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0049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书法创作Word格式.doc

例如:

在私人家中客厅,宜写“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之类的诗句;

在书房悬挂一幅“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对联尤佳;

在卧室里可写“温润如玉”之类的佳句;

在办公室、会议室里可写“与进俱进、开拓创新”之类的时代语;

在洒店里可写一些与中国的酒文化、饮食文化有关的诗文佳句……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有写作能力的书法家还可以时常自撰一些诗词联语,以应众索,这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创意,更能接近生活、满足群众的需求。

2、书法的用笔。

书法贵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妙在中,中锋用笔千古不。

书法的用笔有多种多样,诸如:

中锋、侧锋、提、按、绞、转等。

中锋。

在书法创作中,虽说用笔没有定法,但,以中锋为主、其它用笔为辅的用笔方法已得到书法家的普遍应用。

何谓中锋用笔?

即是藏笔锋于点画之间。

简而言之,就是毛笔在纸面上的行进中,锋尖始终处于墨线的中间或墨线之内,这种用笔的特点是,通过笔锋的按压,从笔锋的根部起,墨汁可以酣畅淋漓地由笔毫的两侧流淌、直达锋杪,而所形成的线条两边墨的份量较大,其份量也相对平衡,线条中部墨的份量较小,相对线条两边份量较轻。

这种线条的墨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

两边色深,中间色浅,类似于素描物体中的明暗两面,可以增强线条的立体感。

在篆、隶、楷书中,最讲究中锋用笔。

中锋用笔,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因为中锋用笔,行笔的自由度较大,最利于行笔方向的随意变化,又能体现出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侧锋。

多用于行书、草书之中。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气势。

察其用笔,笔杆向一侧倾斜,其锋尖倒向墨线一侧或墨线之外。

它所形成线条的墨象是:

一侧重,一侧轻;

一边实,一边虚,反差较大,对比强烈。

在书法创作中,侧锋不宜多用、滥用。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崇尚朴实平和之美,在书法艺术中也倡导树立这种审美观念,所以,我们还是从用笔做起,把字的每一个点画写得实在些、平和些为好,不要使人产生一种华而不实、剑拔弩张的感觉。

提按。

提,即是把毛笔稍微提起;

按,就是把毛笔稍微按下。

提与按的辐度在毫厘之间,亦在一种意念之间。

笔锋提起一毫,线条就会明显地细一些;

笔锋下按一毫,线条就会明显变粗。

提按用笔在大字行、草书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最为强烈;

而在小字径书法创作中,亦用提按之法,但其行为主要靠意念和感觉的支配来实现。

没有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的书家是不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此法的。

绞转。

这种笔法多用于字的转折处和线条的内部运动中。

一则是为了在行笔中调整好笔锋,达到笔笔中锋或中、侧锋交替互用,并使行笔顺畅;

另一则是为了增强线条的动感,增添线条的内涵。

绞转之法较难掌握,因为这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事,主要是凭书家在书写过程中感情的诱导而发生。

所以,绞转之法运用得自然、得当者,最能抒发书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境,也最能体现出书家的基本功力和审美意识。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用笔方法之外,还有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立锋、卧锋等等诸多用笔方法,这些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也值得书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去玩味。

3、选笔与执笔。

毛笔有大有小,有长锋、中锋、短锋,又有软毫,硬毫、兼毫,各有用场,任君选择。

在写字前必须选定适当的毛笔。

选定毛笔的一般原则是:

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

写行草书宜用软毫、长锋;

写楷书、篆书、隶书多用中锋、短锋和硬毫、兼毫。

我们绝不可用大笔写小字或用小笔写大字。

用大笔写小字,势必会造成用笔不精到,其作品给人有一种粗制烂造之感;

用小笔写大字,由于用笔提按空间有限、摄墨不足,其作品点画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墨的份量较轻,甚至笔毫中的墨就根本不够用,只能用枯笔渴墨干擦,其作品肯定会使人感到有些轻浮单薄或蓬头垢面。

选用什么样的毛笔,有些书家也有自己的习惯,如:

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爱用中锋秃笔,当代书家陈少默先生喜用鸡毫,茹桂先生多用长锋等,他们都能娴熟地驾驭手中的毛笔,写出各具特色、无限精彩的书法作品来,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在选笔上的得当。

在这里,我再说个题外话:

我们从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偶尔也会发现其择笔不当的作品,对之,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和评论。

比如:

于右任先生书写大幅面对联,从书写正文和落款字型偏大或用笔粗糙。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当时条件所致,或其书写时激情勃发,一气呵成,来不急换笔。

像这些书法大家,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一些求书索题者,索书者并不了解书家的用笔习惯,事先准备停当了笔墨纸砚(也许是精笔良纸),而书家又不好推却,只能勉为其难地为其作书,从而形成择笔欠当的现象。

再说执笔问题。

古人云“执笔无定法”,这是一个大概念,事实上这也就是样。

无论是在历代书家中,还是在现代书家中,他们执笔方法有多种多样。

其中有五指执笔法,有三指执笔法,还有满把握笔法;

有的执笔低,有的执笔高,有的执于笔管的中部。

总之,他们都能将笔使得渴得心应手,能写出精美的书法作品来。

但是,执笔还是有原则可循的。

概而言之,执笔宜紧,运腕宜活;

指实掌虚,五指齐力。

修炼到较高境界的书家,其实已经忽略了手中所执的笔,而是自觉不觉地当笔为自己手臂的延伸,在意念中是用我手写我心,达到了心手双畅、天人合一的美妙幻境。

4、用墨与用纸。

如果说,用笔是书法中的“骨法”的话,那么,用墨就是书法中的“肌肤”,两者统一在一气的运化之中。

在我国书法史上,用墨的变革有三个里程碑:

一是颜真卿将孙过庭所谓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在书法创作中达到了极致;

二是黄庭坚在大草中通过用水的方法来体现墨的韵味;

三是董其昌和王铎一方面继承了黄庭坚用水来丰富墨的层次感,另一方面开始以水墨混用和有意无意地使用宿墨,使字的点画在水墨渗化的边缘出现了深黑色的“口子”。

水墨的混用对后世书法创作影响巨大,至今仍教书家们沉醉其中,揣摸不透。

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在用墨上不太注意,他们简单地认为,书法不就是用毛笔醮上黑色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写字嘛!

这种认识可以说是对的,但并不准确到位。

近代书家林散之归纳“墨分七色”,即:

破墨(浓墨点水)、宿墨、积墨、焦墨、淡墨、浓墨、渴墨。

其实墨色不仅仅此七色,应该说有许多种。

这些以黑色为基调的墨色是用什么方法来调节的?

各种墨色的变化和运用又有什么意义呢?

下面,我仅举其一例作以简单说明。

就以破墨为例。

所谓破墨是以水来破的,分水破墨、墨破水和墨中掺水调和三种方法。

水破墨是用毛笔先蘸上浓墨,然后再蘸上适量的清水,趁着墨与水在笔毫上相互渗化交融之际,及时下笔为书,继而水与墨在宣纸上继续渗化和交融,最终所形成的墨象是由淡而浓,字的点画中间色深,而周围有一圈稍淡的渗化均匀的水墨晕痕。

其中色深者似骨,其外色浅者若肉,又好象人们常说的“棉里裹铁”的那种感觉,颇具立体感。

先蘸水后蘸墨,这叫墨破水,在宣纸上所成的墨象也有一种立体感,与前者不同的是由浓及淡,线条的中间色淡,而其外部色深,打破了线条的平面感,给人一种浑圆的视觉感受。

在墨中适当地调和些水,其墨不再是死墨,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层次更加丰富多变,有一股生气,像人的血液在血管中流淌、在整个身体中默默地运动一样。

除了焦墨以外,其它各种墨色都是靠水来调节其色的深浅。

一般来说,作行草书宜用浓墨淡墨;

作篆、隶或写小字适合用焦墨;

作大字榜书常用宿墨或浓墨。

这些用墨方法需要在长期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去探索,去体验。

在书法的用墨上,古今书家有不同的法则和习惯。

北宋时浓墨实用;

南宋时浓墨合用;

元代人墨薄于宋,在浓淡之间;

到了明代,董其昌开淡墨一派,人们称之为“淡墨昙花”;

到了清代,又出现了“浓墨宰相”?

刘镛,用浓墨、焦墨作书。

现代著名书家钟明善,在写大字时,先用清水湿笔,再醮浓墨;

在写小字时,而是先将墨与水调和均匀后再作书,这也可见其用墨之活。

古代人写字前是磨墨的,磨墨,是很有趣味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享乐。

?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宁静的书案上,均匀地磨墨声沙沙作响,砚池中墨花轻翻,浮起细微的泡沫,温暖的书斋中飘着松麝的芳香。

难怪唐代诗人李贺在其《青花紫砚歌》中写道: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宋代苏东坡诗云:

“小窗虚幌相妩媚,令君晓梦生春红”;

元代赵孟?

又有“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

这些美妙的诗句都写出了磨墨的雅趣。

现在人们写毛笔字,大多数都是用的墨汁,不再像古人那样砚墨,这样也好,既省时,又省力,容易买到,很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建议大家最好是用书画墨汁,要用新墨,不要用陈墨或陈积残墨。

书画墨汁中墨粉的颗粒都比较细,且添加有香料,用之写出的字,在宣纸上渗透力强,有较好的固定性。

同时,在书家书写过程中,墨汁所散发出的香气在整个书斋中弥漫,给人营造了一个非常惬意的创作氛围;

这种墨香也会较为持久地吸附在宣纸里,当人们绽开书卷观览赏玩时,依然有一股淡淡的墨香迎面袭来,沁入心脾,这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概而言之,是水丰富了墨色的变化和韵致,是用笔增强了书法线条的节奏和旋律。

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应当对含墨量、浓度与长度间的对应关系,用笔轻重、顺逆间的对应关系,行笔枯涩、缓急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水、用墨的对应关系等予以高度重视、深刻体悟。

在书法作品的用纸方面,我们必须要求用宣纸或其它传统的手工纸。

因为宣纸或手工纸吸水性较强,能较好地吸附和渗化墨汁。

再者,宣纸或手工纸中很少有化学成份,故其寿命一般比现在常用的机制纸要长一些。

从现在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还可以见到一千多年前的纸张,这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在书法创作中,一般是多用生宣,多用白色的宣纸。

但作小楷书时,宜用熟宣,因为熟宣相对于生宣其吸水性较小,不致于点画因墨的渗化而湮水。

虽说书法艺术是以黑白两色为基调的造型艺术,但有时候为了打破作品形式上的单一或渲染特有的气氛,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些色宣、虎皮宣以及有水印花纹图案的特制宣纸。

如某人过寿、完婚或门店开张需要我们作书为祝,选用红色的洒金宣纸是再好不过的了;

如我们给禅房名刹中写字,最好选用上等的佛教黄色宣,更能烘托出神佛的尊严;

再如,我们要写一首咏梅诗,就要有意识地采用一张有梅花水印图案的宣纸,这岂不能更好地渲染书法作品的意境,使书画交融,更见风彩。

5、章法与形式。

作文讲结构,书法讲章法。

章法亦即布局,相对整幅作品而言的。

在书法创作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一个字与周围几个字之间都要有连带顾盼关系,不能“独善其身,各行其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书法是一门黑白色彩艺术,是用墨色的墨线分割白色纸面,而又重新整合画面的一门造形艺术。

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关注在黑色的字的点画上,同时要顾及白色的空间视觉感受,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

一般来说,楷书作品的章法,多采用界格书写,分有行有列、有行无列,分字距小、行距大或字距行距相等;

大篆、行书、草书,则以有行无列、无行无列多见。

这些特点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临帖中多加留心。

此外,在行、草书创作中,我们要灵活自然地运用笔墨,在用笔的轻重强弱、用墨的浓淡枯润、布局的疏密以及行笔的快慢等方面多加变化,以之显示出作品笔意的节奏感和旋律来。

书法作品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我们常见的有条幅、中堂、对联、横幅、长卷、扇面、册页、书扎等,在条幅中又有多条屏,在中堂中包括斗方。

在书法创作中,要根据不同需要,做到形式多样。

如今大多数人还是采用由右到左,从上到下的书写形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在横幅作品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由左到右的现代的书写形式,只要整体章法布局和谐,这也无可厚非。

但此类作品在落款时,一定要搞清上款与下款的位置,不能出笑话。

6、落款与用印。

书法作品的落款和用印是其整体章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书法家只注重作品主体内容的书写完美,而轻视了落款和用印。

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书法作品,主体内容写得很好,而其落款和用印显得有些草率,使人产生不和谐的感觉,甚至有些作品的落款和用印对整个作品造成了损伤,这种损伤使人难以挽救,甚觉惋惜!

有较高素养的书家在落款和用印上是非常讲究的,甚至他们在创作前打腹稿、打草稿时,就将落款和用印纳入了整体创作构图中。

一般来说,书法作品的落款文字分上下两款,上款要署明赠予者的姓名、尊称、礼语等,下款署明书者的姓名、字号、创作时令、地点以及名章等,其文字内容和书写格式一定要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

落款字体不宜与正文字体反差太大。

如正文为楷书,其落款宜为行楷;

正文为草书,其落款可选用行草;

篆书、隶书的落款用楷书、行书较好。

落款字径的大小要与正文字径大小搭配和谐,最忌诲者为落款字有霸气、有野气。

应当是在正文书法中见作者的性情,而在落款文字上窥视作者的功力和治学的严谨态度。

用印的大小与落款文字的字径相仿佛,不可署小字款而用大印章,落大字款而用小印章,印文风格要与落款文字的风格基本一致。

在作品首行第一、第二个字间的右侧常盖闲章,此谓起首章;

较长竖幅作品首行中部的右侧常盖腰章,下部亦有盖压角章的。

下款署名后则盖作者名章。

下款亦有同时加盖两个印章的,按照常规,第一个印章多为作者字号或斋号,多为阳刻文字,第二个印章则为作者名章,多为阴文。

两个印章的间距一般为一印章距离,或与落款字的字距相同,两个印章并用,前者为阳文,印面镂空,印文以线为主,空灵疏朗,后者红底阴文,以面为主,显得厚重,使人产生一种“底盘较重”的稳定感。

盖印时一定要认真,醮印泥要轻,盖印时要加力重按,用力均匀,这样盖出的印才清晰醒目,能给作品平添“画龙点睛”一样的美感。

此外,我们一定要用书画印泥,坚决不能用常见的办公印泥,因为,办公印泥中多含化学成份和油质,对宣纸有损伤,也易油渍污染,对而后作品装裱与保存造成不利影响。

人常说:

“饰不过三”,除作品构图特殊需要外,书画作品用印也不宜太多,多则乱,多则俗!

7、书法艺术的创作意象与创作意识。

中国汉字从古文发展演变到隶书之后,也就是发展到方块形文字之后,越来越远离了象形的成份,而走向了抽象的境界,同时,书法家面对这种抽象的方块文字,有了更加宽广的意象创作空间。

有些书家写一个草书“龙”字,就会将心中想象的一条云中飞龙的形象用笔墨表现出来;

有些书家写出的“黄河”二字,使人通过作品仿佛看到了壶口瀑布,奔流直下……我们在创作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

雪》书法作品时,不妨先想象毛泽东当时站立在高塬崖畔,傲视一望无垠的冰天雪地、旁若无人、雄视天下的情景,在这种意境下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便会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意蕴。

我们在创作大字书法作品时,应想象到自己置身于高山之巅或太空之中,在这种意境下写出的字才能达到气势磅礴,耐人寻味。

有些书家在创作之前喜欢饮酒,在微醉的状态下,抛开了客观物象对自己创作意识的影响,飘飘欲仙,似梦似幻,为所欲为,放浪形骸,这时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有一种令作者本人事后也难以置信的逸气和神奇,真是妙不可言!

难怪怀素会有“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的狂颠之举。

这就是“酒”壮了书家的胆,是“酒”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

古人有言“玉壶买春”,他们把“酒”比作“春”,像春天一样使万物充满了无限生机!

说来说去,归根结底,书法创作主要是意识层面的行为,如同古人所说的那样“书者,神彩为上,形质次之”。

每当书家进入创作状态时,就不再斤斤计较如何用笔,如何结字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了,而重在抒发情感,重在对创作过程的心理体验!

8、书品与人品。

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内容颇丰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写字,而是做学问,做人。

因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始终贯穿着“儒、释、道”三大文化的哲学思想,它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是“与人为善,清静无为”,是“中庸和合,道法自然”,更是“以人为本,自强不息”。

所以,许多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首先是一个学问家;

亦有许多学问家,虽然他们在书法学习上没有花费多少功夫,但能写出精彩可人的书法作品来。

这正是这个道理。

宋代的秦桧、元代的赵孟?

、明代的王铎,他们在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堪称独树一帜的大家,但由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因素的影响,秦桧所创的书体并没有以“秦体”誉之,而称作“宋体”,赵孟?

和王铎只因身为二臣,即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桩”上,受人卑视,难以获得历史的“正名”!

直到如今,我们是否还记得湖南有一位已被处决了的大贪官---胡长清,他的字写得也很不错,曾给当地许多知名企业、商场等公共场所题书牌匾,从中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也获得了数百万元的“润笔费”,后来人们把这笔收入称作“灰色收入”,到了东窗事发、身败名裂时,曾一度在长沙兴起了“铲字”现象,所铲的当然是胡长清的字了。

当今,有一些著名书法家,字写得当然很好,有许多人喜爱,但是,当爱好者报以对艺术挚爱的、虔诚的心情上门索求墨宝时,时常会遇到书家本人所造的“天价照壁”,只能碰壁而归(当然,有的书家是不堪应索之劳,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是否深刻地思考过“艺术”是孤芳自赏的,还是为大众服务的?

艺术是用来求名求利的,还是继承和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的?

当代著名书法家张兴斌先生,被人们誉为“德艺双馨”的书法家,他曾对我说过:

“一个书法家一天能给人写多少幅字?

一生又能写多少幅字?

中国有十三亿人,世事大得很!

”。

于右任先生晚年,每天要写五十幅字,一生中创作出了数以万计的书法作品,大多数都散了人,到如今拥有于右任书法真迹的人有几个?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如今,我们时常还会遇到一些走江湖的书家,他们并不是以书会友,弘扬祖国文化,而是唯利是图,动辄就侃侃而谈,炫耀自己的书法作品有如何如何好,有多么多么珍贵。

有的甚至枉费心机,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利用电脑合成技术,使其与高层领导、艺术大师合影,其目的还不是为了“自我吹捧,自作广告”,我们称这类人为“书法骗子”、“艺术混混”!

“德艺双馨”这个桂冠,不是随便可以戴在任何人头上的,它需要以人格和品德为衡量标准。

所以,我们从事书法艺术的人们,都应以人格和品德为起点,作书先学作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赢得社会公正的品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