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369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4•控制眼动的能力;

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后即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在20cm

左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的婴儿视力为20/60,8个星期为20/100,5〜6个月为20/20。

(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

一般的E字检查表;

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

2.用简单观测方法。

(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

影响视力减退的条件:

(1)光线照明;

(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

(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

(1)表现;

⑵成因;

(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

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

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

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

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

4岁区别

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

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4•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

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

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

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

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

(四)新生儿的听觉偏好

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

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

2•简易测听;

3•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

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

3•采用吸音设备;

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在幼儿园,可组织专I'

liJil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在游戏中运用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能代偿,音乐训练等;

(2)对声音的辨别:

结合图片、实物或模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

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采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

(2)痛觉阈限;

(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

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

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

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

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

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

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

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

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

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

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咼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

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勺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

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

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

的。

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

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概念;

记忆与知觉的发展,与想象、思维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与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记忆发生的指标、时间;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记忆的特点;

记忆的保持、遗忘及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1.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

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

再认、再现(回忆)。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

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

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

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

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

1•习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

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

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

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

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

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

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

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能力增强;

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

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乙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划和使用记忆的方法。

常见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I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

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

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

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

二、I〜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

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I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1)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

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

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1客观事物的性质;

2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

3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4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5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

(2)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有意再现有三种行为类型。

匚)理解性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1)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可能是因为:

1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

2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

(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原因:

1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理解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

2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单位或系统。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诃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

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使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

第四节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

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

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

就质”5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

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

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

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

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

有几种情况:

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

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

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

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无意义材料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

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⑴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

(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

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

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

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持的干扰。

1•学习或识记活动安排要劳逸结合、动静交替、适当安排;

2•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

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再造想象的特点、意义、发展;

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想象的特点。

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

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

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

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

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

(2)想象的发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能引发情绪;

2.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