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6784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

  4.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在民主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

  (四)选举制度

  1.选举的保障

  

(1)物质保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

  

(2)法律保障:

通过选举法及其他有关选举的法律文件规定了我国选举的原则、组织、程序和方法以及对破坏选举行为的制裁,使我国选举制度得以法律化、条文化。

  2.选举的民主程序

  

(1)选举组织

  主持选举工作的组织有两类:

一是在实行间接选举的地方,如全国人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人大,由人大常委会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

二是在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2)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

  根据选举法规定。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各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

  凡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均应列入选民名单,对于因患有精神病者不能行使选举权的公民,经确认后不列入选民名单。

  (3)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

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

  (4)投票选举

  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时,选民应当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选民证领取选票。

  选举人对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

  (五)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类,单一制是指若干普通地方或自治地方组成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成员国联合组成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的结构形式,分为邦联和联邦两种形式。

  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3.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4.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以及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

  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以下事项进行管理:

外交、防务、任命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战争状态与紧急状态、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三、公民、国籍、人民、公民权、人权

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资格,它是区别一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的惟一标准。

  3.人民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

  公民中除了包括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

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公民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义务。

公民所表达的一般是个体概念,而人民所表达的往往是群体概念。

  4.人权与公民权

  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公民权则是人权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本国公民所享有的权利。

一国宪法所列举的公民基本权利,是该国国内法对人权的具体规定和保护。

  四、国家机构

  

(一)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农村和城市居民居住地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它们不属于国家机关,但于基层政权有密切关系。

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或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性质、地位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二者共同构成国家的司法机关。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并报告工作。

  2.人民法院组织体系

  

(1)全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

专门人民法院包括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

  

(2)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

  3.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

  

(1)全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设区的市人民检察院;

县、不设区的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专门人民检察院包括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等;

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还可在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设置人民检察院,作为派出机构。

(2)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

(3)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包括:

立案侦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

民法

  一、民法的性质

  1.民法是私法;

2.民法是任意法;

3.民法是人法;

4.民法是民事财产法。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民事权利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

(1)财产权与人身权;

(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

(3)绝对权与相对权;

(4)主权利和从权利。

  主要应掌握第

(2)种,即以民事权利的作用为标准所做的区分:

  支配权是对于作为权利客体的事物直接支配、享受其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请求权是特定人(请求权人)对于特定他人(义务人)能够请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形成权是依照权利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

  抗辩权是权利人所享有的对抗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权利。

  三、民事主体

  

(一)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有如下特征:

(1)主体的平等性;

(2)内容的完全性和广泛性;

(3)权利能力和义务能力的统一性;

(4)民事权利能力实现的物质保障性;

(5)权利能力的不可转让性。

  

(二)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有如下特征:

(1)由国家法律确认;

(2)与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态相联系;

(3)非依法定条件的程序,他人不得限制和取消。

  (三)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

  企业法人从核准登记手续办理完毕,并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事业单位和社团法人从批准登记手续办理完毕,并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核准登记手续办理完毕之日起取得民事权利能力。

  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特征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也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消灭,在法人存续期间始终存在。

两者同时发生,同时消灭。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其民事权利能力在范围上是一致的。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其不同于单个自然人意思的团体意思为前提,是由其机关或代表来实现的。

  四、债权

  债的不履行状态的具体解释:

  1.拒绝履行,指债务人有履行能力却表示不履行债务的意思表示。

对于履行期已届满的债务拒绝履行,根据债权人的选择,债务人负强制履行或损害赔偿的责任。

对于履行期未届满的债务,债务人可以拒绝履行,债权人也可以拒绝受领,若系双方合同,债权人可因此解除合同。

  2.履行不能,指不能履行债务从而不能实现债权。

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事由的履行不能,发生免除给付义务和代偿请求权;

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事由的履行不能,对于全部不能,债务人无须履行原定的给付,但须负损害赔偿之责。

对于部分不能,债务人对不能履行的部分负损害赔偿之责,对其他部分仍应按原定的给付履行。

  3.不适当履行,指债务人没有完全按照债务的内容所为的给付,包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

  对于尚未补正的不适当履行,债务人有补正其为完全履行的责任。

对于加害给付,债务人除负补正责任外,还要负损害赔偿责任。

对不能补正的不适当履行,债务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4.履行迟延,指已届履行期而能给付的债务,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而未为给付所发生的迟延。

对一般债务的履行迟延,债务人负损害赔偿和强制履行的责任;

对金钱债务的履行迟延,债务人负担迟延利息和其他损害的赔偿。

五、合同的订立

  

(一)要约

  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向他方作出的以一定条件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须具备以下条件:

要约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要约须是向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

要约须具备合同的各项必要因素。

  要约的效力:

要约一旦生效,要约人即受到要约的约束,不得撤回、撤销或对要约加以限制、扩张;

相对人则于要约发生效力时,取得依其承诺而成立合同的法律地位。

  

(二)承诺

  承诺是指受领要约的相对人欲使合同成立而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的意思表示。

  承诺须具备以下条件:

承诺须由受领要约的相对人作出;

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

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的内容完全一致;

承诺应在要约有效期内作出。

  承诺的效力:

要约一经承诺,合同即成立。

  六、知识产权

  1.合作作品的归属

  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是合作作品,其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

对于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作者对各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

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品整体的著作权。

对于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合作作者对著作权的行使如果不能协商一致,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

  2.编辑作品的归属

  编辑作品的著作权由编辑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同时,编辑作品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著作权。

  3.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归属

  电影、电视、录像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物质上由一系列画面和伴音或无伴音组成并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故的作品。

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制作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制片者享有。

对于电影、电视、录像作品中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4.职务作品的归属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

一般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享有,但是法人或者非法入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作品完成两年内,

  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如果在作品完成后的两年内,单位在其业务范围内不使用,作者可以同意由第三人以与单位相同的方式使用,单位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5.委托作品的归属

  委托作品是指作者在由他人支付一笔约定的创作报酬的条件下,按照他人的意志和具体要求创作的特定作品,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

合同中末明确

  约定或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七、财产继承权

  

(一)遗嘱继承

  遗嘱的有效要件

  

(1)主体要件,即遗嘱人在遗嘱作成时须有遗嘱能力。

  

(2)客体要件,即遗嘱所处分的财产须是遗嘱人个人合法财产,且须是遗嘱人死亡时所遗留的财产。

  (3)内容要件,即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

遗嘱须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

遗嘱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

  (4)形式要件:

  公证遗嘱,是由遗嘱人亲自申请、经国家公证机关证明的遗嘱。

  自书遗嘱,是由遗嘱人亲笔书写作成的遗嘱。

  代书遗嘱,是遗嘱人委托他人代为书写作成的遗嘱。

  录音遗嘱,是遗嘱人通过磁带录音作成的遗嘱。

  口头遗嘱,是由遗嘱人口头表达并没有任何物质载体加以记载的遗嘱。

  

(二)法定继承

  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代位继承和转继承都是由原享有继承权之继承人的继承人取得被继承人的遗产,原享有继承权之继承人均在遗产分割前死亡。

两者主要区别有四:

  

(1)性质不同。

转继承实际上是同一部分遗产发生两次连续的继承。

代位继承实则一次继承,只不过是继承人的直系卑血亲代替继承人的地位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

  

(2)发生根据不同。

转继承的发生基于继承人后于被继承人在遗产分割前死亡的事实,而代位继承的发生乃基于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

  (3)继承人范围不同。

代位继承人仅限于被代位继承人的直系卑血亲,而转继承人可以是被转继承人的直系卑血亲,还可以是被转继承人的其他法定继承人。

  (4)适用范围不同。

代位继承仅适用于法定继承,是法定继承的特殊样态。

而转继承既可适用于法定继承,还可适用于遗嘱继承。

刑法

  一、刑法概念

  刑法的时间效力

  1.刑法的生效时间

  

(1)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从刑法公布之日起生效;

二是刑法公布之后经过法律规定的一段时间再生效。

  

(2)刑法的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情况:

一是宣告失效。

国家的立法机关明确宣告某些法律失效;

二是自然失效。

因新法施行后代替同类内容的旧法,或者由于原来特殊的立法条件已经消失,旧法也自行失效。

  2.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新的刑事法律生效后,对它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则这一法律就有溯及力,否则就无溯及力。

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我国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二、犯罪

  1.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侵害而实施的。

如果防卫目的是为保护非法利益,则是一种非法行为,构成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

  

(2)防卫必须针对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不法侵害行为。

“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其根本目的是阻止不法侵害行为的继续。

  (3)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所谓“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一是指不法侵害在客观上确实存在,不是主观的想像和推测;

二是指侵害行为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

  (4)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不能及于未实行不法侵害的第三者。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另外,对于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我国刑法规定可以采取无过当防卫。

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

  

(2)必须是对正在发生的危险所采取的。

  (3)必须是在迫不得已情况下采取的,即行为人找不到任何其他方法排除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措施。

  (4)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3.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的形式

  共同犯罪形式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结构或者共同犯罪人之间的结合方式。

以有无组织形式或者共同犯罪人结合的紧密程度为标准,共同犯罪的形式可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

一般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为实施特定犯罪而事前或临时结合的无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

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个共同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所处地位及作用的不同,其社会危害程度和人身危险性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也应该有所不同。

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

  单位犯罪的刑罚具体为:

  ①对单位判处罚金;

  ②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包括判处可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一切刑罚方法;

  ③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刑罚

  1.刑罚裁量

  刑罚裁量是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指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应当判处的刑罚的活动。

具体来说,就是人民法院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决定对犯罪分子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刑度或所判处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审判活动。

  刑罚裁量的一般原则是: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2.累犯

  累犯是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被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我国刑法将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

  构成累犯的条件是:

(1)前罪与后罪必须都是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

(2)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

(3)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5年以内。

特殊累犯是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四、几种常见的犯罪

  

(一)贪污罪

  贪污罪的基本特征:

  

(1)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

  

(2)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经手、管理或者主管公共财物等职权的便利条件;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方式是侵吞、窃取或骗取等。

  (3)贪污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非法控制公共财物后,希望最终转移所有权的意图。

  

(二)受贿罪

  受贿罪的基本特征:

  

(1)受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务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以及国家机关正常管理活动和声誉。

  

(2)客观方面表现为下列行为:

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

②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

③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来往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④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3)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刑法规定,单位可以作为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4)受贿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受贿故意包括:

非法索取他人财物的故意和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即权钱交易的故意。

  (三)重大责任事故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特征:

  

(1)客体特征。

危害的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2)客观方面特征。

表现为不服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违反规章制度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特征。

主体为特殊主体,仅限于工矿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并对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的工人、科技人员和生产指挥者,其他人员不能作为该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特征。

主观上表现为过失,既有过于自信的过失又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对违章行为和严重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或者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因疏忽大意未能预见。

  (四)走私罪

  走私罪的主要特征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外贸易管制,即国家对海关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的监督管理;

对进出境货物、物品实行征收关税的制度。

  

(2)客观上表现为违反海关法和其他法规,逃避海关监督偷逃关税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既可由达到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构成,也可以由单位构成。

  (4)主观上出自故意,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

但法律只对走私淫秽物品罪要求以牟利或传播为目的,对其他走私犯罪行为并未要求特定目的。

  (五)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的基本特征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身体健康权利。

犯罪行为造成他人人体组织缺损或者器官功能障碍,侵害了他人健康。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侵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根据伤害行为的不同情况可能造成轻伤、重伤、致残、致死等不同程度的危害结果。

伤害的程度只有达到“轻伤”才构成犯罪,轻微伤害不构成本罪。

重伤、致残和致死作为罪刑加重的情节予以考虑,不影响本罪成立。

  (3)主体为一般主体。

根据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

如果过失致人伤害的,不构成本罪。

达到重伤程度的构成过失伤害罪。

主观上是否具有伤害的故意是区分伤害致死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六)非法拘禁罪

  非法拘禁罪的基本特征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