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1344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情调研Word文件下载.docx

近年来,即墨市委连续围绕大棚生产派驻工作组,对大棚无公害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提供相关服务,推进了移风组团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

为解决蔬菜销售问题,在移风建设了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农业高新区及各镇也成立专门营销组织,对蔬菜进行加工包装和销售,蔬菜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青岛市近几年重点加强了大沽河沿岸100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移风组团涉及17万亩,规划范围内每建设1亩温室大棚给予5000元补助、大拱棚每亩给予1000元补助,发展政策更加优越,为突破移风组团无公害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是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市民对吃上“放心菜”的呼声越来越高,无公害农产品倍受青睐,这种市场需求直接刺激和拉动生产,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生产环境要求、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这一绿色壁垒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了严峻考验,人们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已经开始有了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将有力地推动无公害农业的发展。

二、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的情况看,无公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条件亟待改善,规模化经营举步维艰。

一是土地调整难度较大。

现行政策和体制,要把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存在着较大的工作难度。

二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入户统计,建设一个1亩的温室大棚需投资3万元左右,大拱棚每亩投资需要0.8万元左右,生产环节不包括人工费,农药、化肥、种子等投资每亩也在1600—2600元之间。

由于一次性投资较大,农民等、靠、要的思想相对严重。

三是土壤改良任务比较艰巨。

由于以往蔬菜生产种植分散、规模小以及农民安全意识不高,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土壤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同时由于过分追求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养分构成不合理,碱解氮、速效钾等含量水平低,影响了土壤的基础条件。

(二)龙头企业带动和经济组织服务作用不突出,产业化生产任重道远。

龙头企业对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不大。

全市蔬菜类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数量少、带动作用不强,多为来料加工类企业,自身没有基地或者把基地建在外市,或是加工原料主要来自外地市场等,缺少直接参与本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难以形成紧密与当地农产品生产联结的生产链、加工链和利益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发育还不成熟,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农业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数量不多,全市现有的农村经济类协会组织,有的是部门主办的,真正由企业联结农民办成实体型的很少,绝大多数只在物资购买等环节上部分参与,在技术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根本没有发挥,没有真正形成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

(三)质量监控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无公害农产品优质不优价。

由于目前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农产品质量检测主要依靠农业部门,缺少工商、质监、食品监督、财办等其他市场监管部门的共同参与,检测工作只能停留在产地抽查这一步,所抽检数量也极其有限,无法做到全区域、齐品种、经常性的检测和监控,无法对假冒违劣问题加以及时处理和解决,许多普通农产品随意使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标志,造成市场上无公害农产品鱼目混杂、以次充优,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无公害农产品优质不优价,不仅损害了无公害农业经营户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且造成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信誉危机。

(四)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完善,品牌农业发展差距明显。

一方面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民生产不按规程、过程无记录、产品无标识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对农民进行政策、技术和信息的宣传、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等,都显得十分乏力。

绝大多数菜农缺乏无公害生产意识,缺乏对一些无公害生产基本常识的了解,在生产中往往只考虑产量而不考虑质量,不按生产规程操作,导致标准化生产自觉性不高,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

同时,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加工和包装粗放,在精加工、精包装、打造品牌菜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的附加值难以得到较大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突破移风组团发展无公害农业,必须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创新理念、服务群众,必须实施政策激励、示范引导、龙头带动、市场先导,不断扩张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规模,提升档次和知名度,使无公害农业真正成为移风组团20万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成为青岛市乃至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典范。

(一)创特色——实施科学规划,创新经营理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区域基础条件和已形成的生产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建立无公害农业示范及观光休闲园区和各特色小区,通过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无公害农业的综合开发,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建议以农业高新区为中心,建立无公害农业示范及观光休闲园区,集示范带动和观光休闲为一体,发挥其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

依托在种植规模、质量、品牌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的移风黄瓜、西红柿,刘家庄西瓜,段泊岚韭菜、香菜,七级土豆、大蒜等,在各镇村建立特色园区,以点带面,扩大规模。

(二)夯基础——抓好土地调整,建立流转机制。

推进无公害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首先需要土地经营权依法长期固定,进而实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推动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我市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指导镇村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流转过程要充分考虑当前移风组团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强的实际,因地制宜,易于操作,确保农民获得比传统种植更高的收益。

(三)抓关键——发展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在调研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过去有的地方抓农业生产,时常出现抓什么什么多、谷贱伤农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引导。

要搞好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建立有机连接的生产链和利益链,实现产业化生产,这是实现移风组团“20万”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

龙头企业作用发挥得好,诸如土地、建棚资金、生产标准化、市场等“瓶颈”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要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扶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观念,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千方百计引龙头、扶龙头、壮龙头。

要将扶持重点向与农户连接紧密、对当地农业产业化拉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倾斜,力争达到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生产基地、形成一项富民产业的功效,逐步实现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四)促营销——开辟“绿色通道”,完善市场体系。

就目前在缺乏拉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的前提下,要发展无公害农业,必须着力开辟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通道”。

首先,要组织抓好直销体系建设。

要与党政机关、大中学校、大型企业等开展产品直销、配送业务,对农民实行保护价收购,这样既可保证产品质量赢得客户、树立信誉,又可使农民生产的产品优质优价、得到实惠。

其次,要加快培育或引进规模化的加工配送中心。

实行定点生产、定点收购、定牌包装和统一加工、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形成产销环节紧密衔接、加工配送顺畅高效的市场运转机制,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三,要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是连接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合作组织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其在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谈判地位,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业生产及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建议利用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利时机,大力鼓励和扶持各类协会、合作社和经纪类公司发展,充分发挥其物资统购、技术传播、生产监控特别是市场开拓、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进行无公害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五)提品质——完善标准体系,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

一要建立完善生产标准体系。

按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要求,抓紧制定移风组团无公害黄瓜、西瓜、青椒、柿子、土豆、香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定期进行修订完善;

加强生产过程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监控和管理,组织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做到生产有规程,投入有监控,过程有记录。

可借鉴寿光的成功经验,在生产过程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一方面成立协会党支部,各关联村支部书记为成员,使协会各成员村联为一体,便于组织协调;

另一方面实行农户之间联保制度,以5-8户为一组,互相监督,发现问题举报,出现问题共同担责。

二要建立完善质量监测体系。

加快建立覆盖移风组团主产区、市内农产品市场和超市销售区,以及运输等环节的无公害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常规性的监测制度,开展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和检测工作。

建议尽快提高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加强移风组团各镇快速检测点建设,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实行全过程监测和管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经营无公害农产品者进行注册登记,实行挂牌经营;

在主要农产品市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快速检测点,每天对上市的农产品进行抽检;

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严格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编码,促进生产者之间形成互相合作、互相监督的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要建立产地环境标准体系。

要抓紧对移风组团的土壤、水质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制定科学施肥、科学用药、节水灌溉等技术规范和标准,定期发布,使农民进行土壤改良、合理使用投入品有章可依。

特别是要从源头上控制高毒农药的销售使用,建议借鉴寿光市的经验,由农业、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农资市场定期拉网检查制度、举报制度,发现销售高毒农药的给予吊销执照并罚款、通报,对举报者给予物质奖励。

(六)强服务——注重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一重政策扶持。

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市无公害农业发展实施意见”,从资金、人才、工商登记、土地流转、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要把切入点放在龙头企业发展扶持上,而不是放在做农户工作、扩大种植规模上。

特别在资金扶持方面,建议由重点扶持新建大棚户转向对农字号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对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和农业经纪人进行重奖,鼓励他们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和影响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二重考核引导。

要把无公害农业发展作为移风组团和农业部门的重要绩效指标,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同时建议实施“绿色餐桌”工程,作为全市健康工程的延伸和补充。

即采取市直部门、单位包大棚的形式,由单位出资建设,并指派技术人员或农民严格按标准管理经营,通过两三年的时间回收成本,再以较低价格租赁或交给农民,从而让农民切实尝到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甜头。

三重科技推广。

要加强市、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大力兴办由农业科技部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以及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各类科技服务组织、种苗公司、营销机构等,加快建立以现有农技推广队伍为主导、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多成分多形式互动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无公害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

建立成立专门针对移风组团无公害农业发展的技术培训中心,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各镇以村为单位有计划、有步骤的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向农民传授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新品种引进、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农民标准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实现“培训一个专业,发展一个产业”的目标。

四重品牌效应。

建议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主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移风”牌商标已通过国家商标局注册,而且其具有较强的品牌代表性和地域代表性,建议组团内无公害农产品可以以“移风”牌商标为主导,集中力量进行品牌宣传和包装,尽快在市场上打响“移风”牌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的牌子。

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部分农村残疾人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教务处姚正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转变和提高。

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工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参与社会和参与生活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但从宏观上看,目前残疾人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已经与健全人形成了较明显的隔离带,各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如果各级再不引起重视,全力加大扶持扶贫力度,那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党的执政地位,党在群众中的光辉形象,将在人们心目中发生动摇,受到损害,可视也,不可忽也!

一、残疾人工作和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通过调查了解到,残疾人生存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

他们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呵护下,充分享受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主要得益于:

一是党和政府对残疾人认识和重视度非常高,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越来越浓。

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工作越来越重视,普遍认识到,残疾人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广大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利益共享,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为此,各级在政策制定出台、计划部署工作时,都把残疾人工作作为其中一部分纳入其中。

随着对残疾人认识上的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关注,融入支持残疾人事业的人越来越多,对残疾人各种救助援助纷至沓来,主动结对帮助残疾人的人和事不断涌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春天越来越美好。

二是出台残疾人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起了保障残疾人生活的长效机制,使残疾人得到若干实惠。

近两年,为保障残疾人生产生活不受较大影响,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脱贫工作的意见》等若干文件,这些文件,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对残疾人“依法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改善和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扶持个体经营、福利待遇、按比例就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许多健全人享受不到的,残疾人享受到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对残疾人的倾斜,体现了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三是残疾人自身自强不息,展现了广大残疾人在社会发展大潮中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自身价值。

调查中发现,有很多残疾人身残志不残,勇于在生活中战胜自我、实现自我,不但创造了自身的美好,而且为社会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如自办茶厂,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温泉茶厂经理(肢残)纪永平;

靠种植花卉,带领乡亲们脱贫的花卉种植大户、肢残协会主席刘永吉;

自费组织残疾人办起纸箱加工厂、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残疾人于定科等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范。

这些都足以证明,残疾人本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只要依靠好的政策和全社会的支持,他们完全有能力在奔康致富的道路上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和财富。

二、数字显示:

残疾人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对龙山街道办事处、店集镇、蓝村镇、移风店镇所辖大留村、后北葛村、万家瓦子埠、西王圈村、后白塔村、五里村、西太祉庄村及东马8个村庄187户,219名残疾人的调查表明,当前,残疾人状况不容乐观,“穷”字仍是凸显在他们生存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为:

残疾人类别呈多样化,老年人听力、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呈上升趋势。

按照国家划定的残疾人类别,在被调查的219名残疾人中,可谓“全家团圆”,一样也不缺,除了多数老人因听力减弱致残和少量言语残疾人外,肢体、视力及多重残疾人占了中坚,重度残疾人比重比过去有所增加。

数字显示,219名残疾人中,听力残疾98人,肢体残疾48人,视力残疾25人,智力残疾14人,言语残疾1人,精神残疾11人,多重残疾22人。

其中老人听力、精神残疾,智力残疾与2003年残疾人抽样调查相比,呈上升趋势。

从年龄上看,20岁至50岁的为92人,这些人的所谓年富力强,青春年华将被各种疾病缠扰,无机发挥。

正所谓好汉难展壮年勇,有力无处显身手。

从以上数字中不难看出,残疾人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

一户多残家庭占有较高比例。

调查统计,在219名定性残疾人中,有36名残疾人落户于18个家庭,9名残疾人落户于3个家庭,也就是说,有18户每家有2个残疾人,有3户每家有3个残疾人。

这些特残家庭种地不行,打工不能,几乎常年靠低保、慈善救助,吃百家饭过日子。

文化水平低,坐井观景只认巴掌大的天,浩瀚的知识海洋容不得这些特殊人群游弋。

不断文,不识字,在这些残疾人中表现尤为突出。

所被调查的219名残疾人,其中文盲100人,小学文化98人,初中文化19人,上过高中的仅有2人。

他们有什么资本、资历去认识世界,参与生活,接受新鲜事物和现代化信息呢?

可怜、可悲、可痛。

家庭残缺不全,十五的月亮圆不到他们的庭院。

由于身体残缺,生活水平低,有31人至今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未婚人员,有3人离异,有45人配偶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工作者”。

虽然多数残疾人有配偶和再婚,但婚姻质量多数不是太高。

经济收入低,住房破旧,生活水准不高。

不少残疾人本身几乎无经济收入,全靠家人抚养。

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全年收入也就在500-600元之间。

几乎一半残疾人所住房子非常陈旧,个别属危房。

219名残疾人中,有电视机151台,近乎三分之一是黑白的。

冰箱51台,洗衣机29台,电话85部,电脑1台。

有的属于“全无户”,每月用电只有3-4度。

全家除了有个灯泡外,其他的什么也没有,日子过得非常清贫、寒酸。

三、原因分析:

残疾人事业起步晚,扶残助残氛围淡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弱,是致“穷”的主要因素。

从上述调查数据不难看出,虽然我们国家这些年,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向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的全面小康方向迈进。

残疾人的生活虽有转机和提高,但通过调查,笔者认为:

评价残疾人只有一个字“穷”,穷在衣食住行,穷在知识贫乏,穷在理念枯竭,穷在医道不精。

造成残疾人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弃轻存重,去粗取精,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残疾人事业发展起步较晚。

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固有问题。

但在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奴役,由于经济文化落后,残疾人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常年过着沿街乞讨、朝不保夕的生活。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注残疾人的生活、逐步建立残疾人组织,引导和组织残疾人开展生产自救,但毕竟各级残联机构建立较晚,中残联于1988年成立,即墨市残联于1995年成立,由于经验少,各项政策和设施还不完善配套,这是造成残疾人事业发展滞后,残疾人生活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是残疾人仍不能真正被社会理解,信任和接纳,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比较淡薄。

虽然这些年来,党和国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残疾人工作越来越重视、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等若干法规政策,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与过去比有所提高,但是,从宏观上讲,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残疾人还不完全理解,总认为,残疾人身体某个部位的缺陷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的生活水平低是理所当然的,不值得同情,因而出现了企业招工不愿要残疾人,农村部分残疾人被剥夺劳动权利,残疾人出行受歧视等等,造成了残疾人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的尴尬局面。

三是医疗技术落后,残疾人医疗服务、康复得不到保障。

调查发现,不少残疾人不是先天致残、而是由后天引起的。

加之残疾人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又缺医少药,在农村,残疾人有病不舍得花钱,只能干等,加之多数没有康复训练用品用具,得不到及时训练,所以有些本来能够通过治疗和训练而得到康复的,却延误了时机,小病成大病,轻残致重残。

龙山街道办事处大留村村,8岁男童毕建国,小时候口吃、大脑轻度痴呆,如果及时治疗,完全能够控制病情,甚至治愈,就是由于父母没拿当回事,听之任之,使之越来越严重,后来发展成为言语和孤独症双重残疾。

该村78岁的肢体残疾人周丕会,只因一次手术没有成功,后来又没钱继续治疗,导致右腿残疾,常年靠一只马扎辅助走路。

如果再做次手术并配备一定训练器材,这位老人通过锻炼,站起来走路是没有问题的。

四是残疾人自身缺乏自强自立信心,对生活没有高追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逐步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人们现在讲究“看讲彩色,听讲立体,穿讲名牌,吃讲营养,住讲高档,行讲轮子”。

而我们的一些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没有追求,没有理想,信奉“填饱肚子为准,烂命一条活着”,满足于能吃上饭,能穿上衣就行,对未来生活更是没有信心和追求。

店集镇西王圈村残疾人王修臻,今年42岁,2003年离婚,其父亲80岁,母亲81岁,且两位老人全是残疾人,一家三口就靠父亲每月1000元退休金过日子,且还要治病。

王修臻本人只是视力残疾,干点农活还是不成问题的,但他认为有父亲这点退休金,日子还能凑合过着,什么也不干,家里除一台19寸黑白电视机外,其他什么也没有。

类似情况,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占有一定比例。

不少一户多残家庭,日子过得非常清贫,跟解放初期差不多。

四、建议对策:

帮助残疾人治“穷”应从七个方面扶贫

如何综合改善残疾人目前的贫穷状况,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我认为,应做到七个扶贫:

康复扶贫。

向所有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确保他们达到最佳的独立和功能水平。

作为地方一级政府和残联职能部门,应为所有类别的残疾人制定康复方案,并投入适当资金。

要为残疾人改进和弥补某项受损害的功能而提供的基本技能培训,包括残疾人用品用具使用培训,要对残疾人及家庭提供指导,培养自理能力以及不定期的服务。

凡有残疾人居住的社区、村庄,均应有康复服务机构。

目前全市已建6处康复、服务中心,30处康复服务站,在对残疾人康复服务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还远远不够,应当继续完善配套,同时,应发挥村级800所社区卫生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可设专门残疾人康复服务人员,配有专门用具和药品,定期举办康复训练班,宣传预防残疾知识。

残联部门应经常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到村到户,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和技术咨询。

此外,要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