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245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胡鑫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但是,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在很多方面参与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活动,中国金融机构和世界金融机构之间已经建立起比较紧密的关系,人民币在形式上虽然还不是可兑换的国际通用货币,但是由于中国的“入世”,渐次融入了世界经济,尤其与美国经济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人民币已经成为坚挺的“隐性的”可兑换国际性货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外汇储备量第一的国家(约有1.8万亿美元),并且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投入了数千亿美元的巨资,其中超過1/3的份額(不到7000亿美元)是美国企業债券。

由此可见,这场金融风暴迟早要刮向中国,影响到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态,所以大家对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前景和我们个人以及学校的未来不无担忧,非常正常,完全可以理解。

次贷概念

美国金融危机是从次贷危机开始的。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subprimemortgagecrisis)。

要弄清楚这场危机的实质,首先搞清楚“次贷”(subprimemortgage)的概念。

“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是给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没有还款能力者提供的住房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者的“按揭贷款”而言的。

相对后者来说,申请这类贷款者的资信条件较“次”,所以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

为了规避风险,原本规定,次贷者通常要支付比一般正常的按揭贷款者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

金融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在短短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迅速演变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投资者突然发现他们所持有的次贷证券风险非常高。

更糟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承担的风险究竟有多高。

这些投资者发现,他们持有的证券所涉及的可能有数百个按揭贷款人,而对于这数百人的情况却毫无所知,因此,这些金融机构不得不调低这些证券的估价,有的甚至濒临破产。

2008年7月9日,美国两大联邦住房贷款抵押融资公司房利美(FannieMae)与房地美(FreddieMac)的股价连续双双急剧下挫,反映出投资者对于政府隐性担保的大型金融机构与房产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

继“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后,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申请破产保护,百年老店美林证券也陷入破产危机,最终被美国银行收购。

与此同时,美国其他著名金融机构如高盛、大摩、华盛顿互惠银行和国际集团等也都摇摇欲坠,美国次贷危机进入了全面深层次的大爆发阶段,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演变成为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is)。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与世界经济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迅速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世界各地股市随着纽约股市的下挫,立即狂泻不止,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触手可及了。

危机之源

(1):

政府的不当干预

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上遵守相对“苛刻的条件”,本来是很自然的问题。

但是,上述预设的这些条件并未严格实施,甚至有的在一开始就没有实施,于是就为这场次贷危机埋下了祸根。

为什么为这样?

有人认为,这场金融危机是美国政府放松管理市场的结果,但是,事实上恰恰相反,美国政府虽然标榜着信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但是,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市场的干预。

这种干预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从社会公平的概念出发,美国政府急于普及房屋拥有权,倾向于人为提高房屋拥有率,以消除所谓贫富两级的社会不公现象,从而在房地产市场掀起了一个超过10年的“大跃进”热潮。

“拥有自己的住房”,是美国梦的一部分。

根据不久前的统计数字,將近百分之七十的住房的所有权属于住戶。

“拥有自己的住房是一种人权”的观念近年來日益普及,而且成为政府推动的经济计划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原来用高息制约次贷的政策,不仅没有实施,反而刺激了美国人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购房热”的升温。

房利美和房地美这兩家政府支持的垄断公司放出去的大量房贷之所以收不回來,並且给金融业造成了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与这种观念念的推广关系极大。

从上世纪60年代以降,美国的反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节节胜利。

消除各个领域内种族歧视的现象,成为美国政府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早在197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和国会就开始致力于推动金融信贷机构消除房屋贷款中的种族歧视倾向,认为少数族裔的住房拥有率低跟房贷行业的种族歧视有关。

政府倾向于人为提高房屋拥有率,尤其是提高少数族裔的住房拥有率,采取了极为危险的方法,即降低房屋贷款的标准。

自里根政府、克林顿政府到小布什政府,主要奉行的是宽松的信贷政策,通过不断的降息来拉动美国经济的发展。

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

此后的13次降低利率之后,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

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

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

政府机构鼓励放宽贷款标准,到了1990年代中期,政府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的压力明显增强,要求提高美国的住房拥有率,尤其要鼓励放宽对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的贷款标准。

结果各种有针对性的、五花八门的新型房贷产品应运而生,“次贷”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政府推行的信贷宽松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由于信贷宽松,利率多次下调,减轻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房地产业出现了表面的繁荣,形成了房地产业的“泡沫”。

在短期低息贷款的诱惑下,本來买不起房屋的人竟买了房,而本來只能支付十万元的人有可能去买三十万元的房子。

人们相信房屋总会不断升值,因此為住房所欠下的债务等于是保险的投资。

同时,在假定房屋升值的前提下,許多人將房子当成银行,不断通过房产抵押贷款來借债消费。

这显然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果然,延续了几乎七、八年的房地产泡沫最終破滅,將美国经济被拖入了一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來的最大的危机之中。

(2)美国过去的6、7年以来信贷宽松,在房地产不断上涨的前提下,华尔街并不担心次贷者无力偿还的现实可能性。

在他们看来,即使借贷者无法偿还,金融机构不但获得了借贷者的首付款,还可以将收回的房产在市场上以高价抛售获利。

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过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一度下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

房贷中的专业人员评估,在有的金融机构里,变成了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

这种思维逻辑助长了华尔街的金融巨鳄为了一己之利,故意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的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的规模不断扩大,直致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3)少数族裔太容易得到不良贷款。

拉美裔和黑人是各种新型贷款和次级房贷的主要借贷人。

1990年代以前,银行在房屋贷款方面一直存在对少数族裔特别苛刻的问题,但是在最新一轮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过程中,问题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现在的问题不是少数族裔不容易得到房贷,而是太容易得到贷款,太容易得到不良贷款了。

据联邦政府公布的数据,2006年非洲裔美国人得到的房贷中,超过一半是这种高利率的次级房贷,拉美裔的次贷比例为百分之45到46,而白人的次贷比例大约为百分之22。

由于美国少数族裔的收入大多处于社会的下层,偿还能力较差,就成了投行的坏账的重要来源之一。

美国政府和两院最近正在检讨过去推行的金融政策的失败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二点:

(1)过于宽松的、不断降息的信贷政策,将美国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这项政策的始作俑者、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最近就自己的政策在美国国会作证时,遭到了强力的批评,他也进行了深刻的检讨,承认自己的政策给美国经济造成了“令人震惊的后果”。

(2)政府完全放弃了对金融的监控,不断取消对金融业的合理限制及对金融行为的合理规范。

格林斯潘受到的另一个批评是,在他十八年的任期里,拒绝强化金融市场管理(deregulation),造成今天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

美国经济的“虚火”,是以信贷宽松政策和房地产不断上涨为前提的。

信贷环境一旦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金融危机就会引爆。

因为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会亏损。

如果规模较大、集中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

危机之源

(2):

华尔街的贪婪和狡诈

资本家的本性是对利润的追逐,如果失去了应有的监控,这种本性就会变本加厉,使整个经济体系扭曲,祸害百姓。

美国政府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埋下了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的隐患。

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政府和国会开始加紧消除1930年代大萧条之后国家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实行的严格监管的残余。

1999年,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美国政府不断放宽金融监督的政策(thepolicyofderegulation),促使金融产品证券化、虚拟化,助长了金融市场投机活动的猖獗。

房贷证券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一大创新。

商业银行和房贷机构把放贷出去的房屋抵押贷款转卖给房贷融资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

两房把这笔资产投入市场,变成证券,吸引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来购买。

这些金融机构再对这些资产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

于是最初一美元的贷款可能就成为被放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金融衍生产品。

这类金融产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产品与其代表的实体分离,以虚拟的“证券”形式在市场上流通。

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

例如,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将作为购买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以贷款打包证券化的投资品种的形式,转手卖给了投资者。

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有的金融机构,在房产按揭贷款零首付的情况下,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包到证券之中或评级市场不透明的评级证券化的产品中,向投资者销售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

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他们不向投资者披露难以支付高额可调息的房主与按揭付款机构的利益冲突,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信誉评级机构降低信用等级评估的标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房贷融资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名义上是私人持股企业,但是由于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它们发行的房贷支持的证券享有和美国国债同样的最高三A评级。

信誉评级的失误加快了房贷证券化的进程。

结果在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推动下,房贷支持的证券被认为是风险最低的优质股,遍及全球金融市场。

2006年夏天,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问题开始显现。

随著房市价格暴跌,房贷支持的证券一路走低,“两房”资产的信贷违约率急剧上升。

处于房贷证券化和证券产品衍生化的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近60万亿信贷违约转换证券和高达60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证券就像两枚金融核弹,让金融界人士不寒而栗。

贝尔斯登、雷曼和美林等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将失去独立投行的地位。

国际银行体系如此接近于全面崩溃,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出现过的。

危机之源(3):

实体经济的空心化

虚拟的金融业不能无限期与实体经济相脱离,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

发展虚拟经济必须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

如果工业和农业出了问题,金融服务业必然受到影响。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其制造业移往来没和其他地区,本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衰退,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的下滑,国际收支逆差的增加,政府财政长期赤字运作,货币流通量过度膨胀,必然引发通胀。

美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胀水平,开始紧缩银根。

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到了2005年,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

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

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使房价下跌,按揭违约风险大量增加。

当低收入的贷款者收入稳定或住房价格不断攀升、经济形势大好的时期,次贷及其证券化的巨大危机被掩盖着,一旦经济状况逆转,次贷危机就难以避免。

次贷最初的利率非常低,但是到两年之后的2006年,利率迅速攀升,有些借了次贷的人开始无力偿还债务。

2007年,不能按时偿还按揭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到2007年的第二季度,房价的泡沫也达到了顶点,开始下降。

从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房价在旧金山下跌了17%,在洛杉矶下跌了19%,在菲尼克斯下跌了21%,在迈阿密下跌了22%,在拉斯维加斯下跌了23%。

结果是,10.3%的房屋拥有者欠的债务比他们房屋的价值还要高,干脆将房屋甩给银行。

于是那些执掌大量次贷债务的垄断金融机构成了空壳,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一场以次贷为特征的金融危机爆发了!

危机之源(4):

不负责任的借贷者

美国政府的低利率政策,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观念,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随之而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进口货物的快速增长,美国人的消费突飞猛进,同时推进的还有美国的债务经济,借债生活成了时尚,“寅吃卯粮”成了美国生活方式。

美国政府鼓励穷人模仿富人去消费,并使之上升為一种呼喚社会平等的意识形态。

普通购房者不负责任的借贷行为和不切实际的美国梦也是酿成这场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潜在购房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明明知道如果房价不持续上涨的话,他们根本无法承受他们打算申请的贷款。

但是在贷款商的诱惑下,在贪婪的驱动下,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

产生了不切实际的理财预期。

这些购房者以为,他们的财产每年可以升值至少15%到20%。

他们知道自己除了中彩票以外,没有更快的办法致富。

在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前,全美房屋平均中间价格从2004年的18万5千美元激增到2006年的23万美元;

从1965年开始基本稳定在64%左右的美国住房拥有率在2004年激增到差不多70%。

次贷对象非洲裔拉美裔居多,外来移民和少数族裔购房者深受影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主要特征。

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超过50%的非洲裔美国人购房者和接近40%的拉美裔美国人购房者使用次贷购房。

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时间里,拉美裔的住房拥有率增长了70%,远远超过其他族裔“拥有自己的住房”,是美国梦的一部分。

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买房。

拥有住房作为美国梦的一部分被人为地夸大,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拥有住房的真实成本。

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这兩家政府支持的垄断公司放出去的大量房贷之所以收不回來,並且给金融业造成了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与这种观念念的推广关系极大。

“纾困”之道

现代金融的实质是信用交易,次贷危机的本质问题就在于放大了信用交易风险,金融业产生了信用危机。

随着雷曼兄弟等投行的破产或被收购,握有这些公司大量证券的投资人也随之而倾家荡产,金融业的信用达到了最低点,于是发生储户纷纷提款挤兑银行的现象,导致美国数家银行倒闭。

同时,股民的心理防线失守,疯狂抛售股票,股市面临崩盘。

金融业的危机如果继续下去,就会向实体经济蔓延,那么,必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这就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大萧条”(TheGreatDepression)相去不远了。

当市场整体信用一再萎缩,坏账和风险加速暴露和扩张,由此再进一步收缩市场信用。

如果这个循环继续下去,世界金融形势自然会一败涂地。

因此,挽回和重建金融业的信用,成了挽救美国、乃至世界金融市场免于崩溃的关键。

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网(CNN)采访时说:

“当金融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信心尤为重要”。

因此,政府“救市”,纾困金融,势在必行。

在美国8500亿美元的“纾困”方案(bailoutplan)出台之后,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宣布无限额向市场注入美元信贷资金;

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和奥地利政府周一均推出了银行拯救计划,总金额达1.3万亿欧元;

韩国政府也宣布将动用2400亿美元外汇储备救市,目标涵盖所有银行及金融机构。

这些资金主要用来收购倒闭或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的呆账坏债,使其持有者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试图恢复金融业的社会信誉。

然而,美国等国的金融纾困计划并没有因此而恢复投资者的信心。

信用与信心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信用何来信心?

但是,有了信用,不等于就有信心。

信用是外在关系的基石,而信心则是投资者内在的动力源。

光有金融机构的信用,而无投资者内在的信心,金融业还是回天乏力。

投资者的信心建立在对金融机构的信贷实力和能否获利的基础之上,如果他们看不到那样的希望,金融市场就不可能恢复运作。

在他们看来,区区3万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岂能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何况事实上他们对金融机构的实际债务情况还不甚了了,怎么能放心向这些机构注资?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和各国政府出台了“纾困救市”方案后,美、澳、欧、亚股市依旧照跌不停的原因。

财长出身的英国首相布朗大胆提出了收购部分周转困难的私立银行的部分分股权的方案,布什仿效布朗,接着跟进。

此举对于恢复投资者的信心起了作用,股市开始反弹。

金融市场对信心趋势的考量,往往集中于几个龙头品种和大型企业,深陷危机核心的金融机构、信贷中介、保险公司如果能够借此3万亿美元而恢复正常运转,那么,市场其他投资者就会不再继续悲观,金融市场的信用由此而得到恢复,整个经济体内生的自我振兴功能将得以发挥。

政府救市绝不是让财政资金为坏账全额买单,而是助推市场自我修复功能的恢复。

就此而言,3万亿美元的救市资金或许已经足够了。

信用和信心是为了治理由于信用缺失所造成的“金融堵塞”。

资金不能顺畅流动,实体经济的资金链得不到延续,经济仍然无法运行,危机便不能解除。

因此,解决流动性(lquidity),恢复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流动,成了“解困”重要的一环。

恢复金融机构的信用度和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以促使资金的流动,必须要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降息以松动银根,让资金流动起来,乃是必然之举。

收购金融机构的坏账,对亏损金融机构的参股,降息以促使流动性的解冻,这一系列举措,目前尚难以断言成效如何,但是,近来股市的反弹,信用的重建,信心的恢复,似乎已见端倪。

然而,以我之见,上述“纾困之计”,尚不足使美国和世界经济脱困。

金融业必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才能使整个社会经济健康运作,才能摆脱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

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最终催生泡沫经济。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大量制造业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

美国原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力的飞跃,但由于美国本土缺少实体制造经济,所以信息科学技术并没有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而成了虚拟资本投机的工具。

这次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结构的再次调整,是一次“否定之否定”,金融体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美国经济的体制就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逐步完善起来的。

上个世纪,美国总统罗斯福按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的经济学理论,领导美国走出“大萧条”的经验值得借鉴。

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的理论集中到一点,就是吸引投资和充分就业,这是克服经济危机的最佳选择。

吸引投资是为了发展实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刺激需求,反过来就会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罗斯福总统根据这一理论,做了两件大事:

在政府控制下,降低利息和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

前者使实体经济获得发展资金,后者则能实现充分就业,刺激需求,加上其他的因素,美国渐渐走出了困境。

尽管凯恩斯主义后来遭到弥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的批评,美国开始转向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

但是,我认为,凯恩斯理论对于目前美国和世界走出经济危机,重振经济,不无借鉴之处。

从最近的报道来看,美国和欧洲政府出手“救市”,降息和参股私营金融机构,这些举措,起了一定的作用,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用度和信心已经有所恢复,欧美股市有了一定的反映。

据外电报道:

“过去几天来,国际基准利率继续下滑,银行间贷款活动出现松动。

投资人开始看到政府救市措施产生的作用,而推动股市上涨”,“星期五,三个月期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从星期四的4.50下跌到4.41%,共8个基点。

这一基准利率在这个星期连续第五天下降,也是从七月份以来第一次出现在整个星期的下行走势”,“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下降被金融专家认为是各国政府大刀阔斧稳定金融市场的努力所产生的一个初步成效。

位于美国普林斯顿市的经济展望公司的全球经济师伯纳德•鲍莫尔(Bernardbaumohl)表示,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

他说:

“美国和其它工业化国家密切合作,给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提高银行信心,特别是高达3万亿美元的资金正在流入全球银行系统”。

信心的恢复就可能使借贷解冻,资金流动,就会带动经济回升。

但是,这一切都有待遇时间的考验,现在断言金融市场的复苏还为时过早。

但是,美国和欧亚各国的金融进一步落实“纾困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