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94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思考题:

1、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是什么?

它是在哪一年拍摄的?

谈谈你对草创时期中国电影的印象。

中国电影史上,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最早是在1905年秋天拍摄的《定军山》,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的。

内容取自“三国”故事,讲的是智勇双全的蜀将黄忠老当益壮、屡建战功的动人故事,影片遴选了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以动作见长的片段。

主演谭鑫培。

2、试述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国产电影运动”。

首先是制片机构的勃兴,其次是影片产量的扶摇上升,再次是电影“国货”在一段时间内大受市场欢迎,与制片业的迅速发展同步,2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的相关产业也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

1、影院投资——到1926年底,全国影院达156家,其中上海39家。

2、电影教育——到1926年底,全国先后开办过各类电影培训机构18所(其中3所由外国人开办)。

这些培训机构一般附属于制片公司,但也专门性质的,如1924年成立的“中华电影学校”。

这是中国第一所较正规的电影培训机构,曾培养出胡蝶等知名演员。

3、电影出版物——仅1925年出版的专业性电影杂志就有20多种,一些大报如《申报》、《民国日报》等还相继开办了专门的电影副刊。

在各制片公司的竞争过程中,大家都希望创立自己的“精神品牌”,于是就出现了“海上各影片公司莫不各有其个性和特别之作风”的动人景观。

“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天一”等几个创作群体创作的影片,都带有明显的流派特点。

3、《孤儿救祖记》对早期民族电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机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它的直接影响是促成了一个“国产电影运动”,中国电影人的主体创造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普遍意义上的觉醒。

4、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

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

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股商业电影创作热潮。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上述三种电影现象,对丰富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最终由于愈演愈烈的粗制滥造之风,使得我国的民族电影业走向了危途。

中国电影在告别20年代、进入30年代的时候,陷入了一种难堪的困顿境地。

第二讲

1、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三大电影制片机构是(ACE)。

A、明星公司B、大中华百合公司C、天一公司D、长城画片公司E、联华公司

2、联华公司的创办人是著名的电影事业家、编剧、导演(C)。

A、张石川B、郑正秋C、罗明佑D、但杜宇

3、20世纪30年代,被称作“无冕影后”的是(C)。

A、王汉伦B、张织云C、阮玲玉D、胡蝶

4、被誉为“灵魂的写实主义”的默片巨作《神女》的导演是(C)。

A、孙瑜B、蔡楚生C、吴永刚D、卜万苍

5、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是(C)。

A、《劳工之爱情》B、《渔光曲》C、《歌女红牡丹》D、《生死恨》

6、我国第一部真正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桃李劫》的编剧、主演是(D)。

A、洪深B、郑君里C、赵丹D、袁牧之

7、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声电影的集大成之作是(D)。

A、《歌女红牡丹》B、《桃李劫》C、《十字街头》D、《马路天使》

8、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A)。

A、《渔光曲》B、《空谷兰》C、《姊妹花》D、《春蚕》

9、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A)。

A、《生死恨》B、《歌女红牡丹》C、《帘锦枫》D、《霓虹关》

1、联华公司倡导的“国片复兴运动”是如何兴起的?

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

进入20世纪30年代,就在武侠神怪片充斥银幕的时候,电影界诞生了一支新军——联华影业公司。

在一片刀光剑影中,“联华”公司冲出武侠神怪片的迷雾,高举“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旗帜,发起了中国电影业的一场革新运动。

“联华”公司的异军突起,不仅在实力和规模上与老牌的明星公司和天一公司构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为弥漫着投机作风的影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公司成立伊始,便提出了“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工作总纲。

从1930年底开始的一年间,“联华”公司基本上是每月一片,相继推出了《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一煎梅》、《自由魂》、《桃花泣血记》等11部影片。

在这些影片中,《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和《桃花泣血记》被认为是体现“国片复兴运动”创作成就的代表性作品。

“联华”公司初期创作的影片,如果只从数量上来说,在当时整个影坛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其注重艺术质量的制片实践,却为提高国产电影的文化地位、改变观众结构和重新赢得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国片复兴运动”为不久以后兴起的、标志着中国电影艺术整体跃进的“新兴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做了某种准备。

2、为什么说《神女》是中国默片时代的典范性作品?

影片的风格在当时被誉为“灵魂的写实主义”,因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挣扎在一种痛苦的“两重生活”之中,她的挣扎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挣扎,更是一种灵魂的挣扎。

在影片中,编导吴永刚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和对无私母爱的赞美。

影片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现实的意味,正如吴永刚在《〈神女〉完成之后》一文中所说的:

“在上海,尤其可以见到这种现象:

她们被人蹂躏,被人唾弃,被当作榨取金钱的工具,过着非人的生活。

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病态。

3、阮玲玉之死说明的什么?

阮玲玉因为婚姻不幸,加上黑社会势力对进步艺人的造谣和压迫,在1935年服毒自杀。

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早期电影艺术家的两难处境。

揭示了旧中国正直的知识女性被压迫、被侮辱的命运,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

4、《桃李劫》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其在声画结合上有什么特点?

作为一部有声片,《桃李劫》成功地运用了有声电影的技巧,音响、歌唱和画面得到较好的结合。

它已不再像此前的国产有声片那样,仅仅把“音”与“影”简单地相“加”,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音”与“影”的“乘法”。

它第一次把对话、音乐和音响这三个声音艺术要素纳入到整体银幕构思当中,使声音产生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功能。

第三讲

1、“新兴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是(C)。

A、《野草闲花》B、《马路天使》C、《三个摩登女性》D、《狂流》

2、被称作“新兴电影运动”开山之作的影片《三个摩登女性》的编剧是(A)。

A、田汉B、夏衍C、阳翰笙D、袁牧之

3、夏衍编剧的影片《春蚕》是根据(C)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A、鲁迅B、许地山C、茅盾D、巴金

4、《姊妹花》的主演是(B)。

A、阮玲玉B、胡蝶C、陈玉梅D、宣景琳

5、《渔光曲》的主演是有“野猫”之称的(A)。

A、王人美B、陈波儿C、黎莉莉D、王莹

6、阮玲玉拍摄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D)。

A、《三个摩登女性》B、《小玩意》C、《神女》D、《新女性》

7、左翼电影的代表作《风云儿女》是由(D)公司摄制的。

A、明星B、联华C、艺华D、电通

8、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D)的主题歌。

A、《大路》B、《青年进行曲》C、《壮志凌云》D、《风云儿女》

9、“国防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作是(A)。

A、《狼山喋血记》B、《恋爱与义务》C、《桃花泣血记》D、《民族生存》

10、“国防电影”的代表作《狼山喋血记》的导演是(B)。

A、沈浮B、费穆C、吴永刚D、孙瑜

1、“新兴电影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它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其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新兴电影运动是在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同时,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凋敝,又使广大民众与统治者的矛盾趋于尖锐化。

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动荡,必然会对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民族危机激发了全民性的爱国意识和救国愿望,观众对银幕上的刀光剑影、柔情蜜意,已经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感到厌恶。

其次,战事的发生给电影业带来重大的损失。

要摆脱电影业自身的生存困境,就必须拍摄反映现实生活和大众愿望的影片。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

它是一个群众性组织,团结了电影界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如郑正秋、孙瑜、洪深、田汉、夏衍等。

它以“认清过去的错误”、“探讨未来的光明”、“建设新的银色世界”为指导思想,为电影创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号召电影界人士共同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努力探寻中国电影的创新之路。

它的成立,标志着“新兴电影运动”正式全面展开。

第一阶段(1933年):

左翼电影的迅速崛起:

《三个摩登女性》、《狂流》

第二阶段(1934~1935年):

左翼电影在曲折中发展:

《渔光曲》、《新女性》

第三阶段(1936~1937年):

新兴电影运动的重新高涨:

《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

2、在中国电影史上,1933年被称为“中国电影年”。

为什么?

新兴电影运动在1933年迅速崛起,并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

制片业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影片公司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制片方针,从单纯追求商业利润转变为服从现实需要,注重维护民族利益、关心国家命运,表达反抗日本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3年,《三个摩登女性》、《狂流》等一大批表现新的思想、描写新的内容的影片陆续上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933年也因此被称作“中国电影年”。

3、什么是“国防电影”?

其代表作是什么?

一种是广义的,即通过宽泛的取材,反映帝国主义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下的各种现实生活问题。

属于这类的影片有:

洪深编剧、程步高导演的《新旧上海》,蔡楚生编导的《迷途的羔羊》,欧阳予倩编剧、程步高导演的《小玲子》,夏衍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压岁钱》,沈西苓编导的《十字街头》,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沈浮编导的《天作之合》等一批富于批判意义的作品。

狭义的“国防电影”,则是专指直接反映抗敌斗争、号召大众团结御侮的影片。

其中以《狼山喋血记》和《壮志凌云》为代表。

4、左右翼电影人围绕“软性电影”展开的论争说明了什么?

“软性电影”论者钻研电影特性,尊重艺术规律,强调运用电影特有的形式和手段,表现和传达感情与情绪,使观众产生共鸣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慰籍。

他们抵制“意识一元论”,反对空洞的宣传,认为这样会把电影变成枯燥无味的思想教材。

应该说,他们的这些主张在理论上是有可取之处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助于国产影片艺术水平的提高的。

另一方面,“软性电影”论者在强调电影的艺术特性的同时,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反对宣传和教育。

特别是在论战中,把当时的新兴电影创作及其理论当作抨击的目标,实际上使自己置于进步的对立面。

第四讲

1、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电影制片机构是(A)。

A、中国电影制片厂B、中央电影摄影场C、西北影业公司D、东北电影制片厂

2、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表现民族团结抗日的故事片(B)。

A、《保家乡》B、《塞上风云》C、《胜利进行曲》D、《民族抗战》

3、孤岛时期创造票房记录的影片《木兰从军》的主演是有“孤岛影后”之称的(A)。

A、陈云裳B、袁美云C、陈燕燕D、上官云珠

4、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是由万氏兄弟绘制的(B)。

A、《大闹天宫》B、《铁扇公主》C、《哪吒》D、《大闹画室》

5、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国土上最早建立的电影制片机构是(A)。

A、“满洲映画协会”B、“新民映画协会”

C、“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D、“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

6、作为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电影创建标志的“延安电影团”诞生于(A)。

A、1938年B、1940年C、1942年D、1946年

1、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战争的爆发,结束了中国电影在30年代的艺术创新局面。

此后,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一起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

战争给电影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电影创作和生产格局的改变。

在同一片国土上,形成了国统区、租界区、沦陷区和共产党根据地这四种区域的电影创作格局。

2、试述国统区抗战电影的创作情况。

国统区的“大后方电影”主要存在于武汉、重庆和成都,它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时官方、半官方(民营官助)的电影制作机构主要有三个:

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和西北影业公司(后改名为西北制片厂)。

“中制”从1938年1月到10月武汉沦陷的半年多时间里,拍摄了3部故事片,它们是:

《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

还拍摄了50多部以抗战为题材的纪录片、卡通宣传片。

抗战八年,国统区新闻纪录片空前繁荣。

这一时期的抗战故事片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纪实性、新闻性。

取材于抗战真实事件的故事片占到出品总数的将近一半。

许多故事片中将有关的纪录片段落,剪辑穿插其中。

第二,通俗性、简单化。

内容比较单一,情节安排上形成固定的模式:

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目睹日军暴行——觉醒——走向抗战———取得胜利。

影片过分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和政治理念。

3、为什么把“孤岛”时期的电影现象称为“奇观”?

从1937年11月底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开始,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为止,这一时期的上海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孤岛”时期。

这一时期,在上海市的中心地区有两个特殊的行政区域——由英、美、日三国统治的公共租界和由法国管辖的法租界。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碍于外交原因,暂时没有进驻租界。

租界地带就成了一座处在包围圈内又偏安一隅的“孤岛”。

留在上海的一部分电影工作者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逐步恢复了制片工作,开始拍片,这就是所谓的“孤岛电影”。

第五讲

1、在接收伪“满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由金山编导的抗日题材影片(C)。

A、《天堂春梦》B、《希望在人间》C、《松花江上》D、《还乡日记》

2、“昆仑公司”1949年出品的影片《三毛流浪记》的漫画原作的作者是(B)。

A、叶浅予B、张乐平C、丁聪D、华君武

3、影片《乌鸦与麻雀》的导演是(B)

A、蔡楚生B、郑君里C、赵丹D、沈西苓

4、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就了著名影星(A)。

A、白杨和赵丹B、周璇和赵丹C、白杨和陶金D、白杨和金焰

5、《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著名导演(D)的代表作。

A、蔡楚生B、费穆C、桑弧D、史东山

6、40年代由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编剧的两部影片是(C)。

A、《不了情》和《关不住的春光》B、《新闺怨》和《不了情》

C、《不了情》和《太太万岁》D、《太太万岁》和《万家灯火》

7、影片《万家灯火》的主演是著名演员(A)。

A、蓝马B、石挥C、赵丹D、孙道临

8、被海外影评家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影片的是费穆导演的(B)。

A、《八千里路云和月》B、《一江春水向东流》C、《神女》D、《小城之春》

1、战后民营电影业在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1946年前后,被排斥在国民党官办电影机构之外的著名影人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等人,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上海,他们会同已经在上海的郑君里等人,于1946年6月组织了“联华影艺社”。

1946年9月,“联华影艺社”开拍第一部影片,即在中国电影史上非常有名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接着又拍了同样有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了巩固阵地,1947年5月,“联华影艺社”与“昆仑影业公司”合并。

合并后保留“昆仑影业公司”的名称(简称“昆仑”)。

这样,原来由“联华影艺社”出品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八年离乱》,就由新成立的“昆仑”公司发行。

《一江春水向东流》下集《天亮前后》,也由“昆仑”继续拍摄。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昆仑”还拍摄了《万家灯火》、《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和《乌鸦与麻雀》等有影响的影片。

除“昆仑”外,抗战胜利后规模较大的影业公司还有:

文华影业公司、清华影业公司和华艺影业公司。

3、为什么说《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具有史诗性的银幕巨作?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具有明显史诗性的银幕巨作。

它们立足于把握人物命运与时代命运之间的关系,将对历史的回望与对现实的关照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展示。

4、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影片创作都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蒙尘的钻石”?

《小城之春》公映后,一度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影片才被重新发现,受到理论界高度重视。

本片还被海外影评家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

《小城之春》就像一块“蒙尘的钻石”,随着人们对它的重新认识,定会放射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第六讲

1、新中国的三大国营电影制片基地是(ABC)。

A、长春电影制片厂B、北京电影制片厂C、上海电影制片厂

D、天津电影制片厂E、珠江电影制片厂

2、(B)年,文化部在全国20几个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活动。

A、1950B、1951C、1952D、1953

3、《我这一辈子》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C)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优秀影片。

A、赵丹B、袁牧之C、石挥D、蓝马

4、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A)。

A、《桥》B、《中华女儿》C、《白毛女》D、《钢铁战士》

5、在卡罗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赵一曼》的主演(D)获演员奖。

A、白杨B、田华C、祝希娟D、石联星

6、1951年毛泽东亲自发动了对电影(C)的批判。

A、《早春二月》B、《北国江南》C、《武训传》D、《林家铺子》

7、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B)。

A、《天仙配》B、《梁山伯与祝英台》C、《白蛇传》D、《红楼梦》

8、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C)。

A、《白毛女》B、《家》C、《祝福》D、《林家铺子》

9、赵丹的最后一个银幕形象是《烈火中永生》中的(A)。

A、许云峰B、成岗C、杨晓冬D、李向阳

10、1959年推出的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有(ABCDE)。

A、《老兵新传》B、《林则徐》C、《青春之歌》

D、《我们村里的年轻人》E、《五朵金花》

1、为什么说建国初期是新中国电影的“光彩夺目的片头”?

1946年10月1日,中共在接收日伪电影企业“满映”的基础上,在东北解放区建立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1955年3月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被称作新中国电影的摇篮1949年4月20日正式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简称“北影”)。

1949年11月16日,正式成立了上海电影制片厂。

三个国营电影制片厂的建立,以及新政权在财力物力上对电影事业的支持,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上、财力上和物力上的保证。

1951年3月8日开始,文化部在全国20几个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陆续展映了《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民主青年进行曲》、《团结起来到明天》、《陕北牧歌》、《大地重光》、《刘胡兰》、《内蒙人民的胜利》等20部故事片和《中国人民大团结》等6部新闻纪录片。

从1950年起,新中国电影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主要由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卡罗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有多部初期的故事片及其创作者获奖。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简单、质朴、热情、充满时代气息。

当时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涌现许多英雄人物和事迹,电影艺术家们以一种真诚饱满的热情,真实地记录它们、展示工农兵的精神世界,表达自己对火热生活的记忆和对理想的信念。

这一时期的电影,编、导、演及全体创作人员,都充满一种来自时代的“真情实感”。

2、政治因素对“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对电影重要性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超乎寻常的。

早在夺取政权的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将电影仅仅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娱乐方式,而是把它作为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历史,始终是政治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观念,从领导左翼电影运动到发展解放区电影,到1949年以后推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再到文化大革命,甚至直到今天,都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可以说,从新中国一开始,新中国电影就伴随着中国政治的命运拉开了帷幕。

3、试述新中国电影史上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及其对此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武训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在这场持续将近半年、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中,发表的各种批判文章数以百计。

批判的内容,除了指责《武训传》犯了“歪曲人民革命历史”的“严重政治错误”,是“反现实主义”的作品外,还给武训本人戴上了“大地主、大债主、大流氓”三顶帽子。

影片的编导孙瑜、主演赵丹等主创人员遭受不公正的批评。

孙瑜被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检讨文章。

赵丹被停止工作多年,这场批判运动,还波及到私营厂出品的其他许多影片,其中被重点批判的有《我们夫妇之间》、《关连长》等。

4、为什么说1959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难忘的1959年”?

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峰。

这个创作高峰的出现,首先是经过十年的发展,电影工作者在思想、业务、创作各方面都趋于成熟,而且同时又与特殊的历史机遇有关。

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尽管此前经历了反右斗争和“拔白旗”的挫折,但在政府的号召下,电影工作者又一次将电影创作推向高潮,推出了一大批好的电影作品,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这些影片无论从政治上、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