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7044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

公元前333年,楚国建金陵邑,南京“石城”之名,便渊源于此。

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定都建业,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共六朝先后定都于此,故南京又名“六朝古都”。

建康在隋灭陈后全部平毁,至今其确切的城址仍然是一个谜。

南唐烈祖李异于公元914年重建金陵城,并作为南唐的首都。

金陵城“跨水立城,周围25里,凡八门”,四至约在今北门桥、中华门、大中桥、水西门,成为明南京城的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依据“高筑墙、广积粮”的思路,依北斗七星筑南京城墙,历时21年告竣,筑有四重城墙,即外郭、内城、皇城、宫城,其中宫城和皇城依据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成为北京宫殿的范本。

明南京的城市建设,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

清代改江宁府,驻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太平天国战争对江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诸多名胜古迹毁于战火。

清军攻克江宁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

民国定都南京后,开始了首都计划,修筑中山大道等通街大道,兴建了数量可观的民族形式和其他标志性建筑。

今天的南京城源于江防要塞,复兴于南唐(公元914年),盛于明初(1368),又颓于太平天国(1853—1864),再兴于清末南京正式开埠至民国26年(1937)。

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多有破坏。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进行了一些新、复建工程。

此后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近代建筑往昔繁华景像也一去不复返。

经历了三次重要城址变迁和多次战火洗礼,成为由多重历史沉积构成的城市。

2、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从1982年南京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后,南京就开始着手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91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专门章节列入“总体规划”。

其中所确定的13片环境风貌保护区和12片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地段,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

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时,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进行了重点修订并单独列出,使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得到更有力的规划保护依据。

近几年来,南京市政府还着手对一些历史街区、历史古迹、标志性建筑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比如,为给筹建中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让路,原先在此办公的江苏省政协机关已全部搬出,“总统府”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2003年7月3日,南京明孝陵申遗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法国巴黎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作世界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作为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的一项空白。

同时,南京民国别墅区也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

目前,南京拥有28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处,省级文保单位83处,70多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十万余件文物等等,反映了南京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展示了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

二、存在问题

在城市现代化和老城改造过程中,城南的历史街区仍然面临拆除的困境,名城保护任重而道远。

早在1992年,南京划定门东、门西、大百花巷、金沙井、南捕厅5处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街区予以保护,由于种种原因,到2002年,除南捕厅历史街区外,已基本看不到成片的传统历史街区。

同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丰富的地下文物遗存正受到严重威胁。

一些部门和单位盲目施工,导致地下文物遭到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文物未能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从新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看仅有明代聚宝门门东、门西两片传统民居群划作保护片区面积还不到明南京城的几十分之一,这样的保护范围和力度与南京历史名城的地位有很大的差距。

南京老城南改造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以及不同社会角色不同观点的争论,说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十分错综复杂的问题,关于南京老城的社会讨论聚焦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核心问题:

(1)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

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有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判断,对于“是否保护”、“保护什么”、“改善什么”等问题难以达成一致的认识,即使是相同的市民角色,关于这一问题也因住地居民、外地人士而有差异,这种差异和冲突在多元化的今天尤为突出。

(2)方法论的问题

保护和更新方法的选择,对于如何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进行适当并多元保护,对于如何处理保护与更新、延续和改造、风貌与格局、建筑与街巷、老房子与新建筑、历史遗产保护与现代化设施的提供等关系问题,都存在较大的观念认识和方法差异。

(3)实施制度的问题

保护与更新实施制度的支持,是实行保护的重要保证。

也才能使保护规划的设想不流于纸上谈兵。

三、主要解决的几点建议

1、进行文物点、历史街区、老城整体性三个层面的保护

保护历史名城必须拒绝大拆大改,推倒重建的旧城改造。

历代都城遗址

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按照法律予以保护,违法必究;

划定历史街区为历史保护区,不得擅自拆除、改建,更严禁进行推倒重建的“旧城改造”;

尽可能实现老城整体保护,对明代城垣范围内着重强调明代皇城宫城遗址的保护,强调历史风貌的延续,对城南南唐城垣范围内,可以将城南——南唐宋元金陵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城市予以整体性保护。

在观念上,要摆脱保护历史名城仅仅是保护名胜古迹的误区,也反对将重建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视作是保护历史名城的做法。

2、加强名城保护立法与规划

借鉴西方国家立法经验,借鉴相关国际文献。

尽快制定保护南京历史街区的工作条例,并严格执行。

要围绕文物古迹保护、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等加紧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人为损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制止。

对历史文化遗迹及其相关联的绿化、河道等附属、配套设施的保护进行全方位规划。

通过规划把历史文化资源,完整有效地保护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延续南京古城已有的文化风格,营造新南京古今浑然一体的文化氛围。

3、加快建设“一城三区”

开辟新城新区,优化城市布局,将体现城市现代化的新功能引向新区,减轻老城压力,为保护历史文化区域创造有利条件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1年底,南京市明确提出了“一城三区“(河西新城、仙西、东山、江北新市区)的城市发展新思路,通过规划、政策引导把建设重点投向河西新城,使南京实现了跳出“明城墙”发展的跨越,从空间上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给予了极大的缓解。

要抓住当前“两个率先”、沿江开发、迎“十运”一系列有利机遇,加快“一城三区”的建设,创造出优于老城的方便、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逐步解决老城人口密集、居住拥挤、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系列城市顽症,实现城市主中心向新区转移,老城以旅游、文化等为主,使城市新区、老城发展相得益彰、脉络分明、功能有别。

4、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当借鉴国际经验

加强城南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理顺产权关系,进行人口疏散,可以效法法国马尔罗法,一些非文物建筑可以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下,由政府资助和指导下,房屋所有者自己进行现代化改造,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机更新。

我们要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对古城的保护要尊重历史原貌,修复要“修旧如故”,并处理好古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间的关系,提高城市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切忌在“现代化”的名义下丧失城市的个性。

5、营造名城保护的浓厚分氛围

南京历史文化遗产是丰富的,但同时又是珍贵、不可再生的。

要怀文化之心,赋历史眼光,以全新的文化观来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一是增强特色意识。

着重在挖掘和弘扬“特色”方面下功夫,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普及“文化南京”意识。

二是增强保护意识。

从原真性、整体性、协调性入手,大力倡导历史文化保护的全新理念。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引导形成“保护城市的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的共识。

三是增强产业意识。

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新兴的文化产业,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导各种经济活动。

不断提升南京的文化内涵和竞争力。

6、保护古都格局和历史文化风貌

城市格局的保护与继承发展在名城保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中,要理性对待文物古迹、古建筑群、历史街区,多一点保护性改造,少一点开发性利用。

具体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1)是古都格局,严格保护中轴线及其下字型街,尽量恢复历史风貌。

可以在明代承天门的相应位置设立城门标志。

(2)是历史街巷,保护城市历史街巷,尤其是城南地区历经南唐宋元明清民国千年历史的古街巷不应随意改变历史风貌。

(3)是历史水系保护历史水系的完整,不得随意填埋古河道(包括地下水系)保持河道的历史风貌(如古桥、河房),有条件可全部或局部贯通明护城河。

(4)是民国特色,民国是南京历史上最后一次作为首都的时期彰显民国特色的核心在于保护民国建筑及其周边历史环境乃至数千株民国期间栽植的法桐保护好民国街道的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

要组织开展好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整理和研究。

实行分级、分类、有别的保护和控制,重点建设钟山风景区、石城风景区、大江风貌区、雨花台风景区、秦淮风光带、明城墙风光带等6片风貌保护区,保护好明故宫、朝天宫、夫子庙、天王府一、梅园新村、门东传统民居、门西传统民居、大百花巷传统民居、金沙井传统民居、南捕厅传统民居、中山东路近代建筑群民国时期公馆区、杨柳村古建筑群等12个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地段,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效果,彰显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江滨城市。

四、结语

加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是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是经济社会

统筹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

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创新思路,持之以恒地做好名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新华、杨国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中之重是“特色”的保护》

(2)仇保兴:

《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苏则民:

《城市环境与城市现代化——以南京为例》,《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第2期

(4)奚永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创新的关系》,1997论文集

(5)单霁翔: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2007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