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607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

70%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加重期:

指疾病的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2.缓解期:

指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阶段。

(三)证候诊断

1、外寒里饮:

寒邪外束,引动伏饮,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2、痰热郁肺:

素体蕴痰,外邪化热或痰郁化热,肺失宣降故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痰浊阻肺:

蕴痰日久,痰阻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可见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4、痰蒙神窍:

痰凝日久,蒙蔽心窍,或化热动风,可见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5、肺肾气虚:

久病体虚,肺病及肾,肺失宣降,肾不纳气,可见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6、阳虚水泛:

久病及肾,阳气日损,阳气不蒸化津液,水液泛滥,可见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使用中药汤剂

1、外寒里饮

主症: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

次症:

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

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代表方:

小青龙汤加减

方药:

该方由麻黄,细辛,桂枝,半夏,五味子,干姜,白芍等药组成,共凑外散寒邪,内化水饮的作用。

临证加减:

若饮欲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若表寒不甚,或表寒以解,痰饮壅盛,见咳逆喘满,不能平卧,舌苔滑腻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

目睛胀突,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杏仁,法半夏,生姜,大枣,石膏,该方可宣降肺气,内化痰热。

若痰热内盛,胸满气逆,痰胶粘不易咳出者,加黄芩,鱼腥草,瓜蒌壳,川贝母。

若痰热闭肺,腹气不通,腹满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降肺气。

若痰热伤津,口舌干燥者,加天花粉,知母,麦冬。

3、痰浊阻肺

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

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葶苈子,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大枣

4、痰蒙神窍

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

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合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涤痰熄风,枳实,竹茹,甘草清热化痰,石菖蒲开窍化痰。

痰浊蒙窍者可以合用苏合香万芳香避秽,醒脑开窍;

痰热闭窍者可以合用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若伴肝风内动,动,手足抽搐者,可用紫雪丹加用钩藤,全蝎,羚羊角粉凉肝熄风。

热结大肠,腹气不通者,酌加大黄,芒硝。

热伤血络,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鲜红者,配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

5、肺肾气虚

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

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补肺、纳肾、平喘

补虚汤合参蛤散

人参,黄芪,茯苓,甘草,蛤蚧,五味子,干姜,半夏,厚朴,陈皮。

随症加减:

若喘甚,肾虚不纳气,加灵磁石,沉香,紫石英纳气归元。

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者,加桂枝,细辛,钟乳石温阳散寒。

6、阳虚水泛

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

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温阳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茯苓,白术,生姜,制附子,白芍,猪苓,泽泻,桂枝组成,两方共凑温阳化气利水的作用。

血瘀甚者,紫绀明显者,加泽兰,红花,丹参,北五加皮。

若水肿势剧,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者,加黑白丑,椒目,葶苈子。

(二)中成药:

①百令胶囊3-5粒一日3次

②黑锡丹,每次3g,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

③金匮肾气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

(三)中药针剂

①痰热郁肺者,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②痰蒙神窍者,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③阳虚患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四)、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①体针

取穴:

肺俞、膻中、大椎、足三里等

手法:

补法,每周1至2次,可加用艾灸,留针约20分钟。

②穴位注射

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

操作:

黄芪注射液2ml,或核络注射液2ml,上述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常规注入。

三个穴位交替,每周2次。

③艾灸

实证、痰热证:

定喘、尺泽、肺腧、丰隆;

虚证、寒证:

肺腧、肾腧、天突、膏盲。

将艾灸治疗仪电极贴紧穴位,开启电源,调节热度,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方便安全。

2.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1号方:

(药物组成:

白芥子15%、细辛20%、甘遂30%、延胡索15%、黄芩20%)主治:

肺胀属痰热证、实证。

选穴:

穴位敷贴2号方:

白芥子50%、细辛20%、甘遂15%、延胡索15%)主治:

肺胀属寒证、虚证。

肺腧、肾腧、天突、膏盲;

贴敷方法:

每年三伏第一天进行敷贴治疗,先用温湿毛巾擦洗穴位周围皮肤。

一般成人贴8-10小时,儿童4-6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注意事项:

如涂后麻木疼痛,切勿揭去。

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

3.康复治疗

呼吸肌锻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体操、太极拳、气功导引、饮食疗法、心理健康指导等。

4.通腑灌肠

复方大黄灌肠液150ml,保留灌肠30分钟,1-2次/日。

COPD急性发作期还可予以中药灌肠治疗,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腑气通有利于急性发作期病情缓解,对神志不清者有促醒作用。

三、辨证调护

(1)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2)休息、起居:

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减轻心脏负担。

可在床边扶行活动。

有气促、心悸应绝对卧床休息,半坐卧位。

有浮肿时抬高患肢。

(3)饮食调护

一般饮食: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宜少量,多餐,多吃高纤维食物,禁吃产气性食物,如豆子、土豆`、耦等;

禁止抽烟和饮烈性酒。

辨证饮食:

①外寒里饮:

以清淡富含营养为主,少量,多餐。

可配食葱白姜豉汤、姜豉饴糖饮。

忌食生冷瓜果、腌菜及肥甘厚腻之品。

②痰热郁肺:

宜多吃清热化痰鲜蔬菜、水果。

如梨,可生食,或与贝母炖食,有润肺化痰止咳作用。

忌辛辣、油腻、燥热之品。

③阳虚水泛:

以高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和香菇等。

宜控制进水量,低盐饮食;

忌食动物脂肪。

(4)特别指导

①预防呼吸道感染:

清除口腔病灶,尽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②大便通畅。

③戒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过敏源。

④经常进行呼吸运动锻炼。

⑤需要时,按护士指导的方法进行吸氧及雾化吸入。

⑥尽量多摄入营养,增加体重。

四、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

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罗音消失。

X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血象恢复正常。

显效:

喘息气促,咳嗽,咯痰主症及其他临床症状好转。

肺部罗音减少。

有效:

喘息气促,咳嗽,咯痰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

无效:

喘息气促,咳嗽,咯痰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五、优化内容

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依据,急性发作期可予以中药灌肠治疗,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腑气通有利于急性发作期病情缓解。

六、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一)肺胀出现神昏、喘脱危证的处理:

解决方法:

以救急救人为第一要务,切不可拘泥于中西医手段:

①选择中药针剂迅速给药,如参附、生脉注射液;

②西药抗炎、解痉平喘、呼吸兴奋剂、血管活性药、机械通气等方法;

③中药口服涤痰、开窍,纳气平喘、回阳固脱之法可做为善后固本之法。

(二)肺胀反复发作,渐进加重的处理:

难点分析:

外邪侵袭是引起肺胀反复发作、加重的主要因素,而久病肺虚,是复感于邪的内在关键。

研究显示:

肺胀患者无论在急性加重期,还是缓解期,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方面均有免疫功能紊乱、低下。

肺胀患者由于病程长,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急性期并发感染及大量抗生素的应用,均使免疫功能低下,而免疫功能低下使下呼吸道感染率增加,并使感染更难以控制,反复感染又使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方法:

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方面优势明显,许多中药具有促进、提高甚至是双相调节免疫力的作用。

①“正气不足”是肺胀之常态——基础病机,因而对正气的匡扶与呵护亦应贯穿于始终。

在急性期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

过渡期当扶正祛邪;

缓解期则扶正防邪为法。

②“治未病”之“瘥后防复”,运用“金水扶正”帖膏对缓解期肺胀患者过行穴位贴敷,调节免疫功能,减少发作和住院次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