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6241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x

  纵观全国已建或将建大学城的城市,它们多为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多分布在中国东部特别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且具有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由此可大略看出大学城这种具有新的组织模式的高教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指向。

广州大学城所依托的城市广州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广州承担着广东以至华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其经济实力和腹地内对高教产业的广泛需求为大学城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广州大学城选址于广州番禺区北端新造镇小谷围及其南侧珠江对岸扩展用地,西邻洛溪岛,北邻国际生物岛、东邻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并与琶州岛城市副中心(RBD)举目相望。

基地距广州旧城中心区约17公里,距建设中的广州新国际机场30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小谷围为大学城的建设提供岛状用地。

  在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北抑、南拓、西调、东移”发展战略中,这一地区是城市南拓轴的重要节点,位于都会区的中心位置,地位极其重要。

二、交通区位

  在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中,基地为广州中心城区与广州新城、南部新城联系的重要交通节点,其东侧为京珠高速公路(红线80米,线形基本确定),西侧为规划快速路(走向定,坐标未定),南侧为金山大道(红线60米,已建成)及其延长线(红线60米+,走向定,坐标未定)。

  具体而言,大学城西南可与海珠区环岛路相连,南与新造镇、广州新城经过新造大桥(规划)相连,北与官洲生物岛经过规划道路相连并向北直通五山地区,东部有京珠高速公路东线经过该岛和长洲岛的交界地区,能够作为该岛与外界发生交通联系的主要连接线。

  地铁四号线横跨珠江,南北向贯穿大学城(走向定,坐标未定)。

  另外,基地位于珠江主航道两侧,水运交通极为发达,但同时,航道的净空限制也为桥梁的架设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总的来说,广州大学城在区域规划中初步形成了”高速路、轨道交通、航运、普通城市交通”四位一体的复合交通体系,充分满足大学园区自身对交通模式多元化的需求。

三、现状交通条件

现状交通条件图

1、小谷围地区

  小谷围地区现状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条件较差。

将小谷围和其东北部紧密相连的长洲岛作一体看,当前与外部无路、桥相连,与岛外的交通只有轮渡的方式,现岛西北、东南和南部各有一渡口与海珠区小洲村、番禺区新造镇和南村镇相联系,东北经长洲岛后可经过轮渡与黄埔区联系。

2、新造及南村地区

  新造及南村地区现状交通条件相对小谷围地区较为发达,不但与外界交通联系较为方便,而且新造镇和南村镇之间也有道路直接相连。

各村、镇内初步形成不规则道路骨架,但并不完善。

四、生态区位

  从整个广州市域生态保护”一环两楔、三纵四横”的策略来看,小谷围地区处于广州”山、城、田、海”格局的绿心位置。

  经过对广州大学城基地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基本农田保护、山地森林资源、水源保护区,地形地质条件、用地类型及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因子的进一步分析,初步形成基地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分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四类生态分区以指导广州大学城的建设。

五、人文状况分析

  基地包括了新造镇的几乎全部地区以及南村镇约1/4的地区。

除两大镇区外,基地内散布了十几个农村聚居点。

基地内现有人口约3.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

  历史上,小谷围曾是南汉王刘狩猎的地方,名为”昌华苑”。

因此北亭杅又名”昌华市”。

如今南亭、北亭的地方,原是刘打猎休息用的两个亭,后来发展演变为南亭、北亭两条村。

小谷围至今仍遗留众多名胜古迹,如”南汉王刘墓”、”渭水桥”、”东汉墓”、”水云寺”、”石人石马”、”石人墓”、”海心岗梳起石”、”明嘉靖敕令碑”等文物古迹。

基地附近旅游资源丰富,东面有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闻名遐尔的黄埔军校旧址所在地,并密集着政治、军事、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各胜古迹,如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故居、东征阵亡烈士陵园、北伐纪念碑、波斯楼、大坡地炮台等。

基地西侧南村镇附近著名的余荫山房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六、自然景观分析

  从内部自然景观来看,广州大学城基地地处珠江冲积台地和丘陵地貌地区,山林和水体连绵起伏,景色优美。

从外部景观条件看,基地岸线漫长,对外观景条件极好,能够纵观珠江两岸秀丽的景致。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

一、规划定位

1、功能定位----中央智力区(CentralIntelligenceDistrict)概念的提出

  结合上述关于大学城功能组织的分析和论述,广州大学城的功能同样是以大学为核心和主体,以有机联系网络(包括开放式办学、校际学术与教学协作、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等等)为基础,包括居住、休闲、生产等多种职能,是学、研、产、住一体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经过其核心功能(高教科研)、基本职能(大学产业集群)、服务及辅助功能以及延伸功能(文化旅游、生态维育等等……),广州大学城完善了一系列大学产业链,形成了与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休闲商务区(RBD)相对应的中央智力区(CID--CentralIntelligenceDistrict)。

2、地区定位

  从地区定位来看,广州大学城应综合发展大学的三大功能,成为全国的重要科教节点之一,珠三角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育中心、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广州地区的科教核心和中央智力区。

3、形象定位----”绿心、智心、中心”三心合一

  广州大学城选址于广州番禺区北端小谷围岛及其南侧珠江对岸扩展地区,该地区位于大广州都会区的中心位置,也处于区域生态结构的”绿心”位置,故此,作为广州中央智力区(CID)的大学城就明确了”绿心、智心、中心”三心合一的形象定位。

校区用地结构图

二、广州大学城的功能组织

  广州的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广州大学城的功能组织如下:

1、城市资源共享区:

包括

  ①教育研究类:

图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科技馆、推广教育中心、比较文化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②大型体育设施类:

大型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

  ③生活服务类:

国际交流酒店、医院、中学、实验表演中心、商业服务设施(如大型商业、书店、餐饮等)、影剧院……

  ④行政管理类:

行政中心、物业管理……

  ⑤综合类:

师生联谊、活动中心、大学城入口标志、中央广场、大学城广场……

  ⑥城市公共绿化

2、大学校园区:

  由若干大学园区组成,每一大学园区又由若干所性质相似的大学构成,其中每一所大学包括:

  ①校际资源共享区:

  ·

学术资源单元:

校级图书馆、会议厅

体育运动单元:

校级体育场馆(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等)

公共教育单元:

教学主楼、基础科目教育、公共教室等。

生活服务单元:

餐厅、小型教育超市

  ②行政办公区:

行政综合大楼

  ③二级学院区:

由若干学院教学楼(实验室、研究室、专业阅览室等)构成;

  ④研发孵化区:

包括研发用房、实验场地等;

  ⑤生活居住及配套设施区:

  教职工居住单元及配套设施:

安排20%—30%教职工居住;

低年级学生居住单元及配套设施:

安排1年级学生居住;

大学招待所……

3、生活居住单元:

  大学城内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居住由社会解决,其组成包括:

  ①教师居住组团:

可根据情况分为专家标准、教授标准、讲师标准、助教标准等;

  ②学生居住组团:

包括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宿舍及公寓,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不同标准的居住用房,但能够混合居住

  ③生活配套设施:

餐厅、超市、冼衣房、开水房、公共浴室、阅览室、医务室、活动中心、影剧院、书店、理发等各类服务设施;

  ④相应教育配套设施:

小学、托儿所等;

  ⑤管理用房:

物业管理。

  ⑥活动场地:

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等。

  ⑦绿化

4、国际大学园区

  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吸引国际名牌大学在广州大学城设立分校或办事机构,另一方面经过网络与各个国际著名大学连接,营造国际氛围,与国际接轨,其组成包括:

  ①虚拟国际大学管理中心:

包括各个国际著名大学办事机构及国际大学园管理中心等

  ②国际教育中心:

包括教室、实验室等。

  ③国际教育共享单元:

包括图书馆、会议厅、教育展示厅等。

  ④国际学生公寓:

提供不同标准的居住用房,满足不同居住档次的要求。

5、中试生产区

  包括中试基地、创业中心、软件基地及配套生活设施等。

三、广州大学城发展策略

1、开发推进

  ①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操作方式相结合;

  ②设立开发基金(包括经过发行彩票为大学城募集资金)

  ③经过规划等政策引导投资、推进开发

2、市场开拓

  ①重点选择、开拓合适的目标市场

  ②多元化的市场开拓手段

优惠条件的吸引

对外联系与外部开拓

形象建设与推广

行政干预:

包括规划引导与控制

  ③若干建议

经过优惠、行政干预等手段,吸引、引导、促进新中大总部或研究生院、新广东工大总部甚至整体、新广州大学整体进驻,形成先锋与龙头,带动大学城发展;

经过行政干预、优惠吸引等手段促进部分现有的大学、研究机构(特别是位于老城区、布局分散、用地扩展受限制的)整体或部分向大学城搬迁;

经过规划手段,要求今后新设立的大学、研究机构或现有机构的空间扩展在大学城选址;

以优惠政策鼓励与吸引私立大学、研究机构的发展并进入大学城;

以各种优惠条件与方式吸引国内外名校、名科研机构进大学城办分校或分支机构。

3、环境营造

  根据目标市场及其需求特征,营造合适的大学发展环境,以保证大学的集聚、发展。

包括:

  ①物质环境:

规划布局,景观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筑

  ②社会文化环境

  ③政策环境:

体制、政策建设,可考虑建立专门的政策、专门的体制、专门的机构、专门的区域——大学特区。

4、效益提升

  注重大学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乘数效应

  带动关联产业,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提供等

  ②创新扩散

  重点是高技术产业发展

  ③空间效应

带动城市向南的发展

建立全新区域及空间亮点

推进知识密集区域的建设

四、大学品牌与资源共享、社会化的关系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在最大限度地提供共享资源(信息、设施与空间等)的前提下,重视各大学品牌的保持和校园的相对独立,强调各大学独自的特色,妥善处理好社会化与品牌化的关系。

广州大学城共享单元结构模式

五、共享与交流空间管理

  在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中,我们强调绿化与设施的开放、渗透和共享,强调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不同层次和开放程度的共享交流空间:

1、一级共享交流空间:

  城市资源共享区(包括教育研究类、大型体育设施类、生活服务类、综合类等)不但满足广州大学城内人员的需要,而且能够为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的相关人员提供服务。

2、二级共享交流空间:

  校际资源共享区(包括学术资源单元、体育运动单元、校级体育场馆、公共教育单元)、国际大学园区、集中研发孵化区、学生居住单元、教师居住单元等能够为整个大学城内的人员提供教育、咨询、居住等综合服务。

3、三级共享交流空间:

  大学校园区内的二级学院区保持相正确独立,同时也可为其它大学、院系的学生提供教学和查询服务。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概念

一、总体规划目标:

  1、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2、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3、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

  4、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总体规划原则

1、空间开放化

  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与市民的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2、资源共享化

  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3、建设弹性化

  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自主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总体规划概念主体结构图

4、服务社会化

  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5、环境生态化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6、结构秩序化

  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

7、管理整体化

  设立广州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8、设施智能化

  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系统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9、风格多元化

  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营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建筑风格的景观环境。

10、投资市场化

  提升大学产业化程度,明确政府、大学、企业在大学城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拓宽投资渠道,经过各类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大学和企业进驻大学城。

三、总体规划构思创意

1、中国古城----大学”城”的总体意象

  借鉴中国古城的方格网布局原型,采用局部中轴对称格局,反映东方文化,并体现”城”的主题。

2、生态浮萍----相对分散、独立的组团结构

  荷花原产中国,以其与环境的良好共生关系为人们所识,更以其圣洁、优美的形象和深刻文化的内涵为世人所喜爱。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概念借鉴荷花的生长形态,采用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建筑布局模式,仿佛绿色海洋中漂浮的朵朵莲花,与自然环境达成协调共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绿心”的生态功能。

3、神经组织(NervousSystem)----功能、结构、道路、管理等构成的网络结构

  作为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物质结构,人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处理体内外各种感觉信息,调节和影响躯体和内脏的运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发动和控制各种行为,司理学习、记忆、情绪、思维及语言等高级功能,中枢神经、外周神经、神经元、神经末梢在体内呈网络状分布,是信息感受、信息传导、信息交流最活跃的部位。

  在广州大学城的总体规划概念中,我们借鉴神经系统的网络结构特点,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认识广州大学城作为城市的中央智力区和信息中枢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力图以一种线形网络状的秩序形成清晰的整体空间框架,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功能组织。

4、航天器----腾飞的高科技象征含义

  总体规划形态暗合航天器的造型,中央的城市共享区暗喻太空仓,供大学城居民和城市市民使用,而两侧的校园区则仿佛两片展开的太阳能板,时刻为大学城提供能量和信息,赋予广州大学城一种高科技的内涵;

并以一种腾飞的态势表示了广州大学城在新的世纪里展翅高飞的雄心。

四、总体规划概念

总体秩序格局图

  考虑引入大学的不确定性,总体规划概念采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相互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广州大学城高教产业变化的要求。

  ”刚性结构”:

是指规划布局中相对稳定的主干骨架,不随引入大学的变化而变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主干道、区间干道、城市资源共享区、及中试生产区等。

  ”柔性结构”:

是指随高教产业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化的弹性结构,内容包括各大学园区弹性用地、生活区、区内次干道等。

  本规划从广州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形,在规划目标和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一种框架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大学组织和布局方案,以适应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五、总体秩序格局

  采用格网和模数的整体化设计(HolisticDesign)手法,以规整有序的道路系统网络将各功能单元有机连接,创造极富秩序感的空间韵律,同时保留的山体和曲线状绿色生态空间作为活跃要素穿插其中,反映现代社会”自由”和”规矩”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六、大学校园区用地布局

  大学城的校园用地形成三级结构,即大学城大学园区大学二级学院。

  大学园区由若干性质相似的几所大学构成,北区(小谷围地区)布置4个大学园区(其中包括西侧相对独立的国际大学园区),南区布置2个大学园区。

各园区内部的大学性质的确定应充分考虑相邻地区的现有功能和区位条件,如靠近官洲国际生物岛附近的园区性质建议应与生物主题结合,南区西南角生态农业保护区附近的大学园区则应优选农业、林业大学,并可把农业保护区作为其实验基地。

  国际大学园区的组合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方面吸引国际名校开设分校或办事机构,另一方面应发挥虚拟大学的远程教育功能。

  大学园区建设提倡资源共享,规划中根据”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建议将某些学术资源生活服务资源、体育运动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如校级图书馆、餐厅、食堂、体育场馆等适当集中,形成相对集中的校际资源共享区,每一所大学均负责建设12处较大型的共享设施,在空间上开放。

空间布局着重考虑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采用”柔性结构”体系,提出了”带状”、”中心状”、”组团状”等不同的大学空间组织模式,以适应发展和变化。

七、共享资源分级结构

  大学城提供三种不同开放程度的共享资源,既保证资源的共享、减少投资、扩大交流、又保证各大学相正确独立、完整。

  第一层次共享资源是指城市资源共享区;

第二层次包括校际资源共享区;

第三层次共享资源包括大学校园区内的二级学院区。

八、生活区共享设施结构

  大学城生活区采用产业化的方式解决各高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居住及生活问题。

空间上采用组团式布局模式,根据服务单位,并分别配套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

  学生公寓注重空间领域的围合,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绿化景观系统结构图

九、绿化与生态结构体系

  强化城市”绿心”的整体功能,在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网络状、绿化生态系统,以”两心、两轴、四环、五廊、六核”的形式,形成绿网,创造景观生态的安全格局。

  强化绿化空间组织功能,以各种形式的公共绿地为纽带来组织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形成绿色城市户外游憩空间序列,实现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

  两心——严格控制大学城南北两区山林地及农业生态保护区,作为大学城内部两个片区”绿心”。

  两轴——充分发挥南北两区中央珠江水道的生态功能作为”兰轴”,强调南北向城际功能主轴的绿化生态作用,作为”绿轴”。

  四环——在南北两区结合,河道、公路防护带主干道及过境环状绿化,形成生态屏障。

  五廊——结合水系及主导风向,设置五条绿化廊道遍向珠江,加强大学城与珠江的生态关联,形成拥抱珠江的整体态势,不但导风散热,而且将人流引向江面,回归自然。

  六核——在各主要功能单元内均布置组团公共绿地,形成六个”绿核”。

十、滨水岸线利用

滨水岸线利用

  充分发挥大学城岸线漫长的优势,突出”岛”的意象,妥善处理岸线功能和景观的关系。

  规划中,将人的活动引向江边,实现生活的生态化。

沿江结合功能组织分别设置文化设施带、绿化休闲带。

文化设施带内布置各类小型文化活动设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滨江的文化活动场所;

而绿化休闲带则提供散步、谈话、慢跑等各类休闲、健身活动场所。

  结合滨江良好的环境,布置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