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160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自相矛盾》公开课教案1文档格式.docx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带领学生对照所划分的朗读节奏,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读课文。

4.小组读、个人读、自.由读、全班齐读。

三、疏通大意。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懂。

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1)结合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查字典;

(4)反复朗读。

3.学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

出示:

楚人:

楚国人。

鬻(yù

):

卖。

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

刺破。

利:

锋利。

以:

用。

弗:

不。

应:

回答。

4.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

“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它穿不透的。

”有的人问他:

“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交流理解古文的意思。

四、教师总结。

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下节课再讲。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要想从人物的思维过程中去理解故事内容和道理,就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把呆板的文字和生硬的人物化为可感的画面,有一定难度。

难点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想象力、思维理解能力有限,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品读句子,深入人物内心。

2.通过想象,感悟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传统文化是我们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而寓言故事无疑就是传统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像这样富有思辨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看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课文讲了哪两个人物?

“鬻盾与矛者”和“或”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2、走进卖者的内心。

(了解卖者的夸耀心理)

我们先来看看“鬻盾与矛者”说了什么。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猜猜卖着说这句话的语气。

(夸耀)用夸耀的语气读句子。

楚人用夸耀的语气说这句话时心理是怎样的?

得意洋洋、自鸣得意……

过渡语:

听,这楚人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了,他说: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这可把路边的人给吸引了,大家纷纷来围观。

但其中一人却说道: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3.走进围观者内心。

(理解围观者的思维过程)

想想围观者他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又说了些什么?

原来啊,这个围观者从卖者的夸耀中想到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如果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会发生什么呢?

于是他才说道:

那你能揣测到这个围观者说这句话的语气是怎么样了吗?

对,就是质问。

让我们一起来质问一下这个楚人吧。

4.卖者听了这话,他是怎么表现的?

(体会楚人的尴尬)

“其人弗能应也。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啊,这个楚人发现前后的话是有冲突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也就是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时而立。

当围观者问道他时,他自然哑口无言、无言以对了,那你现在能想象出楚人回答不上了时的窘迫、尴尬了吗?

看来这个围观者还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呢。

5.理思维。

(深化对“其人弗能应也”的理解)

设想一下,如果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会有几种结果,分别说明什么?

如果矛刺穿了盾,说明矛很锋利,盾不坚固。

这一结果与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句话不一致。

如果矛不能刺穿盾,说明盾很牢固,但矛不锋利。

这一结果与他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句话不一致。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6.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自.由发挥,然后老师展示

7.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在创造性复述中明白体现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在学生自.由发挥的基础上给出学生建议,重点捉住人物的语气、心理和思维过程。

给出示范视.频学习。

8.理解故事道理。

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9.生活中延伸道理(加深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10.作业中拓展延伸《郑人买履》(延伸知识)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认识了一位自卖自夸而不能自圆其说的卖者,也认识了一位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的围观者,还懂得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说话做事都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执教者:

绵竹市紫岩小学王敏

1.会认“吾、弗”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能联系生活感悟寓意,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朗读文章,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收集成语和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画,学生猜成语,并说说寓意。

守株待兔:

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亡羊补牢: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2、板书课题:

(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矛”“盾”的写法。

)出示课件介绍“矛”(古代战争中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尖头)和“盾”(古代战争中用来防护自己身体的护具,用来挡住敌人刀、箭、矛等武器的进攻。

3、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介绍韩非。

二、初读课文,理解意思。

1、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它的体裁。

(既是寓言故事、也是文言文)

回忆学习的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诵读情况,着重强调“誉”“吾”“弗”和多音字“夫”的读音。

(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老师范读,学生试着画节奏。

注意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保持词语的完整性。

出示文言文的节奏,学生练习吟咏。

抽生诵读,齐读。

(3)、理解文章大概意思。

(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式,大致理解文章意思。

先自己试着翻译,再同桌相互交流。

注意: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有时需要调整语句顺序;

也可以适当增补内容)。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翻译一、二句?

(相机板书“誉:

夸耀、称赞;

”“坚”和“莫”“利”与现在的意思差不多。

(2)谁来挑战第三句?

(提示“以、子、之”的意思)

(4)理解第四句。

(“弗:

不能;

回答”)

(5

)最后一句。

(立:

存在)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一听。

4、请一个同学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度把握

1、让我们带着对故事的理解再读课文,思考:

这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矛”和“盾”的?

虽然只有语言描写,你能想象他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吗?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眉飞色舞、洋洋得意、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样子)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

路人们可能有什么表现呢?

他正陶醉于其中时,有人打破了这热闹的场景,不紧不慢地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个人是什么表情?

(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无地自容、面红耳赤……)

3、为什么这个人“弗能应也”?

结合板书理解思维过程。

如果他回答能刺穿,虽然能说明他的“矛”(于物无不陷也),但他的“盾”就不是(物莫能陷也);

如果他回答不能刺穿,虽然能说明他的“盾”(物莫能陷也),但他的“矛”就不是(于物无不陷也)了。

4、这就是课文中给我阐述的道理: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有“于物无不陷之矛”就不可能有“物莫能陷之盾”,有“物莫能陷之盾”,就不可能有“于物无不陷之矛”,两者只能有一种存在,如果同时出现就“自相矛盾”了。

四、联系实际,深化拓展

1、找一找作文中自相矛盾语句。

如:

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

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乘风破浪前进。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陆续来到操场。

2、生活中你看到的自相矛盾现象: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

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

什么!

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

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电视上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宇:

“不准涂画。

”咳,那这四个字又是什么呢?

3、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如果说话、做事夸大其词、前后抵牾、自相矛盾,就会使自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所以要仔细思考,使其符合逻辑。

4、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5、卖“矛”与“盾”的人,因为说话前后矛盾,使自己无地自容,他灰溜溜地回到家中,他可能会对家人怎么说呢?

如果他下次再来集市,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呢?

(想象闹市叫卖的场景,卖者或围观者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15自相矛盾

盾物莫能陷言过其实

板书:

誉不可同时而立前后抵牾

矛物无不陷难圆其说

15自相矛盾

语文要素

阅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3.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人文主题

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画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新词;

完成本课预习卡。

一、新课导入

进一步解释题目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自相矛盾”作铺垫。

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2.教师借学过的课文《守株待兔》引入对《韩非子》的介绍。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相矛盾》就选自《韩非子·

难一》。

4.提问:

谁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

提示学生写的时候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

“盾”是半包围结构。

5.教师小结:

那么围绕着矛与盾,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预习反馈,初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句中的停顿。

2.指名读,教师适时指导“吾、弗、夫”等字的读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把故事读通顺。

4.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标出停顿处。

(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内容,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指名分句读,再全班齐读。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

.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1)结合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查字典;

3.学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

课件出示:

4.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课文一共有五句话,可以分成几部分?

为什么?

预设:

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四句话是讲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话是揭示一个道理。

5.提问:

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同桌互相练习。

教师巡视点拨,提示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说故事内容,还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人物的心理活动。

6.全班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四、理解寓意,背诵全文

全文前四句话是故事内容,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的论点。

因此,从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出发,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最后一句话,就能领悟本则故事的寓意。

1.启发学生思考: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用课文里的原句回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教师相机板书:

不可陷 无不陷)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再说句意。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3.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前后矛盾,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4.指导背诵。

提示学生可以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先说故事,然后加上最后一句阐述道理。

5.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练习背诵后,全班一起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经过誉盾:

物莫能陷

誉矛:

于物无不陷

疑问: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结果——弗能应前后矛盾互相抵触

说话做事三思后行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

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1.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深入理解寓意,背诵全文。

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最后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先说故事,然后加上最后一句阐述道理,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15.《自相矛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自相矛盾》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从教材本身看,本课有三个特点:

一是课题概括了主要内容;

二是全文描写生动,叙述清楚,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三是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因此,本文是训练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中地位都很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此为戒,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知道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矛盾冲突,学习正确对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弄懂寓言的寓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二、说教法学法

《自相矛盾》一文,语言简洁、精练,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重点句突破法”和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重点句突破法”进行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其最佳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问,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见解。

因此,我采用讨论法和探究法进行教学。

学法:

采用“读、思、说、写”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帮扶,必要时进行讲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活沉淀,定标导向

以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本课的学习,谈谈自己对“寓言”这种文体的了解,然后水到渠成地导出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矛、盾”这两个是生字,因此,我要求学生仔细看老师写,指导学生认真写字。

明确课题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教师归纳后,出示目标,让全体学生都明确。

(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运用总结的学法,对照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三)汇报交流,导学释疑

读通

采用听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读的形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对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读正确,因此,我利用画斜线表停顿来指导学生朗读,从而克服困难。

读懂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逐句理解。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再次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体现对文中语言的理解。

然后要求学生连起来说一说。

这样,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接下来尝试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引导学生交流: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

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请举例说说。

明理:

通过对叫卖者为什么“弗能应也”“,从叫卖者和围观者进行探究,得出卖矛与盾之人可笑在哪里的结论,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从而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

然后引出成语“自相矛盾”并告诉学生,“自相矛盾”也比喻语言与行动相抵触。

(四)拓展延伸训练

安排一个小练笔:

围观的人走散了,这个楚国人______。

(要求:

语句通顺,表意清楚,200字以上)

四、说设计意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

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

这则文言寓言,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之前的教学中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

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不过,《自相矛盾》这则文言寓言将理解古文的意思,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往往教学生弄懂文言词句和整篇课文的意思,懂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这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目标以及简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呢?

如何让学生经历文言寓言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寓意呢?

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设计,尝试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特色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矛与盾

无不陷莫能陷

自相矛盾

这一板书设计突出文本线索,简洁明了,抓住本文重点,利于帮

助学生理解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