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7318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C.左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D.两侧颞叶的41区

12.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B)1P20

A.幅值增高,频率不变B.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C.频率加快,幅值增高D.频率加快,幅值降低

13.海马损伤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C)6P113

A.瞬时性遗忘B.逆行性遗忘

C.顺行性遗忘D.反应性遗忘

14.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A)11P181

A.外向人格,神经质人格维度较高B.外,低

C.内,高D.内,低

15.内侧膝状体是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

(A)2P43

A.听觉B.视觉C.躯体觉D.嗅觉

16.是表述记忆。

(B)6P106

A.联想性记忆B.情景性记忆C.习惯性记忆D.程序性记忆

17.美国心理学家坎侬,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理论。

(C)9P152

A.情绪激活学说B.情绪动力定性学说

C.情绪丘脑学说D.情绪边缘学说

18.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核是中枢。

(A)8P136

A.雌性性行为B.雄性性行为C.饥饿D.饱食

19.静止性震颤是损伤所致。

(D)10P174

A.小脑B.锥体系C.前庭核D.锥体外系

20.中国学者早在30年代研究的与情绪生理机制有关的标本是(A)9P154

A.怒叫反应B.假怒反应C.自我刺激反应D.神经盲

二、多项选择题

1.是非条件抑制过程。

(AC)1P19

A.外抑制B.延缓抑制C.超限抑制D.分化抑制

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C)2P49

A.杏仁核B.孤束核C前岛叶D.前梨状区

3.学习模式是非联想式学习。

(CD)5P86

A.印记式B.认知C.习惯化D.敏感化

4.是边缘系统的结构。

(ABC)1P17

A.胼胝体下回B.海马结构C.下丘脑、乳头体D.桥脑被盖

5.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AD)6P100

A.生物化学B.长时程增强效应

C.三突触回路D.脑细胞与突触的变化

三、填空题

1.考察人脑两半球言语听觉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方法为双耳分听试验。

7P123

2.颞下回远离枕叶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

5P92

3.对于情绪性攻击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的调节作用。

8P140

4.联络皮层中的多模式感知细胞,能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3P61

5.进些年在心理学中出现了智力结构的新概念,将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11P184

6.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

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

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

1P21

7.记忆的双重分离现象能最可靠的证明编码和存贮信息过程和提取信息过程是三个不同的记忆过程。

P106

四、名词解释

1.皮电反应:

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皮肤电阻或电导(电阻值的倒数)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

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电阻值减小),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

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

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9P158

2.逆信使:

神经信息在细胞间传递过程中,除了参与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信息的递质与受体结外,由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

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

1P23

3.超柱:

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4.内隐记忆:

是一种非表述记忆,指本人并未觉得已经记住的事,经过测查证明在脑内留下了深刻印象。

6P106

5.单突触反射:

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

10P167

五、简答题

1.论述巴甫洛夫朝向反射理论。

4P76

答:

1..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

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做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2..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

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3..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2.眼睛的随意运动有那些方式?

在视觉中有什么意义?

2P31~32

1..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辏:

(cò

u)

1...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

两眼共同转向一侧。

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2...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2..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

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3.什么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

两者受损后各出现什么样的症状?

10P173

1..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用来论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又称上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的根据。

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

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

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2..与此相对应的是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又称下运动神经元)。

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六、论述题

1.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何种功能有关?

用什么实验怎样证明?

5P93

1..关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问题,1935年雅各布森的延缓反应实验,一直被誉为经典研究的范例。

实验:

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

盯视食盘。

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

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

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

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

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

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

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

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

2..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

仔细分析延缓反应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两个不同的因素:

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

只有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前额叶皮层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反应,则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

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皮层损伤的影响。

由此可以认为,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

2003年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

1.是非条件抑制。

(B)1P19

A.消退抑制B.超限抑制C.分化抑制D.延缓抑制

2.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A)1P20

A.后兴奋电位B.动作电位C.峰电位D.神经元单位发放

3.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过程而引起的。

(B)1P22

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后超级化

4.视网膜中央凹的周边的视网膜(B)2P35

A.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高B.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

C.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高D.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差

5.外侧膝状体是感觉的皮下中枢。

(C)2P36

A.躯体B.听觉C视觉D.嗅觉

6.人最敏感的声波是(B)2P41

A.300~800赫兹B.400~1000赫兹

C.500~1200赫兹D.600~400赫兹

7.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D)。

2P47

A.细胞分工编码B.调频式编码C.级量反应式编码D.强度差编码

8.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C)2P49

A.疑核B.豆状核C.孤束核D.橄榄核

9.躯体感觉的主要初级皮层区位于(D)2P51(图)

A.额叶的中央前回B.顶叶的中央前回

C.额叶的中央后回D.顶叶的中央后回

10.音乐失认症患者,多为次级听皮层受损所致。

(D)3P60

A.左颞叶21区或41区B.右颞叶21区或41区

C.左颞叶22区或42区D.右颞叶22区或42区

11.是非联想式学习。

(A)5P86

A.习惯化B.印记式学习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

12.证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经典实验是。

(A)5P93

A.交替延缓反应B.延缓不匹配训练

C.空间辨别学习D.辐射状多臂迷宫

13.简单空间辨别学习中枢位于(A)5P98

A.海马B.前额叶皮层C.顶枕颞联络区D.下颞叶

14.手术在脑切开称割裂脑。

(C)7P124

A.丘脑与大脑皮层间B.延脑与脊髓间C.胼胝体间D.内囊间

15.人类睡眠一期(入睡期)脑电活动为(C)8P141

A.4~6次/秒B.6~8次/秒C.8~13次/秒D.13~16次/秒

16.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旁室核是(C)中枢。

8P132

A.性行为B.情绪性攻击行为C.饱中枢D.饥饿中枢

17.横断猫脑,则猫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

(C)8P147

A.上丘与下丘之间B.中脑与桥脑之间

C.脑干中部(桥脑中部)D.延脑与脊髓之间

18.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体验的中枢机制的经典实验是(C)9P154

A.假怒B.怒叫C自我刺激D.躲避条件反应

19.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

(D)11P180

A.多血质B.粘液质C.神经质D.内-外向

20.帕帕兹和麦克莱恩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C)学说理论。

9P153

A.情绪的激活B.情绪的丘脑C.情绪的边缘系统D.情绪的动力定型

21.视网膜上的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级量反应。

(BCD)2P35

A.神经节细胞B.视锥细胞C.双极细胞D.水平细胞

22.躯体浅感觉的上行通路(AB)2P53

A.脊髓丘脑前束B.脊髓丘系C.内侧丘系D.外侧丘系

23.用正常人做被试,研究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实验是(BD)7P124

A.双重任务法B.速示试验C.双分离技术D.双耳分听实验

24.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为(ACD)10P173

A.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B.深反射亢进

C.肌肉萎缩D.软瘫

25.与运动功能有关的脑结构是(ABCD)10P173

A.小脑B.红核C.丘脑底核D.纹状体

三、填空题

26.人的反射活动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在神经系统内都存在着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

1P19

27.神经生理学将传入神经系统分为特异感觉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两大系统。

2P28

28.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是皮层兴奋性水平、条件反射能力和驱力等三个概念。

11P181

29.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胞体与树突组成。

1P16

30.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

6P104

31.逆行性遗忘是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选择性遗忘。

6P112

32.脑海里浮现出的一幕幕情景,这是情景性或情节性表述记忆。

四、名词解释

33.全或无定律:

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

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

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1P20

34.神经递质:

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质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

根据其生理功能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1P22

35.统觉失认症:

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

3P59

36.朝向反射:

就是由一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37.液态智力:

是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

它制约于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38.什么是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8P141

1..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2..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逐渐加深的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

3..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为变化却比深睡期还深,肌张力完全丧失,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桥脑-膝状体-枕叶PGO波周期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

异相睡眠又常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眠更为密切。

39.什么是程序性学习?

其脑中枢位于何处?

经典实验是什么?

5P86

1..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自动化行为模式的出现。

2..近年研究发现,这种短潜伏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

3..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

40.什么是失语症?

其特点是什么?

脑结构基础是什么?

7P117

1..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

2..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

3..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

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

六、论述题

41.何谓感受野?

视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分为几种类型?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P29、39

1..感受野:

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其电活动显着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

2..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

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

1…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具有这种简单型感受野的皮层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皮层第IV层;

2…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看成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

具有复杂型感受野的皮层细胞主要分布在II、III层或V、VI层;

3…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

4…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

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2004年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

1.属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C)1P12

A.脑神经B.脊神经C.脊髓D.面神经

2.与内脏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区是(A)1P17

A.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面B.大脑皮层前部

C.大脑皮层中部D.大脑皮层顶部

3.组成纹状体。

(C)1P17

A.豆状核与杏仁核B.屏状核与尾状核C.豆状核与尾状核D.杏仁核与屏状核

4.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大约是(A)1P11

A.20~50纳米B.15~40纳米C.10~30纳米D.10~50纳米

5.大多数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极化)是(A)1P21

A.内负外正70~90毫伏B.内正外负70~90毫伏

C.内负外正100~110毫伏D.内正外负100~110毫伏

6.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也是(C)2P37

A.直线式B.圆式C.同心圆式D.长方形式

7.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

(A)2P36

A.V1B.V2C.V3D.V4

8.瞳孔的反射中枢是(D)2P31

A.睫状神经节B.缩孔核C.上丘D.顶盖前区

9.人最敏感的声波是赫兹。

(C)2P41

A.200~800B.300~900C.400~1000D.500~1200

10.听觉的次级皮层区是(C)2P43

A.枕叶41区B.颞叶41区C.颞叶21区D.顶叶21区

11.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克西,在听觉研究中以其精细的大量数据和模拟实验提出(A)2P45

A.行波学说B.共振假说C.齐放原理D.位置理论

1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2P49

A.孤束核B.杏仁核C.豆状核D.疑核

13.脑事件相关电位中潜伏期约100毫秒左右的负波是(A)3P91(93版页码)

A.N1波B.N2波C.N2a波D.N2b波

14.是非联想式学习。

(D)5P86

A.认知学习B.尝试与错误学习

C.情绪性学习D.敏感化

15.程序性学习或熟练技巧性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C)5P86

A.锥体外系B.基层神经节C.小脑深部核D.底丘脑

16.复杂的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的脑中枢位于(D)5P89

A.联络皮层B.海马皮层C.下颞叶皮层D.前额叶皮层

17.传异性失语症被认为是受损所致。

(D)7P117

A.布洛卡区B.维尔尼克区

C.顶下小叶与角回D.布罗卡和维尔尼克区间的联络纤维

18.异相睡眠期脑电活动类似(A)8P142

A.清醒期B.慢波二期C.慢波三期D.慢波四期

19.我国生物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1937年电刺激猫脑发现(B)9P154

A.假怒中枢B.怒叫中枢C.惩罚中枢D.奖励中枢

20.处横断会出现铡刀样强直症状。

(A)10P170

A.脊髓上部B.桥脑中部C.延脑上部D.桥脑与中脑之间

21.注意的生理心理学理论是(ABCD)4P75~80

A.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P80B.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P79

C.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P77D.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P75

22.与听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C)2P43

A.内侧丘系B.外侧丘系C.下丘D.上丘

23.躯体浅感觉的上行通路是(ABD)2P53

A.脊髓丘脑前束B.脊髓丘脑侧束C.脊髓丘脑后束D.脊髓丘系

24.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有(ACD)5P97~99

A.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P98B.学习过程中的兴奋性调节

C.情绪性学习的调节P99D.空间辨别学习P97

25.长时记忆痕迹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ACD)6P100

A.生物化学变化B.细胞结构变化C.突触前的变化D.突触后的变化

26.神经元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

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

1P20

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