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954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它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

[5]。

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

[6]。

2.思维导图的画法

思维导图是融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的图式,是能够用图文将想法“画出来”的思维工具,它有从中心发散出来或从某点延伸展开来的自然结构。

其绘制方法一般有两种:

手绘和电脑绘制。

本文所讲述的是手绘的阅读思维导图,基本要素包括:

主题或中心、关键词和连线、图标和色彩

[7]。

绘制时,先准备一张空白纸张和一些颜色笔,从纸的中间或左方写上文章的题目或画出主题图案,最后从主题或中心图案处引出接线曲线来,思考每画一条曲线就连出一个怎样的图标或标出与主题相关联的关键词或主要观点。

手绘思维导图简便、不拘束小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并且手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让学生能以图解读文本,还充分挖掘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求学生把图画得多漂亮,而应当关注学生文本解读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使用的优势概述

有人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

[8];

也有人认为,阅读的本质是运用已有的图式进行知识表征的过程

[9]。

小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

要使他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文章的脉络和线索,就必须借助形象思维的工具。

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正是用文字、符号、图像来形象地组织和表征知识的。

笔者经观察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通常以一个主题向四周发散,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即上文提到的关键性语言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各感觉器官及已有经验,积极思考,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可视的图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互动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

这个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左右脑,帮助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此外,当学生在课堂中将自己的阅读过程用图外化表达时,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理解文本的思路,从而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并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变传统的讲解和分析文章为师生共同分享、研究、讨论的课堂模式,使学生逐步从自学到合作探究,最终充分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领略文章的思想境界,情感深度,学会品味文学的品质。

而此时老师仅从教的角度出发的分析讲解点即可,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释放出更多的时空,精心关注学生真实地获得学习经验的过程

[10]。

二、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研究

(一)开展思维导图阅读教学的过程

基于以上对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分析,证明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笔者深入实践,通过对江伟英老师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观察研究,最终得出其开展思维导图阅读教学一般模式如下图:

1.学生课前绘制思维导图,进行自主预习

每学习一篇课文前,教师布置一项预习课文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先行理解即将所学的课文内容,边读课文边绘制思维导图(前提是学生已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借助绘制图的过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明确以下预习准备工作: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浏览、略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确定文章的类型或初步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2)勾勒词语,原文标注。

在原文章中画出生字词、四字词、成语或叠词等;

(3)概括段意,明确手法。

尽可能地概括文辞段落所写的主要内容,或标注文段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等重要内容。

第2、 

3点是为了绘制思维导图时添加关键词和图标做准备。

(4)展开想象,绘制导图。

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专用本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这个过程,学生是不受任何拘束的,

自由地勾勒出对文章解读的过程,充分地感知课文和了解课文。

过程解读:

教育心理学关于心智技能的培养理论认为,心智活动来源于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

心智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实现,实践活动本身以及“内化”都是动态的过程。

阅读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即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分

析、理解、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是学生在进行知识内化的个性化思维活动过程,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这远比学生仅通过简单朗读课文进行预习,来得更有效果。

2.学生课中复述修正导图,师生交流合作

(1)借助导图,背诵课文。

新课之前,教师会先让学生背诵上一篇已学的课文。

学生可以拿着导图,按图索骥,根据自己先前所画下的思路,一步一步地脱稿复述所学文章。

经观察证明,这个环节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课文的原认知程度,通过学生复述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快的检验出学生对已学课文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作有针对性的补充。

(2)复述导图,分享心得。

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讨论式课堂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与组员进行共享,然后,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商讨文章内容,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讨论,最后推荐小组内部最终确定的导图方案,派出代表向同伴讲解课文。

(3)修正补导图,师生合作。

在学生讲解课文过程中同步进行。

教师根据学生所复述的课文内容,在导图中进行修正和补充,同时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理解上的偏差,学生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扩充知识点。

语言教学要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教学中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要同时兼顾,方能取得教学成效

经观察证明,这个环节利用导图进行师生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互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与此同时,摆脱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语言表达的积累,训练学生的说话、听说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向同伴解读文章的过程中,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培养其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课后完善思维导图,复习背诵课文

借助在课堂中已完善的思维导图,进行课文的再一次复习。

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或背诵文章,同时用笔记录下自己新的理解,检查自己阅读理解上的遗漏,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过程理论模型

对以上教学流程的分析后,笔者进一步研究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出的理论模型,如下图1:

1. 

学生的使用: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文预习,通过绘制导图过程中,将文本信息解读为图式,增加学生预习的趣味性,通过动手,调动大脑思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

上课过程中,学生借助导图向同伴及教师分享其解读文本的过程,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都不同,此时导图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阶段,在同伴分享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扩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课后,学生能够借助导图进行文章的复述和背诵,并对文章作补充,更好的理解文章,养成“无师自通”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文章的能力。

2. 

教师的使用:

教师利用导图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整理课文讲解思路,对文章进行整体架构;

上课过程中,教师借助学生的导图,引导学生对导图进行修正,补充学生所未能理解的如修辞手法、写作手段等,协助学习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后,教师可利用导图进行课后总结和反思,有针对性的帮助个别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课堂实例的S-T分析

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是一种教师和学生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它是一种在时间轴上开展和变化的过程

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否能够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及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光靠上述人的感性认识评价课堂教学,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而需要通过量的评价加以验证。

(一)课堂教学分析

综上,笔者采用S-T分析法,对思维导图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以客观评价该教学模式。

所谓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它是一种能够以图形的方法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可用于对教学过程及其分析进行定量地处理、评价,有效记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

笔者以江伟英老师的一节常态思维导图阅读教学课为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白公鹅》一课,采样课时为36分钟。

设定采样周期为20秒,在观察的过程中,每隔20秒选取一个样本。

若该时刻为教师行为,则在表中记入T,否则记入S,并由这些符号构成一个S-T数据系列。

根据S-T分析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T和学生的行为S类别如下表所示:

类别

具体表现

T行为

教师的解说、示范、板书、媒体展示、提问与点名、评价与反馈

S行为

学生的发言、思考、计算、记笔记、做实验或完成作业等行为

通过参与听课和考察课堂录像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课堂讲授时长36分钟)以20秒为采样间隔对教学行为进行了采集,并统计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行为发生的概率如表1所示:

(二)列表数据统计与课堂效果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行为的采样数为N,T行为数为Nt,S行为数为Ns:

N=108,Nt=65,Ns=43

1.T行为占有率Rt,即教学过程中T行为所占有的比例,为:

Rt=Nt/N=60.19%;

2.行为转换率Ch,表示在教学过程中,T行为与S行为间的相互转换次数与总的行为采样数之比。

称相同行为的连续为连。

设S-T数据为:

TTSSTSSTTT

则该数据中具有5个连:

以g表示数据中的连数,教学过程中,行为转换率Ch=(g-1)/N,根据表1数据可知,g=56,则Ch=(56-1)/108≈0.5若以百分数表示,则Ch=50%。

1. 

Rt-Ch图:

将计算出的Rt和Ch数据描绘在横轴为Rt,纵轴为Ch的平面上,可得Rt-Ch图。

显然一节课的教学,在图中对应一个点,根据上述数据,绘制图2,用黑点标记。

根据Rt-Ch图

[1]以及教学模式及其标准条件的规定,可知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比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讲的讲授型课堂要生动、互动性更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和探索,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对话的过程中,扩展了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加深了理解、感悟和思考。

单纯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这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结语

教育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决定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根本问题。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注重展现热闹精彩的课堂教学,以学生接受的知识量和积累的知识量的多寡来评价教学的成效,故而培养的是依附人格的信守经典者;

求实创新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能力的高低和形成健全人格的完善程度来衡量教学的成效,故而培养的是独立人格的开拓创造者。

笔者认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追求阅读环节的改进,首先必须端正自身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重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

在观摩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中,笔者发现:

借助思维导图组织学生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获取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所学过的同类型的文章中的阅读知识加以标示,方便归类学习和灵活运用。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借助导图分享文本的理解、师生与生生的互相交流、教师用导图导读导思……在这种对话式互动课堂中,改变了传统纯课内阅读知识的讲授为阅读技巧方法的引导,唤醒了学生内部意识,唤起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催化了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内省式、体验式的学习,使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自己的是实际能力水平、主动努力完成阅读任务,积极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而教师在这种课堂中,不仅充当了引导者的身份,而且成为了学生的倾听者和扩充者,在学生提出问题或遗漏知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致谢

停下敲击键盘的瞬间,近乎迟钝的思维倏忽意识到时间流逝的飞快!

四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一如粤江的水,平和安静而又从不停留。

蓦然回首,历历往事与真切回忆留存于心。

只言片语难以表达我心之感慨,却也惟有写下寥寥数语以表深情。

能够留在岁月中的那些记忆片断和感悟就成为走过的痕迹,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

即将为四年本科生涯划上的句号将思绪拉回三年前,我毅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的学习,开始了本科生活另一段求学征程,没有了周末,没有了假期,但,旅途中遇到了引导、关心、支持、帮助、陪伴与爱护自己的许许多多的他、她,还有他们和她们。

感谢所有舍弃休息时间为我们辅修班上课的老师们!

您们学识渊博、学风严谨、思维灵动,使我备受裨益。

正是您们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我在茫茫学海中自由翱翔、尽情成长。

感谢恩师们的鼓励和指引,让我在为学与为人的道路中坦然前行。

您们的言传身教将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财富,激励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修身立业上孜孜以求,决不懈怠。

师恩如山,师长之情,我将终生铭记于心!

感谢况珊芸老师,引领我走进探索思维导图学科教学应用的道路,身在异乡仍一直为我学术之道无微不至的指引;

感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江伟英老师,在我四个月实习期间,对我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教研上新的思想火花的激发,为我走进科研提供第一手材料和精心的指导;

感谢郑有才老师,在我论文开题、研究、审稿、评阅过程中给我的悉心指导,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

感谢文学院的其他老师在我语文学习道路上给我的鼓励和指导!

旅途中有着如手足的师兄弟、师姐妹为伴,沿途的风景因为你们,更显绚烂!

往事多多,不容笔述,同门情谊、朋友关怀不及言表之处,皆在缘中,难尽。

愿在今后的人生中,一如既往,相互激励,携手共进。

收尾处,遥拜亲爱的爸爸与妈妈安康,默默地坚强后盾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养育之恩,无私与伟大,我将以成绩作为对父母的最好回报!

暂时的句号意味着下一段征程的开始,我深知,求索的道路永无止境。

我,依然在路上。

胡亮萍

二〇一一年三月

[1]傅德荣,章惠敏.教育信息处理原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3.

我的教学风格

(2011-04-0116:

56:

14)

转载▼

标签:

转载

您的博文很出色,我们将转载到课程简报中。

原文地址:

动化语文:

我的教学风格作者:

吴惠芬的教育教学

我的教学风格的主题是“动化语文”。

本文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我的探索历程;

二是我的课堂实录;

三是自我反思。

一、“快乐学习,动化语文”我的探索历程[1]

2010年,我语文教学生涯里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很荣幸地被推荐参加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

这个名额我们市里只有八位,而落到我们区里只有一位,是经过层层的选拔才推荐上去的。

对这来之不易的名额,我很珍惜,也很骄傲!

回首,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有泪有笑!

现实与梦想的距离

因为天生有着对文字的痴迷,做一名语文老师是我小时侯的梦想,于是,顺理成章,小学、中学、师范,曾经有一度我为自己实现了我儿时的理想感到骄傲。

然而,在我从事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一段时间之后,我常常感到困惑,那么有趣的文章为什么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那么优美的文字为什么会让孩子们发愁?

而我为了让孩子们取得好成绩,让家长高兴,老在讲那么多大道理,为了取得好分数,我甚至用题海战术,把孩子们弄得疲惫不堪。

最初,在我的理想里,我想要做的老师可不是这样。

云淡风轻,蓝天碧草,能成天带着孩子们在自然的怀抱里轻松地学习,愉快地嬉戏,这才是我真正的期许。

我不想这样继续,一切都是自己知识的浅薄,方法的呆板造成的,一味埋怨只能与理想相去甚远。

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改变自己,我想要成为这样一个老师:

充满智慧,充满温情,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让孩子们扇动想象的翅膀,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美丽的自然,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蓝天里翱翔,飞往自己理想的高空。

让你成为从前的我

我是一个乡下长大的孩子,童年在我的记忆里都是美丽的回忆。

没有精致的玩具,没有眼花缭乱的动画片,没有美味可口的麦当劳,但春天我有刚绿的小草,夏天我有清凉的溪流,秋天我有满山的稔子,冬天我有外婆烤的白薯。

我的学习生活更是不可想象:

冬天教室太冷,老师把我们带到操场,晒着太阳念书;

秋天,老师会带我们上山采松果,摘蓖麻;

夏天的傍晚,要是算术老师高兴,会跟我们一起捉鱼摸虾打水仗……这一切,让我如此难于忘怀,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这样自由,这样活泼,这样生动,符合一个孩子渴望的世界。

于是,我开始了关于我们语文教学的思考,要想让孩子学好语文,是否应该改变我们传统教学中那些枯燥无味的讲学,寻找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改变我们的语文教学?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什么呢?

应该就是“活动”吧!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哪个不贪玩?

哪个不好动?

找到结合点,可应该如何开展呢?

我开始查阅资料,发现其实对于语文活动课程,已经有很多研究了。

语文活动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它并没有解决传统语文教学遏制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有些热闹的活动,将语文变成了游戏,看似新颖,质量却不高。

是的,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他们获取经验应靠自身的活动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机器,他们要通过内化的活动来实现知识的接受。

我开始更深地思索,怎样来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内化知识,于是我发明了一个新的名词---“动化”语文,就是将语文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进行内化,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内化”,教师必须通过创设令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从原先的以教材为中心的静态模式转向以活动为中心的动态模式,根据学生内在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和规划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去获取新知,从而形成全身心参与的语文教学新局面,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资质得到充分的提高,人格得到完整的塑造,语文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培养主体的精神和完善的个性,并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方法。

快乐学习不是梦

我在自己教学的班级里,开始了自己的摸索,我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尽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氛围,开放学习的空间,通过课堂的活动化形式让从文本、文本以外的生活中、其他学科中获取语文信息、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

游戏、表演、竞赛、分层闯关、绘画、演唱、辩论、演讲、采访、上网查询、创作……但是,同时我又努力把握好分寸,让教学并不是只有热热闹闹的形式,而是用形式穿针引线,让学生扎扎实实的进行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语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因为课堂的创新,孩子们的喜欢,我开始受到学校的器重,教研员的认可。

这些年我承担了很多重任,参加优质课的展示,实验课的研究,论文的撰写,从区里到市里到省里,获得了不少的荣誉。

我兢兢业业,以身作则,勤勉工作,获得了家长、学生们的认可。

一路甘苦,一路成长。

在那些挑灯备课的夜晚,在那些冥思苦想的清晨,在那些不被理解的孤独里,在那些面对现实的无奈里,我也有凄迷,有气馁,也想过放弃,然而,每当站在课堂上激情豪迈,而孩子们在台下目光崇拜,又或者家长一声轻轻的感谢,领导一句淡淡的赞许,一切又开始有了新的动力!

我知道自己在教师这个行业里,离名师的高度还很远很远,要说我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还不敢妄言。

但我在努力,我多么企盼给孩子们一个像我一样彩色的童年,然后当他们回首,发现自己竟然走过了如此快乐与众不同的成长!

那便是我最大的慰藉!

二、作文课《我最喜欢的水果或蔬菜》:

我的课堂实录[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积累运用四习作

(一)、 

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一篮水果蔬菜实物

师:

看到这篮水果蔬菜,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

交流感官感受

生:

五颜六色,真漂亮。

我真想吃呀!

水果和蔬菜是我们生活的好朋友,我们每天都需要它们,今天我们就来写写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或蔬菜。

(二)、 

游戏引情

猜猜老师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

出示谜语:

子长滕子,绿叶子,嘀喱嘟噜挂珠。

再对谜底葡萄从颜色、形状、味道进行一段具体描述。

我喜欢的这种水果它的样子非常可爱,一颗一颗连成一串一串,颜色有红的、紫的、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它的果肉酸甜可口。

谜底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