;

Cd—液体泄漏系数,此值常用0.6~0.64。

A—裂口面积,m2;

p—容器介质压力,Pa;

P0—环境压力,Pa;

g—重力加速度,9.81m/s2;

h—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

51、气体泄漏速率

当气体流速在音速围(临界流):

当气体流速在亚音速围(次临界流):

p—容器介质压力,Pa;

K—气体的绝热指数(热容比),即定压热容Cp与定容热容CV之比。

假定气体的特性是理想气体,气体泄漏速度QG按下式计算:

QG—气体泄漏速度,kg/s;

p—容器压力,Pa;

Cd—气体泄漏系数,当裂口形状为圆形时取1.00,三角形时取0.95,长方形时取0.90;

M—分子量;

R—气体常数,J/(mol·

K);

TG—气体温度,K;

Y—流出系数,对于临界流Y=l.0,对于次临界流按下式计算:

52、两相流泄漏

假定液相和气相是均匀的,且互相平衡,两相流泄漏计算按下式:

QLG—两相流泄漏速度,kg/s;

Cd—两相流泄漏系数,可取0.8;

p—操作压力或容器压力,Pa;

Pc—临界压力,Pa,可取Pc=0.55p;

Pm—两相混合物的平均密度,kg/m3,由下式计算:

ρ1—液体蒸发的蒸气密度,kg/m3;

ρ2—液体密度,kg/m3;

FV—蒸发的液体占液体总量的比例,由下式计算:

Cp—两相混合物的定压比热,J/(kg'

K);

TLG—两相混合物的温度,K;

Tc—液体在临界压力下的沸点,K;

H—液体的汽化热,J/kg。

当Fv>

1时,表明液体将全部蒸发成气体,这时应按气体泄漏计算;

如果Fv很小,则可近似地按液体泄漏公式计算

53、闪蒸量的估算

热液体闪蒸量可按下式估算:

Q1—闪蒸量,kg/s;

WT—液体泄漏总量,kg;

tl—闪蒸蒸发时间,s;

F—蒸发的液体占液体总量的比例;

按下式计算:

Cp—液体的定压比热,J/(kg.K);

TL—泄漏前液体的温度,K;

Tb—液体在常压下的沸点,K;

H—液体的汽化热,J/kg

54、热量蒸发估算

当液体闪蒸不完全,有一部分液体在地面形成液池,并吸收地面热量而汽化称为热量蒸发。

热量蒸发的蒸发速度Q2按下式计算:

Q2—热量蒸发速度,kg/s;

T0—环境温度,K;

Tb—沸点温度;

K;

S—液池面积,m2;

H—液体汽化热,J/kg;

λ—表面热导系数(表2-10),W/(m.K);

α—表面热扩散系数(表2.10),m2/s;

t—蒸发时间,s

55、质量蒸发估算

当热量蒸发结束,转由液池表面气流运动使液体蒸发,称之为质量蒸发。

质量蒸发速度Q3按下式计算:

Q3—质量蒸发速度,kg/s;

a,n—大气稳定度系数,见表2-11;

p—液体表面蒸气压,Pa;

R—气体常数,J/(mol.K);

u—风速,m/s;

r—液池半径,m

56、液体蒸发总量的计算

Wp—液体蒸发总量,kg;

Qi—闪蒸蒸发速度,kg/s;

Q2—热量蒸发速度,kg/s;

t2——热量蒸发时间,s;

Q3—质量蒸发速度,kg/s;

t3—从液体泄漏到液体全部处理完毕的时间,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