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590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文档格式.docx

(一)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A、基本原理:

通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而电压表和电流表都具有一定的内阻,分别用RV和RA表示。

如图2-1所示,测量电阻R2两端电压U2时,电压表与R2并联,只有电压表内阻RV无穷大,才不会改变电路原来的状态。

如果测量电路的电流I,电流表串入电路,要想不改变电路原来的状态,电流表的内阻RA必须等于零,。

但实际使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一般都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即它们的内阻不可能为无穷大或者为零,因此,当仪表接入电路时都会使电路原来的状态产生变化,使被测的读数值与电路原来的实际值之间产生误差,这种由于仪表内阻引入的测量误差,称之为方法误差。

显然,方法误差值的大小与仪表本身内阻值的大小密切相关,我们总是希望电压表的内阻越接近无穷大越好,而电流表的内阻越接近零越好。

可见,仪表的内阻是一个十分关注的参数。

通常用下列方法测量仪表的内阻:

1.用‘分流法’测量电流表的内阻

设被测电流表的内阻为RA,满量程电流为Im,测试电路如图2-2所示,首先断开开关S,调节恒流源的输出电流I,使电流表指针达到满偏转,即I=IA=Im。

然后合上开关S,并保持I值不变,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在1/2满量程位置,即

则电流表的内阻

2.用‘分压法’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设被测电压表的内阻为RV,满量程电压为Um,测试电路如图2-3所示,首先闭合开关S,调节恒压源的输出电压U,使电压表指针达到满偏转,即U=UV=Um。

然后断开开关S,并保持U值不变,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电压表的指针指在1/2满量程位置,即

则电压表的内阻

图2-1电路中,由于电压表的内阻RV不为无穷大,在测量电压时引入的方法误差计算如下:

R2上的电压为:

若R1=R2,则U2=U/2

现用一内阻RV的电压表来测U2值,当RV与R2并联后,

,以此来代替上式的R2,则得

绝对误差为

,则得

相对误差

B.实验内容

1.根据‘分流法’原理测定直流电流表1mA和10mA量程的内阻

实验电路如图2-2所示,其中R为电阻箱,用

100Ω、

10Ω、

1Ω三组串联,1mA电流表用表头和电位器RP2串联组成,10mA电流表由1mA电流表与分流电阻并联而成(具体参数见实验一),两个电流表都需要与直流数字电流表串联(采用20mA量程档),由可调恒流源供电,调节电位器RP2校准满量程。

实验电路中的电源用可调恒流源,测试内容见表2-1,并将实验数据记入表中。

表2-1电流表内阻测量数据

被测表量程

(mA)

S断开,调节恒源,使I=IA=Im(mA)

S闭合,调节电阻R,

使IR=IA=Im/2(mA)

(Ω)

计算内阻RA

6

39

10

20

10 

8

2.根据‘分压法’原理测定直流电压表1V和10V量程的内阻

实验电路如图2-3所示,其中R为电阻箱,用

1kΩ、

1Ω四组串联,1V、10V电压表分别用表头、电位器RP1和倍压电阻串联组成(具体参数见实验一),两个电压表都需要与直流数字电压表并联,由可调恒压源供电,调节电位器RP1校准满量程。

实验电路中的电源用可调恒压源,测试内容见表2-2,并将实验数据记入表中。

表2-2电压表内阻测量数据

(V)

S闭合,调节恒压源,使U=UV=Um(V)

S断开,调节电阻R,使UR=UV=Um/2(V)

R(Ω)

计算RV

809 

809

10

16k

3.方法误差的测量与计算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其中R1=300Ω,R2=200Ω,电源电压U=10V(可调恒

压源〕,用直流电压表10V档量程测量R2上的电压U2之值,并计算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

对误差,实验和计算数据记入表2-3中。

表2-3方法误差的测量与计算

RV

计算值U2

实测值U’2

绝对误差U=U2-U’2

相对误差U/U2100

20% 

4.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表2-1和表2-2数据,计算各被测仪表的内阻值,并与实际的内阻值相比较;

(2)根据表2-3数据,计算测量的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二)线性、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

任何一个二端元件的特性可用该元件上的端电压U与通过该元件的电流I之间的函数关系I=f(U)来表示,即用I-U平面上的一条曲线来表征,这条曲线称为该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1.线性电阻器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

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如图1-1中a所示,

该直线的斜率等于该电阻器的电阻值。

2.一般的白炽灯在工作时灯丝处于

高温状态,其灯丝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通过白炽灯的电流越大,其温度

越高,阻值也越大,一般灯泡的“冷电阻”

与“热电阻”的阻值可相差几倍至十几倍,

所以它的伏安特性如图1-1中b曲线所示。

3.一般的半导体二极管是一个非线性

电阻元件,其伏安特性如图1-1中c所示。

图1-1

正向压降很小(一般的锗管约为~,

硅管约为~),正向电流随正向压降的升高而急骤上升,而反向电压从零一直增加到十多至几十伏时,其反向电流增加很小,粗略地可视为零。

可见,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但反向电压加得过高,超过管子的极限值,则会导致管子击穿损坏。

4.稳压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半导体二极管,其正向特性与普通二极管类似,但其反向特性较特别,如图1-1中d所示。

在反向电压开始增加时,其反向电流几乎为零,但当电压增加到某一数值时(称为管子的稳压值,有各种不同稳压值的稳压管)电流将突然增加,以后它的端电压将基本维持恒定,当外加的反向电压继续升高时其端电压仅有少量增加。

注意:

流过二极管或稳压二极管的电流不能超过管子的极限值,否则管子会被烧坏。

B、实验内容:

1.测定线性电阻器的伏安特性

按图1-2接线,调节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U,从0伏开始缓慢地增加,一直到10V,记下相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UR、I。

图1-2图1-3

UR(V)

9

I(mA)

2.测定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按图1-3接线,R为限流电阻器。

测二极管D的正向特性时,其正向电流不得超过25mA,二极管D的正向施压UD+可在0~之间取值。

在~之间应多取几个测量点。

测反向特性时,只需将图1-3中的二极管D反接,且其反向施压UD-可达30V。

正向特性实验数据

 UD+(V)

  

反向特性实验数据

 UD-(V)

-5

-10

-15

-20

-25

-30

 3.测定稳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正向特性实验:

将图1-3中的二极管换成稳压二极管,重复实验内容3中的正向测量。

UZ+为2CW51的正向施压。

UZ(V)

000

(2)反向特性实验:

2CW51反接,测量2CW51的反向特性。

测量2CW51二端的电压UZ-及电流I,由UZ-可看出其稳压特性。

UZ-(V)

303234

4.实验注意事项

(1)测二极管正向特性时,稳压电源输出应由小至大逐渐增加,应时刻注意电流表读数不得超过25mA。

(2)进行不同实验时,应先估算电压和电流值,合理选择仪表的量程,勿使仪表超量程,仪表的极性亦不可接错。

5实验报告

(1)根据各实验数据,分别在方格纸上绘制出光滑的伏安特性曲线。

(其中二极管和稳压管的正、反向特性均要求画在同一张图中,正、反向电压可取为不同的比例尺)

(2)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被测各元件的特性。

稳压二极管其伏安特性曲线与普通二极管相似,但反向击穿曲线比较陡,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反向电流很小,当反向电压增高到击穿电压时,反向电流突然猛增,稳压管从而反向击穿,此后,电流虽然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但稳压管两端的电压的变化却相当小。

实验二基本电路定律实验

1.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南及诺顿定理的正确性,以提高对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实验加深对电位、电压与参考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3.通过实验加深对电路参考方向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一)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

测量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

电路中任一节点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

电路中任一回路上全部组件端对电压代数和等于零。

KCL:

∑i=0

KVL:

∑u=O

1.验证基尔霍夫定理

1)、实验线路

2)、实验步骤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2)、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一路E1为+12V电源,另一路E2为0~30V可调直流稳压源),令E1=+12V,E2=+6V。

(3)将弱电线插入标识“I”的两端,导线另两端接至直流电流表的“+、-”两端。

(4)将弱电线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标识“I”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

(5)用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并记录之。

3)、实验记录

被测量

I1(mA)

I2(mA)

I3(mA)

E1(V)

E2(V)

UFA(V)

UAB(V)

UAD(V)

计算值

12

-2

测量值

相对误差

2、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验证KCL的正确性。

由KCL定律有,I1+I2-I3=0,代入实验数据:

(A)

我们认为A与0A比较接近,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认为本实验符合KCL定律。

(2)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闭合回路,验证KVL的正确性。

由KVL定律有,E1-UFA-UAD=0,代入实验数据:

我们认为V与0V比较接近,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认为本实验符合KVL定律。

(3)计算理论值,并与实测值比较,计算误差并分析误差原因。

1)实验仪器误差,如电阻阻值不恒等于标称值;

2)仪表的基本误差导致实验结果误差;

3)数值的读取和计算由于约分产生误差。

(二)、叠加定理

A.基本原理:

1.叠加定理:

对于一个具有唯一解的线性电路,由几个独立电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各支路电流或电压,等于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相应支路中形成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不作用的电压源所在的支路应(移开电压源后)短路,不作用的电流源所在的支路应开路。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少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少K倍。

2.电位与电压:

电路中的参考点选择不同,各节点的电位也相应改变,但任意两点的电压(电位差)不变,即任意两点的电压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B.实验内容:

1、验证叠加定理

图1-1

(1)、按图1-1,取E1=+12V,E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

(2)、令E1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E1侧,开关S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电压表和直流电流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中。

E1

E2

I1

I2

I3

UAF

UAB

UAD

E1单独作用

E2单独作用

E1、E2共同作用

(3)、令E2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短路侧开关S2投向E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E1和E2共同作用(将开关S1投向E1侧,S2投向E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5)将E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三项的测量并记录。

2.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

E1单独作用时的电流+E2单独作用时的电流=E1、E2共同作用时的电流

E1单独作用时的电压+E2单独作用时的电压=E1、E2共同作用时的电压

结论:

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2)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P=*()+()*≠()*()

所以功率不可叠加。

(三)戴维南及诺顿定理

A.基本原理

1.戴维南定理

戴维南定理指出:

任何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US和一个电阻RS串联组成的实际电压源来代替,其中:

电压源U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内阻RS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电源均置零(电压源短接,电流源开路)后的等效电阻RO。

US、RS和IS、RS称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

2.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

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OC,然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测其短路电流ISC,且内阻为:

若有源二端网络的内阻值很低时,则不宜测其短路电流。

(2)伏安法

一种方法是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有源二端网络的

外特性曲线,如图2-1所示。

开路电压为UOC,根据

外特性曲线求出斜率tgφ,则内阻为: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以及额定电流IN和对应的输出端额定电压UN,如图2-1所示,则内阻为:

(3)半电压法

如图2-2所示,当负载电压为被测网络开路电压UOC一半时,负载电阻RL的大小

(由电阻箱的读数确定)即为被测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内阻RS数值。

(4)零示法

在测量具有高内阻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时,用电压表进行直接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为了消除电压表内阻的影响,往往采用零示测量法,如图11-3所示。

零示法测量原理是用一低内阻的恒压源与被测有源二端网络进行比较,当恒压源的输出电压与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相等时,电压表的读数将为“0”,然后将电路断开,测量此时恒压源的输出电压U,即为被测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1.被测有源二端网络与负载电阻RL(用电阻箱)连接,如图2-4(a)所示。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UOC、RS等效参数。

测开路电压UOC:

在图2-4(a)电路中,断开负载RL,用电压表测量1、2两端电压,

将数据记入表2-1中。

测短路电流ISC:

在图2-4(a)电路中,将负载RL短路,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将数据记入表2-1中。

计算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RS。

表2-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数据

UOC(V)

ISC(mA)

RS=UOC/ISC

188

(2)负载实验

按图2-4(b)改变RL阻值,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

RL()

100

200

300

400

500

U12(V)

(3)验证戴维南定理:

用一只1K可调电位器,将其阻值调整到等于步骤“1”实验中所测的等效电阻“RS”之值,然后令其与直流稳压UOC(调整“1”步骤时所得的开路电压“UOC”之值)相串联,如图2b)所示,仿照步骤“2”测量其外特性,对证戴维宁定理进行验证。

表2-2有源二端网络外特性数据

100

被测有源二端网络如图:

2.实验报告要求

根据实验步骤,分别绘出曲线,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注:

诺顿定理实验参照戴维南定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