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8618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进一步认识“工官”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和理解其发展特征,学会掌握概括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

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历史图片和文物实物照片来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和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思路】

通过资料引入、情境设置、教师讲解、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势利导,从学生感兴趣的丝织作品、铜器、铁器、陶瓷作品着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手工业成就。

【教学过程】

环节1:

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古代中国曾被称为“丝国”,中国英文名称CHINA,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这都说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尤其是丝织业、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丝绸、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同学们知道哪些考古发现的手工业产品?

学生活动1:

回忆自己曾了解的古代手工产品,比如: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汉素纱禅衣、唐三彩等等。

教师活动2:

多媒体打出一些考古发现的著名古代手工业产品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环节2:

讲解重要名词、术语

教师活动3:

讲解名词术语

1、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

3、田庄手工业的特点

田庄手工业产生的经济基础是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

显著特点是依附于农业,产品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自给自足。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4、“工官”制度:

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匠户”: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

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

名词术语要准确掌握、且学生较为陌生,故以教师讲授为宜。

环节3:

难点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2:

课堂讨论两个问题1、“工官”工场的特点;

2、“工官”和“匠户”的利弊

学生活动3: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1、“工官”工场的特点: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

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如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不计成本和奢侈性:

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④、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

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2、“工官”和“匠户”的利弊。

①、利:

“工官”工场的经营由政府支出,它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②、弊:

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

匠户世代承袭,没有人身自由,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做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环节4:

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5:

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纺织品、铜器、铁器、瓷器图片和有关资料如:

丝绸之路的线路图、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

关于莫邪剑的传说故事等。

自主学习课本第3、4、5目“纺织业的发展”“先进的冶金技术”“陶瓷业的成就”,自己动手、动脑,理顺这三大手工部门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成就。

(一)古代纺织业发展的历程:

1、新石器时代:

原始纺织业出现(最初的原料:

麻和葛)

2、商周时期:

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3、汉代:

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4、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大、分工细、品种多

5、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明代: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二)古代冶金业发展的历程

高超的冶金技术

冶铜技术

新时器时代:

出现小件青铜器

夏:

铸造比较讲究

商周:

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冶铁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

已能制造铁器、有钢剑

战国:

铁农具推广、炼钢和淬火工艺

汉:

铁业官营、用煤炭做燃料;

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

灌钢法

北宋:

用煤做燃料

(三)古代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早期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一种釉陶。

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了青瓷器。

3、唐代: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4、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5、清代:

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发明,并在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这三目内容主要是介绍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的的发展历程和成就,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理顺;

学生对古代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也有一些零散的了解,通过自学本目形成系统认识。

教师通过图片和资料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即可。

环节6:

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6:

多媒体回放图片,组织学生分析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生活动4: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6、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可以对本课知识加以回顾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环节7:

教学后延

教师活动7:

提出探究问题

1: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包括手工业生产技术在16世纪以前(明代中叶以前)一直领先于世

界,其原因有哪些?

2:

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界以后逐渐走向衰落,进而落后于世界,中国手工业也趋于萎缩,

其原因有哪些?

就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思考。

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认识到: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也呈现出很高的水平,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5世纪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科技走向衰落,古代农业包括手工业生产逐渐衰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使学生们认识到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科技包括手工业生产在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1、春秋战国时期的宝剑、铁剑

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

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

……莫邪,干将之妻也。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

……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300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吴越春秋》卷4《阖闾内传》

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

2、官营手工业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处工就官府。

──《国语·

齐语》

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

──《管子·

小匡》

3、丝绸大国

中国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

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

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

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

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

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

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

到学会种桑、养蚕、缫丝,就更需要一段时间。

我国先民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就熟练地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

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

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4、丝绸之路

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4、我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

我国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

在古史传说故事中的皇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就是用铜作兵器,使皇帝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

蚩尤使用铜作兵器,虽属传说,但它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青铜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文字资料。

在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方面,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是1957年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

它的发现说明了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我国就有了青铜制品。

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了这时期的铸铜作坊,说明商代青铜制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

这时期青铜器的实用范围也很广,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武器、生活用具都已应有尽有。

此时,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

造型准确,器身上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

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

这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

铭文字体优美奔放,铭文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

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5、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

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

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

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

常见的出土唐三彩产品有三彩马、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枕头等。

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吸取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在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是在中国唐代贵族文化的最盛期(公元八世纪)专为贵族葬礼特制的一种彩陶。

在唐代只存在一个短时期,所以现在发现的唐三彩成为稀世之珍。

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