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88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7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3讲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新人教版10083Word格式.docx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轻巧记忆]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3.荒漠化的防治重点及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①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②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③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④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2)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5)荒漠化的防治重点:

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6)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耕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措施:

干旱地区的绿洲

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封沙育林。

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相结合的防沙林带。

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工程措施:

缺乏水资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有林地:

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

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

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的途径;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⑤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⑥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提示] 下图草方格沙障的生态作用: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判断]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2015·

山东卷改编)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  )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

 

(2)√ 解析:

(1)题,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

“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恶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2)题,本题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2.[判断]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的判断。

(2014·

广东卷改编)

(1)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2)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3)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4)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2)×

 (3)×

 (4)√ 

解析:

本题考查沙漠中植被对沙丘的影响机制。

沙漠中的植被能降低风速进而减小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第

(1)题错误;

沙漠中的植被会减少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第

(2)题错误;

沙漠中的植被使风速下降,导致携沙能力减弱,第(3)题错误;

沙漠中的植被会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第(4)题正确。

3.[填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苏卷改编)

材料一'

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图1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图2为喀什和瓜达尔气候资料图。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

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

控制人口数量;

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生态环境等(任答三点)

该区域气候干燥,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植被破坏导致的土地荒漠化等,因而我国绿洲地区在发展时要注意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注意生态保护等。

1.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  )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

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

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

D 解析:

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

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

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回答2~3题。

2.1937~2008年,该区域(  )

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

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

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

3.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D.人口数量的变化

2.C 3.D 解析:

第2题,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都大致增加到15倍左右,故A项错误、C项正确;

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小于人口增加幅度;

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项错误;

人口密度增加到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项错误。

第3题,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4~6题。

4.该区域在荒漠化之前,盛产优质向日葵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强B.气温年较差大

C.土壤肥沃D.地形平坦

5.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

6.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地全部种树

B.①②地种草、③地种树

C.①地种树、②③地种草

D.①地种树、②③④地种草

4.A 5.B 6.C 解析:

第4题,能使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因素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

图示区域降水稀少而光照强。

第5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

第6题,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

[方法技巧] 判断一个地区为荒漠化的方法

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沙漠带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mm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分析荒漠化问题成因及防治类

1.生态环境问题可建立如下的思维模式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2.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

[点拨] 生态移民可有效减轻荒漠化严重地区的人口压力。

人类活动加剧了西北地区生态的退化,可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一些地区的居民移往他处。

[典例名师指妙招]

[例] (2014·

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名师指导解题]

1.名师指点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10月至次4月”“桑曲和巴索曲之间”“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2)第

(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

(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简述”“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信息提取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侵蚀路基(和路肩);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考点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1)自然原因

地处多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

①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越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②地形:

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③植被:

与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④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②过度放牧:

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③过度樵采: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④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⑤战争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⑥滥用土地: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3)危害

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

保塬、固沟、护坡。

①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

②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

③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2)农业技术措施:

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

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3)生物措施:

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不同地段综合治理措施图解如下:

3.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

人为滥垦乱伐;

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

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

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

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深挖高考命题点]

1.[问答]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卷改编)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1)名称:

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

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

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有利作用:

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

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

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

(1)题,根据图中的地貌形态特征可以判断:

图甲为黄土塬,图乙为黄土梁,图丙为黄土峁。

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可以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2)题,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3)题,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处,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2.[填空]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图1

图2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________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________效果更好。

(1)隔坡 

(2)保持水土 

(1)题,由图2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图中甲区中坡与坡之间有较为宽阔的平地,对比图1中梯田类型可知,适合修筑隔坡梯田。

(2)题,黄土高原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地区修筑梯田一定要注意保水保土,反坡梯田的优点就是保水保土效果好。

读黄河中游局部地区图(图甲)及该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统计图(图乙),回答1~2题。

图甲

图乙

1.据图分析(  )

A.人口密度越高,侵蚀强度越大

B.侵蚀强度仅与人口、植被有关

C.生态恶化使区内人口大规模外迁

D.阔叶林带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2.该区域(  )

A.地势总体南高北低

B.自然带分异的基础是水分的差异

C.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D.河流治理的核心是水污染防治

1.D 2.B 解析:

第1题,图乙显示侵蚀强度并未随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大;

图乙给出了侵蚀强度与人口、植被的相关性,并非指侵蚀强度与其他因素无关,比如降水;

由题目给出的信息无法判断区内是否出现人口大规模外迁;

阔叶林带人口密度最大,说明阔叶林带自然条件更优越,比如降水更丰富,土壤更肥沃,环境人口容量更大。

第2题,图甲中河流流向图中区域内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

本区是传统农耕区向畜牧区的过渡地带,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过度开垦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黄河中游河流治理的核心是防治水土流失;

区域内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降水逐渐减少,气候由渭河平原的半湿润气候逐渐过渡到陕北的干旱气候,因此自然带分异的基础为水分。

沟头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地沟头防护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沟头防护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沟头的(  )

A.侧蚀B.下蚀

C.沟头崩塌D.溯源侵蚀

4.种植树木可以更有效配合防护埂,缓解该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图中四点中最适合种树的为(  )

A.A点B.B点C.C点D.D点

3.D 4.B 解析:

第3题,沟头防护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制止坡面暴雨径流由坡面进入沟道或有控制的进入沟道,制止沟头前进保护地面不被沟壑切割破坏。

侧蚀、下蚀发生在河流的干支流沿线,不是在沟头位置。

防护工程的目的不是沟头崩塌,主要是防止溯源侵蚀。

第4题,防护埂是用来拦蓄水流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减少水土流失,调蓄水流速度,减少对沟头坡地的侵蚀,在A、C、D处种树,不能减少对沟头B坡的侵蚀。

在B处可以减少防护埂上下来的水流对B坡的侵蚀,减少溯源侵蚀的力量,起到防护作用。

[方法技巧]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土壤要素被侵蚀,会进一步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