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2976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促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促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促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

《促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促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

三、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设计之一:

以蒲松龄搜集写作素材的逸事。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

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

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

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

“甜”就是嘴巴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

“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

“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

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终于创作了《聊斋志异》。

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设计之二、以杨万里之《促织》导入。

“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织,故实为孰促纺织之意。

2解题

(1)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

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2)关于作品: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

“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

作者巧妙地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

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老舍题联: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这些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3)关于本文: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浏览全文,扫除生字新词的障碍。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裨益龁抢呼欲绝

爇香翕辟蹄躈惙然

掭不啻觇视俾入邑庠

(2)全班齐读,读出文意和节奏,而后思考下列列问题:

①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促织,即“虫”)

②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

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注意,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三个字,其中一字或两字必须是“虫”或“促织”)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

征促织——捕(觅)促织——(求)卜促织——(获)得促织——(丢)失促织——(变)化促织——斗促织——进(献)促织——(评)议促织

③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或解说②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

“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

“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

“献虫”是故事的结局。

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

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

“太史公曰”。

要说明的是,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

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4提问: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

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

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

第二次:

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

第三次:

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内,鉴赏心理描写的好处。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7作业布置

思考:

喜剧结局有什么深意

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你如何理解?

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

为什么?

一:

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一家之所以家破人亡,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迫所致。

二:

成子化虫的虚幻情节,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草虫,草菅人命。

三:

既然魂化促织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的,也是偶然的,这样便更有力的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可见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了何种程度。

由此可见,作者结尾的虚幻情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入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