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180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

《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是利河还是害河Word下载.docx

而埃及尼罗河仅每立方米1千克。

这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渐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遇到较大的洪水,黄河往往容易泛滥、决口甚至改道。

  据此,明代治水专家刘天和将黄河的特性总结为“善淤、善决、善徙”。

其中,“善决、善徙”的特性源于“善淤”。

也就是说,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黄河经常决口、改道。

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3000多年中,黄河下游泛滥决口1593次,重要改道26次,较大改道6次。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谚语就是根据历史时期黄河的这种变迁形势总结出来的。

黄河改道最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入海,最南由淮河入长江。

黄河在广阔的黄淮海平原上肆意泛滥,成为一条著名的灾害性河流。

  此外,黄河泥沙还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性:

水沙异源的特性。

从总体上看,进入黄河下游的水量主要来自上游地区,而泥沙量却基本上来自中游区;

水沙时间分配的不均匀性。

黄河汛期水量和沙量分别占全年量的60%和85%至90%,而且泥沙来量常常集中于几场暴雨洪水。

这些特性常常会促成或加剧黄河的灾害。

  然而,黄河泥沙除了导致灾害外,还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来利用这一资源。

  早在人类出现以前,河流泥沙就开始大规模的堆积造地过程。

由高处侵蚀产生的泥沙大量地堆积在流域的低洼处,为后人塑造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至今这一过程仍在继续。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上中游的黄土高原,它的总面积约为58万平方公里,其中约有43万平方公里是水土流失区,这一区域土质疏松,易受水流冲蚀。

侵蚀产沙经过搬运、沉积,造就出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

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至今,这片土地仍然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

同时,黄河泥沙还塑造出富甲一方的河套平原、汾渭平原。

  另外,黄河淤沙富含有机质,肥效价值很高。

尤其汛期黄河洪水具有含沙量高、泥沙细的特点,携带的泥沙含有相当的农作物生长养分。

这也是黄河泛滥造就的黄淮海平原成为文明的摇篮,造就的河套平原、汾渭平原成为经济中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淤灌,则可同时达到灌溉、防洪、改碱、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目的。

据泥沙专家胡春宏、王延贵等人的研究,放淤后的农田肥效显著提高,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分别提高0.3%和0.03%,速效磷、钾比黄淮海平原区分别高出4至7倍和1.4至1.6倍。

同时,淤后农田盐分减少,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此外,黄河淤沙还可起到加固自身大堤、塑造湿地的作用。

  面对黄河的两面性,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说道:

“由于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所造成的淤积会提高土壤的肥沃性,那么,因洪水所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因此而得到补偿”。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也曾慨叹:

“甚哉,水之为利害矣!

  黄河淤沙的肥效价值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研究中国土壤的学者曾经指出:

“洪水在沿河地区所造成的灾情固然是悲惨的,然而这里的土壤有生命力、新鲜而易于耕种,并且还可以周期性地得到更新,”这是中国拥有“持久农业”的自然基础。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黄河淤沙肥效的作用便开始显现。

在世界四大河流文明中,埃及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两河文明和中国黄河文明的诞生地都位于河流下游。

泛滥的洪水定期为这里的耕地带来丰富的养分,灌溉也基本由泛滥完成,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上等的农业生产区,古文明在此孕育并得以持久繁盛。

此后,河流冲积平原、河谷地带和河床、湖床常常成为农业区的首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泥沙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始意识到其资源性并加以利用。

我国先人很早就认识到黄河含沙量很高的特性,如《诗经?

谷风》:

“泾以渭浊,浞其址。

”先人们也很早就认识到黄河泥沙流经的地区往往土壤肥沃的现象。

《尚书?

禹贡》称赞道: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时黄河泥沙的肥效作用大多是通过洪水的泛滥完成的,后来人们开始通过工程措施有意识地引黄淤灌,改造盐碱地。

  首次关于引浑水淤灌改造盐碱地的记载,是公元前四世纪魏国政治家、军事家西门豹引漳灌溉工程。

时西门豹(今河北临漳县)为邺令开凿河渠12条,引漳水灌溉农田。

工程完成后,邺城繁盛一时。

为感念西门豹,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歌:

“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梁。

”一百多年后,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改革家史起为邺令继续开浚河渠,引漳淤灌。

据说,史起并不知道西门豹当年曾经引漳淤灌的事情,在与魏王评论西门豹功过时,还批评他面对这么好的资源竟不知利用,是愚而不忠。

左思《魏都赋》:

“西门溉其前,史起濯其后。

  根据记载,黄河流域最早的一次淤灌工程是郑国渠引泾淤灌。

据说,郑国渠的开凿始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时秦国实力日增,邻国韩国深恐自己成为秦国统一战争中首当其冲的目标,拟定了一个意在“疲秦”的策略,派一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劝说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企图借此消耗其实力。

然而,富有戏剧性变化的是,由于泾水含沙量很高,渠成后,大量富含有机质的泾水泥沙进入关中平原,原本荒芜的盐碱地变为肥土,贫瘠的关中平原变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由郑国渠改造的良田达4万顷,每亩产量都高达1钟,折合后相当于现在亩产250斤。

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非常可观的。

随着泾水流域变成肥美与富饶的农田,郑国渠为秦国征服其他诸侯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秦灭亡后,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建立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汉朝,也全靠他对富裕的关中地区的控制。

刘邦把关中交给心腹萧何经营,在战事吃紧时,萧何总能为汉军提供稳定的供应。

在王朝建立后的论功会议上,萧何以此高居首位。

鉴于关中地区经济上的优越性,谋臣张良建议刘邦把都城设在这里。

关中的发展继续受到重视,一位白姓官员沿着郑国渠向南修建了一条新干渠,合郑国渠之名称“郑白渠”。

灌溉面积增至18万顷,所溉土地屡获丰收。

当时关中地区面积仅为全国的三分2_--,人口仅为十分之三,“然其富,十居其六”。

关中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中心,并在未来的几个世纪始终维持这一地位。

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唐代,郑白渠继续扩建,分出三支干渠,称三白渠,下分支渠11条,有分水斗门176处。

郑白渠达到其鼎盛时期,同时泾水的淤灌作用仍在发挥。

太宗年间的著名大臣长孙无忌曾经说过:

“白渠水带泥淤灌田,益其肥美。

”到了唐中叶,长安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贪图白渠灌区的富庶,纷纷来这里购置田产,经营庄园。

郑白渠支持的关中平原再次孕育出一个强大的王朝一唐王朝,位于关中平原的唐都长安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宋代,由于泾河河床下切,郑国渠渠首已经很难自流引水。

神宗皇帝用政府救灾款对其进行了改建。

改建工程因关中大旱而被迫中止,36年后完工,改造后的郑国渠干渠向上游延伸了2公里。

渠首设置回澜、澄波、静浪和平流四座节制闸,以控制汛期渠道引水量。

泾阳、醴泉、高陵、栎阳、云阳、三原和富平等七县的田地得以灌溉。

皇帝赐名“丰利渠”。

  尽管宋代以后渠首多次改建上移,但由于泾河河床下切,引泾日渐不易,灌溉面积日趋缩减。

  20世纪30年代,从德国留学归国的时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的李仪祉主持修建了泾惠渠。

泾惠渠是一座有坝引水枢纽,泾河上修筑有溢流式拦河坝,侧向设置3孔进水口,部分利用了原有的渠道。

拥有2000年历史的引泾灌溉得以恢复,灌溉面积达到33000顷。

在治黄实践中,李仪祉提出了一套“拦水漫田,膏沃压卤”的方法,主张用洪用沙,淤灌良田,改良土壤。

其一是引洪漫地,肥润农田;

其二是浑水灌溉,膏沃良田;

其三是下游放淤,造田压碱。

这一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王安石与北宋淤灌高潮

  北宋熙宁年问,政治家兼文学家王安石掀起一场淤灌和放淤的高潮。

此次淤灌活动肇始于开封,接着向豫北、冀南、晋东和陕东等地展开。

淤灌水源除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洛河、涑水河外,还涉及其他多沙河流如汴河、漳河、滹沱河等。

此外,宋代中央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淤灌和放淤,多时竟达到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左右。

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投入之多,史无前例。

  早在主持朝政之前,王安石就十分留心水利问题,提出过引漳淤灌治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在给赴任?

持莸挠讶说氖?

中,表达了其不为人理解的苦恼,同时再次阐释了他关于淤灌的设想:

“漳水不溉邺,不知己何时?

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

余尝怜名民,舄卤半不治。

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

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

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

”正因为有了这一经历,1069年(熙宁二年),王安石“参知政事”后,官员侯叔贤提出大规模淤灌的建议,王安石立即加以响应。

为推动和组织这一规模浩大的工程,王安石还劝说中央政府设置了“都大提举淤田司”、“总领淤田司”等专门机构,并确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淤灌和放淤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根据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记载,时河北冀州、沧州等地只有黄河、滹沱河、漳河等河所淤之处,“方为美田;

淤淀不至处,悉是斥卤,不可种艺。

”由于淤灌后的农田产量明显提高,民间争相购买淤田,以至政府不得不规定优先购买的条件。

有的地方百姓甚至情愿出钱请政府代为淤田。

  此次大规模淤灌和放淤不仅改良了田地,增加了产量,而且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当时边境军粮能够充足供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淤田的增产。

此外,通过实践,放淤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

放淤的技术关键是把握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根据水情选择引洪放淤的时间。

当时已初步认识到水沙时间分配的不均匀性,“夏则胶土,肥腴;

初秋则黄灭土,颇为疏壤;

深秋则白灭土;

霜降后皆沙也”。

由于伏汛洪水挟肥最多,用来灌溉民田,可以“变斥卤为肥沃”,因而在规划淤灌时,时间选择在六月中旬,时称“矾山水”。

为了能够在这最佳的时间进行淤灌,关系都城供应的汴河漕运甚至也要暂时退让。

而且,时放淤开始由大面积滥淤转向有计划地控制,已懂得根据地势地形,按区域分块放淤。

这种利用多泥沙河流放淤肥田的措施被山西一带的民众继承下来,演变成后来的拦洪淤地。

  明清时期淤地坝的兴建

  淤地坝是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

其中,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

淤地坝是一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黄土高原地区民众在长期与水土流失斗争中独创的。

它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在黄河流域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

2003年,水利部将其作为本年的亮点工程之一。

  乾隆八年(1743),一位名叫胡定的监察御史向朝廷提交了十条治河意见。

乾隆看完后,觉得其言颇为新颖,将之传给当时的河道总督高斌。

胡定的十条建议今已失传,庆幸的是,当年对之持反对意见的河东总河白钟山在所上奏折中引了其中的一条,该条建议的大意是,黄河泥沙主要源于中游的山、陕地区,若干这些黄土沟壑中修筑堰坝,不仅可以拦截黄河泥沙,且淤平之处可变为沃土,种植秋麦。

胡定的这种思想与现今在黄河中游兴建淤地坝的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妙,白钟山将之归纳为“汰沙澄源”,可谓言简意赅,200多年前,水利专家就能提出水土保持的流域治理规划、这是何等的先见之明,遗憾的是,当时主管河务的官员大多抱残守缺,只用一个此法“古未有行之者”的理由,便将胡定的方案全盘否定。

  胡定的规划思想有一定历史渊源。

明代以来,山陕地区已出现了类似的作法。

1954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对山西省离石县刘家山打坝淤地的考察中发现,大部分淤地坝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根据当地群众的说法,打坝淤地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明代。

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即山体塌方所成,当地人称“天然聚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万历年间,山西汾西一带民众开始人工筑坝。

为鼓励当地百姓打坝淤地,汾西知县张贴布告,凡打坝淤地皆为“永业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