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245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Word格式.docx

(1)负责本科主要仪器设备的购置论证、验收、安装和调试工作,定期检查和指导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

解决本科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并参加相应的诊疗工作。

(2)负责疑难或特殊血型的鉴定、交叉配血、免疫诊断、疑难检验项目的检查及室内、室间质控。

开展成分输血,参加临床有关的会诊和治疗工作。

3、主管技师职责

(1)开展科研工作,并担负一定的教学任务,做好各级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指导下级技术和进修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撰写学术论文。

(2)协助科主任制定该科室业务范围内的有关计划,并监督实施。

(3)了解国内外动向,结合本科情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输血事业的发展。

(4)认真执行并督促检查本科室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制备工艺、质量检测标准和工作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提请上级审查批准。

4、技师职责

(1)负责所用专业仪器设备的调试、鉴定、操作、建档和维修保养,做好专业资料的积累、保管以及登记和统计工作。

(2)根据科室情况,参加相应的诊疗工作。

指导和培养技士及进修人员,并负责其技术考核。

(3)负责血液质量检查和储备工作,参加发血、实验检测、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成分制备。

(4)参加科室值班。

5、技士职责

(1)负责输血前的准备和必做项目的实验检测工作。

(2)负责血型鉴定和发血工作,严格遵守查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负责储血冰箱的管理、血液的储备、血液质量的鉴定。

(4)负责药品、器材及其它物品的保管工作。

(5)参加科室值班。

6、技工职责

(1)上班前工作室卫生准备就绪,使工作室保持空气新鲜。

(2)工作间地面每日要清扫、擦洗两次,每周进行一次全面卫生清扫工作。

7、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各类血型的鉴定和Rh等稀有血型的鉴定及血型抗体的筛选工作。

(2)在进行血型鉴定和各类特异抗体鉴定时,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

(3)血清学检查时,血清抗体的检测,均应按标准和规程进行。

(4)工作中要做到:

标本不污染、操作熟练、试剂标准、器皿清洁、判断准确。

(5)负责各类标本检验、检查和鉴定的登记工作。

内容包括:

标本号、姓名、单位、地址、特异性抗体、血型、日期、诊断和签名等,并应长期保存。

协助做好Rh等血型的建档工作,为建立稀有血型者队伍提供依据。

(6)遵守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完成科主任分配的其他工作。

8、配发血工作人员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全院各科室临床用血的配血和发放工作。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执行“双查双签”制度,严格按“配血操作规程”进行工作。

(3)遇到疑难问题,请血型室人员共同解决,并上报科主任,未搞清原因的血液不得发出。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任何一项不符均不能发血。

(5)严格执行“血液领发制度”,发血者与取血者应逐项查对无误,双方签字后方可发血。

(6)临床出现输血反应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协助科室治疗抢救。

(7)负责输血反应信息的记录、登记、汇总和分析工作。

(8)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记录及清洁和保管工作,如发现故障及时上报科主任找维修部修理。

9、质控工作人员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业务技术的全面质量检查监督。

(2)质控人员必须坚持原则,作风正派,遵纪守法,能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能胜任本岗位工作。

(3)负责对血液及成分、化验检查等各项技术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和监督。

(4)负责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检、标签、外包装、入库、出库和有关资料等质量检查和监督。

(5)负责对仪器、设备、衡器、量具质量的检查和监督。

(6)质量中有违反操作规程和严重问题要及时向科主任汇报。

(7)按质量检验规定检测试剂、血液、器材等,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四)各种管理制度

1、输血科工作制度

(1)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师填写,经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审签后,提前2日送交输血科。

(2)储血冰箱每月消毒一次。

每日检查冰箱温度,同时观察血液质量。

应严格按照不同保养液要求的期限保存血液,发现质量可疑时,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理。

储存血液报废时,应报医务科批准。

(3)配血及发血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发出的血液、血浆、血液成分等,临床科室应及时输用,输血科不再收回。

(4)各科室必须由医护人员取血。

取血时,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

输血时遇有疑问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待查清无误后再作处理。

配血标本由输血科在40C±

20C条件下保存两周,以备查对。

(5)设立值班员,负责值班时间内的供血和安全工作。

2、供血制度

(1)输血科应按《采供血许可证》规定范围供血。

特殊情况下经主管部门领导批准,方可对规定范围外的医疗单位供应。

紧急情况下,先供应,同时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2)供给临床使用的血液,必须是按照国家规定《献血员健康检查标准》检测合格的血液。

(3)向临床供血时必须依据临床科室的申请和患者的病情,提供患者所须的血液及成分血。

(4)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卫生部关于印发《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到临床规范用血。

(5)遵循科学合理用血的原则,积极开展成分输血、自身输血,提高临床输血疗效,严防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6)交叉配血和发血,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做到双查双签后,方可发出。

3、配血管理制度

(1)配血室内应保持安静、整洁。

工作时不闲谈,非本科工作人员谢绝入内。

(2)配血前认真检查输血申请单上的日期、血型、申请数量及对血液的要求,并根据贮血情况、疾病等酌情交叉配血。

(3)依贮血日期的先后,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血液。

(4)做好血型鉴定、配血试剂的质量控制工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

(5)对有输血反应者必须进行抗体筛选鉴定。

(6)做好各项登记工作,交叉配血等书写字迹一定要清楚、整齐、无误。

(7)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0C±

20C冰箱保留7天。

4、输血管理制度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对于手术用血应事先做好计划。

对输血量及所需各种成分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要严格掌握。

(2)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HCV)、梅毒抗体(RPR)、艾滋病抗体(HIV)和谷丙转氨酶(ALT)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3)患者需要输血时,医生应向家属讲清输血的利弊,与患者共同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后,方可输血。

(4)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师填写,严格执行审批制度,经上级医师审签后同血样本一起提前呈交输血科。

(5)为做到有计划地供血,除急诊外凡需输血者均应提前申请,各种血液成分应提前2-3天,全血及红细胞悬液<2000ml提前2天,2000ml以上者提前3天,>3000ml者应提前4天。

(6)勤工人员和家属一律不许代替医护人员取血和代替医师签字、填写血型、用血量以及改填输血申请单。

(7)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8)输血时,必须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遇有疑问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输血科查找原因,待查清原因后再作处理。

(9)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室温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单位负责。

(10)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反应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24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11)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5、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

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它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治疗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

(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后(必要时应及时)一周后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6、标本管理制度

(1)配血标本送到输血科后,要有专人接受标本,并检查血量、标本联号、姓名、血型、病房、床号齐全,如有遗漏应拒收。

(2)初检和复检标本送到实验室后,要有专人接收手续,并要检查留样试管、标签、编号、血型是否齐全,检查合格双方签字,做好登记,注意标本份数、来源和日期等。

(3)检查血标本留样足量,并观察是否有溶血、乳糜血,如有此现象应重新留取标本并做好记录。

(4)受血者配血标本和全血复检标本,试验后要放冰箱4-60C保留一定时间(一般为二周),以便病人用血后发生问题时,查找原因。

血清标本应放在-200C以下温度保存半年以上,以备患者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染疾病的追查。

(5)实验后废弃的血标本,必须在焚烧炉焚烧,以免污染环境。

(6)阳性结果注意保密,阳性标本应严格管理,消毒后处理,所用试验器材,用后焚烧或消毒。

7、标本接收制度

(1)初检和复检标本送到实验室后,要有转入交接和登记手续。

(2)检查留样试管、标签、标号、姓名、血型是否齐全,如有遗漏应拒收。

检查合格,双方签字,做好登记,注明标本份数、来源、日期等。

(3)检查血标本留样量是否有3-4ml,并观察是否溶血、乳糜血,如有此现象应再留标本并做记录。

(4)将血标本试管放37C水浴中10分钟,以利血清的析出。

(5)孵育后的标本,经离心后以次分发进行各项检测。

8、血液报废管理制度

(1)血液报废时须由经办人员登记、签名后报科主任核准。

(2)血液报废标准:

①眼观有溶血、大凝块、血袋破裂、管口热合不严密或启过封、血液颜色呈紫玫瑰色或高锰酸钾色、红细胞呈稀泥状者;

②血液过期、变质或培养有细菌生长;

③血液启封后或离开输血科在3小时以上;

④经复检后不合格的血液;

⑤确认是输血反应而退回的血液;

⑥患者因故未用完而退回输血科的血液。

(3)废弃血的处理方法,见医院感染消毒管理常规及废弃物处理制度。

9、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

(1)一般差错血型鉴定错误,漏报、错报、误报检测结果。

(2)严重差错

①错发血液并已给患者输入,未发生严重反应者。

②各种原因造成血液污染,已将污染血液输入患者体内但未引起严重反应者。

(3)事故

①错发血液已输入患者体内发生严重反应,并导致患者脏器功能损害或死亡者。

②各种原因造成血液污染,已输入患者体内导致患者脏器功能损害或死亡者。

(4)报告及处理办法

①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设置登记人员,负责差错事故登记,每月在月报表内认真填写。

②凡发生医疗护理差错,均应立即报告科室领导,并主动报告登记人员。

凡属严重差错,科室应于24小时内报告医务科或护理部。

③差错发生后,科主任及相关人员应主动与临床科室协作,迅速处理,防止差错发展为事故;

并注意查找原因。

事故发生后,科主任及相关人员应主动与临床协作,迅速处理,竭尽努力减少事故所导致的危害。

④当发生差错事故时,当事人应于差错事故发生后三天内提交书面分析材料,说明事件经过、差错、事故的处理与结果,分析原因及教训。

科室主任应于一周内组织科室人员分析原因,找出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对暂不能定性的医疗护理问题应填写《医疗护理问题报告表》,两周内报主管领导,并拿出处理意见。

⑤差错、事故定性后,依据医疗护理差错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二、血液及成分血的质量管理

(一)血液及成分质量标准

所有的血液及成份血的HBsAg、抗HCV、抗HIV、梅毒血清学试验均阴性,ALT符合标准;

无菌生长;

标签要填写完整、清楚、准确。

并各自还要符合不同的质量标准。

1、血液检测的质量标准

(1)血型:

ABO血型(正反定型法)和RhD血型。

(2)全血比重(硫酸铜法)男≥1.052(Hb≥125g/L);

女≥1.050(Hb≥115g/L)。

(3)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改良J-G法)<17.1umol/L。

2、血浆,全血的质量标准

(1)外观:

应无溶血、变色、汽泡及凝块。

(2)血容量:

误差不大于标准量±

10%。

(3)ABO血型,应与标签所标示一致。

3、红细胞悬液或浓缩红细胞质量标准

4、白细胞的红细胞质量标准

(1)红细胞回收率应≥70%。

(2)白细胞清除率应≥70%。

5、洗涤红细胞质量标准

(1)标签:

应填写完整、清楚准确。

(2)红细胞回收率应≥70%。

(3)白细胞清除率应≥80%。

(4)蛋白清除率应≥99%。

6、单采(或浓缩)血小板质量标准

(1)血小板计数:

应≥(1.5~3.0)×

1011/袋。

(2)红细胞混入量:

应≤2.0×

1010/袋。

(3)白细胞混入量:

106/袋。

(4)保存:

一般当天使用,保存条件220C振荡,用保存袋可保存3~5天。

7、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标准

无混浊,无乳糜,无熔血,无纤维蛋白析出。

(2)容量:

应符合标准量±

(3)血浆血红蛋白含量应≤530mg/L。

(3)蛋白含量:

应≥48g/L

(4)保存期:

-200C以下为一年。

8、浓缩白细胞质量标准

(1)容量:

用称重法测定30~40g/单位(200ml全血制备)。

(2)白细胞≥10×

10/单位。

(3)粒细胞比率≥50%。

9、冷沉淀质量标准

25±

5ml/单位(200ml全血制备)。

(2)纤维蛋白原:

≥150mg/单位。

(3)保存期:

一-200C以下冰箱为一年。

(二)储存系统与运输要求

1、储存设备监测

(1)各种保存血液及成分血的冰箱或冰柜的温度必需每4小时记录一次。

(2)温度失控报警器必须设定一个温度失控范围,并时时处于开启状态。

(3)温度失控报警器在箱内温度超过设定范围时,必须能被激活并发出明显的警报信号。

2、运送

全血及红细胞制品运送温度为1~100C,冰冻类制品运送温度应≤-180C,粒细胞及血小板浓缩物运送温度为20~240C。

(三)血液及成分血的使用适应证

1、适应证

(1)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

血红蛋白(Hb)<8.5g/dl、血容量丢失>20%、体外循环手术预计Hb<8.0g/dl、Hb<10g/dl的放疗或需手术者。

(2)全血:

进行性巨量失血。

(3)血小板:

成分大量输血超过10个单位、血小板数<5万/ul伴活动性出血或需手术者。

(4)新鲜冰冻血浆:

书面报告PT或APTT异常伴出血或需外科手术者、特定凝血因子缺乏伴出血或需手术者、输血量大于15个单位、抗纤溶治疗伴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重小于15公斤的体外循环手术者、蛋白S和蛋白C缺乏,服用L-天冬酰氨酶前纤维蛋白原缺乏者。

(5)冷沉淀物:

凝血因子缺乏,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7)照射的血制品:

所有小于2岁的病人、所有儿科肿瘤病人、所有骨髓移植病人。

(8)白细胞血制品:

所有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病人、所有儿科肿瘤病人、所有骨髓移植病人、慢性溶血病人。

全血:

必须和受体完全一致。

红细胞:

必须和受体的血浆相合。

粒细胞浓缩物:

新鲜冰冻血浆:

必须和受体的红细胞相合。

血小板浓缩物:

所有血型都可以接受,优先选择和受体的红细胞相合。

3、成分血使用率标准

(1)成分输血率:

三级甲等医院>70%,三级乙丙等医院>65%,二级甲等>50%医院,二级乙等医院>45%。

(2)红细胞使用率:

三级甲等医院>50%,三级乙丙等医院>45%,二级甲等>40%医院,二级乙等医院>35%。

(四)血液及成分血的发放

1、准备

(1)冷沉淀物和新鲜冰冻血浆在370C的水浴箱中融化后即可使用,也可放入1~60C冰箱保存,但不超24小时。

(2)全血和红细胞制品可直接使用,如需加温则加温器应控制在380C,血制品温度都不得超过380C。

(3)血小板和粒细胞一般在采集后6小时内使用。

2、检查

在发出血液前,应检查血袋是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血液外观是否正常。

如发现血袋破损、封口不严有渗漏、血液中有大量凝块、血浆和红细胞交界面不清或出现膜状物、血浆出现溶血混浊变色、袋中气泡增多或血袋肿胀等各种不正常现象,一律不得发出使用。

有疑问的血液应做细菌培养和追踪观察,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

3、标签和资料核对

血液及成分标签上必需含有种类和数量、储存温度、失效日期、血型、献血员资料、病人资料。

并核对输血单上的资料和血袋上的资料,完全无误后方可发出。

4、退回和重新发放

血液及成分离开输血科后,必须立即输注,决不允许长时间放在室温或放入其它无严格温度监测的冰箱内。

除手术室、急诊室、监护室以外原则上逐袋领取,现输现拿,不得在输血科以外的部门储存。

血液及其成分离开输血科后,原则上不能退回。

因故未使用的血液及制品,应在30分钟之内退回。

血液及成分重新发放必须获得下列信息,血袋无破损及封口未被打开,在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始终处于要求的温度保存范围,已对该血液及成分重新发放作登记,以确保在日后使用过程中作追踪监测。

5、血液发放的质量控制为确保供血质量,在向临床发放贮存血液时,应做好核对检查工作及温度的监控。

(1)核对病人姓名、科别(及病区)、床号、编号有无差错;

核对供血者(献血员)姓名、血型、血量、编号有无差错;

核对标签填写有无不一致之处,有无脱签预兆,贮存时间是否符合病人治疗需要;

检查血液包装是否完好,血液外观有无异常变化。

以上各项检查均需与取血人共同进行,全部合乎要求方能发出。

(2)贮存血液的外观有以下改变之一者,不得发给临床输血:

①血浆层变成暗灰色或黄褐色(多为细菌污染后产生色素所致)。

②血浆层呈现日渐加重的异常混浊,或出现大小不等颗粒状、絮状、丝状物,或形成胶冻状(常为细菌产生的血冻凝固酶所致)。

③血浆层出现进行性增多的汽泡(多为细菌污染产汽所致)。

④红细胞层变成暗紫色或玫瑰色,呈稀泥状或形成大量凝块(多为细菌繁殖生长所致。

亦可因采血不顺利或抗凝效果不好所引起)。

⑤红细胞层表面出现绒球状物(可为细菌菌团或真菌菌丝)。

⑥红细胞层溶血造成与血浆层分界不清(可为细菌作用所致,也可因冰箱温度过低使贮血冻结,溶化后溶血)。

⑦对包装有破损或疑有细菌污染的血液,外观虽没有异常改变,也不能发出。

应经细菌培养或有关鉴定后,再决定能否输用。

(3)如果血液必须向外单位运送时,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若路途较远或外界气温过高,要使用冷藏装置。

温度要控制在1-80C,最高不得超过100C。

多量血液运送使用冷藏箱,少量血液运送使用冰壶即可。

血液运达目的地后,要尽快存入冰箱。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需保存于2-60C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5)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三、临床输血的技术管理

(一)、输血的准备

1、输血志愿书临床医生在给病人输注血液及成分血前,必须与病人及其家属签定输血志愿书。

输血志愿书要求说明以下内容:

血液来源、所做的检测试验、输血后可能转播的疾病和并发症、以及当前输血的必要性和输血后的危险性等。

要求让病人及其家属充分权衡利弊,征得同意后,才能实施输血治疗。

2、输血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