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0571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袁崇焕其人Word文档格式.docx

“主守而后战。

”熊廷弼跃然喜。

注意,袁崇焕是和熊廷弼观点一致的是“主守而后战”的。

兵部尚书经略高第上任后,认为关外必不可守,力主尽撤宁锦之兵于山海关。

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给袁崇焕力拒,袁崇焕亦力争不可。

事见《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

高第不听,仍令马世龙撤宁、前二城之兵。

(《孙承宗年谱》),袁崇焕说“我为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

必不去”(《边事小记》)高第只得尽撤锦州右屯松山杏山大小凌河等处兵马,弃粮粟尽十万余石。

十二月,袁崇焕升任按察使,仍主事宁前。

(《督师纪略》)

二、宁远大捷和拒救朝鲜及建魏忠贤生祠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后金兵渡辽河。

右屯守将周守廉逃,松山等处守将左辅亦烧毁粮储庐舍而退。

(《东华全录》)。

袁崇焕闻之,与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集将士誓守宁远。

(《三朝辽事实录》)。

又传令通知前屯赵率教,山海关杨麟有宁远之溃兵皆斩。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至宁远,自称率军三十万,迫令袁崇焕投降。

后金攻城,袁崇焕等宁远守军以火器拒之。

“自辰至晡,杀三千人,敌少却。

二十五日佟养性督阵攻西门,势更悍,先登,益众。

敌俱冒死力攻,城中卫之如前,击杀更倍于昨”(《明季北略》)“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

而大炮以封,今所称‘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者,职所首取四位中之第二位也。

”(《徐光启集》,卷四,《练兵疏稿二》)“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

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

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石匮书后集》)

努尔哈赤自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

此战史称“宁远大捷”,也是袁崇焕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七日,复设辽东巡抚,袁崇焕为之。

叙功,加袁崇焕兵部右侍郎,荫千户。

袁崇焕三疏辞之,不许。

在辽东巡抚任上,袁崇焕加入了请立魏忠贤生祠的行列,还是较早的一批。

大学士韩爌等本云:

“史永安、张凤翼、袁崇焕……。

以上六人,亦俱建祠,但与诸奸宜减等论。

”从这件事看,袁崇焕有投机的倾向。

总兵满桂、赵率教交恶,袁崇焕袒护嫡系赵率教,而经略王之臣袒护满桂,自此经抚不和。

努尔哈赤伤重死,袁崇焕遣使者吊唁,后金皇太极趁机遣使回复,谋求议和。

这是袁崇焕议和的开始。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召回经略王之臣,关内关外之事尽付袁崇焕便宜行事(《三朝辽事史录》)。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一面遣使与袁崇焕议和,一面派大将阿敏出军征朝。

史称“丁卯之役”。

(《东华全录》),十四日,克义州,分兵攻打毛文龙东江铁山部。

毛文龙遁入云从岛(《三朝辽事实录》)。

朝鲜和毛文龙告急,朝廷命袁崇焕发兵援助,并拣轻兵捣巢,袁崇焕上疏无虚可捣,拒不出兵。

这是袁崇焕与毛文龙产生矛盾的起始。

而“丁卯之役”战况正激之时,就发生了在宁远、前屯两地为魏忠贤修建生祠的事情,《大明熹宗实录》记载“蓟辽总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送魏忠贤生祠”。

所以说,为魏忠贤建生祠有政治投机的倾向。

三、宁锦大捷

天启七年(即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后金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藉口,亲率数万军队,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

十一日,后金军将锦州城包围。

明军撤入锦州,凭城固守。

后金兵攻城数日,伤亡惨重。

 

十六日,袁崇焕派人送给守城将领纪用、赵率教的书信被后金兵截获,内称“调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关,蓟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后所兵俱至宁远。

各处蒙古兵,已至台楼山”云云。

皇太极信以为真,即收缩围锦兵力,聚集于城西,以防明援师。

至二十六日,后金军已围城15日不克,人马疲惫士气低落。

二十七日,后金军分兵为两部:

一部继续留驻锦州,在锦州城外凿三道濠,加以包围;

另一部由皇太极率领官兵数万,往攻宁远。

朝廷为确保宁远,不允许袁崇焕亲自率领援兵,前往救援;

而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驰援锦州。

二十八日,辽军与后金军在宁远城,展开激烈的攻守战。

袁崇焕列重兵,阵城外,背依城墙,迎击强敌。

皇太极欲驰进掩击,贝勒阿济格也欲进战;

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劝上勿进,甚力”。

天聪汗皇太极对于三位大贝勒的谏止,怒道:

“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

今我攻锦州,又未克。

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

明辽军与后金军在宁远城外展开激战,明总兵满桂身中数箭,坐骑被创,尤世威的坐骑也被射伤;

后金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及瓦克达俱受伤。

两军伤亡惨重。

袁崇焕亲临城堞指挥,“凭堞大呼”,参将彭簪古以红夷大炮击碎八旗军营大帐房一座,其他大炮则将“东山坡上奴贼大营打开”,后金军伤亡重大。

后金贝勒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和第四子瓦克达俱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

蒙古正白旗牛录额真博博图等也战死。

二十九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率军撤离宁远,转攻锦州。

先是二十八日,当后金兵在宁远城下激战之时,锦州的明兵趁后金军主力西进、势单力弱之机,突然大开城门,蜂拥冲杀出来,攻向后金大营,予敌一定杀伤。

稍获初胜之后,迅即撤退回城。

后锦州战报送到皇太极手里,他感到腹背受敌,不得不迅速从宁远撤军。

六月初三日,皇太极向锦州城发起进攻。

初四日,皇太极攻城不下,遂命撤军回营。

明总兵赵率教疏报:

此役后金兵伤亡“不下二三千”。

明镇守太监纪用奏报:

“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

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初五日,凌晨,天聪汗皇太极从锦州撤军。

初六日,辽东巡抚袁崇焕上《锦州报捷疏》。

此战史称“宁锦大捷”,这是袁崇焕军事生涯的又一辉煌一页。

注意,袁崇焕指挥的两次大捷都是守城防御战,这是和袁崇焕“先守后战”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

四、平台召对与擅杀毛文龙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七月袁崇焕入都,十四日明思宗召见平台。

袁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并疏陈方略,袁崇焕奏曰“以臣之力治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

一出国门,便成万里。

嫉能妒功夫岂无人?

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

(《崇祯纪事》)二十四日崇祯赐崇焕尚方宝剑,便宜行事。

袁崇焕的权力达到顶峰。

袁崇焕拿到尚方宝剑的第一件事是擅杀大将毛文龙。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五月二十五日自北汛口开洋出海,二十八日泊毛文龙驻地双岛。

六月初五,以“十二大罪”矫诏杀毛文龙。

明思宗置不问。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军数万绕道蒙古,避开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防区。

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连陷遵化、三屯营,京师震动而戒严,诏令各路兵马勤王。

蓟辽督师袁崇焕对后金此举,已有所料。

认为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

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威胁北京。

但是,袁崇焕的两次上疏,都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派出的援军也被遣回。

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

五、入口之战

先是,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往山海关,途经中后所,得报后金军已破大安口。

袁崇焕做出以下防御部署:

其一,严守山海关。

其二,严守京师要道。

其三,严守京畿地区。

袁崇焕一面进行总体部署,一面阻截后金军南进,其措施是:

第一,遵化阻截。

十一月初四日,赵率教率援军至遵化城外,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等所部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误入埋伏,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

赵率教战死,袁崇焕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将,失去了救援京师的最佳时机。

当日,后金军进攻遵化城。

后金军进攻遵化东面的三屯营,初七日,后金军破三屯营。

明朝丧失了将后金军堵在遵化的机会。

这时,袁崇焕亲自带领九千兵马,急转南进,实施其第二步想法:

就是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

第二,蓟州阻截。

袁崇焕于十一月初五日,督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

至此,袁崇焕在关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到关内,誓死保卫京师。

初十日,袁军驰入蓟州。

袁军在蓟州阻截,“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崇祯长编》卷二八)。

皇太极没有同袁崇焕军队硬碰,而是从东北方向通过顺义往通州进发。

这样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又落空了。

第三,通州阻截。

通州离北京只有40里,袁崇焕紧急率领军队往通州进发,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通州。

十二月初一日,皇太极军队已接近通州,他揣测到了袁崇焕的军事意图,不打算在通州跟袁崇焕决战,而是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北京。

这样,袁崇焕在通州拦截的军事意图又落空了。

虽然袁崇焕决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堵塞八旗军入京师之路。

但是,袁崇焕设计的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焕在河西务举行军事会议,议商进取。

副总兵周文郁说,未奉明旨,不宜入京。

袁崇焕说:

“君父有急,何遑(闲暇)他恤?

苟得济事,虽死无憾。

”(事见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河西务会议之后,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行120里,由间道急奔,抢在皇太极之前,于十九日抵达北京外城广渠门外。

其实,袁崇焕统兵入蓟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而他竟然毫无察觉。

同时,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率兵,也来到北京城德胜门外扎营。

第二天,保卫京师的战斗就打响了。

京门初战首先在德胜门外打响,城外明军,主要是大同总兵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的勤王部队,另外参加战斗的还有城上的卫戍部队。

德胜门之战:

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托、杜度、萨哈廉等,统领满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向满桂和侯世禄的部队发起猛攻。

后金军先发炮轰击。

发炮毕,蒙古兵及正红旗护军从西面突击,正黄旗护军从旁冲杀。

后金两军冲入,边杀边进,拚搏厮斗,追至城下。

城上明军,奋勇弯弓,又发火炮,轰击敌军。

不久,侯世禄兵溃,满桂率军独前搏战。

城上明兵,发炮配合,但误伤满桂官兵,死伤惨重。

满桂身上多处负伤,带败兵一百多人在城外关帝庙中休整。

第二天,守军打开德胜门的瓮城,供满桂的残兵休养。

就在德胜门之战的同一天,广渠门也发生激战。

广渠门大战,九千关宁铁骑血战数万八旗军及蒙古兵,自巳(巳正10时)至酉(酉正18时),炮鸣矢发,激战8小时,转战10余里。

战斗中,一敌军抡刀砍袁崇焕,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

莽古尔泰箭如雨下,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由于袁崇焕身先士卒,拼死力战,关宁铁骑倍奋砍杀,莽古尔泰军被击败。

袁崇焕部将直追敌军至运河边。

敌军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

此一战,关宁铁骑杀敌千计,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

关宁兵亦伤亡数百。

这一役之后,清兵众贝勒开会检讨。

皇太极的七哥阿巴泰按军律要削爵。

皇太极说:

“阿巴泰在战阵和他两个儿子相失,为了救儿子,才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作战,然而并不是胆怯。

我怎么可以定我亲哥哥的罪?

”便宽宥了他。

可见这一仗清军败得很狼狈。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又用乡导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潜往海子,距皇太极军营里许,四面攻打,皇太极军大乱,随移营出海子。

至此,北京保卫战惨胜。

六、含冤被斩及功过评说(上)

明思宗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的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

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口占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当时“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

顷间肉已沽清。

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

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事见《石匮书》)

老百姓太易愚弄,崇祯帝太过刻薄寡恩!

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

袁崇焕死得太惨!

袁崇焕死后留下了几个问题:

首先,袁崇焕是不是内奸?

其次,袁崇焕是不是存在“资敌”问题?

其三,袁崇焕是不是有权杀毛文龙?

该不该杀毛文龙?

其四,袁崇焕有没有引敌入京的不臣之心?

以上四个问题,就是袁崇焕问题的关键。

袁崇焕是不是内奸?

这个问题,我相信连崇祯帝自己也不相信。

只是崇祯是一个死要面子的皇帝,被皇太极兵临城下,丢尽了面子,找袁崇焕泄愤而已。

看袁崇焕虽然始终主守、主和,但是与后金军屡屡死战,其志甚明。

特别是北京保卫战,袁崇焕死战保护京城,身被数创,力战不退。

哪有这样的内奸。

可以怀疑袁崇焕的才能,也可以怀疑袁崇焕的方略,但是不能怀疑袁崇焕对大明王朝的忠诚。

袁崇焕和他的前任熊廷弼是东北诸将中下场最惨的两位统帅,熊廷弼处死还要传首九边,袁崇焕更是身遭极刑死无完尸,这充分看出朱家皇帝家传的刻薄残忍,因此后来清王朝以大加褒扬熊廷弼、袁崇焕二将而显现朱明王朝的失德,真是击中了要害。

袁崇焕是不是存在“资敌”问题?

这是指与蒙古插汉部的交往。

史料记载:

帝曰:

“插汉意不受抚,何如?

”(象乾)对曰:

“当从容笼络。

”帝曰:

“如不欵,何如?

”象乾密奏语不尽闻。

帝善之,命往与袁崇焕共计。

象乾请发抚赏银五万两。

这里看到,决策的是皇帝,袁崇焕只是奉命执行。

而且袁崇焕后来卖米也是崇祯帝许可的:

“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

从这件事看,崇祯帝就是一个文过饰非,善于诿过臣下的皇帝。

袁崇焕资敌的罪名不成立。

七、“反间计”的神话及南明的平反

最后说说“反间计”和袁崇焕的平反问题。

皇太极设反间计见诸正史,《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

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具体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世传皇太极捕捉了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

明思宗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云云。

《明季北略》的记载就更生动了:

“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

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

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

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

‘知道了,多谢袁爷。

’又佯惊云:

‘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

’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

珰归,上其事。

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

这样的事情太富有故事性,完全就是《三国演义》“蒋干中计”杀蔡瑁张允二将的翻版。

这个太监又不可考,完全可以看做是清廷为丑化明王朝而设计的政治谎言。

乾隆朝,清廷大加褒扬被明思宗屈杀的熊廷弼,誉之为“旷世奇才”;

同时出现了反间计杀袁崇焕的故事,两件事联系起来看,清廷的用心显而易见。

所谓正史就是这样不可信。

其实,南明小朝廷已经多次为袁崇焕平反。

据钱海岳的《南明史》记载了南明政府对袁崇焕的三次平反,层次不断提高。

第一次:

(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弘光帝)《登极恩诏》……又复袁崇焕、赵光抃原官。

第二次  

弘光元年二月,(安宗)予袁崇焕、王在晋祭葬。

第三次

昭宗(永历帝)以邝露言,谥袁崇焕“襄愍”。

“襄愍”解释为:

“甲胄有劳曰襄”(见《正义.谥法解》);

“佐国逢难曰愍”(见《经世大典.臣谥》,刘熙曰:

志义未究,遇难而死,可悯惜者也,故曰愍”)。

用来表扬有军功但蒙冤遇害的大臣。

崇祯为熊廷弼平反后,赠给的谥号,也是“襄愍”。

这是永历帝替明思宗认错,以挽回人心了。

可惜太晚了。

袁崇焕被杀肯定是冤案,但是袁崇焕杀毛文龙也是冤案。

袁崇焕功在社稷,但是他绝对没有史学家们宣传的那样光明磊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