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97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FDI在我国投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引入的FDI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特别是来自香港、台湾的资金占绝对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亚洲的国家或地区与我国大陆地理位置相邻,文化传统相似,原有经济市场一定程度上的相通等特有的优势所致。

相比下,在招商引资初期,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对外开放实施持谨慎观望态度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则比较少。

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招商引资的数目较少、外资企业规模较小、引入技术先进度有限,外资重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招商引资软硬环境的整体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发到国家关注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对华进行投资,特别是欧美日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对华投资直接带动了我国整体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进入21世纪后,尽管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占有很大的比重,但随着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投资的大规模增长,以及新型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增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呈现出了日益多元化的投资趋势。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流入我国的外资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资本为主,其进入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我国大量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对我国急需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外资的招商引资还需要进一步的促进落实。

正是由于我国引进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外资,也决定了目前我国通过引进外资,通过技术的溢出效应来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提升我国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空间的有限性。

(三)、FDI在我国的产业和行业分布

FDI在我国产业上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二、三、一”格局,即第二产业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部分,所占比重成绝对优势,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

第二产业FDI投入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呈现持续增长之势,目前已经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比例保持在70%左右(2006年有较大反弹),FDI的大量流入带来了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极大的促进了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产业吸收FDI除1993年和1994年外其余年份FDI利用比重在20%—30%之间徘徊不前,这与我国目前对第三产业的限制性开放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而第一产业吸引外资的前景并不乐观,由于第一产业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高以及利润回报率低等客观原因造成了我国第一次产业FDI利用比重仅仅在1%—2%左右,并且近年来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FDI不仅是在三大产业上的分布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对三大产业内部的具体投向也带有不均衡的“倾向投入性”。

在第二产业内部,绝大比例的FDI集中在工业行业中的制造业,近年来呈现出持续的上升趋势,比例均维持在65%以上。

其中FDI投资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以及专用设备等行业。

另外,随着第二产业吸收FDI的逐年增长,采掘业和建筑业也利用到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以促进其发展。

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制造业的FDI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反映了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国公司尤其是欧美日大型跨国公司将中国视为其全球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

FDI大量流入制造业将极大的弥补我国工业强国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缺口”、“技术缺口”以及“管理缺口”等,其所带来的FDI溢出效应更会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对于第二产业的FDI高度集中于制造业,第三产业内部FDI的投资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在引资初期,FDI主要流向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其他行业吸收的FDI金额十分有限。

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限制的进一步取消,大量FDI流入到了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业等行业。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力度的加大也会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行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现状

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也为此付出了一些代价。

首先,外资在我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我国对外资依赖程度比较大。

其次,资源消耗、环境保护问题日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水平总体上偏低,与国外中小企业相比,在创新投入、研发开发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从现实角度看,我国中小企业没有摆脱以外延为主的发展模式,采用模仿技术比较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生产成本过高,产品缺乏差异化,市场竞争压力大。

(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受到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影响,如政府支持、企业人才结构、企业领导支持等。

目前,国家一些重大创新虽然来自于中小企业,但是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创新中存在种种不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创新的经费、风险比较大,很多中小企业不愿意去走创新这条路。

(2)研发能力不足,以企业研发机构普及率为例,我国99%的中小企业没有研发开发机构。

而日本有相当多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3)缺少高素质人才。

很多中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没有雇佣中高学历人才,而是拥有大量低学历人员。

(4)缺少科学管理。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管理粗放,缺少现代管理新观念和方法。

(5)资金缺少。

每年中小企业用于创新和研发经费很少,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3%左右。

(6)创新文化氛围不浓。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员工认为创新只是研发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

没有形成人人有创新思想的文化氛围。

而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不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创新过程中。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创新能力现状与问题,FDI的合理与有效地运用已迫在眉睫,作为集资金、技术和经验于一体的“打包资本”,FDI的引入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其技术的先进性更加对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就是希望大量引入外国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通过技术的外溢效应,本土企业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带动我国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FDI影响东道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FDI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有利影响

1、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拥有雄厚资本、垄断技术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入驻东道国,作为东道国企业整体的一部分在东道国所从事的一系列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这本身就是东道国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

众所周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投资几乎都与某种形式的技术转移联系在一起。

相对于东道国当地企业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资源配置、研发生产、管理组织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入势必会促进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据《2009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统计,截止2009年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80多家已来华投资或设立机构,跨国公司以各种形式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980家。

在对华投资中香港、日本、美国、台湾和韩国分列前五位,占全球对华投资总额的70%以上。

如摩托罗拉、诺基亚、惠普、索尼等大型跨国公司相继从母国引入大量先进技术,甚至填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

微软、宝洁、联合利华、英特尔等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相继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在相应领域进行合作创新研发。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需要,研发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外商投资企业的科研机构通过和国内科研院校、本土企业开展内容广泛的科研活动,可以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雄厚的资金供应、先进的技术基础以及尖端的人才储备也将在我国不断引入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主要是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Arrow(1962)最早解释了技术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提出所谓的“干中学”和“学习曲线”,认为技术是投资的副产品,是具有溢出效应的公共产品。

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活动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外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同一市场上的其他的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干中学”、模仿复制等方式也受益匪浅。

溢出效应的发生,是由于跨国公司在对东道国投资时,由于不能全面的获得由劳动生产率和运作效率方面的优势所带来的全部好处,从而使东道国本土企业从中收益。

溢出效应之所以发生并且广泛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技术产品、知识产品的特殊属性—公共性(外部性),其在交易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免费搭便车”的现象。

正是这种技术、知识“核心产品”的外部性使东道国本土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FDI溢出效应。

3、示范、模仿效应(传染效应)

根据垄断优势理论的论述,跨国公司由于拥有强大的垄断优势(主要指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等)才可以克服对外直接投资的种种弊端,在东道国市场能够与本土企业竞争并夺取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客观的利润。

跨国公司的这种技术、管理上的优势会对东道国的内资企业提供示范效应,跨国公司的入驻不但将新设备、新产品或者新的加工方法引入东道国市场,而且还带来了产品选择、销售策略以及管理概念等非物化的技术,众多本土企业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多次观摩与反复模仿,使本土企业提高自身生产率,另外一些拥有长远目光的本土企业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复制,而是致力于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可以用一幅图来简明的说明这种效应,如图所示:

示范、模范效应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纯的模仿复制阶段,即本土企业仅针对跨国公司的新产品、新包装、新管理手段有样学样,止步于“模仿→复制”阶段。

这一点最好的证明就是餐饮业,国内随处可见的如“永和豆浆”、“7+7快餐”、“黄与白快餐”等,这些餐饮店的管理模式都是模仿复制了肯德基、麦当劳的经营管理模式。

而仅仅的简单的餐饮模式的模仿复制就使得国内诸多餐饮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阶段是对先进技术经验等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学术界称之为“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也成为反求工程,是对跨国公司的新产品、新工艺等进行解剖、分析、重构和再创造。

在这一阶段中本土企业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以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等为跳板,结合自身的技术科研实力,利用后发优势以期望赶超跨国公司。

如我国汽车行业中的民族品牌如奇瑞、吉利、哈飞等自主创新从模仿开始,通过“干中学”和“研发中学”形成系统的技术能力。

奇瑞的第一款车实际上就是模仿捷达的技术,不但利用了捷达的底盘,还模仿了捷达的车身,并请台湾的一家模具公司制作了模具。

1999年第一台汽车下线,成为奇瑞造车历史的开篇。

4、竞争效应(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

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

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

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

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

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

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

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原来鲶鱼进入鱼槽,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于是沙丁鱼便活着到了港口。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竞争效应是指跨国公司的入驻会使东道国市场内呈现出更加激烈的争夺市场资源、抢占市场份额、占领技术至高点等一系列的竞争活动,这种紧张的竞争气氛会刺激每个企业特别是东道国本土企业想尽一切方法以求得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竞争效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效应,也是众多国内外学者所重点研究之处,即拥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的入驻使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本土企业为了与跨国公司相抗衡不得不或被动或积极的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提高经营效率。

Lapan(1973)在对肯尼亚肥皂业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国际肥皂业的跨国公司进入肯尼亚后由于其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制造肥皂,使得肯尼亚本土的传统手工肥皂制造企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迫使本土企业不得不采取一切办法来引进相应的跨国公司先进的肥皂技术,从而提升了肯尼亚肥皂业的生产技术。

第二个方面是在东道国市场上的不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效应。

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东道国吸引着全球跨国公司的进入,因此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跨国公司之间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在资源、人才、市场等多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实力相当的跨国公司为了确保其实力不被动摇,会打“技术战”,占据技术的至高点进而纷纷向东道国内的子公司、分公司转移先进的技术,加快技术的更替周转速度。

对于这方面竞争效应的研究最有说服力的案例就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1984年,桑塔纳作为引入我国的第一款轿车,运用的是德国早已被淘汰的生产技术,但就是这样一款被先进国家淘汰的几乎没有技术改进的轿车在我国一开就是20多年,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德国大众没有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导致其技术输出迟缓。

而现在,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

日本的丰田、日产、本田和三菱;

德国的大众、奔驰、宝马和欧宝;

法国的标识、雪铁龙和雷诺等全球闻名的汽车制造业巨头纷纷入驻我国,加之我国民族品牌奇瑞、吉利、哈飞的崛起,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之间的技术战是愈打愈烈,桑塔纳“一枝独秀”的奇迹很难再次发生。

其实示范、模仿效应与竞争效应往往是联系在一起,互相交织的发生作用的。

由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在技术、经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受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刺激,使本土企业可以通过“干中学”、模仿复制、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本土企业通过示范、模仿效应以缩小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又会促使跨国公司不得不投入更多、更为先进的技术以保持、提升其现有的垄断优势。

Wang&

Blomstrom(1992)所构建的关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博弈模型证明了由于溢出效应促进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缩小了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而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中维护其技术比较优势,被迫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从而导致新一轮的溢出。

这种被称为“螺旋式上升”的拓展机制会对我国企业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进一步指出,跨国公司之间的争夺战往往会大幅度缩短跨国公司的技术输出周期和技术更新周期,从而更有利于我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样用一幅图来简明的说明这种效应,如图所示:

5、人员培训与流动效应

跨国公司母公司向东道国子公司(或分公司)所进行的技术转移是一个系统负责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实,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是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本而完全物化于设备和技术上的。

因此,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有效运行,必须和当地的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结合在一起。

跨国公司在向东道国分支机构转移技术设备、无形资产、管理专家等同时,还要有计划的对分支机构所雇用的当地职员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

跨国公司会根据其全球化战略需要和本土化需要对各个层次的员工进行培训,从简单的生产操作到现场监管、到高级技术专员、以至高层经理等更高层次。

培训形式根据具体需要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当地技术及管理人员和跨国公司总部派遣的专家一起工作;

对当地人员进行培训;

当地技术人员参与对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工作甚至研发活动;

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运作过程等。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教育基础的落后性,使得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管理素质与跨国公司的要求有明显的差距,因此跨国公司会花费大量的财力进行员工培训,它们对当地员工提供的培训开支和强度要高于当地企业,使当地劳动力市场综合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根据200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加工贸易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85.4%的企业提供了国内培训,21.3%的企业提供了国外培训,完全没有提供员工培训的企业只占8.89%。

培训范围是广泛的,既有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有技术人员的培训,还有对普通劳动工人的管理与操作培训,因此,通过培训以及员工在工作实践中的锻炼,员工的素质有了提高。

当一些拥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动到本土企业或选择自主创业时,其在跨国公司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也随之外流,并通过模仿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创新,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产生FDI的溢出效应,使东道国本土企业获益,这便是所谓的由于人员培训与流动所产生的技术的“有形”外溢(如图所示)。

另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外溢,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硅谷的人际网络模型:

一种高度保密的芯片之所以在其首次上市后不久便迅速得到应用,是因为在高度知识聚集的硅谷只要与创新企业的技术关键人物“聊”上10分钟,就能获得逆向工程的解密手段。

而且,有许多被称为“鼹鼠”的高科技人才同时就职于多家企业,也加速了技术的溢出效应。

(二)、FDI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利影响

1、从跨国公司利用FDI角度

众所周知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技术的竞争,因此谁在技术上领先一步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收益,即所谓的“一步定胜负”。

这就决定了为了在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跨国公司不可能将其所拥有的核心知识、一流技术以技术转让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出去,从跨国公司内流出的技术往往是二流技术及产品等。

针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对跨国公司的不利影响,跨国公司采取了各种方式加强对技术的监控以减少不必要的溢出。

首先,严格控制核心技术的转移,实行核心技术锁定政策。

所谓“技术锁定”(technologylock-in),一般是指具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关键部分设置一些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使东道国在本地化生产过程中难以进行逆向工程,以严密控制尖端技术的扩散。

例如2005年,联想以17.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PC业务,但此时IBM早已将他在深圳的合资企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器部分剥离,另与长城成立由它控股80%的服务器公司,联想高价买来的只是PC制造部分的一般技术而已。

其次,先进技术的内部化转移策略,对于需要转出的先进技术时,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采用内部化转移的方式来间接的对技术进行控制。

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以及跨国经营的组织优势和管理优势,把技术资源在公司内部进行协调配置,做到技术的转移是“出国不出公司”。

而且据统计调查,跨国公司转让给其控股或独资的子公司的技术平均差距年龄分别不到6-10年,而转移给外部企业的技术平均年龄差距为14年,可见技术转移的内部化战略比直接的技术转让得到的技术更加的先进。

再者,技术专利化的运用,即跨国公司对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所实施的严格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在具体的战略运用上往往是采取“专利先行”和“相关专利抢注”等策略,即在东道国先申请专利再进行投资,对与此产品、技术相关的一系列专利都申请专利保护,这样就无形中形成的层层专利壁垒使东道国本土企业很难进行模仿复制。

2、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东道国本土企业自身发展会影响到FDI对东道国整体创新能力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已经承认了FDI溢出效应的客观存在,之所以FDI在不同的东道国产生的溢出效应程度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东道国本土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尽相同。

吸收能力主要指东道国本土企业识别、引进、消化外来技术,并将其进一步吸收、应用甚至再创新的能力。

它是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吸收能力才有可能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东道国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通常认为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受到科研投入、人力资本存量以及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差距等因素的影响。

(1)科研投入

科研投入主要是R&

D的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

科研投入的强度对企业的吸收能力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知识时代,只有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

而科技产出的多少主要是由研发投入的多少所确定的,因此只有保证科研投入的高强度才有可能带来高产出。

从目前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以及科研活动的重点来看,基础科学知识已成为主要技术领域其关键作用的因素,越来越多的重大发明创新都是归根于基础科学的运用,同时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商机。

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在主客观方面都要求不断的提升科研投入的强度,但是由于发展中东道国本土企业经济的落后性和科研投入的相对不足,使整体科研水平远远落后于跨国公司,从而导致一种断层,阻碍对引入技术的吸收能力。

因此为了更有效的吸收引入的先进技术,东道国本土企业必须要积极的加大科研投入和开展内容广泛的科研活动以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

(2)人力资本存量

正因为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是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本而完全物化于设备和技术上的,因此相对应的,对其先进技术的溢出扩散的消化吸收也必须与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

目前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而作为智力资源的主要载体的人力资本在对引入的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1966年,Nelson&

Phelps在研究中就指出一个国家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来自国内的人力资本存量。

人力资本越高,技术进步的进程就越明显。

后来的实证研究也都以人力资本为解释变量,研究证实了人力资本“门槛”的存在并明确指出东道国吸收能力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力资本水平。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的程度是要受到当地劳动力的素质的影响的。

虽然跨国公司时常会对所雇用的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如果东道国当地劳动力素质与跨国公司的要求差距较大,使跨国公司花费巨额的培训开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