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7069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8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三大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达100%,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67个行政村完成接引长江水工程,“平安海陵”、“法治海陵”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六是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工程,顺利通过“全国科技先进区”和省“质量兴区”考核验收。

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学校布局逐步优化,荣获“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称号。

文艺事业不断繁荣,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内涵不断丰富。

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创建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老年、妇女、儿童、慈善、人口等事业均取得新的发展。

总体上,“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获益多的五年,为“十二五”期间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

同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产业层次总体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聚集效应尚未显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载体建设还不完善,中心城区辐射能力还不强,高端人才缺乏,企业融资、土地供需和用工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后劲尚显不足;

民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解决,推进旧城改造、保障社会稳定的压力依然较大。

着力解决上述问题将成为全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

表1:

海陵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规划预期目标

完成情况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05年价,%)

>13

15.6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98

96.8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8

38.2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

14.3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2.6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人)

25000

36000

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4

3.5

公共服务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4

14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90

99.5

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

>95

98

低保对象保障率(%)

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90

改革开放

非公经济比重(%)

>85

自营出口年均增长(%)

20

50.7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

4.4

科技创新

R&

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

2.0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总量(%)

28.7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自然增长率(‰)

<3

1.8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

23.1

耕地保有量(公顷)

2700

860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5

6.5

城市绿化率(%)

>40

40

新增成片林面积(亩)

45000

注:

由于区划调整,罡杨镇、苏陈镇划入我区,农业占比小幅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6.8%,略低于规划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发展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有利不利因素交织。

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将是海陵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实现经济大跨越的五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大提升的五年;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大发展的五年;

加快富民进程,实现民生大改善的五年。

(一)发展机遇:

未来五年,我区发展总体上面临着较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有利条件。

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将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我区更快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步伐;

泰州市高度重视市区经济发展,海陵中心城市建设将明显加快;

我区园区载体建设日益完善,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

“十二五”期间,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苏中机场、城际铁路以及一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海陵未来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增添了新动力。

(二)面临挑战:

未来五年,我们同样面临着不少严峻的挑战和突出问题。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恢复将是个长期过程,外需市场萎缩,短期内难以扭转;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对各类发展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集聚人才、资金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自主创新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不够强;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拉大,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加剧,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

第二章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以富民为核心,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和谐建区”三大战略,牢固树立跨越发展、协调发展、民生幸福、绿色增长的理念,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是坚持跨越发展。

着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后劲;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型、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

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将其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发展新板块和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区。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

强化统筹协调理念,更加注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双轮驱动。

加快创新与开放步伐,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和创新型开放,实现以开放引进大项目、集聚大产业,以创新引领大开放、促进大提升、实现大跨越,争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四是坚持民生幸福。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富民步伐。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努力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努力实现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平安海陵、和谐社会建设。

注重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互动并进。

五是坚持绿色增长。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集约和节约发展,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节 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发展新兴产业为战略重点,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继续深化城市功能板块建设,丰富建设内涵,构建“城市区域联动发展,功能特色明显提升”的格局,不断提升城市功能,适应中心城市发展需要(如下图)。

(1)商贸文化板块。

打造以南通路、济川路、江洲路、东风路“两横两纵”为框架的城市商贸文化中心,突出城市商贸、文化旅游、科技教育、金融楼宇等服务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辐射服务周边地区能力。

重点保护好城中、五巷-涵西街、涵东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弘扬海陵古韵雅风的人文气息。

(2)产业集聚板块。

江海高速以南,扬州路以北,城市西北部区域,以重要交通道路建设为契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先行、产业集聚”的要求,科学合理整合布局,引导产业集聚,重点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做强城北物流园、做优海陵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九龙镇城市化步伐,推进罡杨镇城镇化进程,实现港口园区联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集聚区。

(3)科技商务板块。

加快推进城市化东进战略,逐步调减海陵工业园传统工业比重,推进苏陈镇融入中心城区进程,加快新材料、新电子产业发展。

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提升改造东部市场集聚区,大力发展信息科技、文化创意、市场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4)北部新城板块。

加快西至吴洲路、东至兴泰路、北至新通扬运河、南到东进路旧城改造,打造北部新城。

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建设一批“路、水、绿”生态型居住区。

沿卤汀河、稻河、草河三条历史水道打造主题游览风光带,拓展北部街区生态旅游功能。

(5)现代农业板块。

继续推进通扬运河以北现代农业板块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快建设高效农业样板区、放心农产品生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区,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中心城市主城区地位进一步显现,集聚和辐射能力增强;

富民进程显著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

通过五年发展,把我区建设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现代商贸中心区、城乡一体先行区、历史文化特色区、生态文明新城区。

主要发展目标(见表2):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2.5%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可比增长13.5%以上,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开放创新。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人力资本投入占GDP比重达12.5%,人才贡献率达43%,五年累计专利申请授权量达10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

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全区支柱产业;

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12%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4万人;

新增保障性住房140万平方米;

恩格尔系数下调到38%。

社会发展。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面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4年以上;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

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左右;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下降率达上级要求;

耕地保有量7900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23%;

环境综合质量指数达85以上。

表2:

海陵区“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目标属性

(6项)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2010年价,%)

>12.5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可比增长(%)

>13.5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2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5

开放创新

(8项)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自营出口年均增长(%)

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

2.5

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

12.5

人才贡献率(%)

43

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6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35

五年累计专利申请授权量(件)

10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约束性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人)

40000

恩格尔系数(%)

<38

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

140

社会发展

(4项)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

>90

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

(5项)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

达上级要求

耕地保有量(公顷)

7900

森林覆盖率(%)

23

环境综合质量指数

第三章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培育大企业,逐步形成以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好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格局。

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全面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大政策扶持与产业引导,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成为全区支柱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

新能源产业:

以光伏产业为先导,重点发展晶硅太阳能、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光伏电站建造与维护、储能设备等产业,加快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依托春兰、林海等重点企业,加快高性能动力镍氢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发展。

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光伏、储能和新能源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

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电子材料和新型储能材料。

依托东沪科技、申视塑料、海阳化纤、浩普投资等企业,加快电极铝箔、超高分子量复合管、高性能差别化纤维、高压绝缘复合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

积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启动IC封装项目,提高芯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集成电路封装业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IC及其配套产业、集成电路、半导体引线框架、IT及其配套等产业集聚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引进核心部件企业、培育产业集聚为关键,着力突破高端功能性基础件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核心技术,提高工程机械整体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加快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上下游的延伸整合,打造形成农机装备、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等优势产业集群。

2、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两化融合”,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高传统工业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产业行业领先地位。

做强车件、内河船舶等优势机械产品。

稳步调减市区重化工产业比重,逐步淘汰污染较高、能耗较大、效益低下的小企业。

着力提高纺织服装工艺、设计和装备水平。

进一步改造提升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通过装备改造、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增强核心竞争力。

3、培植大企业集团。

进一步制订、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培大扶强的各项政策措施。

依托泰州石化、乐金电子、中盛光电等重点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资本运作、品牌培育,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带动作用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大集团。

到2015年,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达130家。

其中:

实现超10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

4、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工业“两翼集聚”,科学定位产业特色,整合产业资源,逐步形成“一区多园、一园一特色”的格局。

依托特色园和企业主题园,不断拉长产业链。

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绿化等公用基础设施,注重配套生活服务、休闲娱乐设施,把产业园区建成“高科技、无污染、生态型、园林化”的工业集聚区,推动园区向科技型、创新型、生态型转变。

到2015年,各类工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区比重达80%。

新能源产业园。

实行政策倾斜,建立人才特区,设立人才开发基金、规模优势项目基金,实现人口、资金、产业集聚。

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薄膜太阳能产业、光伏、电网、新能源电动汽车系统储能产业,适度发展生物质能技术和新能源装备产业。

同时,提升汽摩零部件、农机装备、金属制品发展水平。

加快建成江苏省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63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出口基地。

海陵工业园。

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修编工作。

优先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数控机床、建筑机械、家电配套等传统产业,巩固发展“电子、电器、电机”优势产业。

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园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建成生态型园区。

第二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城市化为契机,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优化“一圈一区两园两带”的服务业布局,即:

进一步壮大城市商贸圈,提升东部市场集聚区,加快建设城北物流园和文化创意园,整合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带和城市文化观光带,实现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

1、跨越发展现代物流业。

围绕打造“苏中第一,江苏一流”的综合物流基地的目标,突出泰州城北物流园区建设。

加快完善公铁水物流节点,进一步整合现代仓储配送中心、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公铁水联运中心物流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发展第四方物流和国际物流,推进内河港口建设,拓展集装箱业务,逐步建成区域性物流信息发布中心、工农业生产资料集散中心、物流产业重要集聚区、苏中及苏北地区工业制成品重要的集散枢纽。

到2015年,园区实现年商品销售额500亿元。

2、壮大发展城市商贸业。

重点建设深圳茂业老东站、万达广场、泰茂广场等城市综合体,拉动城市消费、提升品位形象。

西坝口-老东站城市综合体。

进一步巩固西坝口核心商圈地位,优化升级百货零售业,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推进海陵北路商业街建设,实现与五巷街区融合发展;

充分依托世纪新城,放大人民路、五一路特色街集聚效应,打造时尚购物街区;

突出高端商务,实施老东站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地标式建筑,积极引进大型百货、星级酒店、高端写字楼等业态。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

积极引进大型超市、星级酒店、大型百货商场、KTV、电玩城、国际影城、健身娱乐中心等现代商业业态,建设室内步行街,沿河建设酒吧一条街,培育高端消费群体。

泰茂城市综合体。

围绕服务高教园区,积极引进大型百货、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动漫游戏、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网吧影院等业态。

3、提升东部市场集聚区。

按照“经营品牌化、业态商场化、管理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原则,引导市区范围内各类生活消费品批发市场向东部市场集聚,积极引入连锁、代理、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打造商务、物流、信息三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市场交易、仓储物流、配套加工、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区建设,引导各类市场从传统的交易方式、管理手段向现代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发展,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到2015年,集聚区年成交额达到100亿元。

4、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重点建设文化创意园,积极发展航天动漫产业以及航天文化衍生产品等。

加快中广国际绿色传媒示范基地、高校传媒、互动视频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3D影视制作、3D电子广告屏、视频游戏等创意产业。

加强生产力促进机构及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借助高校等科研教学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优势,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以海陵软件园为依托,加快软件企业集聚,逐步塑造“海陵软件”品牌。

围绕新能源产业园、城北物流园,发展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咨询服务等特色服务外包。

加快码也商贸等重点外包企业的升级发展,引进和培育信息服务、外包主导企业,提高服务产品在省内乃至全国的覆盖面。

5、构建生态文化观光带。

策应泰州文化古城旅游区和名人历史街区的发展,做好凤城河、老街旅游资源的配套开发。

充分放大农业科技示范园旅游休闲功能,推进三河公园建设,沿通扬运河形成生态休闲观光带。

深度挖掘宗教文化、名人旧居、教育文化、生态农业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彰显海陵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形成融现代于古典之中、经济于文化之中的文化旅游观光带。

第三节 积极发展高效型农业

“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城郊型”农业向“高效型”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海

陵现代化农业,“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优化农业布局。

新通扬运河以南,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时鲜果品,强化城市生态功能建设,“十二五”期间逐步消除麦稻种植。

北部地区以海陵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重点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

加快建设优质果蔬种植、花卉苗木、休闲观光、规模畜禽养殖、高效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六大板块,初步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农业布局。

2、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以“产业区、物流网、农业园、生态区”为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本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