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73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创新学案Word格式.docx

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

[考点突破]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聚落的形态

平原地区

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

丘陵山区

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

聚落的区位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

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及分析思路

影响因素

分析思路

自然因素

在×

×

(地形类型),受×

因素影响,多分布在×

,呈×

状分布,密度疏/密,规模大/小

气候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气温和降水)适宜

河流

(河流的具体位置,如河口、干支流交汇处、水运起点或终点等),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

靠近×

(矿产名),自然资源开发形成城市

交通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其他

科技、旅游、政策、边境贸易、政治中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思考 下图为某区域五个村落的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分析图中序号代表的村落中,哪些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

分析其能够发展成为小城镇的原因。

提示 ②和⑤。

 村落②位于图中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村落⑤位于铁路旁,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小城镇。

例1 读“湘北某城市略图”,回答

(1)~

(2)题。

(1)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河湖B.交通C.地形D.气候

(2)该城市的扩展方向最可能的是(  )

A.东北B.东南C.西南D.西北

解析 第

(1)题,城区分布在洞庭湖湖口,说明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河湖;

地形、气候也是该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导区位因素。

(2)题,该城市北部和西部有河湖阻挡,不利于城市扩展;

东北部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利于城市扩展。

答案 

(1)A 

(2)A

例2 (加试题)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一些原则,如“攻位于汭”(汭:

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 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东部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

(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解析 流水作用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读题干和插图可知“汭位”是河流凸岸。

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深厚,地基稳定;

水面围绕,有利于古代军事防御。

凹岸受侵蚀水域比较深,利于修建港口,因此一些港口城市布局在凹岸。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寒冷的偏北风,且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坐北朝南”的房屋既有利于采光又有利于防御寒冷的冬季风。

答案 

(1)安全:

凸岸天然水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

农业:

凸岸河水流速较慢,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深厚的土壤进行农业生产。

(2)我国多数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

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

(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

[考点专练]

下图为岷江上游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和岷江上游山区民族、聚落个数与海拔的关系图。

读图回答1~2题。

1.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的集中分布地带是(  )

A.800~1400mB.1400~2200m

C.2200~3200mD.3200~3800m

2.影响岷江上游民族聚落类型垂直带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和国家民族政策

B.地形和民族农业生产方式

C.河流和民族建筑风格

D.矿产和民族工业生产方式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的集中分布地带是2200~3200m,C正确。

第2题,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主要是汉族聚落,他们主要从事种植业;

海拔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一些少数民族聚落,他们多从事畜牧业,所以影响岷江上游民族聚落类型垂直带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民族农业生产方式,B正确。

答案 1.C 2.B

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3题。

3.该地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状,地质因素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D.带状,河流因素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

答案 D

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地图,读图回答4~5题。

4.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布局从整体看是呈(  )

A.网状分布B.“之”字形分布

C.环状分布D.点状分布

5.影响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B.水源C.地形D.气候

解析 第4题,据图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的公路和铁路线呈环状分布在盆地的四周的山麓地带,故本题选C。

第5题,塔里木盆地位于内陆干旱地区,水源不足是制约该地区的人类活动的主导因素,因此也是影响塔里木盆地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故本题选B。

答案 4.C 5.B

浙西南山区有许多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

下图为“该区域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图”。

读图完成6~7题。

6.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

A.鞍部B.盆地C.溪谷D.山脊

7.北宋状元沈晦曾在松阴溪畔吟唱出这样一首诗:

“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亲)疏。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

”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多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比较闭塞B.自然景观优美

C.旅游开发落后D.开发历史悠久

解析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溪谷中,主要是因为溪谷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的发展。

第7题,从诗句可知,该地交通比较闭塞,人口较少,人为破坏较小,使古村落保存完好。

答案 6.C 7.A

考点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必考+加试)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c+加试)

地形条件

密度

布局

形态

走向

较大

稠密

一般呈网状分布

受地形制约较少

较小

稀疏

多呈“之”字形或带状分布

沿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

3.交通线路选线原则

(1)考虑因素:

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

(2)选择原则: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如断层、沼泽等)。

(3)建设要求: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示意图

1.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2.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最近

①降低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保证施工和运输安全;

④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减少受灾害的影响

3.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举例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可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长江中下游地区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及分析思路

分析思路

平原地区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尽量少占用耕地);

山区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

地质

地质稳定,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水文

避开沼泽地,少跨越河流,工程量小

暴雨、大风出现次数少;

多冻土、受风雪影响大等

人口

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适用于地方性道路);

穿越居民点较少,人口搬迁少

里程

距离短,工程量小,节省运营时间

经济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质、文化交流;

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

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环境

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技术

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如解决冻土(高架桥)等技术难题

例1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单位:

米),完成

(1)~

(2)题。

(1)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

(2)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走向的主导性因素。

图中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表明该区域有断层;

图中聚落主要是沿河、沿交通线分布,都分布在200米以下平原地区,故聚落的规模与地形关系不大。

答案 

(1)C 

(2)A

例2 (加试题)如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

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

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

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公路选址的区位因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考虑。

该题自然因素可从图中信息所展示的地形地貌特点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聚落、人口分布等方面考虑。

答案 方案①优点:

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

缺点:

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

方案②优点:

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

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1~2题。

1.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

A.裂谷、东西走向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

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

2.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

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甲B.丙C.乙D.丁

解析 第1题,断层处往往发育河流,从图中看出,干支流在转弯处基本一致,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此处应为断层线,故地质构造为断层,其走向东北—西南走向。

第2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所以乙线路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且距离较短,是最合理的路线。

答案 1.B 2.C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城镇与交通线布局图,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山脉北侧城镇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水源

C.交通D.工业

4.兰州至西宁段铁路修建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  )

A.地表崎岖B.冻土广布

C.沼泽连片D.沙漠广布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山脉北侧的城镇主要布局在山麓地区,这是因为该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而山麓地区有较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条件相对较好。

第4题,根据中国地理知识可知,兰州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而西宁则位于第一级阶梯上,因此修建兰州至西宁的铁路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地表崎岖。

答案 3.B 4.A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

据此完成5~6题。

5.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科技水平的提高 ③汽车性能的改善 ④节省投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尽量“少走弯路”,主要是为了(  )

①缩短里程 ②少占耕地 ③减少污染 ④节省投资

解析 第5题,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现在兴建高速公路不再呈“之”字形。

第6题,山区修建高速公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在缩短里程的同时还能少占耕地。

答案 5.A 6.A

7.下图是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单位:

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AH段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其目的是避开________。

(2)公路AQB段大体上是沿________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

(3)一般来说,在山地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________,在线路选址时,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看出公路AH段较弯曲,目的是避开陡坡。

(2)题,公路AQB段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小。

第(3)题,在山区中,修建公路比修建铁路的成本低,难度小。

且山区公路也要求沿平坦的地势进行修建,所以往往沿着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修建。

答案 

(1)呈“之”字形延伸 陡坡

(2)等高线 坡度小,工程量小

(3)公路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课时训练] 

下图为某地区聚落大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聚落的形态形成最不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平原B.山地C.河谷D.交通

2.若该聚落形成是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B.乙丙

C.乙丁D.甲乙丙

解析 第1题,该聚落形态呈带状,而平原地区典型的聚落形态是团状。

第2题,甲、乙沿岸,聚落数量少,航运能力相对差一些,故可能是支流。

答案 1.A 2.A

3.浙江某山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拟新建带太阳能屋顶的房子。

下图为该地地形剖面图,读图,判断房子最适宜建设在(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带太阳能屋顶的房子应朝向阳面,浙江在北半球,北岸向阳。

②地坡度太大,不利于建房。

答案 A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范围内地形主要是(  )

A.北部是山地,南部是平原

B.北低南高

C.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D.沟谷纵横,相对高度大

5.图示中城镇、村落的分布和铁路没有修成直线的共同因素是(  )

A.地形和自然资源B.河流和地形

C.交通和技术D.地形和气候

解析 第4题,由等高线可以看出,北部等高线弯曲密集,为山地地形,南部平直稀疏,为平原地形。

第5题,图中的城镇、村落多沿河分布于山谷和平原地区,铁路多沿河、沿等高线修建,其影响的共同因素是河流和地形。

答案 4.A 5.B

读川藏公路景观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图示区域交通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交通线比较密集

B.交通线建设的限制因素少

C.公路分布呈“之”字形

D.交通线建设的造价比较低

7.川藏公路的修建,需跨越多条大河,局部路段地质条件复杂。

在这种条件下修建川藏公路的支撑条件是(  )

A.发达的经济条件B.先进的科学技术

C.丰富的劳动力资源D.发达的农业条件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山区,山区交通线比较稀疏;

交通线建设的限制因素多、交通线建设的造价比较高,公路分布呈“之”字形。

第7题,川藏公路的修建,自然条件复杂,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

答案 6.C 7.B

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

E,28°

N)到B城的铁路。

据此完成8~9题。

8.在上图所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9.一般来说,影响现代铁路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因素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D.经济因素

解析 第8题,四条线路中,①②坡度太大,④距离太长,综合考虑,③最合适。

第9题,一般来讲,影响现代铁路布局的首要因素应为经济因素。

答案 8.C 9.D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

11.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延伸,而河流发育在山谷中。

第11题,读图可判定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

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缓道路的坡度,故C项正确。

答案 10.A 11.C

下图为成昆铁路一段选线设计图。

金口河与关村坝站间采用6096m隧道裁弯取直的采用方案,比比较方案缩短线路2km,减少车站一处,较沿河绕行方案线路短10.1km,减少曲线25个,减少车站一处,少修短隧道8座,绕避了地质复杂地段,且免受河流冲刷。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河流B.聚落

C.地形D.耕地

13.与沿河方案相比,采用方案的明显优势是距离短与(  )

A.便于居民出行B.技术难度小

C.道路坡度小D.安全性高

解析 第12题,图中信息显示此地为山区,选线时,首先要考虑地形。

第13题,根据题干信息采用方案以长隧道为主,道路缩短,而且避开了地质复杂地段,免受河流冲刷,安全性提高。

答案 12.C 13.D

14.某校地理研究小组的同学为了解当地聚落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经调查绘制了下图。

(1)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聚落规模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聚落的分布大致沿山前等高线分布,此处地形较平坦。

(2)题,从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聚落所处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且为公路相交处。

第(3)题,扩建居民点的选择可以从地势、河流洪灾、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大致沿山前等高线分布

(2)地势平坦且为公路相交处

(3)东北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15.(加试题)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考察公路选线方案,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思考完成。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合理,理由是什么?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_______。

a到b和c到d的直线距离相等,a到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______c到d线路。

解析 b到a线路在山区,应避开陡坡,以节省成本;

兴修交通线的目的是调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等级较低的交通线应尽量联系居民点;

在山区兴修交通线,为了避开不利地形,节约成本,线路往往呈“之”字形分布。

答案 

(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迂回前进 大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