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6171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Word下载.docx

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

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

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1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

①外部性;

②公共物品;

③交易成本非零;

④市场特权;

⑤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社会目标问题;

⑥非对称信息。

12.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有影响时的情况,亦可理解为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

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性〔外部不经济〕。

13.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著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14.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15.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

按物价上涨速度不同可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极度〕;

按形成原因不同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16.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

现在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二、复习题

1.〔略〕

2.看一场电影的时机成本使用看电影的时间或金钱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3.边际利益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常用效用量来衡量〕的增量。

边际利益存在递减规律:

即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增量是递减的。

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多大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如果是缺水的时候,一杯水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极大;

如果是喝饱水的情况下,一杯水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很小。

所以,虽然有些东西对人的生命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边际利益就总是很大的。

4.激励能激发人的行为,使个体能更好的实现行为目标。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对激励政策作出反应,有利于调动人们潜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劳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物质财富;

但同时激励政策有时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干扰政策的最终效果。

如强制开车佩戴安全带能降低司机的伤亡概率,但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开车的谨慎性,对行人造成的安全事故却反而增加了。

因此,分析任何政策时,决策者不仅应考虑直接影响,也应该考虑因激励而发生的间接影响,使制定的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5.经济学原理说明: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都变得更好,因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并非比赛一样必然有赢家和输家。

贸易不是零和博弈。

贸易双方都是自愿交易获益,因为它允许各方从事其最有效的生产然后交换另一方更有效生产的物品,通过国际分工提高专业化生产的效率,再通过贸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使各方的福利都能获得增加,从而在公平贸易中得到双赢或多赢的结果。

6.亚当·

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

只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么就不需要有人来管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进行自我调控,经济运行可自动到达最正确状态。

即“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自动调节人们的行为,将各种个人利益转变成一种共同利益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7.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外部性。

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如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吸烟,污染环境损害他人健康。

(2)市场势力。

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造成价格机制不能有效的发生作用。

如垄断企业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物品价格。

8.经济学原理说明: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而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指标便是该国的生产率。

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较高的生活水平;

而生产率低下的国家,大多数人则必须忍受物资供给不足的贫困生活。

所以说生产率很重要,它决定了一国的社会经济以及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9.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持续上涨。

因此,引起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是货币量的增长。

10.经济学原理说明: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在短期中,低通货膨胀通常是以高失业率为代价的,这是由短期内价格粘性造成的。

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人们可用的货币量减少,但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具有粘性仍居高不下,于是社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量减少,消费量不足又会引起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失业。

失业率高,通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高。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是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三、应用题

2.这种心理上的利益可以用是否到达既定目标来衡量。

人们一定有一个为了实现目标而愿意承担那的成本范围,在这个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果度假满足了既定目标,那么就可以说这次度假的利益不低于其成本。

可采取的方式有比较度假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所获得的满足,比较度假花费的成本需要做付出多久的劳动。

3.滑雪的真实成本是实际付出的成本和时机成本的总和。

即直接的金钱支出和从其他活动中所能获得的最大预期收益。

如果本计划去做兼职,那么滑雪的成本就是滑雪的直接的金钱支出及兼职期间所能赚取的工资;

如果计划在图书馆学习,那么滑雪的成本就是直接的金钱支出及学习期间所能获得的知识。

4.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时机成本是在一年后得到105美元的银行支付。

5.应该继续。

已投资的500万美元属于沉没成本,与现在的决策不相关,现在决策的关键是边际利润。

如果投入100万美元,可得到300万,边际利润是200万美元,所以应该继续进行开发。

因为只要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有利可图,所以为了完成这项开发,最高花费应为300万美元。

6.a.提供社会保障降低了人们在工作时期储蓄的激励。

社会保障的提供使人们退休以后仍可获得收入,以保证生活。

因此人们不用为退休后的生活费发愁,人们在工作时期的储蓄就会减少。

b.收入提高时津贴减少的政策降低了65岁以上的人的工作激励。

因为努力工作获得高收入反而使得到的津贴减少,因此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工作或者少工作。

7.a.这些变动使得人们参加工作的激励增强。

会激励那些只能领取两年津贴的福利领取者努力寻找工作,以免自己在两年后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

b.这些变动反映了法案改革者提高效率和适当降低公平性的意图。

因为只能领取两年津贴,会使找不到工作的人没有收入,公平性降低;

同时因为变动激励津贴领取者努力地找工作,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效率。

8.两人各自承担自己擅长的工作比平均分摊每一项工作,花费的时间少了。

因为通过专业分工,娴熟地技巧能使工作效率提高。

〔举例略〕

9.a.效率;

b.平等;

c.效率;

d.效率;

e.平等;

f.效率。

10.a.如果保证社会上每个人得到尽可能最好的医疗,国家将会有更多产出被用于医疗事业。

从效率的角度看,如果认为当前医院形成了一个垄断联合通过高昂的医疗几个保证他们的垄断效益,那么可以认为效率会应这种说法的实施得到改善;

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最好的医疗条件,人们就不会为了争取享受到高标准的医疗条件而努力工作,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效率。

从公平的角度看,因为穷人能充分享受高标准医疗条件的可能性较小,这种说法的实施会改善此种状况从而表达公平性。

b.这种说法表达了平等性,却是以降低效率为代价的。

在工人被迫失去工作寻找新工作的这段时间内,失业津贴的发放能保证他们维持生活,表达了公平性,但假设一直提供则会减少工作激励,因为在找到新工作之前不劳动也能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那被解雇者就不会急于寻找新工作,从而影响了效率。

11.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我的生活水平均高于我的父母或祖父母在这个年龄时的生活水平,因为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提高了。

12.高储蓄会加快生产率增长。

高储蓄使得企业能从银行获取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扩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招收工人等,提高生产率。

工人和企业主都会从高生产率中获益。

工人会因为更高的产量获得更多的工资,企业主会因为更多的产品得到更多的收益。

社会不会得到免费的午餐。

从长期来看,高储蓄意味着消费的资金减少,市场需求降低,生产的商品销售不出去,市场会陷入疲软,企业利润减少,会通过减少产量和裁减工人降低成本,社会经济会减缓甚至停滞。

所以高储蓄换来的生产率提高只会使社会暂时获益无法持久。

13.a.美国医疗改革法案通过向高收入家庭征税来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筹资,使更多的低收入人群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得到更好的治疗,有助于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增进公平;

另一方面通过对医疗的提供方式进行改革降低医疗成本,更多的产出被用于医疗方面,提高了医疗产业的效率。

b.对医疗提供方式进行多种改革,不仅可以进行多种灵活的医疗提供方式,更有效地利用了医疗领域的资源,也可以促进国家医疗方面的更多产出,提高了美国的生产率。

c.医疗改革通过向高收入家庭征税补贴低收入家庭,让更多的美国人获得医疗保险,但因为每个人都能接受较好的医治,人们不会再为争取更好的医疗条件而努力工作,从而会降低社会的生产率。

14.当美国殖民政府更多地印发货币时,持有货币者被“征税”了。

因为货币增加造成物价水平上升,货币的实际价值降低,每一单位美元的购买力下降。

货币增加使得持有货币者的财富缩水,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减少,就像是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了税,引发了通货膨胀。

15.因为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引起短期内较高的失业率。

所以作为决定是否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制定者,必须要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起因,通货膨胀和失业各自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多大以及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对失业率的影响程度、持续时间等。

16.通过增加公民的税收来支付新机场的建设费用,短期来说会增加公民负担,减少经济中的支出,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及物价的下降;

长期来看,新机场的建成为公民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从而可以提供啊社会的效率。

假设通过发行更多货币来支付新机场的建设费用,短期来看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因为货币增加造成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购买力降低持币者财富缩水;

长期来看,会引发通货膨胀

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循环流量图

循环流量图是指说明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以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如何流动的经济图形。

2.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各种组合。

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用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3.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的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

4.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5.实证表述

实证表述即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如何解决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本质是要证实或证伪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

6.标准表述

标准表述即标准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1.经济学之所以像一门科学,其原因主要有:

(1)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探讨经济问题。

(2)利用假设和图形、方程式组成的模型来了解和解释世界。

(3)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经济学的主题。

2.经济学家之所以要做出假设,其原因主要有:

(1)假设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

(2)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

(3)经济学家用不同的假设来答复不同的问题。

3.经济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事物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但经济模型不可能也不需要准确地描述现实,因为现实世界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错综复杂,如果不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就无法进行严格的分析或分析太复杂以致无法进行,通过模型能忽略掉大量不会对研究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细节来说明什么事真正重要的。

4.在生产要素市场,家庭向企业出售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所需的各种投入,如劳动、土地、资本等;

在产品市场上,家庭向企业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

5.简单的循环流量图中没有包含政府部门和国外经济部门。

6.牛奶和电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2-3所示,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全用语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

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000升。

PPF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内移,即PPF2线。

但如果该经济体只生产点心而不生产牛奶,奶牛数量的减少就并无影响点心的产量,但只要生产牛奶,奶牛数量减少就会影响牛奶的产量。

7.如图2-4所示,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如B点,增加X产品的生产必须减少Y产品的生产,反之亦然。

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点表示无效率的结果,如A点,在A点可以增加X产品的生产而不减少Y产品的生产,由于某种原因,该经济所生产的的X和Y的总量小于它能够使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量。

8.经济学被氛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领域。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即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

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总量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其中心与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

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9.实证表述与标准表述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如何来判断其有效性。

原则上,实证表述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否认;

而标准表述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一项政策的是好是坏不仅仅看科学事实,还包含对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哲学的看法。

例如关于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争论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会引起什么后果,二是应不应该这样做。

“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会使人们更勤奋地工作”是一种实证表述;

“税收和社会福利应该削减”是一种标准表述。

10.原因有两个:

(1)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因而会有不同的科学判断。

(2)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标准观点。

1.如下列图:

2.a.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最有可能是向外凸出的,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和要素间的不完全替代性,使得时机成本递增,即随着一种商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这种商品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呈递增趋势,这就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凸出。

b.A点位于曲线右边,是经济不可能实现的点,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

B点位于曲线左边,可以实现但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是无效率的一点。

c.鹰党会选择C点,多生产大炮少生产黄油;

鸽党会选择D点,多生产黄油而少生产大炮。

d.用黄油的生产来衡量,鹰党得到更大的“和平红利”。

因为在鹰党政策下,大部分经济资源都用来生产大炮,甚至最适于生产黄油的工人和机器都被用来生产大炮,为了每门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相当可观,当决定减少生产大炮时带来的黄油产量增加很大。

与此相比,鸽党本来就将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黄油,经济为每千克黄油所放弃的大炮数量微乎其微,其少生产一门大炮,所带来的黄油数量的增加是很微小的。

3.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和位置的因素主要是这一经济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和技术水平,即此题中保持环境清洁的成本或是改善环境的技术水平。

如果工程师开发出一种几乎没有污染的新发电方法,就是改善环境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外移。

如下列图:

4.a.在A情况下,能割40块草地,洗0辆汽车;

在B情况下,能割0块草地,洗40辆汽车;

在C情况下,能割20块草地,洗20辆汽车;

在D情况下,能割25块草地,洗25辆汽车.

b.这个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列图,A、B、D三点在边界上,C点在边界内:

c.在一小时内,Larry在割草和洗车两项工作上的效率是一样的,而Moe卸车的效率更高,Curly割草的效率更高。

d.C种配置是无效率的,因为只需要通过对三人的时间简单地再分配,就可以洗更多的的车和割更多的草地,产出会更多。

5.a、b、d属于微观经济学,c、e属于宏观经济学。

6.a、b、e属于实证表述,c、d属于标准表述。

7.作为总统,应该对经济参谋的实证观点和标准观点都感兴趣,但会更偏向实证观点。

因为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总统才是在充分考虑政治后果的情况下做出“应该怎么样”的标准表述的人,对于作为参谋的经济学家,总统应该更倾向于听取他们关于经济问题的实证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3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该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比较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时机成本,生产一种物品时机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时有比较优势。

该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

3.进口

进口是指一国本身不生产某种商品或劳务而从国外购买以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交易活动。

4.出口

出口是指本国生产的商品不在国内消费而是输出国外的活动,或者是劳务输出国外的交易活动。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凹向原点的曲线。

具有凹形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时机成本递增法则。

它是指随着某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该产品产量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产量呈递增的趋势。

时机成本递增的关键在于,多数情况下经济资源并非完全适应于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

如果资源能够完全适用于生产相对的两种产品,或者说资源具备完全替代性,那么时机成本便为某一常数。

生产可能曲线就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

2.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不同表达在:

(1)比较的标准不同。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率,比较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即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实际成本;

而比较优势比较的是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时机成本。

绝对优势反映了生产率的高低,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时机成本的高低。

(2)两种理论所主张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同。

绝对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

(3)专业化和贸易产生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同一生产者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时机成本,因为一种物品的时机成本是另外一种物品的时机成本的倒数。

假设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时机成本比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时机成本必然比较低。

3.〔略〕

4.对贸易来说,比较优势重要。

专业化和贸易产生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尽管一个生产者可以在生产两种物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他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因为生产一种物品的时机成本低意味着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时机成本高。

贸易使生产者可以利用他们生产的时机成本的差异。

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量就会增加,而且,经济蛋糕规模的这种扩大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例题解释略〕

5.比较优势原理确定了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应该在两种时机成本之间。

6.一国倾向于出口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己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是因为生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时机成本比较小。

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