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7750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6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经济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二)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

(三)关于高等教育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四)关于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

(五)关于高等教育与人力规划和投资选择。

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2、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二)教育与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劳动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教育的投入——表现为教育投资,{物质基础}

(四)教育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五)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六)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

(七)教师的供求、流动及其调节机制

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方法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抽象法,确定教育和经济相互关系的规定性)与定量分析(用现代数学方法揭示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数量变化)相结合的方法

2、调查和统计的方法

通过调查和统计收集大量的教育与经济的原始材料,经过分类整理和分析,从中找出教育与经济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考察某一时间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状况和特点。

动态分析考察某一历史时期教育与经济变化的方向、趋势和速度。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的方法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经济学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1981年8月由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举办讲习班

2、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成立

第三章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第一节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4条)

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

1、教育规模既是指各级学校受教育者的人数,也是指初,中,高等教育即三级教育的入学率

2、教育结构主要是教育的程度或级别结构,类别或专业结构

3、教育发展速度一般指三级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三级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

4、经济发展最终决定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教育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教育需求,就社会而言,是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各个部门基于对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产生的对教育的需求;

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基于对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受教育的需求

教育供给指一定时期社会可能提供的教育机会。

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一定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时点上,在社会总资源中能够分配给教育多少资源,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5、一国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率越高,教育发展速度也越快

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

1、经济制度对教育基本制度的决定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由经济体制所决定的政治制度间接决定的

2、经济对教育的基础和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

四、经济最终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由发展决定的,科学和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它的发展又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为科学提供必要的资源。

第二节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4条)

一、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条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的质量和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性能和质量,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是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重要条件。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转换为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4、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

教育通过提高管理队伍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管理科学水平,对提高管理与决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1、教育对控制和减少人口数量的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妇女教育水平,降低育龄妇女生育率来实现。

2、人口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主要通过教育获得。

3、教育水平决定的劳动性质不同,妇女生育率也不同。

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中介

一、教育在基本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表现在:

1教育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提高劳动的复杂度

2、教育可以使体力劳动转换为脑力劳动。

3、教育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转化能力。

二、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1、规模大

2、效率高

3、高质量

第四节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表现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表现

一、教育的投入与产出

1、教育的投入包括教育投入应由谁负担,教育投入的数量,教育投入在教育内部的分配与使用。

2、教育的产出包括教育成本效率与效益度量的教育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个人与社会经济收益。

二、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教育体制最终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

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教育投资的负担

第一节教育支出的性质与分类

一、教育支出的性质

教育支出是具有生产型的投资,因为:

1、教育支出是用于劳动力的支出

2、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教育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教育支出同样可以得到补偿并获得经济收益

二、教育投资的分类

(一)按投入要素分为人力和物力

(二)体制主体和体制发生

1、社会直接投资;

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团体对教育的投资以及国内外个人对教育的捐资。

2、社会间接投资;

指社会举办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而没有用于其他方面可能放弃的收入

3、受教育者个人直接投资,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受教育者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包括学杂费,书籍文具费,生活差距费等。

4、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投资,指达法定劳动年龄者因受教育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

(三)按投资对象区分

1、传统的或正规的学校教育投资。

2、非正规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投资。

第二节教育投资的负担

一、负担的原则

教育投资负担的基本依据或原则有:

第一,受益原则

第二,能力原则

二、政府的教育投资

(一)政府对教育的投都是教育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

1、社会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2、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政府负担教育投资的主要形式有:

1、财政拨款

2、用于教育的税费

3、教育机构税收的减免

4、专项补助

5、对学生资助

6、科研拨款

(三)1.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预算的基本原则是财权与事权的统一。

2.不同国家和时期,大体可分为集权型、分权型、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型。

3.我国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则全部由地方政府管理,投资。

三、企业(或厂商)的教育投资

(一)企业是重要的教育投资者,因为1.企业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2.企业税后的收入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企业也有可能负担一部分教育投资。

(二)企业教育投资

1.用于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它通过在职培训可使企业受益。

(主要)

2.对教育机构的研究合同、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

3.对企业举办的中小学的教育投资,以及对大学生的“委托培养”和“有偿分配”所支付的教育投资。

四、受教育者的教育投资

包括:

直接投资:

义务教育阶段支付的部分教育费和生活差距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生活差距费等。

间接投资:

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

五、学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投资(P89)

第三节教育投资负担结构

一、外国的负担结构

二战后各国的教育投资负担结构,有以下几个特征或趋势:

第一,义务教育投资基本上由政府负担,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这首先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非义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投资负担呈多元化格局,学费占有一定比重。

二、我国的负担结构

(一)改革后中国教育投资的来源与负担。

1.全国教育经费

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3.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教育事业费②教育基建投资③部门事业费用于中专、技校的经费④部门基建支出中用于大学、中专、技校的经费

预算内专项资金及其他教育经费

4.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城市教育费附加:

按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3%征收②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

5.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

6.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

7.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8.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9.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

10.学费、杂费

11.其他教育经费

(二)中国教育投资负担结构分析

1.全部经费的来源与负担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学杂费所占比例称上升趋势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学校创收在全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略有下降

2.普通三级教育经费来源与负担的特点

高等教育对财政拨款依赖程度高于中、初等教育

学杂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高等教育低于中、初等教育

社会捐资集资所占比重,高等教育大大低于中、初等教育

学校校产和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在教育经费来源构成中所占份额,随教育级别提高而上升。

3.财政拨款中中央与地方的负担

在全部教育财政拨款中,中央所占份额较小,地方所占份额较大,而中央所占份额略有下降。

中、初等教育比重大——由地方政府负担

高教比重小——由中央财政负担

第五章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

第一节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投资需要量的因素

(一)人口数量及构成

一般,人口分布较平衡,人口密度较大,教育单位规模适度,则受教育者的人均教育费用较少;

反之,则较多。

(二)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的程度结构,从而影响教育投资的需要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物质技术条件

(三)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投资供给量因素:

教育投资的供给量直接取决于财政可能用于教育的支出。

第二节外部比例合理的标志

一、度量的指标

(一)度量教育投资绝对量的指标

年度社会教育投资总额

年度公共教育支出或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总额

年度公共教育支出或财政教育支出中教育经费或教育事业费总额

年度公共教育支出或财政教育支出中的资本支出或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总额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教育投资总额

按各级学校在校生平均计算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总额,生均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总额

(二)度量教育投资相对量的指标

(三)度量教育投资的动态指标

1.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

反映一定时期内教育经费相对变化速度

计算方法:

水平法(几何平均法)

=(

-1)×

100%  

基期水平 a

间隔期末年水平 n为年份数 

年均增长率

累计法(代数平均法)

 

间隔期内各年水平的总和

2.教育经费弹性系数:

表示某一时期教育经费变化速度与经济变化速度的关系

教育经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

PK=

×

100%

e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y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人均教育经费变动与人均收入变动之比

Pi=

E

人均教育经费增长率,T

人均收入增长率

(四)度量指标评价

二、判断的标志

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合理比例的客观标志:

(一)从近期看,教育投资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否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受教育者的人均教育费用和各级各类教育受教育者人均教育费用的变动上。

(二)从远期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比例尤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协调,积累过高,教育投资会绝对地或相对地减少,积累过低,近期会高,最终会低。

第三节外部比例确定的方法

一、直接法——供求平衡法

第一步,可以先确定未来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教育投资的需求

第二步,确定未来期内经济发展可能提供的教育投资量

第三步,在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与可能量之间,确定投资量的区间界限

二、间接法——国际比较法

1.以某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为标准,对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分组,考察某一年份各国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进行横断面的分组比较。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覆盖面较大的一定数量的国家做样本,选取有一定跨度的历史时期的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数值。

注意:

1.比较的口径要相同

2.要考虑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3.在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国际比较时,必须考虑技术进步对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投资外部比例分析

第一节全球教育投资水平

一、全球教育投资增长

(一)60-90年代

1.教育经费的增长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伴随着经济不断增长,教育经费也不断增长。

2.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随经济增长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

3.公共教育经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在一定时期内大于1,但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弹性系数逐步减小。

4.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同一国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成正相关。

(二)1990年前后,财政收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可分为:

1.财政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较高,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比例相对较低(欧洲和北美洲发达国家,一些非洲国家)

2.财政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相对较低,但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比例较高(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

二、教育投资的国际平均水平

经济计量模型给出了相同经济水平下,政府教育支出应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下限,亦即教育投资的国际平均水平。

缺陷:

1.讨论的是教育投资的增量,而没有考虑存量

2.没有考虑受教育者人数

第二节我国教育投资分析

一、我国教育投资的增长

1978-1993年

1.教育经费的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率

2.教育经费的弹性均大于1

3.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和财政收支中的比例,80年代中期以前增长,80年代后期缓慢下降

教育投资的增长→高等学校在校生增长最快,中、小学生略有下降(人口变化)三级教育入学率明显增长

二、我国教育投资水平评价

1.以教育投资国际平均水平做参考系,我国教育投资水平仍低于国际水平

2.从教育规模与结构对教育经费的需求来说,全社会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3.我国财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过低,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三、解决对策

1.努力增加政府的教育支出

2.继续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非政府的多渠道的教育投资

3.适当调整和控制教育发展目标

4.改革教育体制,努力提供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第七章教育投资的分配与使用

第一节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

一、度量分配结构的指标

指标一:

总量结构指标(政府和国际组织通常使用)

某级教育投资÷

全部教育投资×

100%或者某级公共教育支出÷

公共教育支出×

总量结构体现不出三级教育各自的规模,教育投资最终会分摊至每个学生身上,因而不能充分表现三级教育分配合理与否

二、影响分配结构的因素

(一)教育结构(从需求方面影响)

度量指标:

三级教育在校生人数的总量结构,三级教育入学率的比较

(二)生均教育投资(从供给方面决定影响)

生均教育投资随教育级别的提高而上升

三、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

(一)教育投资分配结构评价的困难

三级教育结构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现有的教育投资结构评价一般采取:

1.通过国际比较找出参照系,用它去评价一国一定时期的教育投资结构

2.根据经验做出估计和判断

(二)国内已有的研究评价

(三)世界各国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比重大小依次为: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经费比重(17%-18%),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差别不大

中等教育经费比重,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小学教育经费比重,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我国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三级教育结构:

以三级教育在校生占总在校生比重表示

属于典型的金字塔形,小学生比重(68%-70%)

中学生比重(27%-30%)

大学生比重(0.4%-1.5%)

(二)我国三级教育投资的总量分配结构

高等教育经费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中初等教育经费比重呈上升趋势

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向基础教育倾斜

第二节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

一、使用的分类

(一)使用的分类

1.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是指一国一地区某级某类教育支出中按用途区分的各项支出结构

2.包括:

一国一地区总的教育投资使用结构;

某一级或某一类的教育投资使用结构;

某一学校的教育投资使用结构

3.教育经费支出分类(我国)

经费支出

(二)研究使用结构的价值

使用结构影响着教育质量

使用结构反映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它有助于改善教育和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二、影响使用结构的因素

(一)教育产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育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

(二)教育的技术水平

(三)教育投资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四)教育投资的存量和教师工资水平

(五)教育级别的影响

三、外国使用结构的分析

1.公共教育支出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教育经费都占较大比重(70-80%)

2.教育经常费中,人员性支出占较大比重(60%以上)——工资

3.三级教育中,公共教育支出中的资本支出的份额,高等教育>

中、初等教育

教育经常费支出中的人员支出份额,中、初等教育>

高等教育

四、我国使用结构的分析

(一)1994年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构成

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增长金额绝大部分用于个人部分的支出,公用部分支出的增长不足10%,尤其中、小学公用部分支出仅增4.02%和2.80%

(二)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构成变化

人员经费比重和三级教育人员经费比重普遍不断上升

人员经费比重随教育级别提高而降低

初中和小学,尤其农村初中和小学的公用经费比重过低

(三)关于我国教育经费中的事业费与基建费的结构

人员支出比重过大,公用支出,基本建设比重过低

解决:

不单调整教育投资使用结构,降低人员支出比重,而是要广开融资渠道,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总量,通过投资增量调整,逐步调整现有的不合理的教育投资使用结构。

第八章教育成本

第一节教育成本及其变动

一、研究教育成本的价值

第一,教育资源的稀缺

第二,度量和提高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条件

第三,制定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进行教育和学校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四,确定非义务教育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成本的分类

(一)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全部费用

分类:

1.按成本负担主体可分为:

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

2.按成本发生可分为: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3.按成本表现形态可分为:

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4.按成本内涵可分为:

综合成本和单项成本

5.按成本形态可分为: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6.按成本计量可分为:

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

7.按成本发生时间可分为:

学年成本和学制期成本

(二)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

1.广义社会成本——指社会为培养学生支付的全部直接和间接的教育经费

狭义社会成本——指除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以外,由社会支付的全部教育费用

2.从成本负担来说包括

社会直接成本:

①政府支付的教育费用;

②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集资、捐资、捐赠支付的教育费用;

③学校校办企业,有偿社会服务等自筹收入中用于教育的费用

社会间接成本:

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受教育而未就业,政府可能放弃的税收;

⑤学校固定资产由于用于教育,未能用于其他而可能放弃的租金和税收

3.从成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

①人员经费②公用经费③固定自筹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大修理费等(直接成本)④间接成本:

社会用于办教育的人力物力可能放弃的收入

4.个人成本:

指受教育着个人或家庭亲友为其子女接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

①非义务教育的学费和义务教育的杂费②文具书籍费③文体费(直接成本)

④生活差距费⑤达法定劳动年龄学生因上学而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⑥父母因子女受教育在时间和其他机会方面的牺牲(间接成本)

(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发生的,由社会和受教育者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间接成本——在教育过程之外间接发生的,指社会和受教育者因进行教育可能放弃的收入,是一种机会成本

教育的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

社会成本

个人成本

直接成本

人员经费

学费和杂费(扣除平均的奖、助学金)

公用经费

书籍文具费

固定资产折旧基金

文体费

固定资金大修费

生活差距费

间接成本

因办教育可能放弃的收入

因上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