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6247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板Word格式.docx

一是“我省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等科研成果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以两办文件下发,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智囊服务;

二是“湖北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等应用型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二、三等奖;

三是“科技专利引发的反公地悲剧与政府的专利政策研究”研究成果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能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具有较强渗透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由经济学系发起“星火燎原行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受到团中央等六部委的联合表彰;

近3年来,有8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二、三等奖;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我校经济学专业是湖北省属高校中的第一个进入立项建设的省级品牌专业,经济学省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将为全校其它专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经济学专业现有优势与特色

经济学专业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打造具有经济学思维、就业创业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和科研服务于地方经济成绩突出这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学在打造具有良好经济学思维、就业创业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

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培养“两有三实”(有思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实干)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经济学专业始终为打造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型的人才,而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理念所培养出的综合素质好、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从经济学专业来看,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特性。

从全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来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即使是部属院校,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也不是很多,且培养多与数理挂钩,主要培养进一步深造的研究型人才。

而我校为省属普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决定了经济学专业不大可能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即使培养了,也难与部属院校学生竞争,我们主要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但培养的学生要有研究型人才的思维;

我们主要不是培养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但培养的学生要有指挥提高自身动手能力的动脑能力。

这决定了我们只能从经济学专业理论性强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寻求契合点。

多年的思索和实践使我们感觉到,这一契合点就是依托湖北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优势,具体措施就是在课堂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法和在课外开展专业拓展训练。

为此,我们逐步修订了该专业的全程教学培养方案,所有的专业课设置全面汲取管理类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教材逐步选用有案例分析的国际国内权威教材,以案例学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

以理论析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各种经济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年来的逐步探索,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学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牢靠度和运用能力都有明显提高,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在跨专业考研和就业时的行业选择上,迁移能力和渗透能力显著增强。

在课外,一是开展每星期一次的“经济学论坛”和每学期一次的“经济学知识”大赛,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更多的接受经济学思维的熏陶。

二是还结合我校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作品三等奖的“经济学家长廊雕塑”在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中成立了SEI(分享经济学家思想)社团,并与“经济学论坛”和“经济学知识”大赛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有效地延伸了课堂的案例教学。

三是鼓励学生将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或提定教师指导学生的校内科研立项,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判断、推理、综述、写作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动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实践的能力也大为增强,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如由本专业学生组织主导的、以湖北经济学院名义进行的、到恩施州盛家坝乡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星火燎原行动”不仅连续多年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而且还受到团中央等五部委的联合颁发的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团省委颁发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由本专业学生组织的“学术团队”参与的张奋勤教授的《湖北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录入处理工作,为该系列论文获得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提供了基础数据。

2008年毕业生在考研中有10多位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的渗透能力和迁移能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得到充分显现,签约率在我校名列前茅。

第二,经济学专业的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成绩突出方面。

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指导思想一脉相承的是,本专业教师科研的主要特色是围绕湖北经济发展进行应用研究,即立足并体现湖北的实际,运用经济理论分析湖北现实问题,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因为在理论经济学研究方面,我们不具有与部属院校相抗衡的实力,但是在应用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用于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我们并不具劣势。

很多部属院校主要忙于申报国家级课题和研究全国的经济问题,这给我们研究湖北经济问题提供了空间。

事实上,本专业近几年在这方面确实也取得了较为骄人的成绩。

如2006年承担的湖北省信息产业厅项目成果《2006—2020年湖北省信息化发展战略》被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以正式文件下发,成为指导湖北省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07年承担的省农业厅课题《湖北省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研究报告2008年1月18日在省委专题办公会议上向杨松书记进行了专题汇报,受到杨松书记和与会省直各部门同志的肯定,许多意见建议在8月4日省委、省政府两办以鄂办文[2008]47号《省农业厅关于扩大城中村城效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的实施意见》中被采纳,文件要求课题组继续深入开展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定当好参谋;

2005年完成的课题《湖北省破解三农问题与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被评审专家认为“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随后研究的系列论文《湖北农民劳动力就业研究》被评为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年完成的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科技专利引发的反公地悲剧与政府的专利政策研究》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2008年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30年湖北经济发展战略历史考察》一书填补了湖北省改革以来无人对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研究的空白;

2009年,《关于我省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调研报告》,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三、“经济学”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目标、思路与原则

(一)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经济学系要制定专业建设四年规划和年度建设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建设措施,落实建设经费;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在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

品牌专业建设中,我们将接受省教育厅将对品牌专业立项建设情况的中期检查,四年后接受省教育厅组织的验收,要确保获得省教育厅授予经济学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的称号。

 

 

(二)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

力争经过4年的努力,把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成专业教育思想领先、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施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科研服务于湖北经济成果丰硕、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影响力的本科品牌专业。

(三)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路

按照学校培养“两有三实”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继续强化专业特色和优势,一是继续打造具有良好经济学思维、就业创业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继续提高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以富含有理论经济学底蕴的应用性科研成果促进教学上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三)品牌专业建设的原则

经济学专业建设中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①教学质量第一原则。

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把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措施自始至终贯穿于专业建设全过程。

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逐步树立经济学专业教育的能力质量观,即把专业要求的核心能力置于教学第一位,并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有效培养。

③内外相结合的质量评价原则。

内评是本系自主评价,外评是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对学生衡量的评价,要根据各方评价意见,及时进行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④以就业为专业建设发展方向的原则。

高等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教育之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推进专业教育改革。

四、“经济学”品牌专业建设规划及具体措施

在经济学专业建设中,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着重抓好以下方面:

明确专业方向与特色;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

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

加强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

(一)加快教育思想转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

经济学专业教学建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围绕素质与能力培养主线,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观,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一是重视教育理论学习与研讨。

组织全系教职工开展“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并就经济学专业的性质、地位、作用、特色、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形式及如何形成特色开展专题研讨会,举办《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讲座。

进一步理清经济学专业的办学思路,找准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尽快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把专业办好、办强、办出品牌。

二是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转变教育观念、突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能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管理工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经济人才。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

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

经济学专业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立足湖北省地方经济发展,借鉴经济学专业国际著名高校办学经验与模式,全面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出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进一步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在技术层面向国际标准看齐,努力借鉴以培养领袖人才为己任的世界著名高校的经济学本科培养经验(如哈佛商学院声称“我们培养领袖人才”,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宗旨也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领袖人才”);

在导向方面则面向湖北省地方经济建设实际的需要,致力于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来解释与解决企业与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教学,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高端化与基地化。

学生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做好这一个环节的工作,需要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需要不同类型非固定的实践教学场所。

我们将加强与实际经济工作部门的联系,有选择性地在以经济分析为特色的企业设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人才需求和知识需求,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和行动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组织领导。

经济学系始终坚持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定期或不定期地专题研究教学工作,涉及教学条件改善、教学资源配置、骨干教师引进、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奖惩制度等重要事项,及时解决。

坚持系领导听课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坚持教学工作调研和教学质量评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系书记和主任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或讲座,深入课堂一线,及时解决师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健全教学制度。

为了鼓励长期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并取得突出教学业绩的教师,激励更多的教师爱岗敬业,通过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方式,进一步调动了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制度上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优化师资配备。

一是争取实施“楚天学者计划”和特聘教授职位;

二是通过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支持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三是通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重视教学研究。

经济学系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所有教学研究项目均要能按照预定目标、任务完成研究工作。

要利用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应用于教学实际,而且要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还在省内产生较大影响。

(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经济学专业建设

目前我国共有201所院校开设了经济学专业,这些院校的分布为华北地区61所,其中北京31所,东北地区17所,华东地区58所,华中地区19所,华南地区15所,西南地区19所,西北地区12所。

可以说,经济学专业的设置遍布各类、各级高校。

作为一所以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是湖北经济学院确定的为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提供理论支撑的支撑学科,同时又是可以向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开展交叉研究的学科,学科发展前景广阔。

理论经济学是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提供经济学基础理论。

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六个二级学科,这些学科在我院均开设有相应的课程,配备有专门的师资,直接为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同时,继续做强做实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

根据省级重点学科的评审指标体系要求,每年都应有一项或多项标志性成果出台,或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或研究成果获高级别政府奖、或研究成果被权威检索索引、或发表高规格论文、或出版高水平著作、或主持高规格课题等,逐步解决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做强做实经济学专业的理论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夯实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经济学院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几所国内外友好学院。

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参加培训或做访问学者,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每年支持选2-3名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学术访问,支持1-2名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三是推进国际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在已有的国际交流合作基础上,扩大范围和推进深度,与美、英、德、日和我国台湾的知名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或经济学科建立更多的科研合作、交流关系,和定期互访关系,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成果。

每年有1-2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互派学生交流(包括攻读学位)10-15人次。

四是引进更多的国外学者来本学科讲学和讲授课程。

每年有高水平的国外专家2-3人次来校讲学讲座,每年聘请外籍教师讲学和讲授课程1-2人次。

五是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积极申办“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以及“中国经济学年会”等学术会议,扩大学科的影响。

六是继续鼓励教师在省内外各大学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在各类学会担任各种职务,提高本学科的知名度。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育

博士11人,在读博士9人,占全部教师的57.1%;

还有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4人,基本形成了一支拥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师资队伍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和产出应用性成果的主力军和关键。

四年建设期中,我们要努力培养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我们一方面将通过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组成强有力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以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将继续通过鼓励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访问、培训、攻读学位等方式挖掘现有教师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和师资水平。

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重点引进与一般引进相结合。

重点引进高水平领军人物,同时贯彻“起点高、少而精”的原则,据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密切关注与跟踪理论经济学界的新秀或目前尚不出名,但具有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的青年学者,并且以优厚的待遇引进能担纲的将帅之才。

计划引进支撑本学科发展的专业教师如西方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与农村经济学、城镇规划学等教师8名左右。

二是通过重点引进与重点培养两种途径着力选拔本学科各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不仅要使其能在国内外拥有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而且要能带动经济学研究的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是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每年保持有1-2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培养,使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

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力争达到博士化。

四年中,每年新增1位教授、2位副教授,使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0%。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师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更加合理并形成梯队。

四是实现教师的学术休假制度。

通过大力引进教师,增加教师数量,充实教学研究队伍,减轻现有教师的教学压力,通过教师的学术研究来转化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本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建设

教学资源、教学设施是品牌专业的标志性体现。

品牌专业建设的重心在教学,没有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品牌专业就是空中楼阁。

建设品牌专业,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平时的教学改革,力争各项教学指标都在其他专业的前面。

一是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加快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步伐,在现有的省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和校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力争再建设更多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同时,加快本专业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网络建设步伐,建立经济学专业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答疑、作业批改和测试。

打造一个真正的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都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间浏览内容、获取资源、评估教学效果、实现彼此的协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丰富完善的工具。

二是精品、优质课程群建设。

经过四年建设,经济学专业要有二门(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二门(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校级精品课程、三门(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经济学)校级优质课程。

精品课程要形成一整套教学文件和资料,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教学教案、习题库、试题库、案例集、全程教学录像、相关的教学制度、建设规划等。

其中《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要按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要求上网运行,并确保运行效果良好,学生真正享受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

三是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不断增加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项目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校内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力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经济学敏锐性,并将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延展到学生的理论学习中去。

争取用4年的时间,投入200万元,建设试验经济学实验室、创业仿真实验室等,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发挥联动效应和资源互补效应,带动全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水平。

四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建设环节中,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继续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探讨开展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继续建设好原有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再建立一批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四年中新建3-5个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五是积极承担本专业领域教师进修、提高的培养任务,使本专业成为湖北省经济学专业教师进修、提高的培养基地。

(五)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育、产生一批突出的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成果

科研活动作为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始终保持高度重视,科研水平也是保证专业水平和扩大专业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经济学专业应始终贯彻科研、教研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思想,站在经济学学科发展前沿,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学教育动态,围绕经济学教育改革、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经济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继续努力争取多项在省内甚至国内有影响的教研成果。

发挥县域经济研究院等高起点的科研平台的先天优势,继续增强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性和能动性,鼓励青年教师以各种方式参与到高档次的项目中,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教学水平。

鼓励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各种项目中,提高学生科学研究水平。

围绕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构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等重大战略部署,组织教师中的优势科研力量,进行课题研究,跟踪经济建设进程,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

主要措施包括:

(1)建设期间,争取有论文在国外权威期刊发表,争取在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篇,出版专著12本左右;

(2)利用县域经济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发挥青年教师积极性和创新性,争取国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左右,其他课题20项左右;

(3)优秀科研成果获奖数力争达到6-8项。

产出一批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力争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及各项社会影响指标进入国内省属院校前列。

(六)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设

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