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7663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

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和CFCs等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13、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基本要求:

一,感官性状良好。

二,流行病学安全,三,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

四。

水量满足需要。

14、健康相关产品:

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市场产品,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健康相关知识。

15、【填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四项营养水平指标:

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16、合理膳食:

又称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

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

既保证摄食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营养生理需要量,又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

17、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

一、满足机体的需要,二、摄入的营养素保持平衡,三、食物对人体无害,四、食物加工与烹调合理,五、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18、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

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营养素质量,营养素指数。

19、营养质量指数INQ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能量密度(待测食品中所含能量占供给量的比)之比。

20、【填空、多选】膳食模式4种类型:

东方膳食模式、经济发达国家的膳食模式、日本膳食模式和地中海膳食模式。

21、【填空】医院膳食分为3大类,即基本膳食、治疗膳食和试验膳食。

22、【填空】基本膳食按其质地即烹调加工原则又分为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流质4种。

23、营养调查的内容包括:

1.膳食营养调查;

2.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

3.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

4.人体测量资料的分析。

24、膳食营养调查一般采用的5种方法:

称量法、查账法、24小时回顾法、化学分析法和食物频率法。

25、身体质量指数BMI:

以体重(kg)/(身高m)2公式表示,是当前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中国成人BMI:

<

18.5为体重过低;

18.5~23.9为体重正常;

24.0~27.9为超重;

≥28为肥胖。

26、食品添加剂:

系指为改进视频质量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7、职业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能力的因素。

28、【简答题】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

a.就业前健康检查;

b.定期健康检查;

c.应急性健康检查;

d.离岗或转岗时的健康检查;

e.职业环境卫生监测。

29、健康危害度评价:

经过环境监测、健康监护、生物监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监检测等手段对职业有害因素的潜在危险进行定期、定量的鉴定和危险度评价,推算其最小有效作用浓度、作用条件和可能照成的损害和在一般接触条件喜爱可能造成健康损害的远期效应。

30、社会环境因素:

指存在于社会人物环境体系中的各种非物质要素的综合,如社会经济、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和人际关系等。

31、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a、合理布局。

b、社区参与。

c、预防为主。

d、适宜技术。

e、通力合作。

32、121页

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健康的事件。

3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

1、事件突发性。

2、影响群体性。

3、危害社会性。

4、处理复杂性。

3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极大(III级)、一般(IV级)等四个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

36、【简答】医疗卫生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129页

37、地方病:

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发生的地球化学性疾病和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总称。

38、地方病的流行学特征:

发病地点区域性、致病病因明确性和控制效果显著性。

39、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碘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发生障碍.....

40、【简答】碘缺乏的防治措施:

1、碘化食盐补碘2、碘化食用油补碘3、口服碘片或肌肉注射补碘4、多吃含碘量高的食品5、加强防治监测6、及时治疗碘缺乏病。

41、地方性氟中毒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

42、职业病: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有毒化学物质、有害物理刺激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后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的一类疾病。

43、职业病特点:

1.病因特异性,2.病因可监测性,3.病因聚集性,4.疾病可预防性。

44、【简答】职业病构成条件:

a.患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b.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c.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有害因素所引起的。

d.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我目录中所列的职业病。

以上4个条件缺一不可

45、【简答、论述】--职业病诊断依据:

职业接触史、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

46、生产性毒物:

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存在于工作场所中可对劳动者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亦称职业性毒物。

47、铅中毒临床表现:

早期一般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

铅中毒首选依地酸二钠钙

48、汞中毒震颤等全身症状,驱汞治疗药物--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

49、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1.呼吸系统(尘肺、粉尘沉着症、呼吸系统肿瘤等);

2.局部作用(粉尘对呼吸粘膜产生刺激作用可引起鼻炎、咽炎、气管炎等,体表皮肤长期接触还可引起粉尘、脓皮病等);

3.中毒作用。

50、矽肺:

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51、159页

52、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25℃的作业为高温作业。

53、营养性疾病是指因摄入营养素过多或过少,或不平衡引起机体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以及营养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54、营养性疾病膳食防治原则:

1.膳食指导①控制总能量摄入量,②适当选择食物,③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法。

2.营养健康教育①强调肥胖的早期预防,②促进日常健康膳食③鼓励参加体育运动。

55、食物中毒:

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56、常见的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3.有毒动植物中毒、4.化学性食物中毒。

57、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

①致病菌污染食品;

②食品的储存方式不当,导致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

③烹调不当。

58、184页

59、化学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解毒剂为美兰(又称亚甲蓝)。

48、食物中毒调查处理原则:

1、尽快查明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2、提出和采取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3、收集对违法者实施处罚的证据。

4、提出羽凡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5、积累食物中毒资料,为制定食品卫生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60、食物中毒调查处理原则:

一)医机构对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1、尽快查明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三)食物中毒处理总则→①及时报告当地187页

 

6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62、病原携带者分类: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

63、传播途径:

1.经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经飞沫核传播、经尘埃传播);

2.经水传播(经饮水传播、经疫水传播);

3.经食物传播;

4.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5.经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性传播、生物性传播);

6.经土壤传播;

7.医源性传播;

8.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传播)。

64、易感人群:

是指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

65、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

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1、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

66、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报告、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67、艾滋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政府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3.加强法制管理;

4.加强健康教育;

5.加强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工作;

6.加强监测工作。

68、防制措施:

1、HIV携带者:

对携带者的措施主要包括:

①提供心理质询和医学指导并鼓励信心,②定期随访,站我病情动态③加强健康教育④给予关怀救助⑤积极治疗,高效抗病毒疗法(HAART)可大大延长感染者的生存期。

2、切断传播途径

(1)控制性传播

(2)控制血液传播①加强献血管理②保证血液及血制品安全③加强医疗器械、医疗物品、医疗废物的消毒管理

(2)控制垂直传播:

加强对妇女防艾宣传教育,对劝感染妇女妊娠,非新生儿及时服药要能够降低感染率。

3、保护易感人群:

(1)健康教育

(2)疫苗预防4、监测

69、脑血管常见的危险因素:

包括生活方式、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有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

疾病因素有高值血症、超重和肥胖、糖尿病;

社会心理因素有A型性格、精神紧张、急躁易怒等。

70、医源性疾病:

是指在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等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一类疾病。

71、医源性疾病的特点:

病因和病情的复杂性、病种的多样性和治病对象广泛。

72、社会病是指由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

73、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称为总体。

74、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75、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非系统误差。

76、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值,常见符号P表示。

77、统计上一般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78、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统计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

79、抽样误差:

是指这种由个体变异和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

80、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1、资料要来自严密的抽样研究设计。

2、选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应符合其应用条件。

3、正确理解差别有无统计意义的统计涵义。

4。

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5.要根据资料的性质事先确定采用双侧检验或单侧检验。

6.假设检验与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81、常见相对数:

率、构成比、相对比

82、率又称频率指标,是某现象实际发生的观察单位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83、构成比:

构成比表现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个体数与该事物各部分个体数的总和之比,用以说明各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和分布。

84、相对比:

简称比。

是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两指标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指能够是性质相同,如不同时期发病数之比,也能够性质不同。

85、应用相对数是应注意的问题:

1、计算相对数应有足够数量2.、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3、注意资料的可比性,4、对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要做假设检验。

86、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回顾性研究,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经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87、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种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88、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它手段,从表面健康的人群中查出某病可疑患者的一项措施。

89、筛选的用途:

1.早期发现可疑病人;

2.发现高危人群;

3.开展疾病监测;

4.了解疾病自然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