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0750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专业基础课:

至少两门,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选修。

2、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选2门)

(1)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20学时1学分

(2)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应用30学时1学分

(3)科研方法学20学时1学分

除专业课外,均由学院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学习,第二学期进入临床后由各专业点组织专业课教学,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第二学年未结束。

(二)临床能力训练

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

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能。

(2)掌握本专业基本实验诊断、方法和技术,内科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教学等技能。

2、轮转安排:

本阶段为二级学科基础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科室。

培训方法为在检验科范围内轮转,并参加相关科室的专业查房和科巡诊。

轮转专业:

临床常规检查4个月(门诊2个月,病房2个月),临床化学检验5个月,临床免疫学检验5个月,临床血液学检验6个月(包括输血1个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5个月,急诊检验3个月。

选择参加专业查房和巡诊的科室为感染病房、消化病房、肾内病房各2个月。

必要时可结合与检验项目有关的科室参加查房。

三年共要求参加查房20次,参加科巡诊4次。

论文答辩及考核2个月。

临床常规检查

4个月

临床化学检验

5个月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输血)

6个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急诊检验

3个月

内科学(传染病、消化病房、肾内病房)

论文答辩及考核

2个月

3、轮转要求:

各科室轮转时,由各轮转科室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签署意见。

临床检验诊断学各三级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轮转要求

临床基础检验专业

1、学习项目:

掌握: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毛细血管、静脉采血技术、不同抗凝剂的选择)。

手工法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检查,各项血液分析参数的应用及结果解释;

临检血细胞分析的质控与作图。

血涂片的形态学检查,包括感染、中毒等血象的变化;

疟原虫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网织红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尿液的理学、化学检查与沉渣镜检,泌尿系疾病的尿液检查特点及鉴别诊断、尿妊娠试验。

尿液24h蛋白及糖定量,乳糜尿检查,本周氏蛋白检查,Addis计数,含铁血黄素检查。

尿液自动分析仪应用及结果解释。

大便外观描述及显微镜检查,消化道疾病的粪便特点及鉴别诊断,便潜血。

脑脊髓液外观、颜色、透明度、蛋白、糖、氯化物测定,细胞计数与分类,不同神经系统疾病脑脊髓液的鉴别诊断。

浆膜腔积液外观、颜色、比重、蛋白检查及细胞计数与形态,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了解:

尿液质控。

2、理论知识:

掌握

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生理及病理性变化特点;

尿液中可溶性成分、可见成分的生理及病理变化特点;

血液、尿液、粪便以及其他体液等常规检查项目的原理、方法、方法学评价和临床意义。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尿自动分析仪的设计原理、结构和使用注意事项。

3、基本技能

手指和静脉取血,721分光光度计校准,自动血球计数仪校准、操作、保养和维护,血细胞直方图分析,自动尿液分析仪校准、结果分析、操作与保养,尿折射仪的使用。

渗透压仪和尿沉渣自动分析仪的原理和使用。

临床血液学检验专业

正常血细胞形态辩认及正常骨髓细胞分类计数。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过氧化物酶、特异性酯酶、非特异性酯酶、糖原、碱性磷酸酶及铁染色等)。

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检查:

各类贫血,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类白血病反应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实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蔗糖水试验、酸溶血试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血红蛋白A2测定、血红蛋白F测定、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粘稠度(全血及血浆粘度)测定、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小板粘附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测定。

血清冷球蛋白测定。

止血与凝血障碍性疾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查: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部分活化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测定(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三P)等。

少见类型血液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癌的骨髓转移、骨髓纤维化及类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等)的实验室诊断。

甲襞微循环测定。

单一凝血因子活性测定、血浆纤溶酶原、α2-抗凝血酶Ⅲ、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

白血病免疫分型、淋巴细胞表型分析等。

血细胞发育理论,血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变化,各类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和鉴别要点,白血病的MICM分型理论及临床应用,止血与血栓的理论,血小板功能障碍及各种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凝血仪设计原理,发色底物法与浊度法测定凝血因子的方法学特点。

血液流变学的理论及检查结果分析,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及各参数的意义。

骨髓涂片、各种细胞化学染色和结果分析

凝血仪、血小板粘附聚集仪、血液粘度仪等的使用、维护与保养。

血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白血病的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检查;

白血病染色体检查;

血小板粘附聚集仪的使用、维护与保养;

血液黏度仪的使用、维护与保养。

临床化学检验专业

各种生化标本(血、尿、脑脊髓液、体腔液)的采取,保存与处理。

各种生化试剂配制(称量、pH校正、配制、保存)。

自动生化仪的操作。

生化质控图绘制X、SD、CV计算。

丙氨酸氨基转称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B(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淀粉酶(Amy)、酸性磷酸酶(ACP)、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尿素(Urea)、尿酸(UA)、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葡萄糖(Glu)、钾(K)、钠(Na)、氯(Cl)、二氧化碳(CO2)、钙(Ca)、镁(Mg)、磷(P)、铁(Fe)、血氨(NH3)、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血浆蛋白电泳等项目的测定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ApoB)、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微量白蛋白(mAlb)、脂蛋白(a)[LP(a)]、α1-微球蛋白(α-MG)、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LA)、前白蛋白(AB)、糖化血清蛋白(Fruc)、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β羟基丁酸(BHB)、心肌肌钙蛋白T或I(TnT或TnI)、四型胶原(Ⅵ-C)、离子钙、转铁蛋白(TRF)、各类激素的测定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同工酶电泳、脂蛋白电泳及高脂血症分型。

基因诊断基本原理、PCR技术。

疾病状态下三大代谢的病、生理改变及其代谢物在相应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理论及失衡的判断。

肝、肾、胰腺功能检查及心肌损伤检查的实验项目及临床应用;

所有生化检查项目的方法学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和方法学评价。

血清酶学理论,酶动力学法测定相关理论,实验设计及方法学评价。

代谢物酶法及化学法测定相关理论及实验设计,方法学评价。

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和质量控制的理论及应用。

血液气体分析与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

小儿及妊娠妇女的生理代谢激素改变及有关临床意义;

某些疾病与遗传表型的关系及有关研究动态;

激素代谢与调节及其相关疾病。

分析天平、pH计、离心机的使用;

自动生化仪的校准、操作、保养、检测项目校准;

生化室内及室间质评方法与数据分析、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

肝功能试验、肾功能试验、心肌损伤检查、糖代谢检查、脂代谢检查、电解质测定、血清蛋白电泳操作及其结果分析。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程序设计;

各种生化试剂配制(称量,pH校正,配制,保存);

脂蛋白电泳及高脂血症分型;

PCR的理论及PCR仪的应用;

自动电泳分析仪的应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专业

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测定(HbsAg.HbeAg.HbeAb.HBcAb)、甲肝、丙肝、和戊肝病毒抗体测定。

免疫球蛋白测定(IgG.IgA.IgM.IgD.IgE)。

补体测定(C3.C4)、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甲胎蛋白(AFP)、梅毒血清学检测(RPR.TPHA)。

血清肥达氏反应、外裴氏反应、冷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布氏杆菌试验、囊虫抗体E1A法测定、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检测。

弓型体抗体、风疹抗体、CMV及EBV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

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

酶标仪的使用。

速率散射比浊测定仪的使用。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CA15-3,CA19-9,CA12-5,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

κ轻链,λ轻链。

微粒子荧光底物酶免分析仪。

过敏原检测仪。

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与抗原分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抑制。

免疫细胞的发育及功能。

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调节、遗传控制。

各型变态反应。

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庭。

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

MHC的分子遗传学。

淋巴因子的功能。

自身免疫病、免疫增殖病、免疫缺陷病及移植免疫的相关理论及特殊检查。

临床免疫分析的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方法及数据分析;

免疫原及抗血清的制备,效价测定的方法;

酶免实验、荧光免疫实验、凝集实验的原理,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全自动酶标仪的原理、操作、维护与保养。

速率散射比浊测定仪的原理、操作、维护与保养。

免疫电泳技术。

固相酶免测定的试剂制备,最适工作浓度的选择及方法的标准化。

全自动微粒子酶免分析仪。

免疫细胞的分离技术。

淋巴细胞计数与功能检测。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感染免疫、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免疫功能等有关的特殊试验。

全/半自动免疫分析仪(速率散射比浊仪、微粒子荧光底物酶免疫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校准、规范操作、维护与保养。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专业

1、学习项目

各种染色法(革兰、抗酸、美兰、复红、墨汁)、悬滴看动力。

各种标本的采集、培养及检验程序(血、脑脊液、痰、尿、便、胆汁、脓汁、胸腹水、分泌物)。

各种细菌的培养及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微球菌属,A、B、D、群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卡他、淋病奈瑟菌,嗜血流杆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棒状杆菌,枯草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克雷伯菌,哈弗尼亚菌属,变形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普罗非登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嗜麦芽黄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弧菌属,产碱杆菌属,肝杆菌属,分枝杆菌属)。

药物敏感试验(K-B法、MIC法)。

编码鉴定系统使用方法。

荚膜、芽胞、细胞壁、鞭毛染色,阿伯尔染色法,异染颗粒染色。

产气荚膜杆菌、爱德华菌属、耶尔森菌属、其它非发酵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的分离鉴定。

厌氧菌。

PCR在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耐药基因、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检测中的应用。

支原体、衣原体分离及鉴定。

各类细菌的生理、遗传、变异、形态学、致病性及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细菌的生理学分类。

各类细菌检查的流程及质量控制。

病毒的分类、特点、遗传变异和致病性。

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判定指标、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细菌药敏试验的方法、原理、结果的解释和影响因素,体液抗生素浓度与杀菌水平。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现状。

真菌、放线菌的分类、特点和致病性。

各类细菌检查的实验方法、流程及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查标本的采集与评价、各种染色方法。

各种培养基制备。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药敏试验。

血培养仪、CO2培养箱及厌氧培养的操作。

细菌鉴定仪的使用。

微生物实验室及各种微生物标本的消毒、灭菌规范操作,感染防护用具使用。

病毒的分离培养及PCR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真菌的培养和鉴定。

厌养培养的规范操作

实验动物取血。

临床输血专业

1、学习项目

ABO血型及Rh血型鉴定方法。

交叉配血和发血。

血库采血技术与血液保存。

抗人球蛋白介质配血。

新生儿溶血病检查。

夫妇免疫性抗体筛查。

同种免疫性血型抗体测定。

红细胞血型的发生及相关理论。

白细胞血型中关于HLA的理论及其在器官移植配型中的意义。

新生儿溶血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同种免疫性血型抗体产生的机制。

成分输血的意义及适应症。

献血员的健康筛查、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

采血技术和血液保存。

抗人球蛋白介质和酶介质配血。

·

血液成分分离技术。

相关学科

感染病房:

理论知识:

掌握发热待查的检体、鉴别诊断;

细菌耐药性结果分析与临床抗生素应用,

熟悉发热待查的发病机理、了解发热待查的可能病因,治疗方案。

临床技能:

掌握骨髓穿刺、胸膜腔穿刺;

熟悉物理降温方法。

消化病房:

掌握溃疡病、肝硬化的基础理论

掌握腹膜腔穿刺、十二指肠引流,熟悉纤维胃镜、胃息肉电切,了解乙状结

肠镜、B超(肝胆胰脾)

肾内病房:

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功能衰竭基础理论;

掌握各项尿液分析结果与病情轻重、疗效、预后的关系。

熟悉活检、B超(肾)。

(三)教学能力训练

协助上级老师指导本科实习医生,参加临床示教及临床讲座,临床教学工作的时间不少于40学时。

(四)科研能力训练

查阅中外文专业文献20~40篇,写出质量较高的综述一篇。

学习临床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及论文写作方法,完成学位论文(密切结合本专业的临床科研论文)一篇。

可酌情协助参与导师或科室承担的科研课题,但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及参与较多的实验室工作。

三、考核:

(一)学位课程的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一般在入学第一学期末全部结束。

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成绩学位课程70分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合格。

专业课学习结束,由研究生部按二级学科统一组织考试。

(二)转科考核

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各科的轮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出科时必须进行转科考核,由轮转科室指导小组考核按本学科领域要求对研究生进行轮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工作的能力。

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有一科补考不合格或累计有两科补考者不能申请专业学位。

转科总评成绩达到70分为合格,其成绩作为临床能力训练平时成绩的依据,在毕业考核中占30%的比例。

具体考核办法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暂行规定》。

(三)毕业(结业)考核包括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手术或技术操作)等进行严格的综合考核和考试。

临床能力考核由考核答辩委员会组织。

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年的第一学期末(即当年的12月份)。

学院按学科、专业组成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委员会(简称考核答辩委员会),由5位以上具有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学专家组成,其中应包括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2人,主席必须由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正高职专家担任,校外专家为1~2人。

考核答辩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等做出综合评价。

四、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全部要求后,毕业(结业)考核合格,本人提出答辩申请,经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点初审、临床教学医院审核同意,报学院研究生部备案,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五、指导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科室统一管理、科主任负责、导师组集体指导的方式。

成立指导小组,负责临床能力训练指导和考核,由指导小组负责人指定专人(责任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训练和学位论文(含文献综述)等具体工作。

附:

专题讲座题目

序号

题目

主讲人

时间

1

止血凝血研究的进展

第一年

2

流式细胞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第二年

3

微生物学检验进展

4

免疫学检验进展

5

生物化学检验进展

6

实验室质量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