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2897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在有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环境中,有关研究认为应先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

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环节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把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方式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即以常态化下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将有价值的问题“课题化”,采用小课题的研究方式加以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构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在限定学时内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首要目标,改进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

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性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

-,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

二,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

问题定向教学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方式。

问题定向教学要求学生针对一定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

问题定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

问题的呈现与陈述;

列出已知的相关知识。

根据已有知识针对问题展开陈述;

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发现与填补知识缺陷,引导学生探索与搜寻;

学生列出可能采取的行动、可能提出的建议,尝试解答并检验;

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

问题定向教学实质是促进学生认识的螺旋性发展。

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动力机制。

  2、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

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3、教学模式理论。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

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应用“问题导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生物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研究形成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

“问题导学”让学生根据问题,根据老师设置的情景,有目的地探索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3.“问题导学”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通过教师的正确“导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五、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与听课,了解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包括新模式运用与传统教学法的成功点与不足处,以及学校课堂教科研的成熟与制约因素,了解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呼声,摸索符合生物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2.优化“问题导学”的教学环境

在实验的初期,实验班的教学不一定顺利,可能出现学生害怕答错,或者有问题不敢提的情况出现。

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

养成好问的习惯;

且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遇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等。

3.问题导学研究的小课题:

(1)、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研究。

(2)、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

(3)、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整合研究。

(4)、问题解决学习的类型和方式研究。

包括问题对话、问题研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

(5)、问题导学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研究。

(6)、问题导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

(7)、如何有效利用多面小黑板。

(8)、多媒体技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9)如何关注帮扶课堂学习困难学生。

(10)、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板书。

(11)、问题导学法在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

(12)如何设置有效达标检测。

4.构建生物问题知识体系,注意问题“度”的设置。

对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深入研究,针对各个知识点列出问题,构成知识体系,并且注意问题的角度、难度、密度、广度等方面的设置。

5.问题导学中的引导技巧。

找出关键知识点,在学生方法技能上给予指导,在学生情感上引导,多提鼓励性和赞赏性问题,让学生经常处于跃跃欲试,若有所思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6.问题导学模式实验。

该模式的主要教学流程是:

教师

学生

创设问题

启中导学

感知受启

分析解决

综合再启

收获发展

具体操作是:

一、问题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认定。

师生共同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复习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

找出疑难问题或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答、交流、展示,学生不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探究,爱动脑,会动脑。

四、总结升华。

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好的做法、讲解教学的难点。

五、达标检测。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训练,要有坡度、密度、难度,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基本练习、对比联系、综合联系、实践联系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做到“放优生、促后进生”。

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力求完美。

六、课题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上学习、查找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相对集中地选定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并定时作阶段成果汇报。

3.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二)研究对象

高三理科班,每四个班为一组,课题组成员分组具体负责实施

七、课题的实施策略

1、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课题组成员的意识。

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理论学习开始就一边学习课题方案,一边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理论和经验;

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研究“课程论”“自主探究的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课标的解读”等材料。

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收获。

通过学习,使成员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2、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确保课题研究出成效。

建立以学校监督指导——课题组具体实施的课题教研制度、材料缴交登记制度、教研成果汇编制度等,变制度为习惯。

3、课题进入课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子课题的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以课题组为火车头,非成员教师都能有机会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实验成果或课题研究中碰到的问题汇总并进行集体讨论、交流。

力求最大限度地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八、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培训,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2.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研究。

3.组织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

4.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每月召开一次研讨总结会,及时交流实验中的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

5.办家长学校,取得家庭和社会上的支持。

6.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加强资料管理。

7.联系学校领导给予研究、实验等工作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1

【3】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2005.1

【4】杨秀治.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

【5】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6】陈红兵.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张汉光.生物学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0】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问题导学引领生物课堂的策略

摘要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

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假设检验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

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生物问题导学问题意识

问题导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编制成各种问题,以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研究探讨、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的提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行中学教学中是一种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笔者就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以下尝试。

1问题设计要精细

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

这些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难易适中。

力求达到布鲁克所说的境界: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1.1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时,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

植物向光生长的条件。

(2)做出假设:

固定方向的光线。

(3)实验检验:

达尔文及其他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单侧光引起胚芽鞘两侧生长不均衡。

(4)进一步提出探究的问题:

光是外部条件。

从植物体的内部条件分析,向光性生长与植物体的哪个部位有关?

(5)做出假设:

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6)实验检验:

科学家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7)再提出探究的问题:

胚芽鞘尖端怎样影响其他部位的生长?

(8)做出假设: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怎样验证假设?

(学生讨论后提出:

切断一个胚芽鞘尖端与下部的联系,另一个不切断。

然后比较它们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

(9)实验检验:

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物质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0)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

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1)做出假设:

单侧光的作用是造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尖端下部不均匀地分布。

(12)实验检验:

科学家的实验间接证明。

(13)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

这种物质是什么?

(14)结论:

科学家经分离得到了这种物质——吲哚乙酸,并用实验证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

人们将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1.2问题时机和问题的发展性。

我们所说的教学问题,实际是一个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所设计的具有阶梯性、完整性、系列性的,一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流。

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如果教师采用先讲述减数分裂的概念,再讲述精子形成过程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提的问题应当紧扣减数分裂的概念。

①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发生在哺乳动物的什么部位?

②在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染色体复制一次”?

③“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几个精子?

④“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中的减少了一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决定的?

由此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重点讲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

如果教师采用先讲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让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则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能够抓住精子形成过程中的要点,有利于学生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

①在精原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了几次?

细胞分裂了几次?

②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几个精子?

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与精原细胞中的相比有什么变化?

③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第几次分裂决定的?

④在决定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这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间期、分裂开始后不久以及较后阶段,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因此问题时机要有其适合度,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要持之以恒,具有发展性。

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才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2问题意识要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创设情境

(1)通过当场试验或实验演示的方式,设置问题的情境。

(2)通过科学史中趣味事实的叙述来设置问题的情境。

(3)借助直观手段,如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的出示,显示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

(4)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5)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6)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现象自身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7)通过将问题“变形”创设问题情境。

(8)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2.2善待发问

(1)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

传统“权威”意识,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信息时代学生的问题可能会问得不着边际,打乱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程序,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转移,甚至可能会使教师“下不了台”。

如在讲“叶绿体,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时,有一位同学问:

“叶绿体为什么能制造有机物,拿什么制造?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光合作用”一节中讲解,没想到这个同学提前提出来了,我就耐心的给他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使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桃子吃。

有些学生喜欢追根究底问个明白,老师一定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不留半点疑问。

(2)正确引导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多数是学习、生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对问题的看法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又难免片面。

因此,教师应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它可以表现为是一种启迪,引导学生辩明方向;

它也可以表现为是一种激励,唤起学生内在动力,从而发现自身的潜能,感受学习的乐趣。

总之“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是教学工作的目的。

3问题导学要灵活

3.1把握教学节奏。

教师要抑扬顿挫,学生回答问题后应马上请学生坐下并及时点评。

课前提问时,先告诉学生要提问的问题,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再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谁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忌先点拨后回答、学生齐声回答。

3.2关注全体学生。

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忌只点个别学生(差生或优生),问题难易不同请不同的学生回答,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不能让你的问题提出后无人能回答或者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回答,也就是说要使你的问题适应各类学生的水平,让优生有思考的余地,让差生有提高信心的机会。

3.3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

忌急躁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

不管回答正确与否,鼓励是不可少的,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一句“回答有创新”、“很好!

”、“不错!

”、“角度不错!

”的肯定,都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以至于学习动力十足。

3.4做好每堂课的归纳与总结。

在最后阶段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堂课的要点和重点难点,使之对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得更全面,更精确。

4问题导学依程序  

4.1前置诊断导入课题

上课开始,教师采用提问或小练习等形式组织学生有重点地对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测评。

如“光合作用”的教学,为了检测学生的认知程度,可设计以下问题:

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好一派生机勃勃、春意浓浓的诗情画卷,是谁为我们创造了生机盎然的世界?

⑵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

⑶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是什么物质?

我们如何验证产物?

等,很自然地导入课题。

4.2展示问题讨论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

通过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

解决这些问题与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科学家们做过的实验,二是录像,播放与教材配套的录像带。

4.3发现问题点拨引导

这一阶段强调教师“导”的作用。

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其知识内容的条理、内在规律分散在“杂乱”的教材中,较零碎,无系统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将大难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然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的导学精讲一定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课堂上“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非得靠教师精谌的导学艺术。

第7页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