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0948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试题Word下载.docx

_______________地点:

_______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____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诗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3.

(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

(3)自我排遣的旷达。

《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种因仕途的失意而落寞与悲伤,但更多的是自寻解脱的旷达与乐观。

________________借景抒情。

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

⒈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于:

⑷盖竹柏影也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简答题: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2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4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5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

“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一、填空: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

,地点:

,人物:

、,事件: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8、第二段可概括为:

9、本文的点睛之笔:

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的特点。

11、全文以“”为线索,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

12、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6、唐宋八大家指——指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念无与乐者()2、盖竹柏影也()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相与步于中庭()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月色入户()7、欣然起行()8、怀民亦未寝()

9、水中藻荇交横()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四、选择题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

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7)、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

A范仲淹《岳阳楼记》B欧阳修《醉翁亭记》

C柳宗元《小石潭记》D陶渊明《桃花源记》

(8)、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何有于我哉B.达于汉阴C.责任重于泰山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五、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

他们有什么特点?

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八、“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九、文中“何夜无月?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十、“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十一、结合苏轼是两首词《水调歌头》《江城子》谈谈其创作风格?

十二、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

答:

(1)。

(2)。

(3)。

(4)。

十三、文中第三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请参照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闲人”的含义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极力主张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本文即写于此时。

十四、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十五、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情感,意思对即可)

十六.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十七、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十八、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十九.文中“何夜无月?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练习卷

一、文学常识填空:

(11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代文学家,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这篇短文对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他表面,但内心却隐含着仕途失意的之情,透露出的特殊心境。

二、重点词语解释:

(47分)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怀民亦未寝4、盖竹柏影也

三、语段阅读:

(42分)

①元丰元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

③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1.本文是一篇描绘月色的小散文,文中描写月色的文句有三句,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出,并翻译文中正面直接描写月光的一句是,侧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均采用的修辞。

2.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本文是以顺序来展开描述的。

3.①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交代了;

②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③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的人,“吾两人者”是指和。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闲”?

6.“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7.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

下列苏轼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8.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9.请仿照“他是一轮明月,大公无私地播洒光明”的句式,按要求填空:

(1)他是一条河流,。

(2)他是,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3)他是,。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

"

不足恨,今还卿③。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

如恺许比⑤,甚众。

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

①舆服:

车辆、冠冕和服装。

②铁如意:

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

③卿:

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

④条干:

枝条树干。

⑤如恺许比:

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

⑥惘然:

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2)世罕其比()

(3)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2、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_____

(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记承天寺夜游

(山东枣庄卷)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

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浙江衢州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处无松柏?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湖北荆州卷)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