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6962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定价2007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世界原油需求将持续增长。

(2)专家认为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美国

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5亿吨,需要进口3亿吨,对外依存度为60%。

(3)中哈输油管道2006年5月开始输油。

中缅输油管道(缅甸至昆明),瓜德尔港——红其拉甫输油输气管道、克拉地峡运河的修建、中俄石油线(俄罗斯泰舍特——克拉玛依)输油管道的建设等。

(4)世界能源结构变化趋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5)风能发电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前景——地球上风能的蕴藏量是水能的10倍,只要能够将地球上1%的风能利用好,就能满足全球的能源需要。

中国风能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主要分布于“三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

(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1.中国石油全球布局。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于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合作与开发。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36.1%,而且还在不断提高中。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中国石油来源:

中东占50%,非洲占25%,亚太地区15%,中亚俄罗斯10%。

其中,中国90%以上的原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

2.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搞好能源供应多元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中国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浙江镇海、浙江舟山岙山、辽宁大连、山东黄岛

(三)相关知识点:

(1)世界石油主要输出地区和石油输出线路,石油输出国组织(0PEc),中国石油进口线路;

(2)针对我国石油短缺的局面,缓解我中石油供应紧张状况的措施及途径:

①加强原有石油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开采冶炼技术;

②积极勘探,开发新的油气资源,加强对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③积极开发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努力实现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④积极推广使用乙醇汽油⑤加强煤变油技术的研究,使其迅速产业化;

⑥积极研发新的石油替代品。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如风力发电(沿海省区及内陆高原省区)、煤层气的综合利用、可燃冰的开发等,结合西部大开发,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西部地区重点开发水电(西电东输);

⑦增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⑧增强节约意识,减少浪费;

⑨建立完善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系统;

⑩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耗油(或耗能)低的产业部门。

(3)参与国际能源的再分配,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积极推进与他国的能源合作,实现共赢的能源发展局势。

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指不仅从中东地区进口,也考虑扩大从俄罗斯、中亚、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扩大进口量。

(中哈石油管线的修建,就是中哈两国实现能源合作达到共赢的范例)因为目前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

一方面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影响该地区的石油生产和出口;

另一方面需防范一旦马六甲海峡被他国恶意封锁,石油运输线路中断;

且马六甲海峡的海盗活动猖獗,严重影响过往船只的安全。

(4)在沿海经济发达和海运条件较好的港口,建没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油库,逐步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制,减轻国际油价波动等不利因素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威胁。

(5)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

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小水电。

特点是:

可再生,无污染或污染小,地区分布广,适合就地开发利用。

(6)除加强储备外,我国在能源开发上,东海春晓油田、马六甲海峡的输油路线、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设以及克拉地峡运河的修建、巴拿马运河的扩建、中缅输油管道(缅甸至昆明)、中俄石油线(俄罗斯泰舍特——克拉玛依)、瓜德尔港——红其拉甫输油输气管道等内容都应考虑。

(6)未来50年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显著特征及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天然气将取代石油成为第一能源,②核能、太阳能的比重将明显增加;

③能源消费构成多元化。

原因:

①石油、煤炭严重污染环境,而天然气、核能、太阳能属清洁能源;

②增加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使用量,可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③石油,煤炭均属非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等属可再生能源.为了预防非可再生能源枯竭给人类带来的能源危机,必须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新的可再生能源;

④实现能源利用结构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能源的依赖性,有利于人类的能源安全。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市(工业、交通区位)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区位:

材料

(一):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

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二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三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在农业部制订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了11种优势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确定的依据是:

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农产品,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

材料

(二)(中央1号文件)三农问题:

2006年 月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2007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文件中相关相关知识点:

1.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1)“严格保护耕地”

(2)“沃土工程”建设

2.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干旱缺水地区要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

(2)“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

(3)“坚持不懈搞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抓好防护林体系和农田林网建设,为建设高标准农田营造良好的生态屏障。

切实搞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

继续搞好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淤地坝等多种措施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南方丘陵红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和西南石漠化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3.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1)“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

(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

(3)“加快发展畜牧业”

相关知识:

①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构成特点。

把握分布及构成特点,分析形成原因和存在问题

②运用事实材料,感悟保护耕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思考:

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4.中国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

基本国策: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依照政策法令进行土地管理

(2)加强土地资源的“开源节流”工作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等

5.土壤的肥力特性及中国特色土壤的分布

矿物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标志,它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能够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释放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分和空气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培肥地力”关键就是要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东北平原的黑土(富含有机质)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黄土(富含钙质)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富含矿物质)

江南丘陵的红壤(酸、粘、贫)

江南平原地区的水稻土(人工土壤)

6.干旱缺水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

河西走廓、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及新疆的绿洲农业区发展的分析应从宏观上把握其农业发展的条件(含制约条件)及其发展的相关对策。

7.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分析。

南方丘陵红土区

东北黑土漫岗区

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

8.粮食安全问题

从2000年到现在,我国一直存在粮食缺口。

2004年中央政府提出的粮食预期生产目标是9100亿斤,当年的国内总需求大概是9800亿斤,有700亿斤的缺口。

从2004年开始,我国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提高单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平衡。

稳定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

9.中国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及主要分布区域

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附:

我国主要商品粮、商品棉、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生产基地、我国主要牧区及优良牲畜品种的分布。

能够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区位因素,劳力、市场、科技、交通、加工等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这些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0.其它

盐碱地、涝洼地的治理及酸性红壤的改良

生态防护林的建设

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RS、GIS在农作物估产、病虫害监测等方面的作用)等等

四、科学发展观——地理学两大主题

背景材料:

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认真总结了2006年的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

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范围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

在环渤海地区5800千米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中国环渤海区域邻近日本、韩国,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

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后,环渤降经济圈正在加建崛起。

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2.中部崛起与区域协调

(1)材料:

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

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处内陆腹地,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

近两年连续两个农业“一号文件”确立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无疑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契机。

(2)问题:

近年来,在东部提速、西部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

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欠发达的中间水平;

产业结构仍然是农业和资源粗加工工业,在两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发展,将极有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出现所谓的“中部塌陷”;

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大的突破,则很难将全国作为一整盘棋下活,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取得突破性成长的瓶颈。

 

(3)优势:

首先是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捷,京广、京九线贯穿南北,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作用。

其次是资源丰富,资源性产品的地位举足轻重。

三是劳动力成本低廉。

四是有老工业基地的支撑作用。

中部崛起战略的启动,将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东部加快发展一起,使我国区或经济呈现“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考点关注: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西电东送中部通道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商品粮棉基地建设、工农业与城市区位分析、荆江河道治理等。

3.西部大开发

(1)背景材料

材料1:

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全国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大战略、大思路。

材料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

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是: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

大力植树种草,有步骤、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切实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根本;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自已特色的优势产业是关键;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是重要条件。

材料3:

我国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知识整合

西部大开发

项目

重 点

环境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基础设施

西南交通网

土地沙漠化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大风天气、植被破坏严重

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

青藏铁路

资源类型

土地

发展多种经营

土地盐碱化

蒸发旺盛、经常大小漫灌

灌、排结合,合理利用

矿产

中心基地建设

水土流失

湿润多雨的气候、植被破坏严重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林

能源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淡水资源短缺

径流量小、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

三江源保护区

南水北调(西)

生物资源锐减

过度垦殖、放牧、滥捕滥猎

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

旅游

中心、线路建设

酸雨

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减少排放,回收利用

(2)西部开发的基本思路

(1)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2)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

(3)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

(4)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5)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

(6)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3)西部开发的重点工程

A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全线完工,2006年7月试通车————(热点八相关材料)

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一拉萨段,沿线需克服四大难题:

①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日照强,气压低,紫外线辐射强烈;

②铁路沿线高原冻土广布.在冻土上建筑铁路路基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③铁路沿线冰川广布,经过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特别是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沿线的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而恶劣,高原生态平衡极易被破坏;

④青藏高原受到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作用明显,现代地壳运动活跃,铁路沿线的地质构造复杂多变。

B西电东送三大通道:

①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输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

②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通道。

③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通道。

C西气东输线路:

由新疆的轮南,经甘肃武威、宁夏干塘、陕西靖边、山西长治、河南郑州、安徽淮南、江苏南京至上海,全长4200多千米。

意义:

  对输出地区——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输入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带动沿线省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西部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西部大开发中,如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各种环境问题如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酸雨、淡水资源短缺等就会加剧,从而阻碍西部开发的进展,因此,应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正确认识西部开发中的各类环境问题现状,深入分析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和环保建设同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泛珠三角地区:

范围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福建、湖南、江西、海南和香港、澳门(又称“9+2”),主要目的是利用香港和澳门的国际地位的交通、资金、市场、信息等优势,带动内陆发展,而内陆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水电、煤、有色金属矿、生物资源、铁矿、农业资源等),经济互补性非常强,从而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

1.背景材料: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

水资源紧缺,耕地锐减少,许多大宗消费的战略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靠程度已经很高,“油荒”、“煤荒”、“电荒”不断向我们袭来!

水污染严重,荒漠化加剧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以节约能源、资源为重要目标,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必须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节约能源和资源,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2.地理学链接

⑴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倡导“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新思维。

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结合的复合系统。

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大原则。

清洁生产、社会公众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国际合作与协作等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行动的要求。

⑷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社会差异显著,有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技术、经济的互助,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与旅游资源鉴赏,如安徽的微商文化,山西的晋商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江西、湖南的红色文化,湖北的楚文化;

(文化与旅游地理)

六.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

中国耕地总量少,空间分布不均,高速城镇化地区与优质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完全重合,土地的后备资源已近枯竭;

耕地减少速度过快,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采取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综合体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目标;

七.重大的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

铁路第六次提速,电气化铁路与城际快速铁路。

青藏铁路通车,开工建设的重要交通线、上海洋山深港的建设。

材料1: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一一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北京、成都、西宁至拉萨对开3对旅客列车。

至此,一道跨越青藏高原的独特旅游风景线正式浮出水面,青藏高原独有的旅游资源将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材料2:

2006年6月23日,我国目前建设的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多的铁路客运专线一一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图中铁路ab),在长沙浏阳河特大桥桥址处开工。

南水北调与资源调配——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开工。

八.周年纪念中国加入WT0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

九.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的暖冬

暖冬出现的原因:

暖冬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

暖冬造成的影响:

1.改变动植物习性

2.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影响国际政治

气候是全球公共资源。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问题,甚至攸关国家安全。

如今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有朝一日当我们的生存问题因为无休止的索取和践踏而积重难返时,受到伤害的将是整个人类。

十.巴拿马运河扩建与克拉地峡运河计划:

长期以来,东亚国家能源供应的70%依靠穿越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的运输,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轮都经过马六甲海峡。

但是,这条“能源生命线”在运量、航运里程、安全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海峡被认为是国际上最恐怖的海域,最近更是有很多国家担心恐怖组织会在这里发动袭击。

而在泰国克拉地峡开凿一条亚洲的“巴拿马运河”,开辟第二条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正成为各方普遍看好的选择。

设想中的克拉地峡运河横贯泰国,全长120千米,宽400米,深25米,双向航道,耗时10年,工程费用将高达250亿美元。

克拉地峡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半岛,地峡以南约400公里(北纬7度至10度之间)地段均为泰国领土,最窄处50多公里,最宽处约190公里,最高点海拔70多米。

运河开通后,船舶无须经马六甲海峡,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程至少缩短约1200公里,大型轮船可节省2至5天时间,每次航程预计可节省近30万美元。

  克拉运河的开凿,对我国来说将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运河不仅可以运油,还可以运输其他货物,而且将改变欧亚贸易路线。

它可以使我国对欧洲、非洲贸易航程缩短,运输安全性得到提高。

世界主要运河的比较,分析克拉地峡运河建设的有利的区位条件和不利的区位条件,及两条运河对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活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