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430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2)1992年10月-1994年6月:

股市第二次起落

从1992年底到1993年初,我国新兴的投资基金开始得到政府支持,上市投资基金数量急剧增加。

1992年底,上证指数以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

1993年2月开始,在国家遏制经济过热的宏观紧缩政策以及各种利空消息的影响下,整个证券市场资金出现大面积退潮,中国股市开始长达3年的熊市。

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

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3)1994年-1999年:

发展调整期

股市的持续暴跌引发了监管层的担心,199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措施的文章,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股市出现8月上涨狂潮。

上证指数从7月底的333.92点,上涨至9月的1052.94点。

10月5日国务院证券委决定自1995年起取消T+0回转交易,实行T+1交易制度,当天上证指数跌10.71%,宣告一轮超级井喷行情结束,以后指数就渐趋平静。

1993-1995年,我国为了推进与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开设了国债期货市场,立即吸引了几乎90%的资金,股市则持续下跌。

1995年2月,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

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在期货市场上大量投资的资金短线大规模进入股票市场,使得股市出现了几天的暴涨。

之后为抑制过度投机,国务院证券委宣布1995年的股票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1995年的新股额度为55亿元,股市重新下跌。

1996年股市开始上涨。

以深发展为首的绩优股率先上涨,深科技在短短3个交易日内,股价长了近两倍。

此后各色股票也均开始上涨。

到1996年12月,上证指数基本翻倍,年末一直冲到1250点。

1996年10月底,管理层在1个月的时间内连发12种关于证券市场严格管理办法,史称“十二道金牌”,但都没有起到抑制投资者狂热情绪的作用。

直到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资和可能造成的风险,当天上证综指跳空低开105点,绝大部分的股票都在跌停板。

至12月24日,上证综指跌掉31%。

1997年上半年的股市呈上升状态,“97香港回归概念”炒作得火热。

政府虽然不停发出风险提示。

但是人们都吸取了上次“风险教育”的经验,认为股市肯定是不会大跌的。

2月19日至5月12日,近3个月内,上证指数从962.69点涨到1500.4点,涨幅56%。

掀起这波牛市的都是大牛股:

四川长虹、深发展、深科技。

四川长虹盘中曾出现过66元的高价,深科技盘中出现过70元的高价。

在政府“提高股票印花税”、“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尤其是宣布将股票发行额度扩大到300亿元后,1996年以来的牛市终于夭折。

之后股市在调整中结束了1997年。

而98年的股市接着1997年下半年的调整,并没有太大的波动,最后全年微跌3.97%。

(4)1999-2001年:

两年的牛市

股市的低迷以及融资功能的丧失,促使监管层的利好政策频频出台:

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同时间段证监会将B股印花税由4‰降到3‰;

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目前的上升是恢复性的;

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

6月25日,两市成交量高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

随后管理层还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

,半个月之内,上证指数涨幅超过20%。

2000年为中国股市发展,改革创新的一年,全年总体趋势为慢牛盘升的格局,上证指数屡创历史新高。

1月6日三大报发表证监会主席周正庆的文章“为建设发展健康,秩序良好,运行安全的证券市场而努力”,市场认为利好,受此鼓舞,上证指数连涨两天。

此后一年间上证指数连连上涨,最后2000年上证综指收在2073.48点,涨51.73%。

此轮上涨一直持续到2001年6月,最高点位达到2245.44点。

(5)2001-2005:

股市改革中的下降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股市开始一路走低;

7月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出现暴跌,四个月内,上证指数跌幅超过30%,10月22日上证指数跌至1520.67点。

10月22日晚证监会宣布,首发和增发中停止国有股出售。

第二天,上证指数狂涨9.86%。

之后反弹趋势渐弱,股市再度下探,11月16日,印花税降半,市场重获支撑,但最终也没有大涨。

此后从2001年到2005年的四年间,有关国有股如何减持的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尽管在此期间中国经济有着增长最快的黄金时期,但股市却是一直走低,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四年漫漫熊市引发了中国股市是否需要推倒重来的大讨论。

2003年中间,上证指数有一小小的波动。

2003年后,管理层进行了更换,其管理风格和对市场的政策干预明显减少,而市场规范性的建设更多的体现出来,这反映中国证券市场经历过多年的发展已渐渐地成熟起来,市场的上涨和下跌更是市场自身和技术市场的形为。

机构投资者回归理性,认同价值投资,因此年内许多蓝筹股股价大幅上涨,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技术指标的共同作用,上证指数从1311点上涨到1649点,大盘完成了大波段的反弹

(6)2005-2007:

改革调整后的暴涨和泡沫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国务院相关部委陆续出台许多稳定市场和推进改革的措施,6月8日,股票市场创下了自200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和最大单日成交记录,沪深两市共有120只股票涨停,两市共成交317亿元,股市开始回暖。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

此次汇率改革(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之后,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些国外的投资涌向中国。

世界对人民币的需求大增,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放宽了对QFII的准入条件,外钱大量流入,使大量资金涌向股市以及房地产行业。

同时,对于国内而言,投资价值的提升,导致钱从银行涌入股市。

中国股市发展日趋成熟的时候,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将是判断该公司股票价格是否持续坚挺的一个重要依据。

2005年由于汇率的变动,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从单纯靠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去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经营模式,发展到由内外合作、自主创新的生产方式去创造出更多的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以确保在国际市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这类实质性的变化发生之前,都往往会伴随着企业间的技术联合或敌对性的并购活动。

而且,这种企业并购活动甚至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所以,这类和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相关的资源整合行为成为中国股市繁荣的一大原因。

2006年5月17日,证监会出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企业和金融机构不仅会再创IPO发行规模的历史记录,而且也会通过资本市场,策略性的运用股息政策、和参与公益性投资项目的融资活动等,从而向市场发出自己是一家好企业的信号,进一步打开资本市场低成本融资的便利通道,同时上市公司的股改也逐渐完成,股市进一步上涨。

美元的泛滥造成全世界经济过热,商品和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表面的经济繁荣和账面财富走向巅峰。

全球经济繁荣成功拉动中国外贸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

而同时中国股市也是跟随全球繁荣的股市节节攀升。

在2007年的半年报出来之后,中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速度高达60%。

然而,仔细观察中国上市公司就会发现:

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绝大部分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垄断性国有企业。

在中国资本市场市值最大、利润最丰的前几十家企业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

可以推断,中国股市的暴涨完全是建立在大型尤其垄断性国有企业利润不断超预期增长之上的。

从2005年12月起,上证指数从1079.20上涨至2007年5月29日的4334.92,涨幅高达400%。

2007年5月30日凌晨财政部突然公布将股票交易印花税从1‰上调至3‰,引发了股市的大幅下跌。

深沪股市仅仅4个交易日,就有几万亿元市值蒸发,很多股票更是连续四日直奔跌停板。

但是其后由于基金的推动作用,股市并没有继续下跌,而是反弹开始向更高的方向进发。

2007年以来,共有68只偏股型基金成立,首发总规模为3152.7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742.89%。

同时,07年成立的偏股型基金首发总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前5年的总和。

统计显示,在过去的5年当中,只有2004年偏股型基金的首发总规模曾超过1000亿元,为1297.85亿元;

而在其余的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5年的4年里,则分别仅有117.26亿元、447.95亿元、445.34亿元和424.39亿元。

这些数据对比,清楚解释了基金所拥有的资本,在这轮行情中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当时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基金股票投资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28%。

三季度基金共实现净收益2746.34亿元人民币,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9625.06亿元人民币。

基金已成为“储蓄搬家”的最大受益者,每当新基金发行,银行门口排着长长地购买基金的新基民长龙。

于是,第三季度基金开始更疯狂地推盘,直接把股指向6124高位上去推。

而此时的牛市已经不是技术的推动了,更多的是股民的信心大涨进一步推动了股市的上涨。

(7)2007-2014年:

泡沫破灭之后的大跌与调整

股市在站上了6124点的高位之后,泡沫开始破灭。

之后股市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起伏。

1)2007年10月-2008年11月:

泡沫破灭后的快速下跌

在国家意识到股市出现泡沫,资金出现流动性过剩,各类股票价格严重透支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紧缩政策。

2007年央行5次上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52%上调至3.87%,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由最初的9%上调至14.5%,同年,央行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减少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

2007年10月下旬,央行实行罕见的“额度制”的“超紧缩”货币政策,发行4万多亿的央票,不断回笼资金,加重了政策紧缩力度,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窗口指导”,实际上把所有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过剩流动性关进了银行,企业立即大面积资金流缺失。

企业失去资金之后就抛股票圈钱,泛海建设立即抛了2000万股民生银行,各种解禁非流通股也开始抛售。

2007年11月中石油上市后股价大跌的情况成为了此次股市整体下跌的一个开端。

2008年一整年上证指数从2007年的6124点下跌至1700多点。

此次股灾原因之一就是股权分置改革所埋下的隐患。

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

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且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

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

最开始2001年提的是国有股减持,后来提全流通,直到提出解决股权分置,其实三者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

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工作。

经过两批试点,取得了一定经验,具备了转入积极稳妥推进的基础和条件。

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9月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面铺开阶段。

意见规定,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在12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转让,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上述规定期满了之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十二月内不得超过5%,在二十四个月内不得超过10%。

内地沪深两个交易所2.45万亿元市值中,股改前可流通的股票市值只有8300亿元,国有股等不可流通的股票市值达1.62万亿元。

而在限售期结束后,07、08年两年是限售股份全面解禁的高峰期,非流通股股东开始抛售手中股票套现,成为此次股市下跌的一个原因。

原因之二是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变化。

我国的经济基本面也在2008年出现一些变化,比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CPI、PPI升高,物价持续上涨,公司业绩下滑、雪灾、地震、水灾等等因素,造成了股指的破位下跌。

从国际因素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的风暴持续性之长、打击范围之广、程度之烈,都超出了预期的判断;

国际炒家恶意炒作诱致的油价飙升、粮食危机、全球性通胀的蔓延,这些都是A股市场股指破位大跌的外在因素。

2)2008年12月-2009年7月

2009年A股市场就开始涅槃重生,随着我国政府出台了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A股市场提前见底。

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背景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6月18日A股市场暂停9个月的IPO重启,桂林三金成为第一家获准新股发行的公司。

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共有111家公司顺利进行IPO,合计募集资金达2022亿元。

2009年天量融资,预示着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已经恢复。

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推出,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一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品种。

由于创业板中的绝大部分公司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创业板成为2009年末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上证指数从1820.81点起步,到8月创下年内最高点3478.01点,尽管此后有所回落,最终2009年A股仍以大涨报收。

3)2009年8月-2011年3月:

波动调整

2010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严格调控措施,导致房地产股价在利空的不断干扰下持续下跌,而房地产板块在权重上占有主导地位,从而拉低指数。

一方面,地产利益各方与政策的博弈引发投资人对进一步严厉调控的担忧;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现状也加剧了市场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担忧。

虽然是危机后恢复仅仅为第一年,经济数据十分平淡,投资人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信心不足,同时外围市场震荡加剧,美欧股市均表现不佳,特别是四月中上旬以来,在经济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新国十条”的出台,使中国股票市场2010年上半年出现了持续性下跌。

随后随着美元的下跌,以及市场的活跃,大宗商品市场再度走强,各品种又开始集体冲击高点。

欧美股市也是频创新高,美股创下了28个月来的高点,中国股市也开始一轮刺激上涨。

4)2011年至2012年股市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

2011年A股上市公司已接近2300家,回顾全流通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股份的变化,基本上就是一直减持。

在大股东持续减持的压力下,股市自然下跌。

同时从外部看来,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那些严重依赖外部需求,或者依赖与外部需求有关投资的行业,其盈利前景堪忧。

全球经济形势的剧烈动荡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避险情绪,资金特别是新兴市场内的热钱回流美元资产态势较为明显,在此背景下,A股投资者信心不足,沪深两市延续低迷,为后市运行再添阴霾同时,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与2011年10月份出现4年来首次负增长,央行外汇占款10月份也减少了893.4亿元,为近8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热钱正在撤离A股,这引发了部分A股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加剧,并导致近期A股持续缩量调整,拉低股指。

5)2013年至2014年是股市调整的年份。

从2012年底开始的强势反弹一直持续到2013年2月,而在3月到5月市场开始震荡整理,其后6月发生的“钱荒”引发了股市暴跌(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6月大型商业银行加入借钱大军,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与此同时,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钱荒”进一步升级),上证综指单月下跌14%,创下3年半来最大的单月跌幅,在此之后市场再度反弹,上证综指在下半年的6个月中有4个月取得正收益。

最后2013年全年上证综指下跌6.75%。

2014年上半年是上证综指有史以来半年振幅最窄的半年,其指数半年才跌67.65点,中间也未出现大幅震动。

(8)2014年7月-2015年6月:

新一轮上涨

2014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在宽松流动性和趋好政策面的支持下快速上行。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有效破解了股指从6124点历史高位连跌七年的A股困境,给市场信心带来提振,为A股市场走牛提供了制度保障。

应该说“新国九条”的推出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私募市场、期货市场的建设带来多重利好,对于投资者来说,新“国九条”释放出积极建立规则、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信号,这为建立起真正稳定健康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建设多层次股权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发行、并购重组、退市改革等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将在未来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更多成长的空间。

新股发行及改革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大事。

在2014年年初发行一批新股后,新股IPO就暂告一段落,新股发行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直至6月IPO才得以重启。

新的发行制度改革包括了老股转让受限、超募规模受限、新股定价受限、发行市盈率受限等,而由此,在重新开启的新股IPO发行中,过度圈钱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因新股上市后的交易规则的一些变化,导致新一轮新股发行上市后再度演绎了连续“一字板”涨停的现象。

10月15日,股市开启融资融券业务。

融资融券开通以来,投资者通过信用交易机制,可以把现有的股票作为抵押,向券商进行融资交易,融资融券制度提供了杠杆效应,放大了做多的力量,这是推动股市上涨的交易制度力量。

11月17日沪港通开启。

沪港通的正式启动为大陆和香港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互联互通搭建了桥梁,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大陆A股市场,为中国股市的快速上涨注入了资金和活力。

沪港通推进了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将内地资本市场通过香港这一纽带与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连通,有效吸引海外投资者关注A股市场,同时将对定价机制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对在A股市场长期被严重低估的银行等金融股,这在很大程度推动11、12月份金融股带动的A股上涨行情,使上证综指不断向上攀升,屡创新高。

2015年,一带一路、京津翼、长三角、新技术应用(互联网+等)、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业4.0、环保节能产业、新能源、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被重点提出,这些将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周期启动的黄金产业。

而新一轮经济周期的黄金产业无疑得到投资者的青睐,成为市场成长的风向标,增加投资者信心,利好股市。

投资驱动因素也是股市上涨的一个原因。

2015年我国一季度GDP增速已下滑至7%,,稳增长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

据统计,虽然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1个百分点,但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1%,同比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其中铁路、公路、水路投资增长15.2%,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从市场来看,“铁工基”等一带一路投资类概念股获得资金追捧。

资金驱动是推动股市上涨的直接因素。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自去年11月底央行首度降息以来,2015年上半年累计两次降息、两次降准。

据分析,4月份的降准释放超过1.5万亿元的流动性规模。

央行超预期降准或打开经济下行背景下的货币宽松的空间,形成“股债双牛”的良好预期。

另外,降准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市场对于“去杠杆化”预期的压力,直接提振了对银行、地产和有色金属板块等相关权重品种的中长期回报信心。

而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长期资金大规模入市,为股票市场带来了大量的增量资金。

在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日趋明显的情况下,股市却迎来一轮上涨,除了政策预期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散户的资产配置正在流入股票市场这一供给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我国将进入财富重新配置的时代,这将改变我国居民的投资偏好,减少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将大大提高。

除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居民资产配置从房地产市场转向股市之外,面向个人的高收益金融产品——理财产品的风险已被逐步关注。

过去两年,大量资金流入了理财市场,而股市投资回报高的预期使金融资产配置更多转向股市。

投资者资产配置的调整也是此轮大盘上涨的一个重要的资金力量。

国企改革提速也是此轮牛市背后的原因。

国企改革是我国各项改革中最核心的一项改革。

企业降低债务率是面临的比较迫切的问题,而企业的股权融资,并购重组,包括央企合并,高铁和核电领域的整合,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繁荣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国企改革提供重要的平台。

(9)2015年6月的股灾

2015年5月28日中国上证综指收于4620,下跌321点,跌幅6.5%。

随后又反弹上升,并于6月12日上升至年内新高5178.19点,但是其后沪指连日下挫,于8月底跌破三千点之后,在政府连续救市的举动下止跌回升。

造成此次股灾的直接原因就是场外配资形成的杠杆效应。

而在这个直接原因下,还有诸多造成此次股灾的因素。

今年以来,代表成长股的中证500指数上升幅度最高达到119%;

代表新兴成长板块的创业板指数上升幅度达到175%,这个估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大部分市场的股市泡沫时期,市场给新兴成长股太高的预期,而实际情况却是这类中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转型前景不明朗,总体业绩增长不尽人意,对应的大股东炒高股价后疯狂的减持公司股票。

A股这一轮行情,与以往牛市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资金牛市而非业绩牛市。

实体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央行通过多次降低准备金,多次降低利率,实行了事实上的宽松货币政策,资金成本降低导致了大量资金流入股市,抬高了市场整体估值。

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状况是糟糕的,业绩普遍不行,整体负债率高企,利润率极低。

因此股市上涨仅仅是因为上市公司估值的增加,而不是其实际业绩的上涨。

在这一轮牛市中,由于融资融券业务的放开,杠杆资金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据估算,高峰时杠杆资金规模约4万亿以上,主要包括:

场内融资规模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