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5865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语下册第五单元总目标及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教案新课:

(一)、明确字词。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

ng)

戾天(lì

)鸢飞(yuān)经纶(lú

n)横柯(kē)

(二)、作者介绍。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

(1)、齐读:

吴均的诗歌《山中杂诗》

(2)、提问:

1)这首诗是谁写的?

2)写了什么?

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作家什么知识?

明确:

1)吴均2)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烟、落日、鸟、云这四种景物3)、吴均(南朝),字叔痒,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

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

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

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

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三)、探究问题

一读课文:

读准字音和句读

1、欣赏:

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质疑:

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举手提问)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

3、朗读:

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

二读课文:

正确释词并译句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2、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1)独绝:

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

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语出《诗经?

小雅?

伐木》“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

韵:

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

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

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3、质疑:

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4、讨论:

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课堂讨论解决

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

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5、译文。

(那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呈现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

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四)、总结归纳。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主旨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

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景--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泉水作响;

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二)、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

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

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

第二段写水,突出”异”。

“水皆缥碧,千丈

见底。

”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

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

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

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

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三)、提问: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从社会根源来看。

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

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

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教师与学生交流。

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

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

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三、课堂练习: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例如“”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其中以“”句最传神。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使文章。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从“”可以看出来。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语言优美、细腻,多用修辞,骈散结合,例句自选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两岸山之高峻。

例句自选。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采用总分,使文章开篇点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写,条理清晰。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表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鸟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以看出来。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参考课文从“水”“山”对富春山水的描写,仿写西湖的“雨”或“雾”。

六、板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一段:

总说---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二段:

分说---写水之异

三段:

分说---写山之奇

七、教案后记:

复备

22《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文导入

1、教师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意画面,

并提问:

菊花高洁,南山幽静,徜徉在这山水景物之间的诗人是谁?

2、你知道多少关于陶渊明的知识,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

3、学生举手介绍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教师点拨补充,座

位上的同学笔记。

4、导入《五柳先生传》

1、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

2、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西南)人。

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M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

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听读课文

要求:

1)认准字音。

2)并在课本上注下这些生字。

1)生字:

嗜(shì

)辄(zhé

)吝(lì

n)褐(hè

)箪(dān)汲

(jí

)俦(chó

u)黔(qiá

n)觞(shāng)欤(yú

2)多音字:

传(zhuà

n)好(hà

o)

2、合读课文

1)读出节奏。

2)边读边在课文上标划节奏。

1)三字短句:

如好\读书晏如\也

2)四字短句:

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复杂长句:

如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跟读课文

1)模拟人物心态。

2)读出语气、语调。

1)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

2)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4、默读课文,

1)领会文意。

2)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字意、词意、句意。

3)课堂质疑,向老师提问,全班讨论。

1)第一段:

何许:

何处许,地方,处所。

详:

详细地知道。

因:

因此以为:

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

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

语气词,表决定,相当

于“矣”。

不求甚解:

不追求过细的理解。

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

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

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

人的本性。

嗜:

喜爱,爱好。

旧:

指老朋友

如此:

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

有时。

置酒:

准备酒。

招之:

邀请他。

造:

到……去。

辄:

每每,总是。

尽:

指喝完。

期:

期望,希望。

曾不:

一点也不。

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

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

房屋四周。

堵,墙壁。

萧然:

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

粗布短衣。

穿结:

指衣服破烂。

穿,破。

结,缝补。

箪:

盛饭食的

圆形竹器。

瓢:

舀水的葫芦。

自终:

自己过完一生。

终,终了,结

束。

晏如:

安然自乐的样子。

晏,平静,安逸。

如,形容词

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

使自己欢娱。

忘怀:

不放在心上,忘记。

2)第二段:

赞;

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

愁苦的样子。

汲汲:

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

推究。

兹:

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

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

类。

衔觞:

口衔酒杯,指饮酒。

觞,酒杯

以乐其志:

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朗读课文

1、说说两个段落有什么不同?

2、找到总领全文,体现五柳先生风格的句子。

1)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

出“不慕荣利”。

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

呼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

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2、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三)、朗读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解决。

A、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B、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C、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要写文纪传?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

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

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

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

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

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

B、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C、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

“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读《归去来兮》,写写人生感悟(200字)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作业: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作业:

1、背诵全文,并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适意

五性嗜酒……陶情不坚

柳传环堵萧然……乐道随守

先常著文……娱乐流节

生俗操

传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3《马说》

《马说》(韩愈)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朗读教案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

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

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

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

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

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

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